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鋼琴独奏音乐会作为众多音乐会形式之一,其历史发展已经长达近两个世纪。而钢琴独奏音乐会的曲目设置,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并趋渐成熟。自20世纪至今,近现代钢琴家们在曲目设置上既有19世纪先辈传统手法的影子,又有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的特色。
关键词:钢琴;独奏音乐会;曲目设置
一、引言
要分析近现代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类型及曲目设置,首先,要对“近现代”做出时间上的定义。此处,笔者将时间范围划定为20世纪初至当下。
其次,要对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类型做大致的总结。笔者查阅了部分近现代钢琴独奏会的曲目单,并借鉴了史兰倩丝卡在《指尖下的音乐》一书中对独奏会类型的描述1,以曲目设置方式为界定点,将钢琴独奏会大致分为综合型和专题型两种类型。
二、综合型独奏音乐会
这种类型的演奏会比较常见,演奏会的曲目通常覆盖多个时代、多位作曲家。在曲目的顺序安排上,基本以历史的发展顺序为参考。比如,以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近现代时期为排列顺序。综合型独奏会的曲目覆盖面广,受众面较大,也是近现代钢琴家们最热衷的音乐会形式之一。以下分别以20世纪苏联钢琴家霍洛维兹、20世纪中国钢琴家丁善德的两份音乐会曲目单为例,从中分析近现代钢琴独奏会中的曲目特征。
1.霍洛维兹1986年莫斯科音乐会
霍洛维兹1986年在莫斯科的复出音乐会,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霍洛维兹的演奏令乐迷们叹为观止,其演奏会的曲目设置也颇值得考究。
音乐会以斯卡拉蒂和莫扎特的古典奏鸣曲作为开场,而后的十一首曲目均为浪漫派作品。其中,霍洛维茨将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肖邦的玛祖卡,分别选取了两首并组合在一起连续演奏,这与克拉拉在19世纪50年代的做法颇有相似。这种编排方式避免了曲目过短过于单一的问题,还能使听众领略到作曲家在同一种体裁中的不同诠释。
作为一场在莫斯科举办的音乐会,霍洛维兹有意编排了将近一半的苏俄作曲家的作品,在曲目设置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结束曲上,选用了拉赫玛尼诺夫的《A大调波尔卡》,既使音乐会在高潮中结束,又能够使听众感受到本土音乐的亲切。
2.丁善德1935年上海音乐会
1935年5月,丁善德2在上海举办了他的毕业独奏音乐会,这是我国第一场由中国钢琴家举办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丁善德演奏了贝多芬、韦伯、德彪西、肖邦、李斯特、格里格、齐尔品3和贺绿汀4等作曲家的作品,选曲的时代跨越性大,曲目体裁也丰富多样。其中,齐尔品和贺绿汀的现代作品,实为曲目单中的亮睛之笔,使音乐会颇具时代性和中国特色。
19世纪中叶,在独奏会中加入新作品的编排手法是曲目设置的特征之一。丁善德在这套曲目单中,也引用了当时的“新作品”——齐尔品的两首《小曲》、以及贺绿汀的两首中国作品。现代作品的加入使音乐会十分具有时代性,而中国作品的选用也增添了几许东方的色彩。此外,古典主义作品在音乐会的开场就有所体现——丁善德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为开场曲,毋庸置疑,演奏方式是全乐章地完整性演奏。
三、专题型独奏音乐会
1.以作曲家为专题
这种类型的音乐会通常以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作为专题,钢琴家在音乐会上演奏某位特定作曲家的作品。近现代许多钢琴家都曾举办过这类音乐会。比如,美国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5,在1935年至1936年间,用12个晚上的独奏会,演奏了巴赫所有的钢琴作品。之后他又举办过贝多芬奏鸣曲音乐会、莫扎特奏鸣曲音乐会以及舒伯特和韦伯的作品音乐会6。1937年,钢琴家杜蕾克7在纽约市政厅连续举办了六场巴赫作品的独奏会,演奏曲目包括巴赫十二平均律全集和《哥德堡变奏曲》。
作曲家专题音乐会有时会与一些纪念性的节日相挂钩,比如,施纳贝尔8在1927、1928年,分别举办了纪念贝多芬、舒伯特逝世一百周年的独奏音乐会,在音乐会上施纳贝尔演奏了两位音乐家的奏鸣曲全集。索夫尼斯基9在1949年肖邦逝世一百周年时,举办了五场系列音乐会,并演奏了全部的肖邦作品。在诸如此类的年份里,通常可以看到许多以作曲家为主题的音乐会。
