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以抒情的坦率表白和精心调遣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lif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楚辞·九章》有4篇作品明确标示创作缘起,指出这些作品或是为抒情明理而作,或是出自心理宣泄和自救的需要。屈原对创作缘起所作的交待,反映的是感性和理性的兼顾、真善美的统一,是研究古代文学思想史的宝贵资料。屈原对创作缘起的标示,继承的是《诗经》的传统,所涉作品都是讽谏批判之作,同时,对相关作品的文体称谓呈现多元化的倾向,所用的术语不是严格意义的文体概念。《诗经》交待创作缘起的诗句都置于作品结尾,形成固定的模式。《九章》标示创作缘起的诗句分布,则是不拘一格,具体位置多有变化。
  关键词:九章;创作缘起;诗经;继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6-0102-04
  
  《九章》是《离骚》的姊妹篇,二者都是言志抒情之作。《九章》和《离骚》又有许多相异的地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九章》多篇作品都对创作缘起作了明确的交待,这种现象在《离骚》中是见不到的。《九章》对于创作缘起所作的说明,有助于读者准确地把握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屈原的创作理念,在古代文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于梳理先秦诗歌标明创作缘起做法的历史沿革,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
  
  《九章》由9篇作品组成,其中《惜诵》、《抽思》、《思美人》、《悲回风》诸篇都对创作缘起作了说明。屈原所述的创作缘起有多种类型,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
  《九章》明确交待创作缘起的4篇作品产生于不同时期,因此,各篇在交待创作缘起时所表达的理念也不尽相同。从中可以看出,随着自身处境的变化,屈原对文学创作的理解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第一,创作是为了表白自己的忠诚可信。
  《惜诵》是《九章》的首篇,创作时间和《离骚》大体相当,那时屈原虽然被楚王疏远,但还没有离开朝廷。开头和结尾都对这首诗的创作缘起加以申明,形成首尾照应之势。开头写道:“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结尾部分又写道:“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屈原所要抒发的感情,是表白自己行为上的忠。何谓忠?先秦时期已有明确的界定,主要指的是对国家、公室的竭心尽力。屈原是一位为楚国强盛宁愿赴汤蹈火的人物,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忠臣。忠还指发自内心的真心实意。《国语·周语下》称:“言忠必反意。……帅,意能忠。”韦昭注:“出自心意为忠。……帅,循也。循己心意,恕而行之,谓忠也。”忠指的是情意的真实无欺,没有虚假成分,是内心情感意念的真实流露。《礼记·聘义》称:“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这是以玉作比喻加以说明,忠指的是事物的本真,没有掩饰成分。屈原创作《惜诵》,就是要表白自己内心的真诚。
  从《惜诵》这篇作品来看,屈原确实是从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两方面来表白自己的忠。“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思君之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作者反复申诉自己对国君的忠诚不二,把它作为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文中还写道:“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这里所说的“情与貌其不变”,情,指喜怒哀乐之情;貌,指人的面部表情。“情与貌其不变”,王逸注:“情貌相副,内外若一,终不变易也。”①王逸的解释是正确的。情蓄于内,貌形于外,情貌表里如一,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忠。屈原创作《惜诵》,为了表明自己的情感都是真实的、可以取信于人。
  由此看来,《惜诵》的创作缘起是作者为了表白自己的忠诚可信,是要把本身最真实的东西展示出来,这就把诗的创作和文学的真实性相沟通,使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
  第二,创作是情绪的排遣、心理宣泄的需要。
