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 广趣 厚积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see_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父亲仙逝已经多年了。我作为他的儿子又是他的一名永久的学生经常觉得有一种茫然的失落感,不光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不习惯,同时是因为在学术的研究和交流上缺少了一位学富五车的父亲和受人尊敬的师长,许多原本只要向他随便问问就能知道答案的问题与困惑,现在往往需要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而获得答案。即使这样做,有时获得的答案还是不那么肯定。
  在我小时候他就有意向我灌输许多不同类型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比如他自己爱好昆曲,他就极力培养我也去喜欢昆曲,不光言传还要身教,不光他自己唱昆曲还要我来学吹笛,可以父唱子吹。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他就不时地带我外出去看昆曲,每个周末去上海戏校的实验剧场看昆大班的汇报演出已成了一种习惯。他不光是为我介绍剧情的故事,更会逐字逐句地为我讲解唱词的内容和如何欣赏昆曲的特色,让我了解昆曲的传统和表演艺术的妙趣。他更会边讲授边飞快地画速写,让我对昆曲表演艺术有一种形象上的认识。
  他还经常进行摄影的创作并钟情于老照相机的收藏,他对照相机的历史背景了如指掌。对于他能有如此丰富的老爷照相机知识,曾有朋友问过他缘由,他笑着回答,过去家里穷,根本没有钱可供他买喜欢的照相机,所以只能收集有关的资料来了解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摄影器材和技术上的发展情况,以满足嗜好的殷切心境。他让我也来喜爱他称为他的另一支画笔的照相机。只要有时机,他就会不厌其烦地给我介绍相机世界里的各款名牌相机的不同特长以及历史,又传授许多他入门时的经验与教训。我深深地感到他不光是在教我那么许多好玩的事。他的愿望是将我引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上去。
  许多朋友希望我将父亲“程家样”的艺术创作手法和思想整理出来,虽然我才疏学浅,深感这样的重担是无法胜任的,但这又是我所义不容辞的事!因此我就先开始动手整理父亲的一些画语录和他一些砚边的点滴。所记录的画语录由他的学生毛国伦先生曾经做过的一些整理为基础,再进行了一些补充。其中有的是他历年的谈话稿,也有从他的文章中摘录的段落,另外有的就是他平时交给我的笔记、题画稿和我的日常记录等,从那片言只语中可以隐隐约约地看见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以及“程家样”的创始到成熟的演变过程,从中清楚地显现出他的绘画艺术风格并不是在一朝一夕形成的,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辛苦的努力。他是那么好学,那么好问,好像是个永远毕不了业的小学生,一生都在学习。他说:“读书是一个人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要识书,书也有真书和伪书。推动历史前进的各种知识的书,是真书。反之是魔书、伪书。有朋友要我写有关自己绘画创作的书,我总是不敢写。因为我学识不多,我知道的一点滴也是古人今人已经讲过的。要我讲自己的所谓新意,我害怕会走上魔道。我还得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父亲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没有写过一本谈创作经验的出版物。每每有朋友或出版社找他商榷,想寻觅这样的机会,他总是摇摇手说他的绘画还未定型成熟,还在摸索学习之中。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好在他经常做些笔记,并将一些较完整的笔记交给我供我学习用,有时索性就题在了我的画上。
  父亲走过的艺术道路是不平坦的,他年轻时的成长经历我是从母亲和亲朋好友那里知道一些的。而从我有了记忆起,就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当我较深刻地了解了父亲的整个艺术生涯后,才感到他是在逆境中奋力拼搏而修炼成为大师的。在绘画的道路上他曾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是因为他对事物、对社会等的观察是从不随大流的。他也曾经对我说过多遍:“当别人都涌上前去时,侬(我)就要考虑后退了。而别人都要退回来时,侬就应该前进了。”所以当许多学写字的都在学王羲之的字体时,他就反对说,谁不学“王”字,我就投他一票。他倒并不是不喜欢王羲之的字体—在他的书法中就包含着王字的精髓,而是认为在艺术道路上不能挑拣平坦方便的路走,而是要去闯那些险境。在绘画艺术的创作中他这样走险道,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的,更需要拥有丰富的学识和聪明的才智。平心想一下,他修炼成风格鲜明、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程家样”,那一路上真是困难重重啊。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传统的画坛上有着根深蒂固的所谓老祖宗传下来的清规戒律,谁越雷池半步,就会被视为异端。好像说书法必说王字,论画定论“四王”一样。山水、花鸟、人物各有各自的起手式,各有各的规矩,明明是同一个中国画,非要硬性规定分不同的画种。父亲打破了这个清规戒律。他是从传统的绘画入手,广学百家之后,他又将现代的元素渗透了进来,更夸张的是他把原本许多属于西方的绘画、摄影、戏曲、电影上的理论和手法融会贯通地消化进他的绘画中来了,并且是那么自然、毫无痕迹,无论是连环画的创作还是中国画的创作他都是另辟蹊径。在当时那样的大气候下,他是孤立无援的,在进行中国画创作革新的运动中他受到了当时一些所谓的学者专家的白眼和讽刺。可是他还是凭着他对中国绘画的热爱,我行我素。当别人看到了他的新成绩时候,却发现他已经又在攀登另一座新的高峰了。
  


