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歌手与大剧院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fai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吉他,一頭长发,一身潇洒的牛仔装风尘仆仆,地上散放着一盘盘歌碟与一张张打印的歌词。一个在地下通道中的年轻歌手,和在国内外城市的地铁车站等处,常常看到的流浪歌手一样,孤独地唱着一首首伤感的歌。
  空寂的通道中,此刻行人很少,他斜倚墙壁,不问路人,不问时间,不问空间,自弹自唱,完全沉浸在那类似萨克斯曲的低沉雄浑又苍茫的音乐中。
  他演唱的歌曲,连同那些自录的歌碟,都是他自己作词作曲的原创作品。不懂音乐的我,评说不清这些歌曲的是非优劣。只是在灯火辉煌的喧杂京都,这舒缓低吟的乐声,似从空谷中飘来的一缕清风,拂去人们心中的尘喧、浮躁、烦恼,还夜晚以静谧的本真,还心灵以安宁纯真的一刻。
  那些歌曲,有怀旧,有迷茫,有奋争,有憧憬,但,更多有幽婉伤感的基调。寂静与寂寞,优美与忧伤,是歌手无奈却是真诚的心灵倾诉。音乐如同文学写作,震撼人心的不是技巧而是一怀真情,或许所有的艺术的魅力都在于此。幽婉沉郁的吉他声,似纤纤柔柔的玉手挽住行人的脚步,似遥遥远空亲切的呼唤,直抵灵魂深处。
  默默地站在那里倾听,不觉眼中噙满泪水。歌者、听者,没有多余的语言,唯有心灵与情感的缓缓交流与共鸣。有人轻轻放下几元钱,拿走歌词或歌碟,我放下钱,什么也没有拿,只看清词曲作者的名字叫杨尘。
  走出地下通道,百米之外就是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今天是中央民族歌舞团演出的一台大型歌舞晚会《大地欢歌》。
  庄严恢弘的大剧院,舞台、灯光、音响、背景,现代豪华辉煌四溢。艳丽的民族服饰,翩跹婀娜的舞姿,优美嘹亮的歌声,各民族歌唱家分别演唱着本民族的经典歌曲。
  一曲曲原汁原味的美妙歌声,或宽广浑厚,或欢快悠扬。它把人们带到皑皑雪山、茫茫草原,带到山寨。仿佛有火把节的火焰在眼前燃烧,泼水节的水声在耳畔流淌。澜沧江畔的青松,五指山上的英雄花,洞庭湖的茶叶,吉祥的壮锦哈达,吐鲁番的葡萄与美丽的阿那尔汗,更有那静静的草原之夜,飘扬着缕缕马头琴声……
  似品美酒香茗,似沐浴清风朗月,这是音乐的盛宴,精神的盛宴,灵魂的盛宴。根据演出的不同歌曲,不断变换与歌曲内容相映照的舞台背景,如真似幻,美轮美奂。它伴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美妙绝伦的乐音,把人带进如醉如痴的梦幻境界。
  心驰神游的思绪,时时被激情热烈的掌声惊醒。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天上明媚的月亮”,让我难抑心中激动,悄悄打开手机,把这仿如天堂中传来的歌声,传递给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我共同欣赏聆听。伴着迷人的歌声,我看到了清纯美丽的金银滩草原,清纯美丽的卓玛姑娘,正轻轻扬起她柔柔的牧鞭,从遥遥的青海湖畔翩翩而来,轻灵地走入西部歌王的心中,走入一曲世界名曲中。
  王洛宾的歌曲,是我最喜爱的歌曲,虽物转星移,人去多时,但他那不朽的音乐,却永远留在世间,成为深受人们喜爱与世代相传的经典。音乐是人类共同的心灵语言,歌声是人类共同的心声,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歌声中,那位白胡子老人的形象会永驻人们心中。
  晚会结束后,再次走过地下通道,那位高高瘦瘦的吉他歌手已经不见了,寂静的通道中响起重重的沉闷的脚步声。那幽婉动听的歌声在通道内消逝,不知叫杨尘的歌手悄然去了哪里。有人说他明天还会来,这里每晚是属于他的舞台。他每天静静地坚守在通道的一隅,面对百米外的民族大剧院,像一湾涓涓小溪与一座高山相隔的大海,时刻聆听潮汐的激越澎湃,却有碍面前的高山;像一尾游鱼徘徊在一步之遥的水晶宫外,仰望殿宇巍峨辉煌,却有鲤跃龙门的飞跃高度。
  大剧院,是歌手的向往与理想的定位吗?我不得其所思,或许在他心中,那里也不过是他人表演歌舞的一个场所,如同他坚守的通道一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舞台无论豪华与简拙,各有各的位置,如同小溪与大海,游鱼与骄龙,各有各自的欢乐与忧愁。
  磨砺与艰辛,是很多人不能逾越的一种无奈的生存状态,像遭遇不可拒绝的挫折、不幸与苦难,这些往往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1993年冬季的一天,我请假到城关医院看望住院的母亲。  她正在病床上,一向浮肿的脸越加苍白,双目、嘴巴紧闭着。姐姐试图给她喝水,小心地靠近她,轻声地、征求意见地把水放到她嘴边,她恶声恶气地说:“实在麻烦,不喝!”大家互相看看,没有办法,都知道她承受着巨大的病痛的折磨。父亲哄着她说:“喝点吧,一天没有喝啦,这样下去不行啊……”她还是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我在这样的场合一般是没用的,大家都知道我怕她
期刊
