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断桩现象是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若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很可能影响到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为此,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钻孔灌注桩施工断桩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施工现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断桩问题;处置方法;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公路、铁路桥梁建设工程数量日益增加,对桥梁的施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钻孔灌注桩作为基础工程中常见的一种桩基类型,具有结构简单、承载力高、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和性价比高等优点,能够适用于填土、粉土、碎石和砂土等复杂地质条件中,目前在城市桥梁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钻孔灌注桩往往需在水下现浇成桩,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钢筋笼上浮、桩身缩径、断桩等质量问题,其中断桩问题尤为突出,若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不仅会影响到桥梁工程的质量,严重情况下很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钻孔灌注桩施工断桩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处置方法,以确保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1#、5#楼以钻孔灌注桩作为工程桩基础,工程桩数量分别为39、46根。工程地质土层分布情况:(1)杂填土:厚度2.7~4.1m,多数为粘土质填土;(2)淤泥:厚度1.9~3.1m,为深灰色,饱和流塑;(3)粉质粘土:厚度1.9~3.3m,呈浅灰色;(4)粘土质粉砂:厚度4.4~5.2m,湿度大,饱和状态;(5)弱风化石灰岩层:结构紧密,岩石硬度大,为本工程的桩持力层。设计要求桩入岩层500mm以上,标准孔底沉渣≤50mm,充盈系数为1.1~1.3,砼强度C35。
本工程施工出现断桩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了下述不同的处置方法。
2 桩外钻孔压浆法
本工程G-11#钻孔灌注桩,桩径1500mm。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渗水严重发生坍孔,无法及时清理,使灌注中断造成断桩,致使标高-9.5m至-11.6m处形成2.1m深的事故段,混凝土严重稀释,且混有泥浆。
针对上述情况,采用桩外钻孔压浆法进行断桩处理,以便在桩外围地层形成一个整体,阻止水和流沙进入桩孔,进而进行桩孔清理与砼的灌注。
钻孔:桩孔用黄泥填夯,在环绕桩外壁200~300mm的圆环位置均匀布置10~16个直径为110~120mm的钻孔(钻孔个数可视灌注桩桩径大小而增减,一般1500mm桩径的布置10个钻孔即可),钻孔应深入断桩水平面1000mm以上。成孔清渣完毕放下压浆管后,随即用30~40mm的石子(宜加入适量的砂)填满钻孔(详见图1)。
图1 桩外钻孔压浆法
清孔:用木塞将钻孔口塞紧,从压浆管中注入清水进行清孔(泵压宜为0.4~0.5MPa)。
注浆:用木塞将钻孔口塞紧,注入水灰比0.45~0.5的纯水泥浆(泵压宜为0.4~0.5MPa),直到返回水泥浆为止。
浇砼:注浆完毕,钻孔内的浆液凝结后,将桩孔内的黄土清除,露出良好的混凝土并凿毛,清洗干净后浇注灌注桩砼。
本桩经处理后,事故段内含泥量降至1%以下。注浆后20h扫孔取芯,芯样抗压强度达C20-C25,28d后抗压强度达C41,加固段与正常桩段胶结良好。交付使用后经2年沉降观测,情况正常。
3 桩内钻孔压浆法
本工程A-7#钻孔灌注桩,桩径2200mm。混凝土灌注過程中埋管太深提升困难,进行二次浇注砼时部分塌孔缩径造成断桩,致使-13.1m至-14.7m处发生达1.6m深的断桩,且-16.1m至-18.3m处有2.2m深的缩径,事故段均夹有粘土。
针对上述情况,采用桩内钻孔压浆法进行断桩处理。
钻孔:先在桩顶布置直径为90-110mm的钻孔5个或7个,其中一个孔位于桩中心,其余4个(或6个)个孔等分均布四周,钻孔时应穿过断桩处并深入到断桩之下的桩身。钻孔完毕后,及时为钻孔预埋深为500mm的孔口导管,导管四周用水泥砂浆封闭严密(详见图2)。
图2 桩外钻孔压浆法
洗孔:下放旋喷器到断层部位进行高压冲刷,直到返回清水为止。
