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dog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富有卓见的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气象。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方式,更为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一切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张力。
  新课程理念的建构及实践,使语文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可喜的景象中,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的创设,像一颗璀璨的明星,以她独特的魅力,成为新课程最大的亮点。它的创设,为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模式,而西北师范大学靳健教授主编的《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师培训教程》《中学语文参与式教师培训课程》等著作更是这一理念的优秀结晶。下面笔者就以亲自参加靳健教授为一次教师培训(学生是来自甘肃不同地区的普通高级中学教师)而进行的语文参与式教学为例,来阐释一下语文参与式学习的理念和实践效果。
  
  一、学习活动过程
  
  准备阶段
  把学习者分成6个小组,每组推选出一个小组长。
  过程阶段
  目的:发展学习者的语文素养
  活动1:名称:洗耳恭听
  目标:引导学习者注重词语的书写
  时间:10分钟
  材料:大白纸、彩笔、成语若干条
  过程:
  (1)听写下列词语:
  分一杯羹江郎才尽 世外桃源后羿射日
  风声鹤唳篝火狐鸣 不求甚解嫦娥奔月
  约法三章揭竿而起 投鞭断流梦笔生花
  (2)小组内互相传阅,纠正写错的字。
  (3)任指1人上台,把以上成语分两行写在大白纸上。
  (4)头脑风暴:从规范与美观两方面评论大白纸上的字。
  活动2:
  名称:心领神会
  目标:理解词的意义
  时间:10分钟
  材料:大白纸、彩笔
  过程:(1)小组讨论:这些词语分别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哪两个词语涉及到同一个人物。(2)请一位学习者上台,用红线把涉及到同一个人物的词语连接在一起。(3)讲讲这样配对的原因。(4)大家评论这样连线是否有道理。
  活动3:名称:出口成章
  目标:锻炼当众说话的能力
  时间:30分钟
  材料:大白纸、彩笔
  过程:(1)每组推举1人,扮演江郎、后羿等人物。
  (2)扮演者依次上台,向大家讲述和自己(以角色身份)相关的两个成语故事。(3)头脑风暴:从语言、神态、表演技能几方面评论讲述者。
  活动4:
  名称:倚马可待
  目标:练习快速写作的能力
  时间:40分钟
  材料:稿纸、铅笔
  过程:(1)各组分别以上述词语中的某一个人物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主题自定,自由想象,文体不限。
  完稿后小组内互相传阅,提出修改意见,作者自己修改。
  每组推举出1人当众朗读自己的作品。
  头脑风暴:大家评论。
  活动5:名称:成人之美
  目标:培养阅读与评价作品的能力
  时间:10分钟
  材料:大白纸、彩笔
  过程:(1)每组选出两篇写得较好的,推荐给某杂志社发表。(2)各组互相交换推荐的文章,并以杂志社编辑的名义,对收到的文章或加以简短的评语推荐发表,或委婉地陈述退稿理由。(3)每组派1名代表把推荐评语或退稿理由写在大白纸上,向大家宣读。(4)头脑风暴:评论各位代表的评语或退稿理由。
  
  二、学生的学习变化
  
  (一)情感变化
  1.愿意参与学习过程。这一活动几乎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当时听课的教师都是来自一线的教师,是一堂教师培训课)甚至一些老教师都充满了兴趣。学习者们大声讨论、畅所欲言、尽情表现。
  2.对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这次师资培训,连有十几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很惊叹,原来语文课堂可以这样有意思,可以在这样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下进行。有的学习者在课堂上不怎么爱听讲,也不做笔记,但在讲故事的时候却是讲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有的学习者不爱发言,但在角色表演中却把人物的心理用行动刻画得淋漓尽致。教室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掌声,洋溢着热情的学习气氛。
  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会使学习者从同伴中获得了一种激励,从而感染了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参加竞争的意识。并且,在竞争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学生的各自优点得以多角度的发挥,佼佼者的精彩发言和表演更是会得到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
  
  (二)认知能力的变化。
  1.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积累。
  通过分组讨论、头脑风暴,个人发言。学习知识、积累知识是每一个学习成员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潜能,最大可能地汲取他人的知识营养,是每一个成员乐此不疲的追求。
  2.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参与式学习活动中,通过洗耳恭听、心领神会、出口成章、倚马可待、成人之美五个环节,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历练,同时能力的提高是以一种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充满情趣的方式进行的,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丰富了语言知识,增强了语感,发展了思维,不仅很有成效地提高了语文能力,而且也加强了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
  
  (一)新课程的教师观和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
  1.新课程教师的角色: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这是因为教师只有精心地挖掘教材即研究教材才能设计好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实施中,看不到教师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在这里,教师把时间和自由更多地留给学生,只是设计和组织活动,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以提纲挈领讲解而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2.新课程教师的行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尊重与赞美。
  语文参与式学习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里,没有失败,没有批评,只有学生孜孜不倦的探究,只有教师对闪光点的肯定,只有教师与学生对不同见解的沟通及教师对学生不断的激励、尊重和赞美。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与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
  在新课程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的特征。
  而语文参与式学习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我要学”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个体学习的独立性和集体学习的合作性。每个人都要有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分组的目的不是要事事依赖集体,而是在自我学习能力范围之外的情境下,通过信息共享,从而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
  语文参与式学习,是一种愉悦的学习体验,每个人都是集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在这里都会体验到自我价值存在的重要意义,同时随着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处处可以泛起学习者思考和质疑的火花,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体验性和问题性的特征。
  