  《思美人》作于屈原前往汉北途中,他作为被贬谪的对象已经离开朝廷。《思美人》在交待写作缘起时写道:“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窃快在中心兮,扬厥憑而不俟。”这篇作品写于由郢都前往汉北途中。其中所说的娱忧,指的是排遣忧郁,前面已有“遵江夏以娱忧”之语。《怀沙》所说的“舒忧娱哀”,指的是抒发忧思,排遣悲哀,娱,指的是排遣,王逸、朱熹等都把娱释为乐,理解有误。“窃快在心中”,快,指的是肆意、放纵。《荀子·大略》:“贱师而轻傅则有人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快,用的是放纵之义。憑,指的是愤懑、郁闷。扬雄《方言》卷二:“冯、齘、苛,怒也。楚曰冯。”钱绎笺疏:“冯,通行本作冯,宋本作憑。憑、冯,古今字。《广雅》:‘冯,怒也。’”② 冯,通憑,指的是愤怒。“扬厥憑而不俟”,王逸注:“思抒愤懑,无所待也。”③王逸注得其本意。屈原明确指出,他创作《思美人》时的心态是“娱忧”,即排遣忧郁。他要舒放内心,迫不及待地把其中的愤懑抒发出来,进行心理宣泄。
  为什么需要进行心理宣泄?屈原在《悲回风》中给出了回答:“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微,指遮蔽。隐,指忧伤。这两句诗是说,有的物因受遮蔽而丧失本性,声音因忧伤而首先发出。言外之意,内心的忧伤如果不加以宣泄,而是进行遮蔽,那就会造成对自身的更大伤害。屈原把文学创作视为心理宣泄,在《九章》中反复加以强调。进行心理宣泄是为了自己避免再度遭受伤害,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这里涉及的是文学创作的功能问题。
  第三,创作是为了自救,用以解脱自己。
  《抽思》最后一段是乱辞,结尾部分如下:“愁叹苦神,灵遥思兮。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抽思》作于贬谪汉北时期,当时屈原已经远离朝廷,处于隔绝状态。他愁叹伤神,思念遥远的郢都。但是,身处偏僻的汉北,没有人作为媒介代他与朝廷沟通。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有采取独自倾诉的方式进行自救。他明知自己忧伤的心情无法改变,自己的话语没有倾诉对象,但仍然要把心中的话语表达出来,以这种方式进行自救。把诗歌创作视为自救,追求的是精神解脱,而不是现实处境的根本改变。把诗歌创作视为自我解救,实际是承认它的心理调节作用,是用这种方式减轻和医治心灵创伤。
  第四,创作是为了解释疑惑,阐明道理。
  《悲回风》开头一段的结尾对于创作缘起有如下表述:“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悲回风》作于屈原流放沅湘期间,是他后期作品。屈原在这里感慨自己志向高远,但却不被世人理解,就像天上漂游的浮云。他悲叹自己孤高的志向令世人迷惑不解,因此通过创作诗歌来彰明其中的道理。这里说的“所惑”,指的是世人的疑惑。那么,为什么屈原高远的志向令世人迷惑呢?《悲回风》在开头一段的中间部分作了明确的回答:“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鱼炫耀其鳞甲,蛟龙则韬晦其文,一显一隐,它们不属于同类。荼苦荠甘,二者不能种植在一处。兰草白芷散发芳香,因此都生长在幽静的地方,不与普通的草木相混杂。屈原通过列举上述事象,用以说明自己高远的志向引起世人的疑惑,就在于自己和他们不属于同类,世人无法理解自己。屈原是通过创作诗歌解释世人对自己疑惑不解的原因,而不是为了消除世人的疑惑。他在作品中所要彰明的是物各有类,道不同,不相与谋的道路。
  屈原在《九章》中共有4篇作品明确提到创作缘起,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一,屈原交待创作缘起,既体现出理性精神,又强调情感的抒发,涉及到创作主体的感性和理性两个基本因素。第二,屈原交待创作缘起,体现出真善美的统一。“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这是强调创作主体自身的真和善,也是作品的意蕴和内涵。“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以所明”,解惑明理,揭示的是客观真理。至于“发愤以杼情”,则是情感的显现,是艺术美。第三,屈原对各篇作品创作缘起的交待,是在人生境遇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联系屈原在各阶段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加以考察,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二
  
  在作品中交待创作缘由,这个传统在《诗经》中就已经确立。如果把《诗经》的这种做法和屈原在《九章》中的处理方式相对照,会发现二者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屈原在这方面的某些超越。
  《诗经》共有12篇作品明确地交待创作缘起,依次是《魏风·葛屦》、《陈风·墓门》、《小雅·四牡》、《小雅·节南山》、《小雅·何人斯》、《小雅·巷伯》、《小雅·四月》、《大雅·卷阿》、《大雅·劳民》、《大雅·桑柔》、《大雅·菘高》、《大雅·烝民》④。《国风》计160篇,其中明确交待创作缘起的只有2篇,占总数的1.25%。《小雅》、《大雅》传世作品105篇,其中明确交待创作缘起的10篇,占总数的9.52%。二者相对比,《雅》诗标示创作缘起的比例明显高于《国风》。《雅》诗绝大多数出于贵族成员之手,而《国风》则是既有民间创作,又有贵族成员所作。从交待创作缘起的《小雅》、《大雅》10篇作品来看,其作者基本都是贵族成员。这个事实表明,诗歌创作交待其缘由,这个传统是由周代贵族确立的,是贵族成员作诗时的一种风尚。屈原《九章》有4篇明确标出创作缘由,主要继承的是周代贵族诗歌的传统。
