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本“原点”,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以文本作为教学的“原点”,积极创设情境,授以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精选教学切入的角度和拓展时机,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学会品析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探究文本,最终达成逐步提高感悟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亲近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创设学习情境,让所要学习的文本与学生的主体之间产生一种密切的联系,当情境唤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时,学习会成为他们自身的一种需要。
  例如,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自身近期的阅读经历讲起,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散步追求智慧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引起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的无限期待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思考本课作者所写的“散步”是否也有智慧的存在。这对于学生最终能够理解中年人的责任感和文中的孝心、生命等主旨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散步》有一句看似平淡却又非常特殊的句子.“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句子蕴含的浓浓亲情和特殊的句式美,我首先请学生谈谈平时是否有散步的经历,是和谁一起散步。学生回答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偶尔和爷爷奶奶一起散步。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我和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一起散步。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比较原文和学生自己概括的句子,发现原文句中人物的先后排列是两对母子的关系,与学生自己概括的句子语序有较大不同,学生通过比较读出了句子结构中蕴藏的浓浓亲情,也读出了句子“子母母子”词语排列中的形式美。
  二、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品读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教会学生以下两种基本的品读文本的方法。
  一是语境还原法。词语在语境中既可以传达作者的思维和情感,又可以唤醒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结合具体语境品读文本,进行阅读,可以避免误解,加深理解,尽快把握文意,提高学习的效果。如《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实在标致极了。”学生很容易把“标致”理解为相貌、姿态美丽的意思,但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前文“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的丑态,就不难体会出其龌龊灵魂。“标致”一词显然是对他们的辛辣嘲讽。又如《故乡》中“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在这里,根据全文语境来看,这路不仅指行走之路,更重要的是指人生之路。
  二是替换比较法。文本中关键的词句有时看似朴实无华,但是细细品读却能发现作者的苦心经营。在教学贾平凹的《月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奶奶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她在文中的重要作用,我让学生将奶奶在文中所说的话都删去,然后重新朗读相关段落。学生发现删掉后上下文“变得不连贯了”,奶奶的话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学生也体会出了文中没有富有教育智慧的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去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教学文本,凭借白己的品读去发现文本的美好价值,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造的过程。
  三、精选角度,点拨学生探究文本
  《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了很多读者,其中最感人的是父亲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一段落。父亲那蹒跚的步态,费劲吃力的动作,关怀备至的话语以及“我”的两次流泪,让父亲深挚的爱和作者的感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如果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仅仅停留在感觉形象的美好这一层次,那么这段文字的价值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这段文字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欣赏人物形象的典范片段,可以设计如下环节让学生从多角度深入探究文本:1.品味动词运用、动作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2.感受外貌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3.品味文中“须……须……”“慢慢”等句式和词语的表达作用。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探究,学生就可以学会这一类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如果每一篇课文学生都能够自主地用多种角度去解读、探究,那么学生就能够在研读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文本探究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优化拓展,助力学生深化文本
  拓展材料出示时机要适时。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教学瓶颈,即学生的学习困难阶段。所以,对出示给学生看的助读拓展材料的时机的把握,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设。曾经有一位老师在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将文章的写作背景材料的出示放在了教学的后半段,学生在理解诗歌表面意思的基础上对这首诗歌的写作意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在教学梁衡的《夏》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感知到了夏天的景美和人勤之后,适时地插入了作者的论述:梁衡在《散文美的三个层次》中说,散文美分为描写的美、意境的美、哲理的美三个层次,而理想的散文是三个层次兼备,景、情、理融会贯通的散文。请大家思考梁衡的《夏》是否达到了他对散文的要求。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这个材料的出示比较好地将学生的阅读引向了文本深处和思想高处,披文人情再明理,将学生领到了深度理解文本的大门之内。
  总之,直面文本,是把握作品精髓的最真挚的态度和最重要的途径。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情”,品出文本的“美”,探究出文本的“真”,先走进文本,最终“超越”文本。简言之,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文本为教学原点,在语言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阅读,真正做到“把语文当语文教学,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其他文献
语文教师恰到好处的评价语能够使小学生如沐春风,就像久旱之后的甘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激励学生奋进.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课堂评价则无疑是
“音乐是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口,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通过学习各种乐器,就会使他们较快地找到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它承担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
当今教育对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课堂教学.无论学生年龄大小都是以学生为本,能让学生能够把新知识学到,吸收,用好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
随着我国对于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提出,学校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到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小作者以绚丽的色彩向我们展示了一组具有水乡特色的房屋.房屋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冷暖相间的色彩是主色调.小作者将本应是暖红色调的太阳涂成浅紫的冷色调,具有不凡的创造力与
期刊
现在的社会已经慢慢向信息化的时代迈进,更多的信息技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当然,在教育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的整合工作被推上了教育界的高潮,将网络信息技
在新课改的大力推动下,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说明教育要与时俱进,让学生学习更多新的知识.学生只有不断丰富自己,才能应对当今社会发出的种种要求与
语文学习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有一种无从下手的困惑感,究起原因在于同学们没能找到语文学习的技巧。重视平时学习的点滴积累、生活实践的现实感受、现实的个性体验以及阅读、
特级教师余映潮谈到语文课堂提问时,曾经这样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讨论中提问过多或讲析过多,整节课上下来,会感觉内容繁杂,时间冗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可以看到课堂上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