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犹豫着生还是不生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ly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生子女家庭的总体幸福指数高于儿女双全的家庭;独生子女的情商、智商和未来发展成就都不低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
  “单独”政策刚下来,众姐们就力劝我再生一个给伊姐当伴儿。我说:没想好,不大想生。我姐们说:“你这人真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当然在政策下来之前,劝我再生一个的也大有人在。我一直以“害怕孕期反应”“生孩子的恐怖经历不想再来一回”等来打断别人帮我展开“美好未来”。他们的说辞一般为“趁年轻再生一个多好啊”“独生子女孤独哇”“你们这样的田园生活最适合养俩小孩了”“再生个儿子,一儿一女凑个‘好’字嘛。”说实在的,我们全家都最怕最后这个理由。根据女儿随爹儿子随妈铁律,和伊姐目前性格行为习惯非常像我丈夫的铁证,我未来的儿子肯定是非常像我没跑。我是炮仗捻子一点就着,动不动剑拔弩张,又像猫一样好奇好动,小时候打架以及跟老师拍桌子瞪眼一样没落下过。如果没有双子座我老妈,我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假使我二胎生个儿子,恐怕那个“好”也只能是“好”麻烦“好”后悔。尤其是当我接到老师电话“您好,林女士,请您赶紧来一趟学校。您的儿子刘洛二把同桌女生的辫子点着了……”的时候。
  就算我走运再生个乖巧有规矩的懂事女儿,我也不觉得自己就占了大便宜。一直觉得能把俩孩子都教育好的家长很了不起,完全不可能指望老大帮着教教老二,教育任务翻倍上涨,还要处理俩人关系,不能护着小的,不能冷落大的,不能给大的施加压力,更不能让小的学大的……加上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之前在老大身上好使的招完全用不到老二身上,不光怀孕生产要从头来,带孩子的经验也要清零重新来。思来想去自己确实没那么大配置让俩小孩儿喊我妈。姥姥说,有多大荷叶包多大粽子。CCTV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觉着,我还是听姥姥的吧。
  早在19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就列举了众多独生子女的怪癖,并因此宣称“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打那起,“孤独”“娇惯”“不擅长与人合作”“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玩意儿好似给独生子女们的脸上施了黥刑。
  但事实是,从上世纪70年代起,便不断有研究结果证明上述的观点是错误的。多项研究发现,排除掉父母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和社会总体福利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的智商、情商和未来发展成就都不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低下;而且,独生子女家庭的总体幸福指数常常高于“儿女双全”凑“好”字家庭的理想模式。老式传统想象的“孤独”景象也已经被证伪。孩子是否孤独、社交技巧的高下取决于父母花多少时间和心力带他们与外界沟通,与有没有兄弟姐妹无关。心理学上的“源记忆失忆”现象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对独生子女问题的双重标准。正如“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人们更愿意实现“儿女绕膝”、“天伦之乐”的画面。
  这些事情也没准儿就我这种悲观主义患得患失的人想得多,我接触到的在生育上丝毫不节制的一些人从没在生几个孩子上多考虑过一秒。他们不会控制孩子吃不吃垃圾食品,也不用教导他们懂规矩,也不用费劲学着做家长——跟孩子在保持友谊的状态下让孩子尊重自己。更不会像一些讲究人一样带着他们上什么芭蕾课和钢琴课。只要孩子不从山崖上跌下去,就没事。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超市货架上的买三赠一的大包卫生纸,消费者定律占据大脑:如果更划算的话就买一打。
  我跟我妈探讨他们生一大堆是不是为了防止老无所依(虽然哪哪儿都是生了六个儿子到头来还是无依无靠的老人),顺便还问了问她失独话题。“如果我十七岁的时候死掉了,妈,你那个时候怎么办?”“那能怎么办,继续过我自己的人生呗。”哎,酷啊。
  开普敦大学哲学教授戴维·博纳塔说:“人类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和危害性的物种。如果没有人,世界上的苦难数量就会急剧减少。”我偶像王小波写过:“我一想到要生孩子,就浑身起疹子。假如有十亿我的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哪怕他们像蚯蚓一样掘土为食,也会把到处都扒得不成样子。因此对我来说,只有满足了两个条件的事我才干:首先是无害,其次是有趣。”所以他妻子李银河老师是国内第一个提出丁克家庭定义的人,也是当年高举不生不养小孩儿大旗的人。可后来她快退休时,收养了一个小男孩。我采访她时问为什么会做出收养小朋友的决定,当时李银河老师正坐在藤椅上抖脚晃拖鞋,听到这个问题她停下来沉思了一会儿,说:“生命中重要的决定都不好说,也没法说。”至于我最终生不生二胎,也大概属于这个范畴。
