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议论文如何增强针对性?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场议论文的写作,必须遵循作文题目(包括材料)和写作要求所指示的基本方向,这种写作活动,是在具体写作情境之下的“遵命”写作,是“戴着脚镣跳舞”;同时,议论文写作的终极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高考作文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这一基本导向,让“联系现实”成为考场议论文的“必选动作”。但无论是高考作文阅卷,还是平时的作文评价,我们都不难发现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一些通病:或者立意毫无来由,仅凭题目材料中的只言片语立意,甚至凭空生发,漫无边际;或者不明白题目的基本要求和任务指令,行文不知所向,论题飘忽不定;或者不能联系现实,喜欢钻故纸堆、掉书袋的陈腔滥调,导致议论无的放矢,缺乏当下意识;或者罗列堆砌材料,议论缺乏分析或者分析流于浅表,没有逻辑性和说服力。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背后的原因:不太在意写作的出发点,不管不顾题目材料,导致立意毫无来由;没有明确写作的目的性,不按指令和要求行事,导致行文不知所向,论题飘忽不定;不太重视议论的落脚点,缺乏当下意识,导致议论空泛、无的放矢;不在分析说理上着力,仅仅靠罗列堆砌材料来凑足篇幅,导致说理浮浅。如此种种,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缺乏写作针对性。
  增强议论文的写作针对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针对材料信息,概括提炼论题
  近年来,高考作文和平时作文模拟训练的题目大多是材料作文,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画材料,它们都是写作的出发点。在议论文的开头部分,有必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并从中提炼出论题。论题是议论的对象和问题,从概括材料到提炼论题,需要界定概念的基本范围,明确概念的基本内涵。针对材料信息提出论题,是凸显写作价值的基本前提。
  试看下面的材料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家视觉工作室,请五个专业摄影师给同一个人拍肖像照。拍摄之前,工作人员分别向摄影师们描述了这个拍摄对象的身份:他是一个出狱的囚犯,他是一名救生员,他是一个职业渔民,他是一位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百万富翁,他是一个成功戒酒的酒鬼。之后五张肖像照挂在了一起。每一张照片,都准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地表达了肖像照主人的身份。但这个被拍摄的人,不是出狱的囚犯,不是救生员,不是渔民,不是百万富翁,不是酒鬼。这五个身份,其实都与他无关。他也不是演员,没有瞬间进入角色的能力。可是,当他被作为囚犯、救生员、渔民、百万富翁、酒鬼之后,摄影师们就将他拍出了囚犯、救生员、渔民、百万富翁、酒鬼的效果。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写作这道作文题的开头片段:
  五个专业摄影师给同一个人拍肖像照。拍摄之前,工作人员分别向摄影师描述了拍摄对象的“假定”身份:富翁、救生员、渔民……摄影师事先被“假定”的身份影响,产生了主观印象或情感,故拍出了五张迥然不同的肖像照。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受先入为主的主观思维影响产生的结果。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他之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通常是以偏概全的、非客观的、不公正的。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先结合自己的理解概括材料的基本信息,然后引出概念指明原因,并解析内涵及后果。我们发现,这个开头片段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从哪里来?一靠问题意识引导出来。阅读材料,审清题意,要求我们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比如,“这则作文材料整体上描述了一种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有什么特点?会产生什么后果?”“什么原因让专业摄影师出现了‘偏差’?”“怎样消除先入为主现象的负面影响?”等,用这些问题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其中“是什么”主要引导我们思考内涵和性质方面的问题;“为什么”主要引导我们思考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怎么样”主要引导我们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二靠概括提炼凸显出来。“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受先入为主的主观思维影响产生的结果”一句,先反后正,直接概括原因;“一个人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他之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一句,比较准确地进行概念阐释,界定了基本内涵;“这种影响通常是以偏概全的、非客观的、不公正的”一句,概括了先入为主现象产生的不良影响。概括说来,问题意识的引导和准确的概括提炼,会让议论文的论题更鲜明,更显豁;也让文章一开头就能迅速切题,不至于下笔就“跑偏”。
