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舞台听一出戏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a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剧从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开始,到后来的“徽汉合流”,再到道光时期的正式形成花费了长达半个世纪时间,而京剧的发展达到真正鼎盛,则是在清末同治、光绪年间。那一时期剧目繁多、名家辈出,京剧史上有名的“同光十三绝”等杰出艺人就主要活跃于这一时期。
  在专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喜好往往决定一个时代的风尚或某些事物的兴衰。古有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近有慈禧太后嗜戏如命,才直接推动了京剧的大繁荣、大发展。京剧能在同治、光绪时期由成熟达到鼎盛,离不开国家的真正掌权者——慈禧太后,她堪称大清朝的“骨灰级”戏迷,更是京剧迅猛发展的“至尊推手”。正是由于她的疯狂痴迷与大力资助,才使京剧占领了从宫廷到地方的大小舞台,并逐渐取代昆曲的地位,成为国剧。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太后喜欢京剧,做臣子的哪能不会唱几句戏。晚清时期北京城内的私人堂会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各位王爷、中堂争相邀请名角到府内献艺,尤其是有“内廷供奉”头衔的艺人简直到了应接不暇的地步,当然名角们也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
  1867年,英籍华人罗逸卿在上海宝善街(今广东路)开了最早的京式戏馆满庭芳,首邀京角来沪演出,盛况空前。这是京剧最早从北方传到上海。以后,丹桂、金桂、天仙、大观等茶园被称为“清末上海四大京班”。京剧一传入上海,便迅即风靡上海滩,上海人起初称之为“京班戏”。一种新兴艺术形式总是会引起众人的好奇心,加上当时的上海已是外国冒险家、封建官绅、洋奴买办的乐园,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从此,上海滩成了京剧演出的另一重镇,京剧也从此真正走出了京城,走向了全国。
  晚清民国时,老百姓的休闲娱乐活动贫乏,主要娱乐活动也就是看戏,而且以观看到名角的演出为荣,捧名角之风尤盛,其热情丝毫不逊于当今之明星粉丝。晚清民国时期照相技术尚未普及,京剧名角的剧照主要以画像的形式广为传播,年画、瓷器、绣品、家具上都能看见戏文场景,各类银饰上也时常能看见一出出精彩的戏文。
  写实篇之《天霸拜山》
  《天霸拜山》一折出自《施公案》。该剧常与《盗御马》连演,为武生、花脸对儿戏,清末京剧一代宗师杨小楼擅演此剧。
  笔者收藏的这片苏工银质长命锁片上所錾刻的就是《天霸拜山》一折戏中之经典场景。左边站立者为草莽英雄窦尔敦,头扎绒球额子,脑后插两根长长的翎子,胸前挂齐腰长的髯口,身着绣花大氅,脚穿厚底靴站丁字步,眉眼上挑,一副桀骜不驯之相;右边站立者为黄天霸,头戴点缀绒球珠花的硬罗帽,身穿花褶子,脚蹬厚底乌靴,眉清目秀,好一副英雄气概,两人的站姿、身段乃至行头都和当时京剧舞台上的人物扮相分毫不差,完全以写实手法刻画出晚清京剧舞台上的真实的情景。这出戏在当年红极一时,妇孺皆知,所以银匠才能如此准确地錾刻出人物的开脸、服饰、身段,人物的五官、行头的纹饰都显示出老匠人娴熟的錾刻技艺,丝绸“守旧”、方砖地面都点明了清末民初戏曲舞台的时代特点。
  写意篇之《空城记》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可以这么说,只要是喜欢京剧的朋友就没有不会唱这段的,由此可见《空城计》这出早期经典剧目的影响力之大。《空城计》叙述的是三国时诸葛亮因马谡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军攻打诸葛亮驻地西城。当时,诸葛亮所部精锐俱已遣出,西城空虚,只有驻地的老弱士兵,寡不敌众,万分危急。诸葛亮定空城之计,以城门大开,从容不迫,若无其事地登上城楼观山赏景,饮酒抚琴。司马懿兵临城下,见诸葛亮端坐城楼,笑容可掬,焚香弹琴,疑惑不已,深恐中计,疑有伏兵,不进而退。再次复回攻城,遇赵云抵挡而收兵。谭鑫培、余叔岩、马连良、杨宝森等老生名家都擅演此剧。
  笔者收藏的这枚苏工蝠头八卦银锁片上錾刻的就是这折戏的场景,锁片主体部分被一分为二,左侧是西城以内,城楼上诸葛亮镇定自若、潇洒抚琴,城下是城门大开,一位老军拿着扫把打扫城门;右侧则是西城外,司马懿手持马鞭,指着城楼上的诸葛亮高声叫阵。由于篇幅所限,整个场景简洁明了,并未完全按照舞台上的表演写实,虽只是意到为止,但让人心领神会一看便知,百年前如此传神的卡通人物造型,可算得是现代卡通画的鼻祖了。
  夸张篇之《玉簪记》
  《玉簪记》,被誉为中国传统十大喜剧之一,这出戏主要是脱胎于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的《萱草堂玉簪记》。《玉簪记》是写女尼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的爱情故事:南宋初年,开封府丞陈家闺秀陈娇莲为避靖康之乱,随母逃难流落入金陵城外女贞观皈依法门为尼,法名妙常。青年书生潘必正因其姑母法成是女贞观主,应试落第,不愿回乡,也寄寓观内。潘必正见陈妙常,惊其艳丽而生情,经茶叙、琴挑、偷诗等一番进攻,终于私合。而陈妙常也不顾礼教和佛法的束缚与潘必正相爱并结为连理。《玉簪记》是一出生旦对儿戏,唱腔优美、情节轻松,深受观众欢迎。
  笔者收藏的这件珐琅彩瓜棱形银盒的盒盖上就装饰有《玉簪记》两位主人公的形象。潘必正是纱帽加褶子的书生装扮、陈妙常身穿百纳衣手持云帚的尼僧常规扮相,这都与戏曲舞台上无大差异,可是两人的举止动作远远脱离了原戏、冒天下之大不韪。戏中两人,若即若离,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此件盒盖上的画面则相当香艳:潘必正分开两腿而坐,陈妙常则歪坐在潘之左腿上,潘必正一手搂抱陈妙常之柳腰,另一手似在陈胸前爱抚,潘陈二人相视而笑,眉目传情,分明是一幅晚清时期十分流行的“暗春宫”。
其他文献
