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幼儿的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且古老的话题,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希望幼儿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社会人才。但在培养与引导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如家长对幼儿的道德行为发展规律不明确,将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强加给幼儿,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对幼儿的态度与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使得幼儿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有的家长只注重幼儿的智力方面发育,认为只要幼儿聪明,其他的方面都是次要的,因为家长的这些想法,对幼儿园的教育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很多的幼儿园注重的也是训练幼儿的技能,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幼儿的道德品质方面培养是极少的。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幼儿道德行为发展的规律,站在幼儿园及家长的角度,探析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应该如何培养、“点亮”幼儿的道德行为培养方法。
关键词:幼儿 道德行为 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有良好得到行为的人更加容易被这个多变的社会接受。而道德行为一般指的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的道德启示下形成的行为,这是实现得到目标的手段。幼儿的道德行为也是这样,能够反映出幼儿道德认识的发展,属于道德教育的终点,就幼儿这个年龄段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较差,甚至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而他们判断的方式就是依靠父母、教师,因此,父母跟老师一点应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卢乐珍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幼儿的道德行为是实现得到教育的关键,這有一定的主观条件,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标准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一个内画外放的过程,通过她的研究,将幼儿的道德行为发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性道德行为发展
当幼儿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们所交往的对象不在只有父母亲人,而是扩大到很多同龄的幼儿,或者是家长的客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认知能力等也在不断的提升,有了一定的判断力与规则意识。在这个阶段,幼儿所处的状态还是属于自我中心的阶段,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直接欲望直接提出诉求,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用消极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他们比较活泼好动,但因为缺乏生活的经验与技能,导致总是会出现失误,这种冲动的年纪常常会使他们在不经意间犯错。
(二)服从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当幼儿进入四到六岁的时候,他们的道德思维开始发展,他们也渐渐的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而且也渐渐明白了每个人之间的差异性,别人的行为习惯、性格特点等与自己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他们会慢慢理解别人的意见与需求,并能够给予自己的帮助,对一些简单的道德规范也能做一些概括。好与坏在他们的眼中也渐渐的能够辨别,也慢慢客观具体,但毕竟还小,所以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自我评价的能力也有限,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影响。
(一)幼儿道德行为的习得途径
1.家庭方面
家长应提高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幼儿,有时候身教会比言传更加的重要。其次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提高文化修养之后,才能真正认识到幼儿的发展阶段,也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与意识,更好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三观;最后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在幼儿的这个年纪是非常喜欢模仿的,家长与教师都是他们的模仿对象,只有家长教以正,守以常,才能更好的教育幼儿。
2.幼儿教师和幼儿园方面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在生活各处都存在教育。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将对幼儿的道德行为发展融入幼儿的学习生活中,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如,当幼儿不小心撞到了其他人,能够礼貌的道歉,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能主动用礼貌的语言向他人问好,教师要尽量关注到所有的幼儿,当他们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时候及时的鼓励他们,以强化他们的行为,也为其他的幼儿一个良好的榜样。而对于幼儿的争抢行为,骂人打架等行为时,教师也要及时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向积极向上的幼儿学习,引导幼儿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后,仅靠幼儿园或是家长单方面的培养幼儿是难以取得成效的,只有将家庭与幼儿园联合起来,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幼儿道德行为的实现角度
每一个幼儿在家中的时候都不明白同伴的重要性,随着幼儿之间感情的不断提升,他们会试着分享自己的东西,也产生了分享认知,慢慢的就会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幼儿是身心发展不成熟的个体,幼儿一般都是用他们自己最直观直接的感受来做出相应的行为行动,他们容易收到周边环境的干扰,因此对于一些分享的行为,他们表现的不是很稳定,老师有时候会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分享,他们也会做,但是内向里,他们可能是拒绝的,这算是一种假分享行为。让幼儿能够主动的分享自己的东西,同时对那些比较积极主动的幼儿进行鼓励,让他们都能够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同伴,为他们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幼儿的道德学习中,教师不是一种旁观者,也不是一个中立者,更加不是控制着,而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引导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的道德主体性发展,所以先让幼儿有道德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与家长不懈的引导与教育。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正面的,和谐的,民主的道德氛围,才能为他们的道德行为发生提供基础。同时,老师与家长也要关注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幼儿做好模范作用,通过在学校学习氛围里或者日常生活中,积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模范,为幼儿提高道德行为的教育做示范,并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修养,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促进幼儿的道德行为发展。因此,不管是幼儿园、还是老师、家长,必须认清幼儿道德行为培养的重要性,让幼儿在学校及家庭里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薛晓梅.幼儿品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J].安徽教育.2019年12期
