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利于通过教学活动实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大胆开展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研究,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营造和谐融洽氛围
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现念,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合、统一起来。而且,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粗暴的否定,而应该尊重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即使其中存在不合理成分,也应重视其中蕴含着的创新思维的火花,特别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创新思维。学贵有疑,敢于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情感更别丰富高尚、人格更加健康和谐,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专题单元编写体例,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单元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
三、发展学生多种智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活动包含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肌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及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资源——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和与基础知识点相连的课外知识等,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目的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显性智力,又要发展学生的隐性智力(即学生某一薄弱方面)。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能够克服的某一方面薄弱点的环境。
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研究。探求所得必能牢记于心,也倍感珍惜,在探求过程中养成的习惯、能力、思维品质等更终生受用。例如,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以社会为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学以致用。因此,历史教学必须注重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以社会为大课堂,从历史课的内容出发,紧密联系现实来进行教学,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政治、关注社会人生,让学生有时间走向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和现实的大课堂中拓展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高一历史新教材中有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教师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建立生生、师生之间多维互动的合作交流方式,提高学生历史认识的水平,让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或自己寻找的材料来论证、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点,真正使学生会学历史,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分析问题。
六、史料点评
将史料运用于教学,应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放手学生读史、说史、议史,教师则在旁适时点评,深化认识问题的深度,推进解决问题的进程。
1.点评多赞赏。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标强调尊重、赞赏。学生期待教师的肯定和赞赏。教师眼神的肯定、口头的赞赏,不仅能满足学生渴望得到的成就感,而且能营造学生积极的心理氛围,增强学生坚持自主学习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推进解决问题的进程。
2.点评多引导。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标强调帮助、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而且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3.点评要简明。在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点评只是起着转承起合的作用,不可长篇大论。另外,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教师点评简明扼要,做出榜样。
七、教学活动反思
1.教师的教育理念要进一步转变。虽然教师在上岗前都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对课标的把握难以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缺,尤其是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辨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如人意,或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加,或把握不住主线做蜻蜓点水式处理。
2.实行班级教学,建立多维评价体系,有待全面铺开真正落实。目前,高级中学基本上采取班级教学模式,每班50人左右,因此,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时,往往有的同学没机会或没有勇气参与。
3.探究性学习有待全面推进。许多教师跟着高考指挥棒转,依然是广式教育,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4.教学管理相对滞后。新课程实施已有一年多,但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还没有适时建立,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和质量。
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一、营造和谐融洽氛围
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现念,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合、统一起来。而且,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粗暴的否定,而应该尊重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即使其中存在不合理成分,也应重视其中蕴含着的创新思维的火花,特别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创新思维。学贵有疑,敢于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情感更别丰富高尚、人格更加健康和谐,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专题单元编写体例,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单元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
三、发展学生多种智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活动包含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肌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及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资源——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和与基础知识点相连的课外知识等,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目的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显性智力,又要发展学生的隐性智力(即学生某一薄弱方面)。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能够克服的某一方面薄弱点的环境。
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研究。探求所得必能牢记于心,也倍感珍惜,在探求过程中养成的习惯、能力、思维品质等更终生受用。例如,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以社会为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学以致用。因此,历史教学必须注重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以社会为大课堂,从历史课的内容出发,紧密联系现实来进行教学,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政治、关注社会人生,让学生有时间走向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和现实的大课堂中拓展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高一历史新教材中有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教师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建立生生、师生之间多维互动的合作交流方式,提高学生历史认识的水平,让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或自己寻找的材料来论证、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点,真正使学生会学历史,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分析问题。
六、史料点评
将史料运用于教学,应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放手学生读史、说史、议史,教师则在旁适时点评,深化认识问题的深度,推进解决问题的进程。
1.点评多赞赏。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标强调尊重、赞赏。学生期待教师的肯定和赞赏。教师眼神的肯定、口头的赞赏,不仅能满足学生渴望得到的成就感,而且能营造学生积极的心理氛围,增强学生坚持自主学习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推进解决问题的进程。
2.点评多引导。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标强调帮助、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而且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3.点评要简明。在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点评只是起着转承起合的作用,不可长篇大论。另外,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教师点评简明扼要,做出榜样。
七、教学活动反思
1.教师的教育理念要进一步转变。虽然教师在上岗前都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对课标的把握难以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缺,尤其是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辨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如人意,或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加,或把握不住主线做蜻蜓点水式处理。
2.实行班级教学,建立多维评价体系,有待全面铺开真正落实。目前,高级中学基本上采取班级教学模式,每班50人左右,因此,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时,往往有的同学没机会或没有勇气参与。
3.探究性学习有待全面推进。许多教师跟着高考指挥棒转,依然是广式教育,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4.教学管理相对滞后。新课程实施已有一年多,但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还没有适时建立,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和质量。
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