  (三)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与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意味着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养成。
  在语文参与式教学理念里,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为关注弱势群体,组织者(教师)在大家讨论最热烈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满腔热情地鼓励不善言谈的学习者参与活动,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始终保持一种肯定、尊重、赞赏的态度,这必将会使那些不愿意学习、怕回答不好问题而不敢发言的学生,渐渐地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展现自我的勇气。
  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最大的魅力在于:她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其乐融融。组织者精心设计的课堂,关注和追求的是要学习者有一种愉悦的精神感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又不谋而合。
  同时,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需要突出团队精神。在这里,大家只有对发现的问题,以积极配合的团队精神,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种集体观念在学习中长时期的渗透,就会逐渐培养学生彼此关爱、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以及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些无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还是健全人格的养成,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语文参与式教学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这正是进行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
  
  四、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的哲学和心理学依据
  
  (一)参与式学习活动体现了从实践到认识的发展过程,即体现了唯物辨证认识论。语文学习者个体在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知,发展了智慧和情感。而活动设计者,设计的学习实践情境,既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使设计者的理性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提升。
  
  (二)现象学里,本质直觉的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实本身”。为了确保这一原则,认识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这种程序包括两个步骤:中止判断和在对个别东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意识面前。而语文参与式的“头脑风暴”的活动过程正是以此为依据。“头脑风暴”的步骤是:1.设置问题后要求每个成员都提出意见。2.多多征集意见进行记录而不加以评判。3.综合并选取最佳意见。这里的不做评判就是中止判断。中止判断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人们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因评判某种方法的好坏而使学习停止在争论上,而忘记了目的是解决问题。同时,因为评判孰好孰坏时很容易影响情绪,从而使更多的想法被压抑。“头脑风暴”的学习方式,为学习者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在这种无拘无束,不必担心会受到批评的轻松心理体验中,问题反而会得以合理的解决。
  
  (三)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运用。
  在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中,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建构和设计自己在各个阶段的学习计划和方案。并根据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能力跳起来摘到自己想吃的果子。
  综上所述,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以其坚实的哲学、心理学为基础,以其让每个学习者平等参与学习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发现知识,发展智慧,获得探究能力,养成主体精神为目的的学习实践形式。对新课程的理念进行着深刻的理解和践行,她是科学的,是行之有效的,她以无法抗拒的魅力吸引着我们走进她、理解她、运用她。如果说她是新课程所绽放的最美的花朵,她的美则来自她对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来自她对参与者主体精神的充分张扬,来自她的突出公平,来自她的团队合作,来自她的多元发现,来自她的肯定激励,来自她关注学习的发展,来自她的实践和反思。
  
  (王洪玲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法律是通过词语订立和公布的,法律在诞生之日便和语言产生了亲密的关系,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是这样描述法律和语言之间关系的:  “法与法律制度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形式’。法的世界肇始于语言,法律是通过词语订立和公布的。法律行为和法律规定也都涉及言辞思考和公开的表述与辩论。  法律语言与概念的运用,法律文本与事相关系的描述与诠释,立法者与司法者基于法律文书的相互沟通,法律语境的判断等等,都离不开语言的分析
期刊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1978年正式出版,1983年和1996年出过两次修订本,2002年出版了增补本,2005年6月《现汉》第5版出版。这次修订从1999年开始,历时六年,是《现汉》编修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修订。这次修订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收词,增加新词新义,删减一些陈旧又较少使用的词语或词义;二是在区分词与非词的基础上给词标注词类。(见第5版说明)《现汉》是一部久享盛誉的规范
期刊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这是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两项。前一句把“炙手可热”与“滞销”对举,误解为“畅销”之意,而词典上对“炙手可热”的解释是讽刺“权势大气焰盛”的权贵之意;后一句误用“美轮美奂”来形容花鸟虫兽、人物
期刊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既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高度的语言修养是教师成功的重要条件。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简单的灌输,应该建立在心理沟通和情感
期刊
“副+名”结构是指在句子或短语中实际存在的副词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语法结构现象。从现有的材料看,“副+名”结构出现的年代较晚,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日出》中,才有了“顶悲剧”“又肉感”的台词,但80年代以来副词与名词的组合大量出现,“很淑女”之类的说法开始被人们接受。现在,“副+名”结构不仅广泛存在于口语中,而且在书面语中也屡见不鲜。从地域范围看,从南方到北方都在使用,借助今天发达的传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倡的一种新的课型,它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是对语文教学组织方式的一种提升和拓展,它架设起连接语文课内外学习与实践的桥梁,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  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就要弄清楚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的语文
期刊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讲述了一个耐人咀嚼的人生故事。上课时,若机械地把对主人公虚荣心的批判推到学生面前,以期望得到劝戒的目的,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不妨抛开按情节为序一一讲解的授课方式,代之以讨论的形式,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在讨论中对人物的行为、性格作出更合理的解释。  在学生预习全文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提纲挈领的问题,抓住文中某些情节展开讨论,目的依次是:揭示主人公痛苦的根源;展
期刊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位。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 那么,如何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注重挖掘现行教材中的人文知识
期刊
前不久,听一个刚分配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我与地坛》。该教师声情并茂,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用激情触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当教师深情朗读史铁生的另外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时,教室里不时响起抽泣声,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听课的老师也被感动了,这节课上得相当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身边的语文老师,包括我自己,上课的激情不知什么时候已离我们远去了,上课成了机械的讲读课文,有的甚至照搬教参
期刊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中美两国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各自选取一篇课文进行微观比较,尝试探讨不同的编写风格与特色。《斑马》选自美国EMC公司于2001年出版的教科书《探索文学》。这套教材在哥伦比亚市的李察德中学、哈林顿市的哈林顿中学等诸多学校使用,并受到任课教师的普遍好评。《最后一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这两篇课文都编排在七年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