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塘红鲤半边天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m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吴青霞先生的鲤鱼以“鲤鱼吴”闻名于画坛,善于写生的她将鲤鱼题材作为一生艺术追求的精华所在。融合现实中的鲤鱼形象以及宋人工笔鲤鱼,广涉日本画鲤鱼以及西画的观察方法和明暗法则,独创出自己一套完整的创作手法,形成逸美的鲤鱼国画风格,成为雅俗共赏的鲤鱼王。
  关键词:吴青霞 鲤鱼 绘画风格
   常州地区自古才女辈出,民国时期更甚。被刘海粟夸赞为“常州出了一位女将军”{1}的吴青霞就是其中之一,家学深厚的她从小就耳濡目染,沉浸在她的父亲——吴仲熙营造的书画世界中。吴青霞也常说她的父亲就是她的绘画启蒙老师。吴青霞的绘画题材丰富: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画,其中最常见,最被大家认可的是她的鲤鱼题材,因为鲤鱼画的惟妙惟肖,吴青霞还被冠以“鲤鱼王”的称号,更是被画界同行美誉为“碧塘红鲤半边天”{2}。
  一、吴青霞特有的国画鲤鱼风格形成原因
  1.挥动双镐的掘进工
  吴青霞先生曾在王维友采访她的时候说过,画家好比掘进工,每天挥动双镐,在传统领域和生活领域里不断挖掘。诚如她自己所说,吴青霞先生一辈子都是这么辛勤耕种在国画艺术的田地里的。
  (1)传统领域里的挖掘
  吴青霞先生年少时就有着深厚的笔墨功力,19岁时在有着贺天健、王个簃、张善孖、张大千等一众高手的秋英集会上,面对张善孖的补画邀请不曾畏惧,挥毫泼墨,技惊四座。
  通过对吴青霞先生的访谈和自述的梳理,以及对她的鲤鱼题材的国画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吴青霞先生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在传统领域中,对她鲤鱼题材影响颇深的是同为常州人的清初六家的常州画派创始人:恽南田。没骨花鸟画是以恽南田为首的常州画派的主要面貌。恽南田在技法上立了一座高峰,在绘画理论上强调写生,表达“逸”格。具有一定的高度,这也是恽南田的没骨花鸟能别具一格,能开宗立派的原因所在。无疑,从技法上看,没骨法是吴青霞先生用来刻画鲤鱼的最主要的技法。从绘画格调上看,明丽俊逸是吴青霞先生画作的主要特征。难怪吴青霞先生不止一次强调说她自己受恽南田影响很大,常州画派就是哺育她以艺术的乳汁{3}。
  从吴青霞鲤鱼题材的国画作品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写意一类,如《春江迎赤鲤》;没骨兼工带写一类,如《花港观鱼》;以及没骨偏工一类,如她的代表作《九鲤图》(见图1)。其中没骨偏工一类的作品数量较多,而这一类鲤鱼作品的配景,可以看出基本承继于恽南田,尤其是水草、浮萍、小鱼、睡莲的画法,常州画派的面貌一脉相承。
  (2)生活领域里的挖掘
  吴青霞先生一直秉承父亲的教诲,在生活领域里深耕挖掘。天天观察父亲买给她的鱼,日日写生。中年后还常到杭州、花港、富春江、太湖等地观察大鲤鱼戏水的场景,不仅现场观看还买回家养着看,为了更好地了解鱼儿的习性,还常向养鱼专家请教,真正做到与鱼物我同心。
  通过对江河湖中的大鲤鱼的戏水波间的深入观察,《春江迎赤鲤》(见图2)中的赤鲤昂首向上在浪花中翻腾,通过恰当地夸张胡须及鱼鳍鱼尾,生动地反映出欲化龙的气概。同样是在江河湖中的鲤鱼,《鱼跃万里》中的两条鲤鱼就与《春江迎赤鲤》中的赤鲤不同,没有夸张处理鱼的结构,而是通过一黑一赤两条鲤鱼的动态对比,凸显出鱼跃的动态美:刚刚腾出水面的黑鲤鱼动态呈近90度角,眼睛望向赤鲤,画面主角赤鲤则是跃出水面,动态呈近“S”形。眼睛望向天空,气势贯穿,呼应主题。一般在江河湖中的鲤鱼题材,吴青霞先生大都处理成这种鱼跃的形式,通过表现在大风大浪里的腾跃鲤鱼,以彰显生命力的旺盛。
  不同地点观察到的鲤鱼所呈现出的画面效果也不同,与上述两张江河湖中观察到的鲤鱼不同,《花港观鱼》表现的是在西湖十景之一中的鲤鱼,微风和煦,三条鲤鱼从莲花水草间缓缓游过。吴青霞先生在处理这一类鲤鱼题材的画面的时候,大都表现为几尾鲤鱼游于或睡莲或水草或浮萍间,点缀以小鱼小虾。一派祥和之气,显示出鲤鱼的悠闲自在。
  2.融通与创新
  吴青霞先生自述认为宋元人画在绢本上的鱼缺乏精神气,显呆板。日本人画的鱼小尾巴,没有力量感,显示不出鲤鱼的泼剌。于是她融合了前人的优点,并进行了改进创新。
  首先从材料上,改绢本为纸本,且是净皮生宣。长期的观察和练习,吴青霞先生摸索出适合表现鲤鱼的笔法,大笔点垛,四五笔下去,胸有成竹,鲤鱼的大致走向和动态基本定下,且水墨润韵,鱼身的灵动顿时显现。