清渣:下放风包至断桩处,用空压机送风吹孔,吹孔清渣可2孔同时进行,其余孔利用水泵吹水,始终保持孔内有水,当返回的水中不含渣后,再清其余孔。
压浆:清渣完毕,将旋喷器,压浆管下入两相邻钻孔内,其余孔填入30-40mm的石子。进行不小少于20分钟的压水实验后,在孔中注入水灰比为0.60~0.65的稀水泥浆(泵压大于5MPa),待其他3个(或5个)孔均泛出稀浆时,再注入水灰比为0.4的浓水泥浆,直至各孔均冒出浓浆为止。
本桩经处理后,事故段内含泥量降至1%以下。注浆后20h扫孔取芯,芯样抗压强度达C25-C30、28d后抗压强度达C44,加固段与正常桩段胶结良好。交付使用后经2年沉降观测,情况正常。
4 导管计量湿接法
本工程D-10#钻孔灌注桩,桩径1500mm。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发生严重堵管,引起砼灌注中断造成断桩,致使标高-8.0m至-10.7m处形成2.7m厚的事故段,事故发生时混凝土浇注时间不长,混凝土还未初凝。
针对上述情况,采用导管计量湿接法进行断桩处理。
测量:在提出导管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清理后,使用测锤测量出已灌混凝土顶面标高,测量应准确,以便能顺利准确完成接桩。
计量:计算导管和漏斗的容积,计算出混凝土刚好将导管填满时,漏斗中混凝土顶面的位置,并在漏斗相应位置上做标记。
下管:根据测锤测量结果和导管长度,将导管下放,在导管底离已灌混凝土顶面只有80-120mm时停止下放,加球胆。
湿接:继续对灌注桩进行灌注,注意观察漏斗内混凝土顶面位置,当漏斗内混凝土下落填满导管的瞬间(即混凝土面刚好到达事先做好的标记位置时),将导管快速压入已灌混凝土顶面以下,完成湿接桩。
本桩经处理后,注浆后20h扫孔取芯,芯样抗压强度达C20-C25、28d后抗压强度达C42,加固段与正常桩段胶结良好。交付使用后经2年沉降观测,结果情况正常。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进行断桩的处理。
当断桩位置位于地表15m以内,且地质条件良好时,可开挖至断桩位置,将泥浆或掺杂泥浆的混凝土清除,露出良好的混凝土并凿毛,将钢筋上的泥浆清除干净后,支模浇筑混凝土。拆模后及时回填并夯实。
当断桩位置位于地表15m以外时,对于计划重做的桩,要立即拔出钢筋笼子,提出导管,进行二次扩孔至设计直径,清孔后重新灌注混凝土。
若因坍孔、导管无法拔出等造成断桩而无法处理时,可由设计单位结合质量事故报告提出补桩方案,在原桩两侧进行补桩。
5 断桩常见成因与预防
5.1 断桩成因
断桩最常见的原因是桩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泥浆或砂砾进入混凝土,把灌注的混凝土隔开,造成混凝土变质或截面积受损,从而使桩不能满足受力要求。断桩主要分为完全式断桩、夹层式断桩,常见的断桩原因有以下几种:
(1)堵管:造成堵管的原因主要有,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石料粒径过大;运输或等待时间过长导致混凝土离析后没二次搅拌导致骨料卡管;水泥结块或冬季施工时因集料含水量较大而冻结成块导致堵管等;
(2)坍孔:护壁质量、水头等原因导致混凝土在灌注过程中发生坍孔,无法清理,或使用吸泥机清理不彻底,使灌注中断造成断桩;
(3)封底问题:检测、计算错误导致导管长度不够,底口与孔底距离过大使得混凝土不能埋住导管底部,或由于导管提拔过量,将导管底口处于泥浆层甚至拔出混凝土面而形成断桩;
(4)导管断裂:钢筋笼卡住导管后强力提升导致导管脱节、断裂;导管埋置过深,无法提管或提出导管后发生管裂;或导管接口渗漏,泥浆进入导管形成夹层而导致断桩;或虽未导致管裂,但由于提管过程中用力过猛,导致混凝土连续下落与泥土形成夹泥缩孔;
(5)其他原因:机械故障、停电、混凝土供应不足等造成混凝土灌注中断时间过长,致使导管无法提起,形成断桩。
5.2 断桩预防
施工过程中,可针对上述断桩成因在人员、材料、机械、施工方法、现场管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预防。搅拌机、水泥、砂石等机械材料应准备充分,保证灌注的连续性;钢筋笼搭接__焊时,应避免焊缝形成错台导致卡管;控制好混凝土的坍落度;尽量采用大直径导管,作业前应对导管进行检漏和抗压试验;下导管时,控制好导管底与孔底的距离,以及导管埋置深度;拔导管时严禁盲目拔管;堵管时应拔插抖动导管,或用型钢插入导管进行导管疏通,避免断桩情况的发生。
6 结语
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引发的后果十分严重,特别是断桩事故的危害。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充分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采取合理的措施清除各种可能导致断桩事故的隐患。同时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尽可能避免断桩质量事故或把质量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桥梁工程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朱汭.桥梁钻孔灌注桩断桩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J].建筑与文化.2012年第03期