多少年来,他内心深处蕴藏着难以割舍的梦——回海原,看望学生,尤其是第一届学生:当年,他们受苦了!  大学毕业,我们被分配到偏远的山区任教。走进破烂不堪的学校,山坡上,土墙围起的校园里,一排矮小的土平房,是教师唯一的办公室兼宿舍。校园角落里,树枝搭起的小土房,是教师唯一的厨房。昏暗的厨房内一口煮饭、烧水、锈迹斑斑的铁锅;一块灰尘满面,坑坑洼洼的杨木案板;两只盛水的水缸。冬季,水缸结冰,冻裂。  操场
期刊
浙北安吉,真正的冬天到了。  第一朵雪花,是从黄浦江源头的龙王山之巅舞动起来,潇洒地飘落在安吉母亲河西苕溪及其两岸,让残秋的杨柳、水杉也有了一些滋润、发亮。  当这一朵雪花与人们相约、与地面亲热时,紧接着天荒坪之巅的无数朵雪花也响应起来了,纷纷扬扬地降落在大竹海风云悸动的波涛里。  浙北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只露出了农家一座座别墅的眼睛和一幢幢工厂的鼻子,大竹海也变成了原野上一个个找不着北的迷宫
期刊
听奶奶说,我刚学走路的时候,就想跑。上了小学一年级,个头还没有自行车高,看见那些比我大一些的小孩轻松自在地骑着自行车在我面前晃来晃去,然后对我说:滚开,臭小子,有本事你也骑呀!我瞧不起那些兄长们骑自行车时像耍杂技一样,手不抓车把,吹着口哨从我身旁掠过。其实我内心还是十分渴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我从不反感自己跟他们一样的、不可一世的德性。于是我跑回家跟父亲申请:“爸爸,我要像他们一样!”父亲惊讶地摸了
期刊
一  我爸是个一点也不像矿工的矿工。  我说这话绝不是吹牛。我爸四十岁以前长得是一表人才,一米七二的个头,白净的脸蛋,说话细声细气的,根本就不像个“炭牯佬”,倒像个教书先生。我堂奶奶只要一与我妈吵架,就会说我妈配不上我爸,说我爸是瞎了眼,找了个不识字又长得黑的女人。  我小学一毕业,就来到我爸身边。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矿里的教育条件要比乡下好,其实另一方面却是我妈的一着妙棋,有点让我潜伏到我爸身边的
期刊
元稹(779-831),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在家排行老九,所以,白居易他们也叫他元九。元稹8岁丧父,少年困顿,由母亲郑氏领着寄居在舅舅家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幸亏母贤能文,亲授书传,是母亲给了他良好的教育。元稹聪慧,9岁能诗,15岁就登明经科,只要再经吏部试后就可入仕。贞元十五年(799年),杨巨源推荐21岁的元稹到自己故乡河中府西河县(今山西汾阳)县衙担任小吏文书。因为工作清闲,元稹
期刊
夜行是需要扶手的。  当黑夜来临,人孤独寂寞地在荒村野径,慌不择路,跌跌撞撞,瑟瑟寒风中茕茕独行,最能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无语、莫测和人生的寒凉,这时,夜行艰苦,只有仰仗唯一的扶手:胆量、意志和勇气的结合。  我的童年,在江汉平原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度过,一个只有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天一黑,难觅人的影踪,小孩子尚不知电视为何物,晚上时间难以打发,借煤油灯的光,几本破书早就看完了,百无聊赖的我
期刊
晚上,十二分不想写稿,一段时间来的赶稿生活,令人有点疲乏。  冲了一杯前几天从龙门带来的新鲜蜂蜜,用小勺轻轻一搅,丝丝甜蜜便随着热气漫上来。打开音响,把音量调到最小,一阵大提琴的声响,像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袅袅飘来,是那首著名的《海滨之歌》,歌词是:“清晨我独自一人,在这海边彷徨,心中不禁回想起往日的时光……”  那音乐,清幽,却又令人柔肠百结。  我在Q上给XB留言,说:“今天好闷啊,想去西湖走走。
期刊
记忆中,薯类食物是幼年生活常态。我虽没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印象中小时候也没有多少餐是能吃得上肉的。因此对于薯类等农作物的感受就特别深。  俗话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初时并不以为然,作物之所以能作為食物,不外乎其干、其果、其叶、其枝、其花能果腹充饥。根茎也能食用,已是一奇。偏它味道上佳还营养丰富,更是让人食髓知味没齿难忘。  譬如芋头。有本地芋、蕃鬼芋、大肉芋……每一种芋头的做法和味道都不太一
期刊
不久前,退休在老屋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叔叔突然住进了城区里的福利院。听到这个消息,令我吃惊不小!  叔叔从教一辈子,桃李满天下;二十八年前退休,告别讲坛与一身的粉笔灰,让他很是落寞了一阵;后来,镇政府修镇志,找这位腹笥丰赡的老教师,叔叔也没推辞,召集旧日执教同事,凑成了一个专班。大家共襄盛举,日日伏案秉笔,历时两载,镇志终付梓告成。没过多久,大婶娘去世,叔叔孤独忧伤了好长一段时光。挺过那些艰难的日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