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父亲仙逝已经多年了。我作为他的儿子又是他的一名永久的学生经常觉得有一种茫然的失落感,不光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不习惯,同时是因为在学术的研究和交流上缺少了一位学富五车的父亲和受人尊敬的师长,许多原本只要向他随便问问就能知道答案的问题与困惑,现在往往需要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而获得答案。即使这样做,有时获得的答案还是不那么肯定。
在我小时候他就有意向我灌输许多不同类型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比如他自己爱好昆曲,他就极力培养我也去喜欢昆曲,不光言传还要身教,不光他自己唱昆曲还要我来学吹笛,可以父唱子吹。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他就不时地带我外出去看昆曲,每个周末去上海戏校的实验剧场看昆大班的汇报演出已成了一种习惯。他不光是为我介绍剧情的故事,更会逐字逐句地为我讲解唱词的内容和如何欣赏昆曲的特色,让我了解昆曲的传统和表演艺术的妙趣。他更会边讲授边飞快地画速写,让我对昆曲表演艺术有一种形象上的认识。
他还经常进行摄影的创作并钟情于老照相机的收藏,他对照相机的历史背景了如指掌。对于他能有如此丰富的老爷照相机知识,曾有朋友问过他缘由,他笑着回答,过去家里穷,根本没有钱可供他买喜欢的照相机,所以只能收集有关的资料来了解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摄影器材和技术上的发展情况,以满足嗜好的殷切心境。他让我也来喜爱他称为他的另一支画笔的照相机。只要有时机,他就会不厌其烦地给我介绍相机世界里的各款名牌相机的不同特长以及历史,又传授许多他入门时的经验与教训。我深深地感到他不光是在教我那么许多好玩的事。他的愿望是将我引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上去。
许多朋友希望我将父亲“程家样”的艺术创作手法和思想整理出来,虽然我才疏学浅,深感这样的重担是无法胜任的,但这又是我所义不容辞的事!因此我就先开始动手整理父亲的一些画语录和他一些砚边的点滴。所记录的画语录由他的学生毛国伦先生曾经做过的一些整理为基础,再进行了一些补充。其中有的是他历年的谈话稿,也有从他的文章中摘录的段落,另外有的就是他平时交给我的笔记、题画稿和我的日常记录等,从那片言只语中可以隐隐约约地看见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以及“程家样”的创始到成熟的演变过程,从中清楚地显现出他的绘画艺术风格并不是在一朝一夕形成的,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辛苦的努力。他是那么好学,那么好问,好像是个永远毕不了业的小学生,一生都在学习。他说:“读书是一个人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要识书,书也有真书和伪书。推动历史前进的各种知识的书,是真书。反之是魔书、伪书。有朋友要我写有关自己绘画创作的书,我总是不敢写。因为我学识不多,我知道的一点滴也是古人今人已经讲过的。要我讲自己的所谓新意,我害怕会走上魔道。我还得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父亲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没有写过一本谈创作经验的出版物。每每有朋友或出版社找他商榷,想寻觅这样的机会,他总是摇摇手说他的绘画还未定型成熟,还在摸索学习之中。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好在他经常做些笔记,并将一些较完整的笔记交给我供我学习用,有时索性就题在了我的画上。
父亲走过的艺术道路是不平坦的,他年轻时的成长经历我是从母亲和亲朋好友那里知道一些的。而从我有了记忆起,就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当我较深刻地了解了父亲的整个艺术生涯后,才感到他是在逆境中奋力拼搏而修炼成为大师的。在绘画的道路上他曾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是因为他对事物、对社会等的观察是从不随大流的。他也曾经对我说过多遍:“当别人都涌上前去时,侬(我)就要考虑后退了。而别人都要退回来时,侬就应该前进了。”所以当许多学写字的都在学王羲之的字体时,他就反对说,谁不学“王”字,我就投他一票。他倒并不是不喜欢王羲之的字体—在他的书法中就包含着王字的精髓,而是认为在艺术道路上不能挑拣平坦方便的路走,而是要去闯那些险境。在绘画艺术的创作中他这样走险道,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的,更需要拥有丰富的学识和聪明的才智。平心想一下,他修炼成风格鲜明、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程家样”,那一路上真是困难重重啊。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传统的画坛上有着根深蒂固的所谓老祖宗传下来的清规戒律,谁越雷池半步,就会被视为异端。好像说书法必说王字,论画定论“四王”一样。山水、花鸟、人物各有各自的起手式,各有各的规矩,明明是同一个中国画,非要硬性规定分不同的画种。父亲打破了这个清规戒律。他是从传统的绘画入手,广学百家之后,他又将现代的元素渗透了进来,更夸张的是他把原本许多属于西方的绘画、摄影、戏曲、电影上的理论和手法融会贯通地消化进他的绘画中来了,并且是那么自然、毫无痕迹,无论是连环画的创作还是中国画的创作他都是另辟蹊径。在当时那样的大气候下,他是孤立无援的,在进行中国画创作革新的运动中他受到了当时一些所谓的学者专家的白眼和讽刺。可是他还是凭着他对中国绘画的热爱,我行我素。当别人看到了他的新成绩时候,却发现他已经又在攀登另一座新的高峰了。