  针对题目要求,遵从任务指令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近年来的作文命题潮流。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人员在谈到这类命题时说:“通过近乎真实的写作情境的创设,并给出明确的写作任务,要求考生有对象感、有针对性地写作,这有利于纠正考场作文的‘假大空’取向,包括近年来议论文体写作愈演愈烈的空思辨、伪思辨的玄虚现象。”和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写作任务方面,确实具有很明确的限定性,即使是材料作文,题目也或多或少有一些限定性。这种限定性决定了写作必须具有针对性,包括情境、读者、文体等多方面的针对性。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作文题,题目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三个明确的任务指令,整合了写作内容、写作环境、写作成果和写作对象,要求考生在表达时有明确的情境意识和读者意识,懂得按指令有针对性地写作。
  再分析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作文题的题目要求,包含下列任务指令:
  指令类型 具体内容 隐性要求
  情境指令 以材料触发的联想和思考为预设情境,写成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 暗含时光穿越和代际交流等情境。
  在2018年相关省份的高考阅卷实际中,对不能明确以上这些基本的任务指令,毫無针对性、随意乱写一气的作文,评分毫不留情。   再看下面的这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中国内地出现了一批年轻帅气的男偶像,他们拥有众多粉丝,但他们有与传统男性形象不同的气质和风格,尤其是偏柔美的长相与打扮,引起了网友与媒体之间的争议。
  网友:凡事如果过度就需要矫正,高人气男星的“娘化”现象是时代审美潮流的扭曲。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娘则国家娘, “阴柔之美”如果一面倒,就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与追求,审美标准应该多元化。面对“娘化”现象,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刚柔相济有利于社会和谐,也可成就完美人格。
  对上述材料中网友和媒体的观点,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从网友和媒体的争议中自主选择合适的角度,确定立意,写一封公开信,替其中一方回应对方,不少于800字。
  根据这道模拟题的作文要求,我们要注意这几个任务指令:一是对象,选择其中任意一方为“主”,对象即为另一方(“客”);二是语境,大体属于对话背景中的论辩类;三是文体为公开信,议论为主;四是内容,虽然是“自主选择合适的角度,确定立意”,但大体涉及这样一些话题:“矫枉必须过正”或者“秉持多元包容态度”“‘娘化’现象是审美潮流的扭曲”或者“刚柔相济更趋完美”等,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写作时必须针对写作要求,遵从任务指令。
  针对社会现实,紧扣时代脉搏
  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韩愈则主张“文以载道”,这些观点实际上反映了写作的终极意义。中学生写作议论文,通过文章来表达思想诉求的目标与这些观点一脉相承。提升现实针对性,就是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找议论对象和问题,有一些真实地反映“现在进行时”的内容,以此彰显写作者的当下意识和现实情怀。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与评价强调考生关注时代、思考社会、感悟人生,呼唤考场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但在实际写作中,有人要么专拿古人说事,把陈旧素材当“万金油”;要么生硬地给古人贴标签,选材用意和议论指向不明。还有人内心知道要联系现实,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积累和适宜的方法,故而只能生拉硬拽,泛泛而论——这也是缺乏针对性的表现。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现实针对性?
  首先,要保持对时代热点和社会生活的高关注度,积极思考当下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时时刻刻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广泛阅读热点时评,学习借鉴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如关注前文提及的青春偶像“阴柔”现象,我们可以思考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解决的方法与路径;还可以辩证思考,既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妨持包容态度,肯定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有一定深度的时评观点,也可资借鉴。
  其次,积累和运用素材,既要善于选择紧扣时代脉搏、关涉当下生活的相关素材来议论分析,也要注意结合中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感悟来写。如写作“颜值与气质”之类的材料作文,选择“莱昂纳多自毁颜值求重生”“胡歌遭遇车祸与读书深造”等来作为正面素材,能体现时代性;中学生结合自己的“追星”实际来写,也许更有切身体会。鲜活度、时代性与现实感,是我们积累运用素材的重要方向与着力点。
