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显赫人物。他以极其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在近代史上书写了浓彩重墨的一笔,成为“同治中兴”的头号功臣。曾国藩又是学问大家,不但学术功底深厚,而且成就卓然。至于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更有别人难以企及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在教育子女方面,曾国藩家书早已成为后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与其在治军、治学、治家及个人生活上富有恒心和毅力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有名的大烟枪,少年时代的曾国藩在父亲的教育下学识大有长进,而烟雾缭绕的环境熏陶也使得他沾染嗜烟的坏习惯。到十七八岁时,曾国藩已是一个铁杆的“烟棍”。
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冬,曾国藩在湘乡涟滨书院肄业,因抽烟太多,曾受到山长(即书院负责人)刘象履的训斥。这时,他开始认识到:烟既有害于社会,又有损于自身,决心戒烟。为表明自己戒烟的决心,曾国藩将自己的学名“子城”更改名为“涤生”,并自注:“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然而,要洗涤这种“旧染之污”确非轻而易举之事。曾国藩这一次戒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未付诸行动,很自然地,未收到什么效果,旧习仍如故。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春,曾国藩抵京散馆,考取二等第十九名,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不久,鸦片战争爆发,在林则徐禁烟的宣传影响下,曾国藩又下决心戒烟。一天,他清晨起床,习惯性地端着烟筒吸了几口,竟觉口苦舌干,深感“烟之有害无益”,恨自己“可叹可恨!”他在日记中写道:“为了培养精神,不自速其死”,发誓“从今永不吸烟”,并说:“不能立刻放下屠刀,则终不能自拔!”因此,他拿着铁锤,当着家人将祖传的一根烟筒捶碎,以示痛改前非。
这一次戒烟,由于得到了家人的配合,曾国藩的确没再吸了。而每当出门拜客,看到别人吸烟,喉咙又觉得痒痒的。因此,当客人恭请吸烟时,他忍不住又要吸上几口,并以“盛情难却”来为自己寻找托辞和台阶。这样,第二次戒烟又未真正成功。
第三次戒烟始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十月,当时曾国藩向理学家倭艮峰请教修身之法。倭艮峰向他传授“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逐日克治”的方法,对他启发很大。从那时起,曾国藩将每天之中的“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之默”,皆记于日记,以求“废过自新”。
曾国藩这次戒烟是真正下了决心的。这可以从他这一年十月的日记中窥见一斑:初七日“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似体会颇深;但至二十一日,还发誓“永不’再吃烟”;直至二十三日,他才发现“初戒吃烟,如小孩失乳”,下决心不再宽恕自己;到了二十九日,他越发感叹“遏欲之难”,并把“吃烟”与“妄语”、“房闼不敬”并列为今后的“三戒”。
在戒烟初见成效之后,曾国藩便不断地提醒自己:“此后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一个多月之后,这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才华横溢的学问家终于满意地笑了,生活也轻松多了。就这样,曾国藩经过三次戒烟,终于根除了令他头痛的恶习。在他后半生的三十年生涯中,他不仅不吸烟,而且写日记的习惯也坚持下来了。后来他在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信中便说到,戒烟以前他“做事无恒”,而“现在大小事均有恒矣。”
(责任编辑/林超)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有名的大烟枪,少年时代的曾国藩在父亲的教育下学识大有长进,而烟雾缭绕的环境熏陶也使得他沾染嗜烟的坏习惯。到十七八岁时,曾国藩已是一个铁杆的“烟棍”。
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冬,曾国藩在湘乡涟滨书院肄业,因抽烟太多,曾受到山长(即书院负责人)刘象履的训斥。这时,他开始认识到:烟既有害于社会,又有损于自身,决心戒烟。为表明自己戒烟的决心,曾国藩将自己的学名“子城”更改名为“涤生”,并自注:“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然而,要洗涤这种“旧染之污”确非轻而易举之事。曾国藩这一次戒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未付诸行动,很自然地,未收到什么效果,旧习仍如故。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春,曾国藩抵京散馆,考取二等第十九名,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不久,鸦片战争爆发,在林则徐禁烟的宣传影响下,曾国藩又下决心戒烟。一天,他清晨起床,习惯性地端着烟筒吸了几口,竟觉口苦舌干,深感“烟之有害无益”,恨自己“可叹可恨!”他在日记中写道:“为了培养精神,不自速其死”,发誓“从今永不吸烟”,并说:“不能立刻放下屠刀,则终不能自拔!”因此,他拿着铁锤,当着家人将祖传的一根烟筒捶碎,以示痛改前非。
这一次戒烟,由于得到了家人的配合,曾国藩的确没再吸了。而每当出门拜客,看到别人吸烟,喉咙又觉得痒痒的。因此,当客人恭请吸烟时,他忍不住又要吸上几口,并以“盛情难却”来为自己寻找托辞和台阶。这样,第二次戒烟又未真正成功。
第三次戒烟始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十月,当时曾国藩向理学家倭艮峰请教修身之法。倭艮峰向他传授“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逐日克治”的方法,对他启发很大。从那时起,曾国藩将每天之中的“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之默”,皆记于日记,以求“废过自新”。
曾国藩这次戒烟是真正下了决心的。这可以从他这一年十月的日记中窥见一斑:初七日“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似体会颇深;但至二十一日,还发誓“永不’再吃烟”;直至二十三日,他才发现“初戒吃烟,如小孩失乳”,下决心不再宽恕自己;到了二十九日,他越发感叹“遏欲之难”,并把“吃烟”与“妄语”、“房闼不敬”并列为今后的“三戒”。
在戒烟初见成效之后,曾国藩便不断地提醒自己:“此后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一个多月之后,这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才华横溢的学问家终于满意地笑了,生活也轻松多了。就这样,曾国藩经过三次戒烟,终于根除了令他头痛的恶习。在他后半生的三十年生涯中,他不仅不吸烟,而且写日记的习惯也坚持下来了。后来他在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信中便说到,戒烟以前他“做事无恒”,而“现在大小事均有恒矣。”
(责任编辑/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