  在《小雅》、《大雅》上述10篇诗歌中,有4篇作品不但具体交待创作缘由,而且还明确标示诗的作者。《小雅·节南山》的作者是家父,《小雅·巷伯》的作者是寺人孟子,《大雅·菘高》和《大雅·烝民》的作者是尹吉甫。直接标示出创作缘起和作者,是诗歌由群体创作到个体创作过渡阶段出现的现象,反映的是文学初步自觉的时代即将到来。屈原在《九章》中反复交待创作缘起、申诉自身的不幸处境,则是标志着作家个体创作时代的开始,是文学初步觉醒的兆端。
  在《诗经》12篇标示创作缘起的诗歌中,9例为讽,3例为颂。除《大雅》中的《卷阿》、《菘高》、《烝民》3篇作品是颂扬之作,其余9篇作品都是讽谏和批判之作。《九章》标明创作缘起的4篇作品,无一例外都是讽谏批判为主的作品,抒发的是屈原在遭受疏远、贬谪、流放期间的抑郁愤懑之情,没有一篇是正面颂扬之作。屈原继承了《诗经》的批判现实精神和标明创作缘起的传统,并且有所发扬光大,《九章》标示创作缘起的4首诗都是批判性的作品,表现的是人生的不幸。
  为什么《诗经》、《九章》标示创作缘起的多是批判性作品?这和抒情的强烈性密切相关。这类批判性的作品,表达的情感通常都比较激烈,有的如同大山爆发,心中块垒,一吐为快。为这种情感基调所决定,有的诗歌不但要淋漓尽致地抒情,而且要把为什么如此行事的原因告诉读者,即交待创作缘起,从而形成这类作品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
  
  三
  
  《诗经》和《九章》都是诗歌,那些明确标示创作缘起的篇目,对作品的称谓带有较大随意性,《诗经》、《九章》都是如此,二者在这方面也是一脉相承。
  《诗经》明确标示创作缘起的篇目,有时将作品称为歌。《陈风·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小雅·四牡》:“是用作歌,将母来谂。”在交待创作缘起时把作品称为歌,突出它的演唱性。《诗经》的作品都可以配乐演唱,那个历史阶段的主要艺术样式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乐,既然如此,把所作的诗称为歌有其必然性。
  《诗经》明确标示创作缘起的篇目,有时将作品称为诗。《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寺人孟子把自己的作品称为诗,并希望众多君子能听到这首诗。作品是用于演唱,还是用于吟咏,诗中没有说明;《大雅·卷阿》:“矢诗不多,维以遂歌。”意思是说陈列的诗不多,只是为了配合演唱。这样看来,诗指的是作品的语言、文字因素,可用于吟咏,也可用于演唱。
  《诗经》明确标示创作缘起的篇目,有时还把作品称为诵。《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春风。”单从这两篇作品进行分析,还无法确定诵的具体含义。《大雅·菘高》篇的表述可以解开这个谜:“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在这首诗中,诵是对作品总的称谓,具体又分解为诗和风两部分,诗指语言、文字,风指曲调。这样看来,诵包括语言、文字和曲调,是由综合因素组成。
  通过以上例证不难看出,《诗经》那些明确标示创作缘起的诗歌,对作品的文体称谓呈现多元化倾向,带有较大随意性,还不是严格意义的文体概念。
  《九章》那些明确标示创作缘起的篇目,对作品的称谓同样是多样化的。《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把这篇骚体作品称为诵,继承的是《诗经》的传统,具体来说是《雅》诗的传统。《抽思》:“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把自己的抒情之作称为颂,借用的是《诗经》文类的名称。《诗经》有《周颂》、《鲁颂》、《商颂》都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诗。《鲁颂》虽然主要是歌颂当世之君鲁僖公,但也是用于宗庙祭祀。到了屈原那里,颂不再专指用于交接神灵的歌诗,而是可以用来称呼自己所作的抒情诗。《九章》还有《橘颂》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屈原使颂的文类含义普泛化,使它走下神坛,进入日常生活。屈原还把自己的作品称为诗,见于《悲回风》:“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这和《诗经》对作品的称谓是一致的。
  《九章》对作品的称谓和《诗经》有相通之处,都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不过,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诗经》有多篇称作品为歌,而《九章》见不到这种情况。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诗经》可以配乐演唱,《九章》则不能用于演唱,只有少数篇目保留乐章体制。《九章》称作品为诵、为颂、为诗,其中都不包含音乐因素。
  
  四
  
  《诗经》明确标示创作缘起的篇目,对作品的称谓呈现多元化倾向,可是,表明创作缘起诗句在作品中所处的位置,却是完全一致,无一例外地置于篇末,形成固定的结构模式。《诗经》出现的这种情况表明,它在结集成书时确实经过专人整理,遵循的是卒章显其志的原则。
  《九章》明确标示创作缘起的篇目,有的也把交待创作缘起的诗句置于篇末,这以《抽思》最为典型。该篇结尾一段是乱辞,即乐章的最后一部分。乱辞的末段文字如下:“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把交待创作缘起的文字置于作品的结尾处,就此而论,《抽思》和《诗经》是一致的。
