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与非洲的女性主义

来源 :天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ipen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9月8日的《洛杉矶书评》网站上,刊载了安德列·海尔斯顿的文章,题为《这是我们的时代:瓦坎达里的女性》,在文中,海尔斯顿对电影《黑豹》的“女性主义”做出了评论。
  海尔斯顿指出,在这部电影公映之前,人们既满怀期待,又满腹狐疑:故事的发生地是瓦坎达,这是一个虚构出来的非洲国家,它秘密发展,并免遭欧洲殖民者的侵袭。但一般公众(非黑人)会愿意去看来自漫画书里的一群非洲黑人吗?漫威、迪士尼和好莱坞是要用某种娱乐的方式来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白人至上论表示歉意吗?在男性主宰的漫威世界里,《黑豹》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女性形象呢?
  事实证明,这部电影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有学者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具有浓重“非洲性”的非洲人,而这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青春期”欲望,然而该学者认为,这一欲望到底是不成熟、不重要的,因而瓦坎达人也不会参与到任何真正成熟的政治行动之中。海尔斯顿无法认同这样的观点,在她看来,这位学者的讨论,完全忽视了《黑豹》中的女性。
  比如,特查拉以前的爱人娜吉雅,她从一开始就反对瓦坎达的隔离主义,并催促黑豹亮明身份,进而成为全球黑人权利运动的领袖。娜吉雅显然认为,瓦坎达已经足够强大,是时候显示其力量和智慧了;同时,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她是一名卧底,正在西非为女性权利而战斗,并且在战斗过程中既解救了被迫卷入的当地男孩,又解救了被关押的女性。海尔斯顿因此指出,从一亮相,娜吉雅就是一个和人民在一起、并为人民而斗争的女性,她的目标,就是变革、就是革命——事实上,正是瓦坎达里的女性,展示出了想象变革与不一样未来的能力,她们指认出了瓦坎达与世界共同体及自己先辈之间关系的缺陷;她们绝不支持现状,而是谋求更好的明天。在电影里,也正是这些女性使得黑豹起死回生、击败叛逆,并使瓦坎达走出封闭和隔离:她们没有放弃瓦坎达,她们选择了生命!就此而言,《黑豹》这部电影就重新界定了“英雄”这个概念:所謂“英雄”,就是停止了战争机器的运转、拯救了特查拉的生命,并使得瓦坎达走出隔离进而改变世界的那些女性。
  海尔斯顿认为,《黑豹》所呈现给我们的,是某种“非洲未来主义”——即一直被“现代性”所贬斥的非洲,也能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某种方案。在此过程中,《黑豹》中的女性师法她们的先辈——母亲主义、女人主义、蜗牛式女权主义、妇女主义、思迪瓦主义、商谈女权主义、非洲人妇女主义等等,继往开来,重新想象着不一样的瓦坎达、不一样的非洲、不一样的世界。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我们也就无法认清《黑豹》这部电影的真正价值。
其他文献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身边的人有佩戴玉手镯的习惯,佩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语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品德高尚的人,没有特殊情况,身上一定要有佩玉。玉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中国人崇玉尚玉,赋予玉诸多美好的情感,这在我们的语言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我们形容一个男子长得帅气,说“玉树临风”;形容一个女孩儿长得漂亮,说“亭亭玉立”;赞美华丽的建筑,用“琼楼玉宇”;比喻宝贵的劝告,叫“金玉良言”。因为对玉的崇
期刊
他者和弱者  在现代社会,动物可能是离人最近的“他者”和“弱者”。现代与远古是不一样的,那时候人类置身于广漠之中,人和动物们相比反而是非常弱小的。人处蛮荒,视野之内全是恐惧。人显得很无能、很渺小,笨手笨脚,面对动物会有自愧不如的感觉,鹰能高翔,兔子能飞奔,豹与虎迅猛而力大无穷。人类那时候没有更好的生产工具,缺少对付它们的办法。  上古时代是“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五蠹》),
