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课程是高校新闻院系专业的必修课程,長期以来,这两门课程的编置、课堂和实践教学大多采用“分灶吃饭”、“各自为阵”的模式。如何整合这两门课程的资源优势,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成为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随着新媒体传播的迅猛发展,采访条件、手段的更新以及新闻写作语境的变迁,传统的采写方式已不适应当今“全媒体采写”的需要。本文将结合国内高校的特点和现状进行探究,以期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寻求具有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法。
关键词: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课程编置
1.现存问题
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各院系的《新闻采写》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学生兴趣:相当一部分学生兴趣不大,对采访和写作知难而退。学生畏难、信心不足和“码字”的痛苦是学生对新闻采写知难而退的主要原因。
教材问题:从教材内容上看,很多知识远远过时。由于传播手段的变化和教材编写周期,现有采访和写作教材缺乏系统和更新;教材内容纵向分类不明,不符合“全媒体”采写文体的需求;两门课程出现重复教学的内容交叉等等。
采写衔接:采访和写作“分灶吃饭”,两门课程“各自为阵”,在内容的沟通衔接和侧重点上缺乏对应的互补贯通。
教学手段:受教师年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部分教师教法传统、教法单一,效果不尽人意。
实践实训:采访和写作都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目前的教学偏重理论讲授而实践机会较少;外出采访写作实训的定点、安全和费用问题等等。
仿真发布:学生的作业作品在媒体发布的渠道不畅或未被开发,很多学生的作业只是应付成绩而没有实用性的展示和评价。
2.重置课程
“融媒体”时代需要“全媒体”报道的“全能型”记者,“未来已来”,我们必须做出改变,而且要前瞻更远的未来。
2.1关于“全媒体”
“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传播方式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之获得更加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信息体验。这是当今媒介传播的全新途径和方式。
能够胜任全媒体报道的记者必须是具备全媒体采写等技能的“全能型记者”。
2.2关于“融媒体”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移动新媒体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制作、集成、传播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渠道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不再是单一的某种信息模式传播途径,而是极度优化整合而成的全方位开放平台。
“融媒体”时代需要“全媒体”传播和“全能型”记者,采访、拍摄、编辑、写作、创意策划、讲故事、全媒体传播能力是“融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必备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日趋常态的直播型采访、专题采访、即时新闻写作、图文视频视听写作、深度报道写作和舆情评论写作等传播形态对记者提出了卓越的标准。
搭建适当规模的媒体仿真实训平台,如“新媒体应用实验室”“融媒体产品集成中心”、“云服务平台”等,加强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等真节目项目的开发,与教学内容紧密挂钩,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体验和适应内容生产的采写编发流程,不失为培养应用型传播人才的前瞻性举措。
2.3关于课程编置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课程具有各自的技能特点、教学特点,所以,将两门课程截然分开便于深度教学,尤其是新闻类院系。采访写作是应用型传媒人才必备的强势技能,分别自成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功底和技能。
如采写课程分设,两门课程应对接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在大一、大二和大三的《新闻写作》课程中融入《新闻采访》的章节内容,使两门课程“采写合一”,这样可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仿真性和学生的兴趣度。
将《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合并为一门课程《全媒体采写》,按采写类别和难度递进设置《全媒体采写1》、《全媒体采写2》、《全媒体采写3》、《全媒体采写4》等,这样,既全面覆盖了消息、专题、深度调查、评论等报道形态,也涵盖了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新旧媒体的采写技能,同时使采访与写作有机联系,避免因课程分设而造成的前述弊端,从而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前沿、规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新闻制作体系。
3.结语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是一个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过程,一些新闻院系的专业课程现采用的“分设”体系,在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内容进度上应彼此衔接,互为补充。
本文的分析研究,缘于媒介传播方式的变革,基于对新闻采写重要性、实战性的认识和肯定。建议将《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合并为一门系列课程《全媒体采写》,形成前沿、规范、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新闻制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晓莹.浅析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J].新闻文化建设.2020,(18)
[2]张湛苹,赵立群.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
[3]黄平,黄新宇.新闻写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策略[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3)
关键词: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课程编置
1.现存问题
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各院系的《新闻采写》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学生兴趣:相当一部分学生兴趣不大,对采访和写作知难而退。学生畏难、信心不足和“码字”的痛苦是学生对新闻采写知难而退的主要原因。
教材问题:从教材内容上看,很多知识远远过时。由于传播手段的变化和教材编写周期,现有采访和写作教材缺乏系统和更新;教材内容纵向分类不明,不符合“全媒体”采写文体的需求;两门课程出现重复教学的内容交叉等等。
采写衔接:采访和写作“分灶吃饭”,两门课程“各自为阵”,在内容的沟通衔接和侧重点上缺乏对应的互补贯通。
教学手段:受教师年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部分教师教法传统、教法单一,效果不尽人意。
实践实训:采访和写作都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目前的教学偏重理论讲授而实践机会较少;外出采访写作实训的定点、安全和费用问题等等。
仿真发布:学生的作业作品在媒体发布的渠道不畅或未被开发,很多学生的作业只是应付成绩而没有实用性的展示和评价。
2.重置课程
“融媒体”时代需要“全媒体”报道的“全能型”记者,“未来已来”,我们必须做出改变,而且要前瞻更远的未来。
2.1关于“全媒体”
“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传播方式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之获得更加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信息体验。这是当今媒介传播的全新途径和方式。
能够胜任全媒体报道的记者必须是具备全媒体采写等技能的“全能型记者”。
2.2关于“融媒体”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移动新媒体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制作、集成、传播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渠道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不再是单一的某种信息模式传播途径,而是极度优化整合而成的全方位开放平台。
“融媒体”时代需要“全媒体”传播和“全能型”记者,采访、拍摄、编辑、写作、创意策划、讲故事、全媒体传播能力是“融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必备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日趋常态的直播型采访、专题采访、即时新闻写作、图文视频视听写作、深度报道写作和舆情评论写作等传播形态对记者提出了卓越的标准。
搭建适当规模的媒体仿真实训平台,如“新媒体应用实验室”“融媒体产品集成中心”、“云服务平台”等,加强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等真节目项目的开发,与教学内容紧密挂钩,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体验和适应内容生产的采写编发流程,不失为培养应用型传播人才的前瞻性举措。
2.3关于课程编置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课程具有各自的技能特点、教学特点,所以,将两门课程截然分开便于深度教学,尤其是新闻类院系。采访写作是应用型传媒人才必备的强势技能,分别自成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功底和技能。
如采写课程分设,两门课程应对接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在大一、大二和大三的《新闻写作》课程中融入《新闻采访》的章节内容,使两门课程“采写合一”,这样可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仿真性和学生的兴趣度。
将《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合并为一门课程《全媒体采写》,按采写类别和难度递进设置《全媒体采写1》、《全媒体采写2》、《全媒体采写3》、《全媒体采写4》等,这样,既全面覆盖了消息、专题、深度调查、评论等报道形态,也涵盖了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新旧媒体的采写技能,同时使采访与写作有机联系,避免因课程分设而造成的前述弊端,从而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前沿、规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新闻制作体系。
3.结语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是一个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过程,一些新闻院系的专业课程现采用的“分设”体系,在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内容进度上应彼此衔接,互为补充。
本文的分析研究,缘于媒介传播方式的变革,基于对新闻采写重要性、实战性的认识和肯定。建议将《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合并为一门系列课程《全媒体采写》,形成前沿、规范、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新闻制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晓莹.浅析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J].新闻文化建设.2020,(18)
[2]张湛苹,赵立群.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
[3]黄平,黄新宇.新闻写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策略[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