  《九章》有的作品用于交待创作缘起的文字不是置于篇末,而是安排在作品的中间,《思美人》属于这种类型。按照通常所作的划分,这篇作品分为4段。其中交待创作缘起的作品置于第三段末尾:“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窃快在其中心兮,扬厥憑而不俟。”这段交待创作缘起的文字,在作品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是渲染造势,引出对写作缘起的说明,后面则是回应写作缘起,顺势抒情。
  《诗经》对创作缘起的交待只进行一次,不作重复。《九章》有的篇目则与此相异,它对创作缘起不是只在一处标示,而是不忌重复,先后出现两次。这种情况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首尾照应,作品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对创作缘起加以交待,《惜诵》属于这种类型。该篇开头是这样的:“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这几句诗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把创作《惜诵》的缘由、动机合盘托出,是首句标其目。《惜诵》的结尾如下:“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这几句诗同样是交待创作缘起,是对开头一段的呼应和重复强调。第二种类型是交待创作缘起的诗句分别置于作品开头一段的首尾,《悲回风》属于这种类型。这篇作品通常分为5段,首段开头写道:“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这是开篇就交待创作缘起,因为自己有忧郁之情,不想加以遮蔽,所以率先发出声音。第一段的结尾如下:“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这是再次对创作缘起加以交待,但切入的角度和开头所作的说明有了变化,是从自己志向高远而使世人迷惑的现实出发,表明创作《悲回风》是为了解惑明理,和开头的专注于抒情有所不同。
  《九章》对创作缘起进行交待时,相关诗句在作品中的位置呈现多元化格局,是屈原进行精心调遣的结果。这种安排突破了《诗经》相关作品固定的模式,使创作主体拥有更多的变通性,也使作品的结构不拘一格,富有变化。
  
  注释:
  ①③ 参见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148页。
  ② 钱绎:《方言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9页。
  ④《诗经》明确标示创作缘起的作品,通常认定为11篇,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7—12页。其中漏收《小雅·四牡》,今据补,计12篇。
  (责任编辑 刘保昌)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工业化中期的腹地经济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需要和工业化后期的战略意图相结合,需要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相结合。本文利用1991-2010年数据。对比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化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征,通过构建模型,对消费、投资、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等变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旨在为认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和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1989-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门限模型(DPTM),分析了区域人均碳排放量、人均GDP和地区国有经济规模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与区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明显正相关,中国仍是以高能耗、高排放为基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此外,当国有经济规模处于0.2647和0.3856之间时,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才会呈现环境库兹涅茨曲
期刊
摘要:建国以来,湖北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充分发挥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回顾湖北哲学社会科学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经验,对激励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奋力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湖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10-000