  其次造型上,改小尾巴为大尾巴,以凸显鲤鱼运动起来的泼剌劲;改瘦长鱼身为圆肥,易凸显鲤鱼的鲜活肥美。
  再者绘画工序上,改勾線渲染为点垛—勾线—渲染—罩粉。吴青霞先生发挥创造力,在鱼身上不上金粉而是选用植物色藤黄,先薄薄地上一层,这样墨色透过藤黄,使鱼身显得金光灿灿而清透,在墨色未全干之际,用衣纹笔仔细地勾鱼鳞片和鱼鳍,这一过程中,吴青霞先生还运用了西画中的透视法,同时注意国画中的疏密对比和虚实对比,鱼身舒展的地方鱼鳞片疏而大,鱼身运动转折处鳞片密而小,鱼肚鱼尾处淡而虚,鱼背处深而实,而在勾勒鱼鳍的时候,虽小但也富有变化,收紧的鱼鳍用线细密,展开的鱼鳍用线则舒朗些,正是通过这种丰富的变化,将鲤鱼的各种动作表现的活灵活现。再染鱼鳞片,染时注意阴阳向背,有时,为突显鲤鱼的鲜活,在鱼嘴、鱼鳍、鱼尾和鱼鳃处挑染几处淡淡的曙红。为了显出“鱼肚色”,吴青霞先生创造性地在生宣上使用白粉,薄薄的轻敷在鱼肚上,使墨色更显乌黑透亮,而鲤鱼更具特色。
  不难看出,吴青霞先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借鉴了西式画法和理念,她虽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西画训练,但是敏思好学的她在进入上海画院工作之后,经常向林风眠请教,尤其是在用光和用色的技法上。其烘染、透视等技法对吴青霞先生具有一定影响。林风眠“以光色改变笔墨的传统”{4}、“善于利用水墨作底,再上颜色”{5}这些标志性的特征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吴青霞先生:将光感引入到绘画中,淡淡的花青和白粉薄薄的烘染出水光,根据鲤鱼不同的动态所带来的不同水纹变化,而变化烘染的手法,形式丰富而生动。   所以说,吴青霞先生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女画家,正如她晚年最喜爱的一方印文所说:好学老人。她从开始学习绘画起,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女画家。
  3.性格原因
  吴青霞先生之所以选择兼工带写的方式去刻画鲤鱼,与她的性格也有一定关系,她曾说过她最喜欢画鱼与她的个人性格有关,喜欢生动活泼的、充满精力的小动物。
  二、吴青霞的国画鲤鱼的风格特征
  1.动
  动字最能概括吴青霞先生的国画鲤鱼的风格特征。通过鱼身漫游、转头、嬉戏、跳跃、啄食等动作的刻画,鱼活动带动的水纹变化的表现,水草、柳条、芦苇等配景的摆动,每一幅鲤鱼都跟随主题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动感,这种动感不仅通过刻画对象的造型表现出来,还通过构图表现出来,吴青霞先生的鲤鱼主题的国画构图大都选择极具律动感的“S”型和回环型构图,这种构图形式强化了鱼的律动感。
  2.活
  吴青霞先生在刻画鲤鱼的时候对鱼的眼神捕捉也是耐人寻味的,以及现实中的真鲤鱼,可以看出吴青霞先生将鲤鱼的眼睛放大了,同样结合了西方绘画中的方法,不仅给鱼眼留白似是高光,还在鱼眼勾线内部淡墨晕染一圈,立体感顿现,这种拟人的手法画活了鲤鱼,不同角度的鲤鱼眼神也随之变化,让画中的鲤鱼之间似有对话。
  3.美
  吴青霞先生笔下的鱼不是艳美更不是娇美,而是“逸美”。受到恽南田“逸”格的影响,吴青霞先生的鲤鱼具有潇洒出尘的野逸之趣。这种“逸美”不仅通过鲤鱼的造型、画面氛围的渲染表现出来,最主要的是通过设色表现出来。以力作《九鲤图》为例,画面中心最大的主角是一条黑色鲤鱼,顺势而上的第二主角是一条赤鲤,画面中心“S”线上紧随大黑鲤的同样是三条黑鲤,不同的是比主角的黑降低了純度,大黑鲤右边是三条赤鲤和一条蓝色鲤鱼,巧思的是,虽然蓝色鲤鱼不仅纯度高明度也高,但是放在了最下面,上面是一条淡淡的赤鲤,尾部紧随两条颜色较深的赤鲤。这样的颜色布局极具匠心:黑色放画眼中间,不仅平衡左右的冷暖对比,而且起到去除火气沉着画面的作用,而且通过尾部的三条淡淡的小黑鲤,调节虚实,不至于产生黑气。左边虽然只有一条赤鲤,但是纯度很高,设色较重,却没有用曙红或者朱膘,而是使用胭脂,一来不抢主角,二来这种偏冷的红色与蓝鲤鱼的冷色更容易融合与画面中而不会过于艳俗。最妙的是蓝鲤鱼,不仅与画面左下角的莲叶呼应冷色调,还破了右边三条赤鲤的暖调,同样,画家没有用花青而是大胆地使用了酞青蓝,这种偏暖的冷色调,不仅丰富画面色调而且不会产生脏色也更融合。正是这样处处显示出画家艺术追求的随类赋彩,“逸美”的格调便突显出来。
  注释:
  {1}{2}{3}篆香映霞:吴青霞艺术研究,常州吴青霞艺术院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4}{5}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12).