期刊
在坦桑尼亚国名中,“坦”是指位于内陆的坦噶尼喀,“桑”则是指桑给巴尔岛。1964年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同坦噶尼喀组成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坦桑尼亚采用“一国两制”, 桑给巴尔拥有自主的政府和议会,有民选的总统。桑给巴尔由温古贾岛和奔巴岛及20多个附属小岛组成,游客一般去的是温古贾岛。温古贾岛是一座珊瑚岛,形成于700万年前。  桑给巴尔的石头城是非洲、阿拉伯、印度和欧洲等地区多民族、多元文化
期刊
上期回顾  漂流三人组在奔腾“歌唱”的塔里木河上没有食物,却又总在最难时遇到好心人。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他们却总在努力前行。  7月30日。凌晨大雨。没有雨具,每人找了只塑料袋套在头上,冻得直发抖。一只马鹿刚从胡杨林中露面,看到这三个身裹毯子、头套袋子的怪物,吓得一尥蹄子跑了!19世纪末瑞典探险队的斯文·赫定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捡回一条命后,恐怖之情多年不消:“这不是生物能插足的地方,而是死
期刊
6月26日 星期三 晴  早餐后,从东京驱车一路沿东北道高速向仙台方向行进,下午两点前来到东北大学。上次到这里是七年前的冬天(2012年2月),法学部的阿南友亮教授接待我,在这里有过一次讲座。当时正是冬寒料峭,校园内白雪盈尺,只是拍了一张鲁迅塑像的照片,讲座完就开始旅游了。这次来,没有提前跟朋友打招呼,大学史料馆正值开放时间,就进去仔细看了一下。当年鲁迅在这所大学的前身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只读了一年半
期刊
新近的《北京日报》刊载了葛剑雄的文章,就人文知识的普及问题发表了看法。  葛剑雄说,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越来越多,知识体系的分支越来越细,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新成果层出不穷,不仅公众有接受普及的需要,就是高学历、高学位、高级研究人员也需要接受本专业以外的普及。所以社会不仅需要针对大众的普及,也需要甚至更需要针对小众的普及。下里巴人需要普及,阳春白雪也需
期刊
2018年8月2日的《香港书评》网站上,刊载了杰姆斯·贝西针对雪莉·特克尔2013年的著作——《重拾交谈:数码时代交谈的力量》的书评。  雪莉·特克尔是一位影响广泛、读者甚多的研究者,她的主要关注点,就是我们与技术之间的亲密感官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此前的著作《群体性孤独》中,她认为,我们正在研发的“社会性机器人”(它们是专门设计用来陪伴老人、孩子,甚至我们每个人的,比如疗养院里的“小海豹”),
期刊
新近的一期《決策》刊载了贺雪峰的文章,就乡村振兴如何服务“老人农业”发表了看法。  贺雪峰说,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乡村振兴战略分为3个阶段,时间节点分别是2020年、2035年、2050年。中国乡村振兴最重要节点是2035 年,从现在到 2035 年的近二十 年主要还是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或进行初步的乡村振兴,而非立即进行乡村振兴的部署。从现在到 2035年应当是
期刊
2018年8月20日的“对话”网站上,刊载了简·腾格的文章,题为《青少年越来越不爱读书,这为什么值得注意?》,在文中,腾格对美国青少年在当下时代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评介。  众所周知,如今的年轻人,是与智能手机一起长大的,其与书籍或电影这样的传统媒体的互动,也与此前的人们有着根本的不同。腾格及其合作者调取了1976年以来针对美国全国范围内一百多万青少年的调查资料,他们发现,在“如何打发空余时间”这
期刊
2018年8月20日《大西洋》月刊的网站上,刊载了J·克拉拉·陈的文章,题为《对金发的追求》,在文中,陈对美国人之于“金发”的迷恋进行了阐释。  陈指出,美国从媒体明星到政界要人,活跃着一大批“金发”——碧昂丝和特朗普,就是其中的代表。但美国人为什么对于“金发”有如此执念呢?诗人克劳蒂亚·朗肯和摄影家兼导演约翰·卢卡斯对于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他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对来自不同地区(纽约、伦敦、巴黎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