期刊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既有“看不见的手”引导的现实与必然,又有“看得见的手”行动的可能与必须。“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于引导市场供求平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看得见的手”之所以行动,为的是弥补“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不足与缺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是现代市场经济,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应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
期刊
摘要:从弃逐文化角度看,发生在公元前七世纪晋国的骊姬之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案例以进谗为手段,以夺嫡为目标,以戕害并驱逐异己势力为表现形态,最终导致了太子申生的被逼自杀、申生之弟重耳等人的被逐出亡。一方面,申生“敬顺事上”却屡被谗毁,“将以悦亲”反受辱身亡,这一事实本身即说明了“家天下”政治之复杂和残酷,说明了“愚孝”、“愚忠”之不可取、不可为:另一方面,重耳历经十九年的政治流亡以及终成霸主的经历,
期刊
摘要:全球化在给全球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治理成为当前解决全球问题的新模式。在全球治理的舞台上,非政府组织与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等都成为治理的主体。非政府组织通过跨国立法的形式参与了全球治理,不仅对国际法的形成,而且对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非政府组织自身地位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治理中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关键词:国际合作社联盟;非政府组织;软法;全球治理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全面有效的风险控制是担保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因此,应以风险控制为中心,按照风险预防、风险监控、风险救济的风险管理过程来构建我国应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体系,并以此考量现行法律体系之不足。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体系;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D922.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0)
期刊
摘要:TRIPs协议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致使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廉价仿制药品,以解决因艾滋病等流行病引发的本国公共健康危机。为平衡解决发展中国家公共健康危机与保护发达国家知识产权,2003年TRIPs理事会通过了《2003年关于TRIPs协议和公共健康的总理事会决议》,允许有药品生产能力的成员方根据强制许可生产仿制药品,出口给有需要的发展中成员方。但由于国际制药业强烈反对,有药品生产能力的发达国家
期刊
摘要:哈贝马斯批评传统民主,致力于寻求第三种民主模式——话语政治民主。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理论旗手,他延续了对当前的社会进行批判的传统,创建以个人的交往行动作为根基,把人看作是交互主体,并以此为基础的话语政治观。话语政治观以比过去的政治理论更尊重个人话语权而有别于其他的政治理论。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对社会渐进的修正的可能性,否定了大规模的暴力革命,以及对个人的意见的重视,并把这些个人意见汇集为普
期刊
摘要:海难, 即船舶在海洋、内河、湖泊因遭遇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事故或人为故意所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危难。广东濒临南海,历来是海难频发之地。从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1912—1937)的26年时间里,《申报》记载的广东地区海难事故就有69起,海难事故所造成的船舶、货物特别是人员损失惨重。海难事故的原因颇为复杂,有自然灾害、匪患、船舶碰撞、触礁、搁浅、火灾及爆炸、超载、乘客拥挤、醉酒、船舶不适航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