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学生人格,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
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老师每接一个班都要通过家访、个人谈话、观察聆听、设计活动等途径,了解每个学生的品德、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情况。同时,对于个别学生,我们还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专职老师,掌握学生心理变化。
制定班级心理辅导计划。依据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制定辅导计划。对于共性问题,要计划好活动的内容。比如: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社交能力比较差,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在计划中设计了多项活动,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会了交流。此外,我们还在班里组织成立了“心贴心”小组和设立了“心连心”信箱,促使学生养成了互助和自助的习惯。
开辟多种多样的辅导途径。第一,团体辅导,即以班级为实施单位,以学生心理现状为前提,针对共性问题开展辅导活动。由老师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充分打开内心世界,以讨论、调查、访问、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此外,还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加强自我修养。第二,小组辅导。就是将存在共同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探讨共同的问题。小组辅导形式要灵活,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便于学生参与,利于发挥主题教育的作用。第三,个别辅导。一是本身针对有问题的学生主动邀请与其交流。这种情况下,自己要把辅导矫正的目的隐蔽起来,借助于一件事、一个话题,达到辅导矫正其不良心理的目的。否则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谈话的内容,不仅不利于学生矫正不良心理,反而增加他的心理负担。二是学生主动约见教师寻求帮助。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直接对学生的问题展开辅导。
在心理训练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训练可以使学生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学习与娱乐等关系,减少消极心理冲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点措施:(1)通过自主、自强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心理品质,克服依赖思想。老师们针对学生中存在缺乏自主精神的问题,在学生中开展了“今天我当家”、“我是班级的一员”等系列活动,把培养自立、自主、自强精神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精神。(2)通过自爱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品质。良好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高兴、喜悦、欢欣等积极情绪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尤其对调查测试所表现出的少数忧郁、自卑或自暴自弃的学生,我们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教会他们自爱,树立信心,走出自卑的阴影。(3)通过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和谐共处的精神。中学生没有多少交友的经验。在建立友谊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种种障碍。比如常为小事而争吵,不能原谅别人的过错,妒忌心强等。要使他们交往正常化,就得给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在相互帮助、团结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友谊。因此,在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中,我们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为他们讲万众一心,团结力量大,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通过集体活动,学生相互了解,共同克服困难,共享成功的喜悦,很好地培养了他们和谐共处的精神。
经常性地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最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和帮助。然而学生往往是越渴望得到帮助,又越掩盖自己的渴望。这时我们便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去了解他们,从而尊重他们的观点、情感、人格,以诚相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切不可采用高压式的教育方法,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理解、互助、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善恶。
家校配合形成育人合力。我们主要通过学生家长会和家访经常向家长介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传授科学的家教方法,引导家长由经验型教育向科学型教育转变。经常就学习心理负担过重,自理能力差,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升学与就业的困惑,青春期的心理烦恼,承受挫折能力差、意志薄弱、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等问题进行专题讨论,相互交流家教经验,共同提高。同时,还采用不同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既要挖掘潜能又不能拔苗助长,努力形成一种健康、文明、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老师每接一个班都要通过家访、个人谈话、观察聆听、设计活动等途径,了解每个学生的品德、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情况。同时,对于个别学生,我们还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专职老师,掌握学生心理变化。
制定班级心理辅导计划。依据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制定辅导计划。对于共性问题,要计划好活动的内容。比如: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社交能力比较差,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在计划中设计了多项活动,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会了交流。此外,我们还在班里组织成立了“心贴心”小组和设立了“心连心”信箱,促使学生养成了互助和自助的习惯。
开辟多种多样的辅导途径。第一,团体辅导,即以班级为实施单位,以学生心理现状为前提,针对共性问题开展辅导活动。由老师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充分打开内心世界,以讨论、调查、访问、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此外,还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加强自我修养。第二,小组辅导。就是将存在共同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探讨共同的问题。小组辅导形式要灵活,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便于学生参与,利于发挥主题教育的作用。第三,个别辅导。一是本身针对有问题的学生主动邀请与其交流。这种情况下,自己要把辅导矫正的目的隐蔽起来,借助于一件事、一个话题,达到辅导矫正其不良心理的目的。否则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谈话的内容,不仅不利于学生矫正不良心理,反而增加他的心理负担。二是学生主动约见教师寻求帮助。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直接对学生的问题展开辅导。
在心理训练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训练可以使学生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学习与娱乐等关系,减少消极心理冲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点措施:(1)通过自主、自强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心理品质,克服依赖思想。老师们针对学生中存在缺乏自主精神的问题,在学生中开展了“今天我当家”、“我是班级的一员”等系列活动,把培养自立、自主、自强精神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精神。(2)通过自爱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品质。良好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高兴、喜悦、欢欣等积极情绪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尤其对调查测试所表现出的少数忧郁、自卑或自暴自弃的学生,我们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教会他们自爱,树立信心,走出自卑的阴影。(3)通过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和谐共处的精神。中学生没有多少交友的经验。在建立友谊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种种障碍。比如常为小事而争吵,不能原谅别人的过错,妒忌心强等。要使他们交往正常化,就得给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在相互帮助、团结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友谊。因此,在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中,我们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为他们讲万众一心,团结力量大,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通过集体活动,学生相互了解,共同克服困难,共享成功的喜悦,很好地培养了他们和谐共处的精神。
经常性地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最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和帮助。然而学生往往是越渴望得到帮助,又越掩盖自己的渴望。这时我们便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去了解他们,从而尊重他们的观点、情感、人格,以诚相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切不可采用高压式的教育方法,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理解、互助、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善恶。
家校配合形成育人合力。我们主要通过学生家长会和家访经常向家长介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传授科学的家教方法,引导家长由经验型教育向科学型教育转变。经常就学习心理负担过重,自理能力差,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升学与就业的困惑,青春期的心理烦恼,承受挫折能力差、意志薄弱、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等问题进行专题讨论,相互交流家教经验,共同提高。同时,还采用不同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既要挖掘潜能又不能拔苗助长,努力形成一种健康、文明、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