  编辑≡韩铭
其他文献
北京地区中高考改革,英语降分,语文升分;英语课从三年级开始,一片哗然。因为这不仅仅是北京的事。2016年高考也改了。  家长很凌乱。  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学英语会不会错过最佳时机?不提前报个班儿会不会让孩子输在那条起跑线上?升了分的语文又该怎么学?  为答疑解惑,我们制作了这个专题。  我刊的观点是:英语得学,但最好先把汉语整利索;一切赶时髦的培训班都是瞎学。
期刊
学数学也需要想象力。  鉴于自己是个数学白痴,我对于儿子荷包的数学教育有一种特别的恐怖心理。一教他做算数,马上就想起来小时候我爸逼我做鸡兔同笼。在当时那个小女孩的心里,有一种天苍苍地茫茫的绝望感,满眼里都是数不清的鸡头兔脚。这事绝对给我留下了心理创伤,以至于我现在还不爱吃鸡肉,至于兔子肉,这辈子只在七八岁的时候吃过一口,马上带着早饭全吐了,至此连味道也不能闻。  好吧,有问题怨父母怨社会是最方便的
期刊
睡前和晨起时有书效果最好。  我一直有一个关于背诵的秘诀。  这个秘诀的发现其实很糗很悲催。一年级寒假,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把新发的下一学期的语文课本看看。一直到开学前一个星期,我回想语文布置了什么作业,猛然觉得这个作业太不像作业了!怀疑是自己没听清,也许语文老师是让把下学期的课文背下来吧。  翻了翻书,妈呀,44篇。我妈竟然也跟着装傻,打着哈哈对我说:一天背6篇就背下来嘛!  于
期刊
学习没有捷径,努力却有方法。  在飞机上看书的孩子  一个人学习的时候处于最佳学习环境很重要,什么是最佳环境呢?最佳学习环境肯定不是家里整天有撮麻将的声音。最佳学习环境就是一旦进入这种环境中就能快速地学习,心情愉快,大脑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学得快,记得牢。  每个人的最佳环境是不一样的。  时时处处能成为最佳环境的人相当少,但是有的人,可以把一些别人认定无法学习的情境可以“变成”最佳环境。  我的
期刊
其实见到了,就不晚。  山东夏津雷集镇古城村幼儿园园长韩瑞志,订阅“最家长”两年多了,在她的日记本上有这样一段记录:  最近一直在看“最家长”,读着读着,心情豁然开朗,也有一种庆幸的感觉,庆幸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看到了《最家长》,让我从对儿子教育的迷茫中走了出来。  在“最家长”总478期P59有一篇文章,《早恋,就该早点“练练”》。读完这篇文章想起儿子上初中时候的事儿。有一天,老师打电话给我,说怀疑
期刊
你有一个“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吗?为他精心搭配的营养餐,抵不过一个薯片的诱惑;花两个小时制作的虾肉馄饨,他吃一个就不再张嘴了;想让孩子多吃蔬菜,可无论做什么花样,他都不肯尝一口……  在吃饭这件事上,我们都赞同不要过多干涉,要尽量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吃。但总有一些时候,做父母的难免想让孩子多吃点,这些小游戏也许能帮到我们。  这个游戏还可以演变成更多的版本。比如,妈妈变成动物园的饲养员,要去给小动物们送
期刊
这篇文章其实是告诉大家:孩子病了,两口子别为输海之不输吵翻天。  @健康顾问微博:外国人视输液为小手术,美国人看病基本没有输液的。输液=自杀。  @科学松鼠会:输液在医学上叫补液。人体至少60%的是水,存在于细胞内外,缺水易引起血容量不足,甚至休克引起生命危险。所以,别着急下这么严重的结论耽误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例,在英国,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有40%通过输液方式。虽然医生会在患者病情好转后尽量
期刊
学好语文,要多读多写,这没得说。但是孩子不爱读不爱写咋办?有招——  刘德水,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女儿刘莐在2009年以北京顺义文科状元成绩考入北大,其中作文为满分。听他说说如何学好语文,靠谱。  采访地点在北京师范大学旁边的麦当劳,刘老师一身户外装现身,点了一杯奶茶立马进入正题。周围声音嘈杂,一点儿不影响刘老师的谈兴,他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学好语文,学好汉语,不要把中国文化丢掉。  送给孩子一份“特
期刊
斯诺登的爹说:俺儿子是犯法了,俺还是爱他。  小时候的某天,去闺密家串门。我们好到不用敲门就可以进彼此的家,结果那天,门虚掩着,飘出来的气味充满了肃杀,撅着腚往里看,只见她缩在墙角哭,来回踱步的是她手拿皮带的父亲。看这架势,已经是揍了好一会了,中场休息ing。  我以“嫦娥三号”的速度蹿了。  闺密为什么挨打?不问也知道,这枚女汉子肯定又在外面打架了。打输了就赶紧跑回家躲着,打赢了也赶紧撒丫子往家
期刊
鼓励孩子去看,去体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写作文的好办法了。有些孩子已经下笔如有神了,但有一些孩子却还是为写作文犯难。  这些为写作文犯难的孩子,可能是从道理上明白了,但是没有对接具体的现实。他们需要看一两个别人怎么写出一篇好作文来的事例,然后才能茅塞顿开。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事例,一个跟他们一样一直为写作文犯难的孩子怎样写出了一篇好作文。相信这些为写作文犯难的孩子,看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