[2] 刚绍壮;谭文平.浅析钻孔灌注桩断桩问题及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33期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断桩问题;处置方法;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公路、铁路桥梁建设工程数量日益增加,对桥梁的施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钻孔灌注桩作为基础工程中常见的一种桩基类型,具有结构简单、承载力高、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和性价比高等优点,能够适用于填土、粉土、碎石和砂土等复杂地质条件中,目前在城市桥梁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钻孔灌注桩往往需在水下现浇成桩,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钢筋笼上浮、桩身缩径、断桩等质量问题,其中断桩问题尤为突出,若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不仅会影响到桥梁工程的质量,严重情况下很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钻孔灌注桩施工断桩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处置方法,以确保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1#、5#楼以钻孔灌注桩作为工程桩基础,工程桩数量分别为39、46根。工程地质土层分布情况:(1)杂填土:厚度2.7~4.1m,多数为粘土质填土;(2)淤泥:厚度1.9~3.1m,为深灰色,饱和流塑;(3)粉质粘土:厚度1.9~3.3m,呈浅灰色;(4)粘土质粉砂:厚度4.4~5.2m,湿度大,饱和状态;(5)弱风化石灰岩层:结构紧密,岩石硬度大,为本工程的桩持力层。设计要求桩入岩层500mm以上,标准孔底沉渣≤50mm,充盈系数为1.1~1.3,砼强度C35。
本工程施工出现断桩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了下述不同的处置方法。
2 桩外钻孔压浆法
本工程G-11#钻孔灌注桩,桩径1500mm。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渗水严重发生坍孔,无法及时清理,使灌注中断造成断桩,致使标高-9.5m至-11.6m处形成2.1m深的事故段,混凝土严重稀释,且混有泥浆。
针对上述情况,采用桩外钻孔压浆法进行断桩处理,以便在桩外围地层形成一个整体,阻止水和流沙进入桩孔,进而进行桩孔清理与砼的灌注。
钻孔:桩孔用黄泥填夯,在环绕桩外壁200~300mm的圆环位置均匀布置10~16个直径为110~120mm的钻孔(钻孔个数可视灌注桩桩径大小而增减,一般1500mm桩径的布置10个钻孔即可),钻孔应深入断桩水平面1000mm以上。成孔清渣完毕放下压浆管后,随即用30~40mm的石子(宜加入适量的砂)填满钻孔(详见图1)。
图1 桩外钻孔压浆法
清孔:用木塞将钻孔口塞紧,从压浆管中注入清水进行清孔(泵压宜为0.4~0.5MPa)。
注浆:用木塞将钻孔口塞紧,注入水灰比0.45~0.5的纯水泥浆(泵压宜为0.4~0.5MPa),直到返回水泥浆为止。
浇砼:注浆完毕,钻孔内的浆液凝结后,将桩孔内的黄土清除,露出良好的混凝土并凿毛,清洗干净后浇注灌注桩砼。
本桩经处理后,事故段内含泥量降至1%以下。注浆后20h扫孔取芯,芯样抗压强度达C20-C25,28d后抗压强度达C41,加固段与正常桩段胶结良好。交付使用后经2年沉降观测,情况正常。
3 桩内钻孔压浆法
本工程A-7#钻孔灌注桩,桩径2200mm。混凝土灌注過程中埋管太深提升困难,进行二次浇注砼时部分塌孔缩径造成断桩,致使-13.1m至-14.7m处发生达1.6m深的断桩,且-16.1m至-18.3m处有2.2m深的缩径,事故段均夹有粘土。
针对上述情况,采用桩内钻孔压浆法进行断桩处理。
钻孔:先在桩顶布置直径为90-110mm的钻孔5个或7个,其中一个孔位于桩中心,其余4个(或6个)个孔等分均布四周,钻孔时应穿过断桩处并深入到断桩之下的桩身。钻孔完毕后,及时为钻孔预埋深为500mm的孔口导管,导管四周用水泥砂浆封闭严密(详见图2)。
图2 桩外钻孔压浆法
洗孔:下放旋喷器到断层部位进行高压冲刷,直到返回清水为止。
清渣:下放风包至断桩处,用空压机送风吹孔,吹孔清渣可2孔同时进行,其余孔利用水泵吹水,始终保持孔内有水,当返回的水中不含渣后,再清其余孔。
压浆:清渣完毕,将旋喷器,压浆管下入两相邻钻孔内,其余孔填入30-40mm的石子。进行不小少于20分钟的压水实验后,在孔中注入水灰比为0.60~0.65的稀水泥浆(泵压大于5MPa),待其他3个(或5个)孔均泛出稀浆时,再注入水灰比为0.4的浓水泥浆,直至各孔均冒出浓浆为止。