  


  


  


  


  


  


  


  


  


  

其他文献
王学岭,1963年生于河南。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硕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总参谋部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书法创作院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出版有  《王学岭书作》、《墨之声·王学岭书法》、《中国书法家书风·王学岭》、《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王学岭》、《若行若舞—当代中国行书名家作品集·王学岭卷》、《2010当代中青
期刊
张东,1970年出生于广东信宜。1996年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人们在讨论当今广东地区中国画家的作品时,常常冠以“岭南画派”的称号,实际上几十年前的画派划分,诸如京派、海派、岭南画派等,已经很难再适用于当代。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的便捷和信息的广泛传播,艺术家们频繁地东来西往、南北
期刊
点击理由 刘京闻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中青年实力派书家。他多次在各种大赛中入展、获奖。刘京闻对书法的学习方法和目标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既能在传统的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又能展现个人的性情和时代的烙印。  刘京闻话语 一、书法技与道永远相生相伴,夸张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  二、书法“个性”的形成是一个人根据个人喜好长期取舍的过程,过分追求所谓“个性”其实已经偏离了真实的“你”。当你没
期刊
赵锦龙,1962年生于山东淄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淄博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追求古旧,似乎是进入一种文化的境界,特别是在都市化高度物质文明的今天,古旧典雅与现代时尚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剧烈的冲突。都市文化、时尚形象,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及高度物质文明造成的精神与情感的苍白,无疑是当代人面临的生存问题,同时也是传统中国画发生变革的根据和水墨材质表达现实的主要课题。水墨画的都市文化无疑是当下中国画
期刊
点击理由 邵仄炯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学院派画家,主攻山水画创作。在创作中他特别注重对传统的挖掘,作品有些“高古”的意味,但在画面的构成上他又能有自己的新意,学古而不泥古。他喜欢在画面上营造出抒情的韵味,其作品多典雅、清丽,展现出南方人特有的安静和细腻。邵仄炯从山水画展开又涉及书法,甚至古琴演奏、昆曲清唱,每一样都有板有眼,是一位颇符合中国传统标准的“才子”型画家。  刘京闻话语
期刊
书学推公果若何?纡余全似右军鹅。  两行醉墨南楼帖,一字千金未足多。  —元·王恽  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的纷争局面,一度衰落的书法艺术也重新获得发展。正如黄庭坚所述:“熙陵以武定四方,载橐弓矢,文治之余,垂意翰墨,妙尽八法。”①书风虽不及唐代之鼎盛,但已重新崛起,名家不断涌出,其中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著称当时,并对后世影响最大,被后人尊称为“宋四家”。黄庭坚是四家之中特别富有创造
期刊
一、苏轼书法“尚意”的思想观点  (一)对作书之“法”局限性的认识  中国之有书法,与毛笔的使用直接相关。汉代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是柔软的,用毛笔写字远不如钢笔这样容易把握。古代人学写字无不从用笔做起,论书文字也以笔法为多。笔法始终是书法中最受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单从写字造“形”的技术层面而言,笔法无疑是中国书法首要的和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其次是结字。元代赵孟頫曾说:“法书
期刊
直面现实的人文关怀  较之徐悲鸿的“借古喻今”,蒋兆和的现实关怀更为直接与显明,而最能体现这种直面现实的悯人情怀的作品,莫若其扛鼎之作《流民图》了。诚如蒋兆和在后来针对《流民图》所作的自述所言:  在旧中国,失业和流浪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尽管如此,蕴藏在我心中的要把当代现实生活画下来的志愿,并没有因穷困而有丝毫动摇。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收集素材、不断地画了很多速写和记忆各种人物的
期刊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面临重重难题: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怎样通过变革与创新,来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着的审美需要?如果完全抛开传统的工具材料及其笔墨语言,中国画也就会被异化,甚至走向消亡;若不能摆脱传统法则的限制,中国画的发展道路必定很窄,“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面貌只会令人生厌;过分追求写实,往往会带来画家沉醉于描摹对象,只重视技术的提升,不重视文化修养的增强,割断传统文
期刊
学者型与文人型书家的缺失已成为当代书坛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当代书法的品质与创新力度。之所以言此,是因为学术修养与文学修养虽不能等同于书法修养,却非常有助于提升书家的创作品位。提到当代文学与书法繁荣背景之下的大家与精品之凤毛麟角,我们可以找出许多理由,诸如市场经济影响下功利性追求冲击了审美性追求,展览激发并助长了跟风潮流等,而书法家整体文化素养的下滑亦不容忽视。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门类中独具魅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