  还有,写作议论文,假定论辩对手,竖立批驳靶子,并据理与对方辩争,是提升现实针对性比较实用的方式。优秀的议论文中一定有一个假定而强硬的“对手”存在。你的滔滔之理,正是在和“对手”的针锋相对中,得以生发与展开的。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针对有些人在“九一八”事变后散布的悲观论调,鼓舞民众,引领思想;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针对党内长期存在、流毒很深的不良文风和工作作风,进行义正诃严的申讨。这些渗透着大智慧、大义愤的见解,正是在和“对手”的思想交锋中凸显出来的。
  试看下面两个片段:
  ①与时代同行并不是要做一棵随波逐流的水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更要具备反思的精神。对于抖音上的“温婉们”以及趋之若鹜的粉丝,我们嗤之以鼻;对于鸿茅神酒事件中的广东医生,我们打抱不平;对于周杰伦的新歌《不爱我就拉倒》,我们会调侃其土味,并以众筹的玩笑方式呼吁方文山的回归……面对时代中的另一面,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
  ②青年一代当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早立鸿鹄之志。古语云:“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当今时代,若人人罔顾他人与国家的利益,都只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社会风气何谈纯洁净化?若人人罔顾青年责任,都只会躺在前辈的丰功伟绩上睡大觉,强国之梦岂非遥遥无期?祖国的兴盛靠的是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做出自己的贡献,而我们青年学生当以笃学敏行为要。
  片段①中,作者对抖音“温婉”及其粉丝的“嗤之以鼻”;为鸿茅神酒事件中的广东医生“打抱不平”;对周杰伦新歌进行调侃,呼吁方文山回归,这些素材的运用,都体现了鲜明的当下意识和生活情怀。片段②则假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躺在前辈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这两个论争“对手”,从而让文章有了强烈的议论针对性。
  针对所用素材,抽丝剥茧分析
  也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作文中有新鲜度的素材不少,但文章总是被评价为说服力不够;或者写作者自认为有一些分析说理,但总被质疑逻辑性不够——这确实是当下部分中学生写作的实际困惑。我们知道,作文素材的运用不是一个机械的摄取过程,而是一个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事实上,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结合材料分析说理,使材料蕴含的道理与自己所论述的观点有机结合,这才是论述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说理不等于简单粗浅的“摆事实,讲道理”,“说理”的核心,是分析论证,是在事实分析、价值分析与因果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推断,分析与论证的具体过程不能省略缺失或一带而过。这个分析论证的过程等于在论据与论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没有这座桥梁,论点和论据无法形成对应与衔接关系,材料无法阐释证明论点,犹如油水混合物,依舊油是油,水是水,无法融为一体。   简单地罗列堆砌素材,只会给人一种散乱零碎的感觉,很难有说服力;机械生硬的说理,只不过是强拉硬拽,甚至是强词夺理;对材料缺乏独到见解,流于表面,人云亦云——用这些方式“炮制”的文章没有任何思想力度,是议论浮浅化的重要表现。要解决议论浮浅化这个问题,只有针对材料与观点的契合点,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说理,达成事与理之间的结合、呼应与阐发,才能在论据与论点之间搭建起沟通连接之桥。这里所说的“抽丝剥茧”,就是结合材料有层次地细致分析。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对准契合点,细致分析;二是论述有层次,条理分明;三是说理有逻辑,“事”“理”结合。在这三个层面的论述说理中,可以运用一些常见的分析方法:或者由果推因,探究根源;或者由表及里,揭示本质;或者假设推论,递进深入;或者正反对比,求同求异;或者类比归纳,拓展广度等。
  试看下面的两个片段:
  ①“虎式教育”盛行,孩子们普遍感到疲惫不堪和压力过大。乐嘉带女儿沙漠徒步,四岁、女孩、徒步、沙漠、4天,这些词汇让人感到“冰冷”。他的教育方式,和“虎式教育”很是相似,就是先让孩子吃大苦,接受各种高强度的考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最后才当得起“天降大任”。“虎式教育”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会训练出“强大”的孩子。但它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显而易见。当孩子正常地逃避抗拒时,他们会鼓励孩子坚持,“不要哭、不要喊累”。殊不知,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无视自身疲劳、痛苦等感受,这既容易为心理疾病埋下隐患,也容易越过极限造成伤害。试问,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究竟是高格教育还是一种残忍?