本桩经处理后,事故段内含泥量降至1%以下。注浆后20h扫孔取芯,芯样抗压强度达C25-C30、28d后抗压强度达C44,加固段与正常桩段胶结良好。交付使用后经2年沉降观测,情况正常。
4 导管计量湿接法
本工程D-10#钻孔灌注桩,桩径1500mm。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发生严重堵管,引起砼灌注中断造成断桩,致使标高-8.0m至-10.7m处形成2.7m厚的事故段,事故发生时混凝土浇注时间不长,混凝土还未初凝。
针对上述情况,采用导管计量湿接法进行断桩处理。
测量:在提出导管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清理后,使用测锤测量出已灌混凝土顶面标高,测量应准确,以便能顺利准确完成接桩。
计量:计算导管和漏斗的容积,计算出混凝土刚好将导管填满时,漏斗中混凝土顶面的位置,并在漏斗相应位置上做标记。
下管:根据测锤测量结果和导管长度,将导管下放,在导管底离已灌混凝土顶面只有80-120mm时停止下放,加球胆。
湿接:继续对灌注桩进行灌注,注意观察漏斗内混凝土顶面位置,当漏斗内混凝土下落填满导管的瞬间(即混凝土面刚好到达事先做好的标记位置时),将导管快速压入已灌混凝土顶面以下,完成湿接桩。
本桩经处理后,注浆后20h扫孔取芯,芯样抗压强度达C20-C25、28d后抗压强度达C42,加固段与正常桩段胶结良好。交付使用后经2年沉降观测,结果情况正常。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进行断桩的处理。
当断桩位置位于地表15m以内,且地质条件良好时,可开挖至断桩位置,将泥浆或掺杂泥浆的混凝土清除,露出良好的混凝土并凿毛,将钢筋上的泥浆清除干净后,支模浇筑混凝土。拆模后及时回填并夯实。
当断桩位置位于地表15m以外时,对于计划重做的桩,要立即拔出钢筋笼子,提出导管,进行二次扩孔至设计直径,清孔后重新灌注混凝土。
若因坍孔、导管无法拔出等造成断桩而无法处理时,可由设计单位结合质量事故报告提出补桩方案,在原桩两侧进行补桩。
5 断桩常见成因与预防
5.1 断桩成因
断桩最常见的原因是桩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泥浆或砂砾进入混凝土,把灌注的混凝土隔开,造成混凝土变质或截面积受损,从而使桩不能满足受力要求。断桩主要分为完全式断桩、夹层式断桩,常见的断桩原因有以下几种:
(1)堵管:造成堵管的原因主要有,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石料粒径过大;运输或等待时间过长导致混凝土离析后没二次搅拌导致骨料卡管;水泥结块或冬季施工时因集料含水量较大而冻结成块导致堵管等;
(2)坍孔:护壁质量、水头等原因导致混凝土在灌注过程中发生坍孔,无法清理,或使用吸泥机清理不彻底,使灌注中断造成断桩;
(3)封底问题:检测、计算错误导致导管长度不够,底口与孔底距离过大使得混凝土不能埋住导管底部,或由于导管提拔过量,将导管底口处于泥浆层甚至拔出混凝土面而形成断桩;
(4)导管断裂:钢筋笼卡住导管后强力提升导致导管脱节、断裂;导管埋置过深,无法提管或提出导管后发生管裂;或导管接口渗漏,泥浆进入导管形成夹层而导致断桩;或虽未导致管裂,但由于提管过程中用力过猛,导致混凝土连续下落与泥土形成夹泥缩孔;
(5)其他原因:机械故障、停电、混凝土供应不足等造成混凝土灌注中断时间过长,致使导管无法提起,形成断桩。
5.2 断桩预防
施工过程中,可针对上述断桩成因在人员、材料、机械、施工方法、现场管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预防。搅拌机、水泥、砂石等机械材料应准备充分,保证灌注的连续性;钢筋笼搭接__焊时,应避免焊缝形成错台导致卡管;控制好混凝土的坍落度;尽量采用大直径导管,作业前应对导管进行检漏和抗压试验;下导管时,控制好导管底与孔底的距离,以及导管埋置深度;拔导管时严禁盲目拔管;堵管时应拔插抖动导管,或用型钢插入导管进行导管疏通,避免断桩情况的发生。
6 结语
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引发的后果十分严重,特别是断桩事故的危害。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充分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采取合理的措施清除各种可能导致断桩事故的隐患。同时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尽可能避免断桩质量事故或把质量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桥梁工程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朱汭.桥梁钻孔灌注桩断桩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J].建筑与文化.2012年第03期
[2] 刚绍壮;谭文平.浅析钻孔灌注桩断桩问题及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