在我小时候他就有意向我灌输许多不同类型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比如他自己爱好昆曲,他就极力培养我也去喜欢昆曲,不光言传还要身教,不光他自己唱昆曲还要我来学吹笛,可以父唱子吹。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他就不时地带我外出去看昆曲,每个周末去上海戏校的实验剧场看昆大班的汇报演出已成了一种习惯。他不光是为我介绍剧情的故事,更会逐字逐句地为我讲解唱词的内容和如何欣赏昆曲的特色,让我了解昆曲的传统和表演艺术的妙趣。他更会边讲授边飞快地画速写,让我对昆曲表演艺术有一种形象上的认识。
他还经常进行摄影的创作并钟情于老照相机的收藏,他对照相机的历史背景了如指掌。对于他能有如此丰富的老爷照相机知识,曾有朋友问过他缘由,他笑着回答,过去家里穷,根本没有钱可供他买喜欢的照相机,所以只能收集有关的资料来了解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摄影器材和技术上的发展情况,以满足嗜好的殷切心境。他让我也来喜爱他称为他的另一支画笔的照相机。只要有时机,他就会不厌其烦地给我介绍相机世界里的各款名牌相机的不同特长以及历史,又传授许多他入门时的经验与教训。我深深地感到他不光是在教我那么许多好玩的事。他的愿望是将我引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上去。
许多朋友希望我将父亲“程家样”的艺术创作手法和思想整理出来,虽然我才疏学浅,深感这样的重担是无法胜任的,但这又是我所义不容辞的事!因此我就先开始动手整理父亲的一些画语录和他一些砚边的点滴。所记录的画语录由他的学生毛国伦先生曾经做过的一些整理为基础,再进行了一些补充。其中有的是他历年的谈话稿,也有从他的文章中摘录的段落,另外有的就是他平时交给我的笔记、题画稿和我的日常记录等,从那片言只语中可以隐隐约约地看见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以及“程家样”的创始到成熟的演变过程,从中清楚地显现出他的绘画艺术风格并不是在一朝一夕形成的,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辛苦的努力。他是那么好学,那么好问,好像是个永远毕不了业的小学生,一生都在学习。他说:“读书是一个人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要识书,书也有真书和伪书。推动历史前进的各种知识的书,是真书。反之是魔书、伪书。有朋友要我写有关自己绘画创作的书,我总是不敢写。因为我学识不多,我知道的一点滴也是古人今人已经讲过的。要我讲自己的所谓新意,我害怕会走上魔道。我还得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父亲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没有写过一本谈创作经验的出版物。每每有朋友或出版社找他商榷,想寻觅这样的机会,他总是摇摇手说他的绘画还未定型成熟,还在摸索学习之中。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好在他经常做些笔记,并将一些较完整的笔记交给我供我学习用,有时索性就题在了我的画上。
父亲走过的艺术道路是不平坦的,他年轻时的成长经历我是从母亲和亲朋好友那里知道一些的。而从我有了记忆起,就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当我较深刻地了解了父亲的整个艺术生涯后,才感到他是在逆境中奋力拼搏而修炼成为大师的。在绘画的道路上他曾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是因为他对事物、对社会等的观察是从不随大流的。他也曾经对我说过多遍:“当别人都涌上前去时,侬(我)就要考虑后退了。而别人都要退回来时,侬就应该前进了。”所以当许多学写字的都在学王羲之的字体时,他就反对说,谁不学“王”字,我就投他一票。他倒并不是不喜欢王羲之的字体—在他的书法中就包含着王字的精髓,而是认为在艺术道路上不能挑拣平坦方便的路走,而是要去闯那些险境。在绘画艺术的创作中他这样走险道,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的,更需要拥有丰富的学识和聪明的才智。平心想一下,他修炼成风格鲜明、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程家样”,那一路上真是困难重重啊。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传统的画坛上有着根深蒂固的所谓老祖宗传下来的清规戒律,谁越雷池半步,就会被视为异端。好像说书法必说王字,论画定论“四王”一样。山水、花鸟、人物各有各自的起手式,各有各的规矩,明明是同一个中国画,非要硬性规定分不同的画种。父亲打破了这个清规戒律。他是从传统的绘画入手,广学百家之后,他又将现代的元素渗透了进来,更夸张的是他把原本许多属于西方的绘画、摄影、戏曲、电影上的理论和手法融会贯通地消化进他的绘画中来了,并且是那么自然、毫无痕迹,无论是连环画的创作还是中国画的创作他都是另辟蹊径。在当时那样的大气候下,他是孤立无援的,在进行中国画创作革新的运动中他受到了当时一些所谓的学者专家的白眼和讽刺。可是他还是凭着他对中国绘画的热爱,我行我素。当别人看到了他的新成绩时候,却发现他已经又在攀登另一座新的高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