  ②心中的定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源于内心的情感、志向和信念。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58岁的生命历程,始终澎湃着“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爱国之情,践行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报国之志。他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毅然回国。他只争朝夕,带领科研团队勇于创新,顽强攻关,奋斗至生命最后一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从钱学森、邓稼先到黄大年,让两代科学家魂牵梦萦的是同一个地方——祖国,让他们毅然决然踏上归程的是同一种动力——报国。正是这种不拘于小我、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信念,让钱学森们熠熠生辉;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成了黄大年们顽强攻关、推动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
  片段①围绕“虎式教育”引述材料基本事实信息,简略而有明确的指向性;分析“虎式教育”的基本內涵、目的及原因,也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分析“虎式教育”的危害,“事”“理”结合,目标精准而明确,有的放矢;最后发问,直逼事件核心。整个片段有四层意思,对准论述重心,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片段②先围绕自己的观点概述黄大年的基本事迹,然后延伸到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紧扣“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分析两代科学家报效祖国、心有定力的原因,运用了由果推因的议论思路。这两个片段比较突出地体现了“抽丝剥茧”式分析说理的特点。
其他文献
【编者按】  面对一棵古松,木商思量着它可以成为值钱的木料;植物学家则将其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思考它为何活得这般老;只有画家,只有他,会欣赏它苍翠的颜色、龙蛇般的线纹以及它“笑向闲云似我闲”的风度。本期“悦读汇”选取了防城港市北部湾高中师生共读《谈美》的一组稿件,希望能带你走近美,欣赏美,创造美,让“美”成为你生命里的一种常态。  【一句话推荐】  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别怕!我们带你读朱光潜的《
期刊
编者按  很多学生拟写高考议论文标题时会出现把话题当作标题、涉及的范围过大、过宽、没有针对性,或拟得过长、松散、缺乏新意等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章老师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议论文好标题的基本特征,强调好的标题应该紧扣话题、有的放矢,还应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接着,他用《人民日报》的记者大咖写作评论时拟写的标题来引导学生,得出好的标题是运用了反问或比喻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拓展到拟写标题用其他的
期刊
(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
期刊
一、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共生”指的是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共生现象,这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但在当代,人们更愿意把这当成一种社会学现象来研究,并定义“共生效应”为在一定的参照群体中的人们,在从事日常的劳动、工作和学习时,受到群体
期刊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时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
期刊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大一寒假,被国内一所著名高校高分录取的小王,见到他高中最要好的同学小刘时,聊起了各自的大学生活。小王说,他进了大学才发现,身边有不少人不但学习拔尖,而且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在那里,自己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变得苍白无力。他后悔自己高中三年多数时间都在“题海”中度过了。  小刘对他说,不要这样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过去,
期刊
事件回眸  2018年10月28日上午,星期天,天气,晴。  这天,万州长江二桥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万州公交公司22路公交车与一辆轿车相撞后,公交车冲破护栏坠入长江中。  公交车黑匣子视频的公布让坠江原因浮出水面:48岁女乘客(刘某)因为坐过站,不断骚扰并用手机击打司机(冉某),司机用右手抵挡、还击,最终导致车辆失控向左偏离越过中心实线,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相撞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
期刊
从金庸生病深居简出开始,不断传出他病逝的消息,谣言有板有眼,很多人信以为真,他身边的亲朋好友总是凌晨被记者的求证电话吵醒。2018年10月30日,再次传出金庸病逝的消息,这次真的不是谣言,然而很多人却不愿相信,一代武侠大师走了,世上再无金庸。  金庸的人生就像一部武侠片,他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每一个身份之中,他都坚定不移地贯彻着他的武侠之风。正如金庸在与杨澜的对话中所说,“武侠小说并不是表面上会一
期刊
2018年10月24日,中国高等教育顶尖象征的北京大学迎来新的书记和校长,引发了众人的关注。  一所大学的志业在于对学术和政治的不懈追求,而它的风骨则散见于那些悠游其间的人们的生命故事中,这些故事或元气淋漓或风韵优雅,都为人所津津乐道,身为历代掌门人的校长自然也有许多极见性情的小故事流传下来。从1916年到1948年,蔡元培、蒋梦麟、胡适先后出任北大校长,在那个风雨飘摇、内乱外患的年代,他们勇担重
期刊
一袭水袖丹衣,一曲醉人惊梦,如夏莲初盛,含苞欲滴,怯中带喜,欲语还休。三生石上,牡丹亭下,梧桐叶落,西风送别,道不尽的良辰美景,说不完的爱恨情仇。这,便是昆曲。历经六百年的更迭,昆曲依然跃动于水墨画卷之中,传唱在丝竹管弦音里,蓦然绽放,如梦如醉。  昆曲的发展历程  “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昆山腔,始于元代末年的昆山,是南曲的一个支派。明代万历之前,它还只是“小集南唱”的清柔婉折之音,经过魏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