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12-26 走向世界杂志
东营,在黄河尾闾焕发着崭新的容颜:东营入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东营港综合保税区获国家批复、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获批成为国家级农高区、东营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随着国家黄蓝战略深入实施,东营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迈开了怀抱大格局、大空间、大胸怀的发展步伐,在黄河尾闾迅速崛起,演绎出别样传奇。
黄河哺育灿烂文明
《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的第一本系统而完整的兵书,目前至少被翻译成29种文字,几百种版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孙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时期的军事理论家孙武的故里就在今天的东营广饶。
今天,广饶的许多地方还留存着春秋齐国的古老记忆。生活于斯的人们日耕夜息,闻鸡起舞,他们相信,正是足下这片丰饶土地,曾哺育陪伴孙武于乱世春秋中走过了成长的岁月。东营是齐国故地,“求新求变”、“富民兴邦”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黄河尾闾、渤海湾畔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历经沧桑,源源不断的移民给这里打上了一道浓重的移民文化的烙印。来自五湖四海的拓荒人在耕耘劳作的过程中,孕育出了自己的文化艺术。这里面既包括许多悲怆凄凉的民间小调,又有许多雄浑粗犷的劳动号子,但最能代表东营人豪放旷达、细腻婉约情怀的莫过于吕剧。伴随着黄河入海的涛声,吕剧从苦难岁月的乞讨中诞生,在国运衰微中历经琢磨,又经昌明盛世的栽培扶持,成为山东省地方戏剧的代表剧种,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口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是一个多种自然景象、文化现象、民俗事象融合交汇的地方。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齐文化、艰苦创业的石油文化、开放交融的移民文化、神奇独特的生态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黄河口文化。如果用黄河代表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用海洋代表现代文明,那么黄河口文化,既有黄河文化的雄浑敦厚,又有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东营是中国文明城市,崇尚进步,追求卓越。东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科技展览馆、雪莲大剧院、黄河文化博物馆、奥体中心、儿童乐园、图书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让广大市民尽情享受文化和科技带来的心灵丰盈。
高效与生态的“东营探索”
东营,是一座缘油而建、因油而兴的工业城市。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东营市决策者深刻意识到发展转型的极端重要性,着力发展绿色经济、高端产业,积极探索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东营产业升级版。2015年,东营生产总值达到34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263亿元,地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提高到86.9%,资源型城市转型迈出重大步伐,人均GDP、人均财力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东营为现代农业之路描绘出了崭新的宏伟蓝图。东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东营农业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农高区。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北方鱼米之乡”,初步建设起渤海之滨的“大粮仓”,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居全省首位,培育了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等24个中国和山东名牌产品,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海参滩涂养殖区。
工业是东营的经济支柱。东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石油化工及盐化工等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生物与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突破。东营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32家,山东百强企业20家,有12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东营将创新发展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提出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性服务中心。近年来,东营持续筛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东营港仓储物流项目、金融商务区项目、黄蓝时代(国际金融港)项目等,无不成为产业的亮点、城市建设的新星。2015年8月份,东营万达广场正式开业,引入一线品牌,提高了东营整座城市的消费水平。近年以来,东营坚持规模和质量并重、提高供给能力和扩大消费需求并举,服务业比重连续增加,将成为东营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大美生态”的宜居之城
黄河从东营入海,入海口两岸拥有中国暖温带完整、广阔、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面积达1530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这里有几十万亩的天然柽柳林、天然芦苇荡、人工刺槐林,以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生态环境原始而独特。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黄河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累计修复提升湿地38万亩。黄河故道再现了芦荻飘雪、鸟飞云天、鱼翔浅底的壮观景象。
近年来,东营把生态作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坚持生态立市、绿色惠民,突出“大水面、大绿地、大湿地、大空间”,加快构筑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在中心城区,充分利用湿地资源优势, 努力打造知名的“东方湿地之城”,城市之中有湿地,湿地之中有城市,成为东营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黄河尾闾,退海之地,启动实施城市增绿三年行动计划,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41%, 生态之城的独特魅力初步显现,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坚持生态型、组团化的发展模式,初步构建起了生态型组团式的城市总体发展框架,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快中心城规划建设,实施城市规划展览馆、奥体中心等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建成区面积达到188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生态新城、金湖银河、旧城片区改造加快推进,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居環境持续改善,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为进一步打开对外通道,东营拉开了交通大建设、大发展的格局。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020年建成亿吨大港,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今年1月13日,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东营基地正式启用,成为东营与中国商飞公司合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日前公布的《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25年)》,东营成为沿海、京沪“两纵”高速铁路网主通道的重要节点。通道贯通后,东营将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可实现与北京1.5小时交通圈,青岛、济南、天津1小时交通圈。
让市民享受更多“获得感”
“民生至重则生民为暖。”东营把共享发展理念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确保全市人民同步奔小康,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享有更多“获得感”。
社会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在山东省率先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和城镇职工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6年上半年,东营城乡低保标准均居全省第二位,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居全省第四位。
养老是目前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东营已经连续4年把涉老工作纳入年度民生实事。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72处,养老床位1166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2张。
医疗涉及每一个群众的切身利益。东营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居民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实行了零差率销售;调整精简大病保险申报材料和申报流程,实现了市内大病保险与基本医保报销同步即时联网结算,有效减轻了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推进区域医联体协同发展,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级综合医院的诊疗服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设立的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及县区级综合服务中心,初步形成全市“半小时公共就业服务圈”,全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基本形成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连续举办九届的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已成为东营的一张闪闪的体育名片。加大投入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市一中、市二中、市胜利一中等多所新校园启用,中心城区尤其是东城形成新的教育格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就业到养老,从医疗到教育,从城市到农村,伴随着一项项民生新政、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民生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东营,在黄河尾闾焕发着崭新的容颜:东营入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东营港综合保税区获国家批复、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获批成为国家级农高区、东营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随着国家黄蓝战略深入实施,东营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迈开了怀抱大格局、大空间、大胸怀的发展步伐,在黄河尾闾迅速崛起,演绎出别样传奇。