2.以音乐体裁为专题
第二类专题型音乐会是以某种音乐体裁为专题的音乐会,比如“奏鸣曲专场”、“赋格曲专场”、“改编曲专场”等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类音乐会是具有教育性质的,它可以让听众从不同角度感受同一种音乐形式,挖掘不同的作曲家在同一种体裁上风格迥异的诠释手法。布伦德尔10十七岁时举办的第一场公开独奏会,就是以赋格曲为主题的音乐会。独奏会被命名为“钢琴文献中的赋格曲”,布伦德尔演奏了巴赫、勃拉姆斯、李斯特等人的赋格作品和几首自己作的曲子,充分呈现了赋格曲的多样性11。1981年11月1日,钢琴家怀尔德12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了“改编曲专场音乐会”,曲目单中囊括了众多音乐家的改编曲,和一部分他自己改编的作品13。
无论是以作曲家为专题,或是以音乐体裁为专题的钢琴独奏会,都能够体现钢琴家自身独特的创造力,以及钢琴独奏会曲目单无限的可能性和多样性。钢琴家需要有足够的驾驭能力,才能够胜任这类具有挑战性的音乐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独奏音乐会在近现代音乐史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大致形成了综合型和专题型两种类型。近现代钢琴家们在传承旧传统的同时,也发展了一些更符合时代,更为成熟的曲目设置手法。认识这些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钢琴独奏音乐会这一形式,重新认识其在近现代的发展,并为当下的演出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露丝·史兰倩丝卡. 王润婷译. 指尖下的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Don Michael Randel(ed). The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 US: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1996.
[3]Alfred Brendel. Music Sounded Out[M]. London: Robson Publisher, 1990.
关键词:钢琴;独奏音乐会;曲目设置
一、引言
要分析近现代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类型及曲目设置,首先,要对“近现代”做出时间上的定义。此处,笔者将时间范围划定为20世纪初至当下。
其次,要对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类型做大致的总结。笔者查阅了部分近现代钢琴独奏会的曲目单,并借鉴了史兰倩丝卡在《指尖下的音乐》一书中对独奏会类型的描述1,以曲目设置方式为界定点,将钢琴独奏会大致分为综合型和专题型两种类型。
二、综合型独奏音乐会
这种类型的演奏会比较常见,演奏会的曲目通常覆盖多个时代、多位作曲家。在曲目的顺序安排上,基本以历史的发展顺序为参考。比如,以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近现代时期为排列顺序。综合型独奏会的曲目覆盖面广,受众面较大,也是近现代钢琴家们最热衷的音乐会形式之一。以下分别以20世纪苏联钢琴家霍洛维兹、20世纪中国钢琴家丁善德的两份音乐会曲目单为例,从中分析近现代钢琴独奏会中的曲目特征。
1.霍洛维兹1986年莫斯科音乐会
霍洛维兹1986年在莫斯科的复出音乐会,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霍洛维兹的演奏令乐迷们叹为观止,其演奏会的曲目设置也颇值得考究。
音乐会以斯卡拉蒂和莫扎特的古典奏鸣曲作为开场,而后的十一首曲目均为浪漫派作品。其中,霍洛维茨将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肖邦的玛祖卡,分别选取了两首并组合在一起连续演奏,这与克拉拉在19世纪50年代的做法颇有相似。这种编排方式避免了曲目过短过于单一的问题,还能使听众领略到作曲家在同一种体裁中的不同诠释。
作为一场在莫斯科举办的音乐会,霍洛维兹有意编排了将近一半的苏俄作曲家的作品,在曲目设置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结束曲上,选用了拉赫玛尼诺夫的《A大调波尔卡》,既使音乐会在高潮中结束,又能够使听众感受到本土音乐的亲切。