『中国陶瓷考古之父』陈万里曾经说过:『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窑是中国瓷业史上最后形成的一个青瓷名窑,其文化内涵丰富,生产规模极为壮观,是南北两大瓷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范,是官民瓷业相互关联、相互激荡的结果,是中国青瓷工艺发展的历史总成。  龙泉窑经过五代、北宋早期的不断发展,至北宋中期即已初具规模,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胎质较细
期刊
20世纪初,陆费逵、钱玄同、陆基、黎锦煕、杨树达、胡怀琛等人开创了提倡书写简体字的先河。1930年,中研院史语所出版了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出版了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以后多年,各种不同的著作也都纷纷推出了简体字表、简体字典。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成立了“汉字改革委员会”,经反复讨论、决策,终于形
期刊
辛亥革命胜利后,蔡元培被任命为首任教育总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首倡“美育”的概念,认为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远胜于教授其谋生技能。由此,为了实践这一理想,他穷尽一生、致力不渝。  长期以来,这位民国大师在美育方面的成就,是教育界学术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课题。巧合的是,作为孙女、拥有教育学博士学位的蔡磊砢,继祖父之后也走进了北京大学这所中国最著名的学府,成为该校教育学院讲师中的一员。“70后”的她
期刊
近来,随着海昏侯墓的发掘,一批数量可观的贵金属货币重见天日,截至目前已出土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板等金器总数多达378件,引起了人们的惊叹和关注。笔者不才,希望结合文献研究,提出金饼、马蹄金和麟趾金的几点初步认识,并求教于方家。  “上中下”涵义  马蹄金,正如其名,形如马(天马)蹄,正面呈椭圆形,背面中空,周壁向上收缩成斜面,底大口小,重量多在250克左右。麟趾金形如圆足兽蹄,正面呈圆形或不甚
期刊
近年来,邮资票品伪品在邮市和互联网上已泛滥成灾。拿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来说,中国邮政至今发行了30多套,笔者鉴定中已发现有一半出现了伪品,有些在一套邮票中竟出现多种伪品,造假者猖狂程度,可见一斑。今将笔者新鉴定出的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伪品公布如下。  《如意》个性化邮票 中国邮政于2001年开始试办邮票个性化服务。2002年5月10日,国家邮政局正式发行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如意》,全套1枚。邮票上未编
期刊
/1919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不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看到这张1919年的北大毕业文凭,会令人联想到波澜壮阔的“五四”爱国运动,和那一年应届毕业生中傅斯年、许德珩等一批青年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蔡校长对热血青年学生的支持和呵护。1919年同时也是蔡校长在北大力行两年多的各项改革开花结果的丰收年,培养出一批品德高尚、学养深厚的知识精英。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1919年4月30日巴
期刊
印谱是中国古籍中的一朵奇花,它不仅为印学研究和艺术交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推动了印章艺术向前发展。中国的印章,始于春秋,盛于秦汉,滥于六朝,宋元逐渐衰微。  印谱应该始于宋代,宋代印谱不像后来的印谱原印钤打,而采用木版印刷的技术,经木版摹印而成。宋代印谱的编集最早为北宋徽宗时期的《集古印格》。此外宋代印谱还有宋徽宗“敕撰”《宣和印谱》、王厚之的《复斋印谱》、颜叔夏的《古印谱》、姜夔的《集古印谱》
期刊
捐赠之于博物馆,如鱼与水。这在安徽博物院(1956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安徽省博物馆,2010年12月28日更名为安徽博物院)已走过的60载春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1987年6月,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孙大光先生,将其珍藏的193件文物捐赠给安徽省博物馆,这不仅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该馆收到的最大一笔捐赠,而且其中以明清绘画为主的154件书画作品,在1988年经专家启功、谢稚
期刊
即将于6月23日在香港蘇富比艺术空间举行的“无界:当代艺术”,将呈献78件现当代画作、雕塑、装置、街头艺术、摄影作品及设计家具,全部均出自首屈一指的艺术名家之手,包括皮耶·苏拉吉、赵无极、凯斯·哈林、爱德华·韦斯顿等。而首次现身拍场的巴布罗·毕加索全套24件银盘更是本次拍卖焦点。据了解,这套作品于1956年至1967年间构思,由毕加索及著名法国银匠弗朗索瓦·雨果共同设计,再由弗朗索瓦及其子皮埃尔·
期刊
莎士比亚实际与曹雪芹一样生卒年不详。1616年暂被视为卒年,迄今400年。为了纪念他,世人会安排各种活动。  有关莎士比亚生平的任何纸片都能引起世界轰动,比如他的签名。有关莎士比亚著作的最初本子的拍卖也是世界拍卖行的大新闻。所谓“对开本”的流向有“古登堡《圣经》”流向的动静,都是新闻。  英语世界收藏《莎士比亚全集》和剧本单行本的圈子有如我国收藏《红楼梦》各种本子,是藏书的一个方向。《莎士比亚全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