黄河哺育灿烂文明
《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的第一本系统而完整的兵书,目前至少被翻译成29种文字,几百种版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孙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时期的军事理论家孙武的故里就在今天的东营广饶。
今天,广饶的许多地方还留存着春秋齐国的古老记忆。生活于斯的人们日耕夜息,闻鸡起舞,他们相信,正是足下这片丰饶土地,曾哺育陪伴孙武于乱世春秋中走过了成长的岁月。东营是齐国故地,“求新求变”、“富民兴邦”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黄河尾闾、渤海湾畔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历经沧桑,源源不断的移民给这里打上了一道浓重的移民文化的烙印。来自五湖四海的拓荒人在耕耘劳作的过程中,孕育出了自己的文化艺术。这里面既包括许多悲怆凄凉的民间小调,又有许多雄浑粗犷的劳动号子,但最能代表东营人豪放旷达、细腻婉约情怀的莫过于吕剧。伴随着黄河入海的涛声,吕剧从苦难岁月的乞讨中诞生,在国运衰微中历经琢磨,又经昌明盛世的栽培扶持,成为山东省地方戏剧的代表剧种,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口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是一个多种自然景象、文化现象、民俗事象融合交汇的地方。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齐文化、艰苦创业的石油文化、开放交融的移民文化、神奇独特的生态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黄河口文化。如果用黄河代表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用海洋代表现代文明,那么黄河口文化,既有黄河文化的雄浑敦厚,又有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东营是中国文明城市,崇尚进步,追求卓越。东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科技展览馆、雪莲大剧院、黄河文化博物馆、奥体中心、儿童乐园、图书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让广大市民尽情享受文化和科技带来的心灵丰盈。
高效与生态的“东营探索”
东营,是一座缘油而建、因油而兴的工业城市。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东营市决策者深刻意识到发展转型的极端重要性,着力发展绿色经济、高端产业,积极探索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东营产业升级版。2015年,东营生产总值达到34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263亿元,地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提高到86.9%,资源型城市转型迈出重大步伐,人均GDP、人均财力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东营为现代农业之路描绘出了崭新的宏伟蓝图。东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东营农业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农高区。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北方鱼米之乡”,初步建设起渤海之滨的“大粮仓”,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居全省首位,培育了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等24个中国和山东名牌产品,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海参滩涂养殖区。
工业是东营的经济支柱。东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石油化工及盐化工等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生物与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突破。东营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32家,山东百强企业20家,有12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东营将创新发展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提出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性服务中心。近年来,东营持续筛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东营港仓储物流项目、金融商务区项目、黄蓝时代(国际金融港)项目等,无不成为产业的亮点、城市建设的新星。2015年8月份,东营万达广场正式开业,引入一线品牌,提高了东营整座城市的消费水平。近年以来,东营坚持规模和质量并重、提高供给能力和扩大消费需求并举,服务业比重连续增加,将成为东营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大美生态”的宜居之城
黄河从东营入海,入海口两岸拥有中国暖温带完整、广阔、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面积达1530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这里有几十万亩的天然柽柳林、天然芦苇荡、人工刺槐林,以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生态环境原始而独特。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黄河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累计修复提升湿地38万亩。黄河故道再现了芦荻飘雪、鸟飞云天、鱼翔浅底的壮观景象。
近年来,东营把生态作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坚持生态立市、绿色惠民,突出“大水面、大绿地、大湿地、大空间”,加快构筑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在中心城区,充分利用湿地资源优势, 努力打造知名的“东方湿地之城”,城市之中有湿地,湿地之中有城市,成为东营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黄河尾闾,退海之地,启动实施城市增绿三年行动计划,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41%, 生态之城的独特魅力初步显现,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坚持生态型、组团化的发展模式,初步构建起了生态型组团式的城市总体发展框架,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快中心城规划建设,实施城市规划展览馆、奥体中心等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建成区面积达到188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生态新城、金湖银河、旧城片区改造加快推进,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居環境持续改善,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为进一步打开对外通道,东营拉开了交通大建设、大发展的格局。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020年建成亿吨大港,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今年1月13日,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东营基地正式启用,成为东营与中国商飞公司合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日前公布的《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25年)》,东营成为沿海、京沪“两纵”高速铁路网主通道的重要节点。通道贯通后,东营将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可实现与北京1.5小时交通圈,青岛、济南、天津1小时交通圈。
让市民享受更多“获得感”
“民生至重则生民为暖。”东营把共享发展理念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确保全市人民同步奔小康,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享有更多“获得感”。
社会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在山东省率先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和城镇职工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6年上半年,东营城乡低保标准均居全省第二位,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居全省第四位。
养老是目前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东营已经连续4年把涉老工作纳入年度民生实事。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72处,养老床位1166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2张。
医疗涉及每一个群众的切身利益。东营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居民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实行了零差率销售;调整精简大病保险申报材料和申报流程,实现了市内大病保险与基本医保报销同步即时联网结算,有效减轻了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推进区域医联体协同发展,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级综合医院的诊疗服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设立的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及县区级综合服务中心,初步形成全市“半小时公共就业服务圈”,全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基本形成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连续举办九届的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已成为东营的一张闪闪的体育名片。加大投入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市一中、市二中、市胜利一中等多所新校园启用,中心城区尤其是东城形成新的教育格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就业到养老,从医疗到教育,从城市到农村,伴随着一项项民生新政、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民生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