2.丁善德1935年上海音乐会
1935年5月,丁善德2在上海举办了他的毕业独奏音乐会,这是我国第一场由中国钢琴家举办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丁善德演奏了贝多芬、韦伯、德彪西、肖邦、李斯特、格里格、齐尔品3和贺绿汀4等作曲家的作品,选曲的时代跨越性大,曲目体裁也丰富多样。其中,齐尔品和贺绿汀的现代作品,实为曲目单中的亮睛之笔,使音乐会颇具时代性和中国特色。
19世纪中叶,在独奏会中加入新作品的编排手法是曲目设置的特征之一。丁善德在这套曲目单中,也引用了当时的“新作品”——齐尔品的两首《小曲》、以及贺绿汀的两首中国作品。现代作品的加入使音乐会十分具有时代性,而中国作品的选用也增添了几许东方的色彩。此外,古典主义作品在音乐会的开场就有所体现——丁善德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为开场曲,毋庸置疑,演奏方式是全乐章地完整性演奏。
三、专题型独奏音乐会
1.以作曲家为专题
这种类型的音乐会通常以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作为专题,钢琴家在音乐会上演奏某位特定作曲家的作品。近现代许多钢琴家都曾举办过这类音乐会。比如,美国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5,在1935年至1936年间,用12个晚上的独奏会,演奏了巴赫所有的钢琴作品。之后他又举办过贝多芬奏鸣曲音乐会、莫扎特奏鸣曲音乐会以及舒伯特和韦伯的作品音乐会6。1937年,钢琴家杜蕾克7在纽约市政厅连续举办了六场巴赫作品的独奏会,演奏曲目包括巴赫十二平均律全集和《哥德堡变奏曲》。
作曲家专题音乐会有时会与一些纪念性的节日相挂钩,比如,施纳贝尔8在1927、1928年,分别举办了纪念贝多芬、舒伯特逝世一百周年的独奏音乐会,在音乐会上施纳贝尔演奏了两位音乐家的奏鸣曲全集。索夫尼斯基9在1949年肖邦逝世一百周年时,举办了五场系列音乐会,并演奏了全部的肖邦作品。在诸如此类的年份里,通常可以看到许多以作曲家为主题的音乐会。
2.以音乐体裁为专题
第二类专题型音乐会是以某种音乐体裁为专题的音乐会,比如“奏鸣曲专场”、“赋格曲专场”、“改编曲专场”等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类音乐会是具有教育性质的,它可以让听众从不同角度感受同一种音乐形式,挖掘不同的作曲家在同一种体裁上风格迥异的诠释手法。布伦德尔10十七岁时举办的第一场公开独奏会,就是以赋格曲为主题的音乐会。独奏会被命名为“钢琴文献中的赋格曲”,布伦德尔演奏了巴赫、勃拉姆斯、李斯特等人的赋格作品和几首自己作的曲子,充分呈现了赋格曲的多样性11。1981年11月1日,钢琴家怀尔德12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了“改编曲专场音乐会”,曲目单中囊括了众多音乐家的改编曲,和一部分他自己改编的作品13。
无论是以作曲家为专题,或是以音乐体裁为专题的钢琴独奏会,都能够体现钢琴家自身独特的创造力,以及钢琴独奏会曲目单无限的可能性和多样性。钢琴家需要有足够的驾驭能力,才能够胜任这类具有挑战性的音乐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独奏音乐会在近现代音乐史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大致形成了综合型和专题型两种类型。近现代钢琴家们在传承旧传统的同时,也发展了一些更符合时代,更为成熟的曲目设置手法。认识这些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钢琴独奏音乐会这一形式,重新认识其在近现代的发展,并为当下的演出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露丝·史兰倩丝卡. 王润婷译. 指尖下的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Don Michael Randel(ed). The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 US: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1996.
[3]Alfred Brendel. Music Sounded Out[M]. London: Robson Publisher,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