其他文献
项目批准号:11BB020  课题负责人:毛小雨  结项报告(部分)  粤剧是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广西、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因使用粤方言演出,故名。  粤剧是粤语族群的典型文化标识。粤语即广州白话,在中国方言中是海内外流布最广的一种,而以这种语言演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粤剧成为粤语族群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方式。在日常演出中,粤剧观众从中既可以受到教育,也可以得到美的
期刊
受访人:李心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  访谈人:李若飞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时代命题后,在艺术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先后刊发了多篇文章对艺术学科的“三大体系”问题进行探索,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本刊特约李心峰教授进行专访,继续深入探讨艺术学的“三大体
期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有几个核心理念,即:代代相传、得到创新、持续的认同感、文化的多样性。我国的传统戏剧,特别是民间小戏体现了公约所有的核心理念。现代社会生活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在民间小戏这里影响尤其明显。在当前对传统戏剧的抢救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对民间小戏的关注就变得格外重要。研究民间小戏的形成、发展规律和艺术特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下文对民间小戏的概念
期刊
[摘要]有关已经成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合法性的质疑、关干一级学科“设计学”是否应该继续提升为学科门类的讨论等话题近期在学术界内外引发了很多的讨论。我国现有学科设置以及学科目录的制定与修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科的“正名”其实不是学科建设的终点,而应把它看作是学术发展的新起点,如此才能真正保证和促进学科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学科建设;艺术学理论;设计学;一级学
期刊
[摘要]从百年前德国包豪斯以“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为目标探索现代设计教育,到今天“设计学”被建议提升为我国学科目录中的学科门类,设计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从设计学科当下的规模,发展历程及其贡献,以及此学科所逐渐形成的独特性而言,可謂具备了升格为学科门类的条件。但将设计学提升为学科门类的目的应该是创造更加有利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环境,而不是设想将“设计学科”作为—个防范和拒绝他人“夺食”的壁垒。作为科
期刊
摘 要: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探究对象,基于对画作概述的基础上,分析青绿山水的设色特点与画面中展现的意境美,从音乐的角度对画卷进行划分。这幅巨幅长卷再现了北宋年间,江山无限壮阔之景色。《千里江山图》可谓是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巅峰之作,在中国绘画领域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青绿山水 设色 意境   北宋晚期画家王希孟是艺术史上一位及其神秘的隐客
期刊
[摘要]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建设还有待完善,学科体系中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身份亟需学理性确证,二级学科和艺术实践类学科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术体系中,中国古代艺术的学术研究当为其本,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研究应做到“内容之通”“学脉之通”和“古今之通”,立足“大生命”的学术视域,对中国艺术文献和作品进行“源”之归复与开显;话语体系的未来建构应坚持开放视域,面向自身,并加强对新的艺术形式的研究和话语的传播
期刊
摘 要:阿利卡是当代具象表现绘画的革新者,其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鉴于国内的研究现状,本文以中国美学的视角,从“气韵”“观察”两方面详尽地阐述阿利卡的绘画观,拓展了阿利卡艺术研究的宽度,加深了对阿利卡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为中国当代具象绘画理论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阿利卡 绘画观 气韵 观察 中国美学   阿维格多·阿利卡(Avigdor Arikha)是以色列最重要的當代艺术家之一
期刊
[摘要]书法作为中国古代最生活化的艺术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进入20世纪后,书法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渐疏远。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丢掉用毛笔日常书写的传统,就等于丧失了书法的根基和土壤。今天,倡导书法回归日常生活,需要从社会层面和书法本体两个角度出发,培育书法发展的生态基础,从生活中吸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创作无愧干时代的书法精品。更重要的是,对于有情怀、有担当的书法
期刊
[摘要]在书体史上,由商周至清代,从“甲骨”到“碑学”,建立在“坚固耐久”与“柔软易损”两类书写材质之上的各样书体相继出现,推进着书体史不断向前迈进。其中,“正统书体”以“钟鼎文”开宗,经历了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前后更替,而“世俗书体”则以“甲骨文”立派,历经了简牍、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诸多演变,形成了“正统书体”与“世俗书体”始终并行不悖的双线脉络。在此基础之上,也逐渐实现了“真草隶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