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平原的北部和山西省北部,公元10世纪前后是个烽火不息的古战场。北宋、辽两国在西起雁门关,东至渤海边一线对峙,不时发生战争,总体说来,北宋处于劣势。然而北宋名将杨业之子杨延昭(杨六郎),却能在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把守边关16年(公元999—1014年),辽兵即使破关南侵数百里,延昭仍能在敌后坚持,并能趁辽兵北撤时出奇兵歼之。他倚凭什么防御工事?采用什么战术?这成为军事地理历史上的一个谜。
抗日战争时期永清、霸县、雄县、固安等县群众挖地道抗击日寇时,曾屡屡挖到古代砖洞。解放后,当地群众在平整土地、建房、打井时也都发现了青砖砌的地下战道。1988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对历次发现和民间传说中古战道进行系统调查,认为这是北宋时期杨延昭所建抗辽地下工事的一部分遗迹。
当年杨延昭镇守三关抗击辽兵。益津关、瓦桥关、岐沟关都属平原城堡,宋辽双方争夺20余年。屡得屡失,战事最为惨烈。北宋的地道战,正史并无系统记载,唯散见于地方志中。如《霸州志》说:“引马洞,杨延昭所制,始自州城中通雄县,每遇虏至,遣以出师,多获隽马。”《雄县新志》云,雄城中有井“霸州城内亦有井与此穴相通,宋初两城守将计军事遣使于穴中往返,外人不知也。”《日下旧闻考》说:“六郎洞在东关,古传通数十里。”说不定冀中军民挖地道打日本鬼子,还是受了六郎抗辽的民间传说的启发呢。
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北宋的古地道分布在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可能更长更宽。
零星发现的古地下战道,建筑材料和规格基本统一。都用30×16×8厘米的青砖砌成高70~190厘米、宽42~215厘米的券洞。洞顶多为拱形,用幅轮状异形砖砌造。通气孔是统一烧制的陶筒。战道依功能分为运兵、通信之用的比较平直的“引马洞”;长期隐蔽,比较宽大的“藏兵洞”;深入敌人前沿侦察的“料敌洞”;防止敌人进入的曲折多变的“迷魂洞”。各洞上下呈立体分布,有深、中、浅三层,最深在地下4~5米,浅层距地面1米左右。估计当时是先挖明沟,青砖砌券洞,再覆土封埋。洞内有通气孔、放油灯的台龛、水缸、土坑、瓷碗、武器等,洞的出入口隐蔽在古吉、寺庙、古塔、民房中。
传说中的三关口外,有以杨六郎点将台为中心的地下战道方阵,前方的“朱雀阵”地道网如凤凰展翅;左翼的“青龙阵”如潜水蛟龙;右翼的“白虎阵”如下山猛虎;压后的“玄武阵”稳如泰山。当然,这一切至今尚无确证。如果属实,发掘清理出来,哪怕是短短千余米,必定是继兵马俑之后的又一天下奇观。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无力统一塞外。宋太宗两次出兵收复幽燕失地,均大败而回,辽兵趁势大举南侵,坚定了宋王朝“寇来坚守勿逐”的方针。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杨家将兴建了一道抗辽“地下长城”。
(责任编辑/孙开颜)
抗日战争时期永清、霸县、雄县、固安等县群众挖地道抗击日寇时,曾屡屡挖到古代砖洞。解放后,当地群众在平整土地、建房、打井时也都发现了青砖砌的地下战道。1988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对历次发现和民间传说中古战道进行系统调查,认为这是北宋时期杨延昭所建抗辽地下工事的一部分遗迹。
当年杨延昭镇守三关抗击辽兵。益津关、瓦桥关、岐沟关都属平原城堡,宋辽双方争夺20余年。屡得屡失,战事最为惨烈。北宋的地道战,正史并无系统记载,唯散见于地方志中。如《霸州志》说:“引马洞,杨延昭所制,始自州城中通雄县,每遇虏至,遣以出师,多获隽马。”《雄县新志》云,雄城中有井“霸州城内亦有井与此穴相通,宋初两城守将计军事遣使于穴中往返,外人不知也。”《日下旧闻考》说:“六郎洞在东关,古传通数十里。”说不定冀中军民挖地道打日本鬼子,还是受了六郎抗辽的民间传说的启发呢。
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北宋的古地道分布在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可能更长更宽。
零星发现的古地下战道,建筑材料和规格基本统一。都用30×16×8厘米的青砖砌成高70~190厘米、宽42~215厘米的券洞。洞顶多为拱形,用幅轮状异形砖砌造。通气孔是统一烧制的陶筒。战道依功能分为运兵、通信之用的比较平直的“引马洞”;长期隐蔽,比较宽大的“藏兵洞”;深入敌人前沿侦察的“料敌洞”;防止敌人进入的曲折多变的“迷魂洞”。各洞上下呈立体分布,有深、中、浅三层,最深在地下4~5米,浅层距地面1米左右。估计当时是先挖明沟,青砖砌券洞,再覆土封埋。洞内有通气孔、放油灯的台龛、水缸、土坑、瓷碗、武器等,洞的出入口隐蔽在古吉、寺庙、古塔、民房中。
传说中的三关口外,有以杨六郎点将台为中心的地下战道方阵,前方的“朱雀阵”地道网如凤凰展翅;左翼的“青龙阵”如潜水蛟龙;右翼的“白虎阵”如下山猛虎;压后的“玄武阵”稳如泰山。当然,这一切至今尚无确证。如果属实,发掘清理出来,哪怕是短短千余米,必定是继兵马俑之后的又一天下奇观。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无力统一塞外。宋太宗两次出兵收复幽燕失地,均大败而回,辽兵趁势大举南侵,坚定了宋王朝“寇来坚守勿逐”的方针。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杨家将兴建了一道抗辽“地下长城”。
(责任编辑/孙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