[2]薛晓梅.道德教育应从幼儿抓起[J].安徽教育.2017年23期
[3]延建林.80、90年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演变[J].比较教育研究.2017年04期
关键词:幼儿 道德行为 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有良好得到行为的人更加容易被这个多变的社会接受。而道德行为一般指的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的道德启示下形成的行为,这是实现得到目标的手段。幼儿的道德行为也是这样,能够反映出幼儿道德认识的发展,属于道德教育的终点,就幼儿这个年龄段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较差,甚至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而他们判断的方式就是依靠父母、教师,因此,父母跟老师一点应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卢乐珍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幼儿的道德行为是实现得到教育的关键,這有一定的主观条件,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标准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一个内画外放的过程,通过她的研究,将幼儿的道德行为发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性道德行为发展
当幼儿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们所交往的对象不在只有父母亲人,而是扩大到很多同龄的幼儿,或者是家长的客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认知能力等也在不断的提升,有了一定的判断力与规则意识。在这个阶段,幼儿所处的状态还是属于自我中心的阶段,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直接欲望直接提出诉求,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用消极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他们比较活泼好动,但因为缺乏生活的经验与技能,导致总是会出现失误,这种冲动的年纪常常会使他们在不经意间犯错。
(二)服从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当幼儿进入四到六岁的时候,他们的道德思维开始发展,他们也渐渐的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而且也渐渐明白了每个人之间的差异性,别人的行为习惯、性格特点等与自己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他们会慢慢理解别人的意见与需求,并能够给予自己的帮助,对一些简单的道德规范也能做一些概括。好与坏在他们的眼中也渐渐的能够辨别,也慢慢客观具体,但毕竟还小,所以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自我评价的能力也有限,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影响。
(一)幼儿道德行为的习得途径
1.家庭方面
家长应提高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幼儿,有时候身教会比言传更加的重要。其次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提高文化修养之后,才能真正认识到幼儿的发展阶段,也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与意识,更好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三观;最后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在幼儿的这个年纪是非常喜欢模仿的,家长与教师都是他们的模仿对象,只有家长教以正,守以常,才能更好的教育幼儿。
2.幼儿教师和幼儿园方面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在生活各处都存在教育。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将对幼儿的道德行为发展融入幼儿的学习生活中,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如,当幼儿不小心撞到了其他人,能够礼貌的道歉,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能主动用礼貌的语言向他人问好,教师要尽量关注到所有的幼儿,当他们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时候及时的鼓励他们,以强化他们的行为,也为其他的幼儿一个良好的榜样。而对于幼儿的争抢行为,骂人打架等行为时,教师也要及时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向积极向上的幼儿学习,引导幼儿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后,仅靠幼儿园或是家长单方面的培养幼儿是难以取得成效的,只有将家庭与幼儿园联合起来,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幼儿道德行为的实现角度
每一个幼儿在家中的时候都不明白同伴的重要性,随着幼儿之间感情的不断提升,他们会试着分享自己的东西,也产生了分享认知,慢慢的就会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幼儿是身心发展不成熟的个体,幼儿一般都是用他们自己最直观直接的感受来做出相应的行为行动,他们容易收到周边环境的干扰,因此对于一些分享的行为,他们表现的不是很稳定,老师有时候会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分享,他们也会做,但是内向里,他们可能是拒绝的,这算是一种假分享行为。让幼儿能够主动的分享自己的东西,同时对那些比较积极主动的幼儿进行鼓励,让他们都能够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同伴,为他们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幼儿的道德学习中,教师不是一种旁观者,也不是一个中立者,更加不是控制着,而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引导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的道德主体性发展,所以先让幼儿有道德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与家长不懈的引导与教育。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正面的,和谐的,民主的道德氛围,才能为他们的道德行为发生提供基础。同时,老师与家长也要关注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幼儿做好模范作用,通过在学校学习氛围里或者日常生活中,积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模范,为幼儿提高道德行为的教育做示范,并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修养,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促进幼儿的道德行为发展。因此,不管是幼儿园、还是老师、家长,必须认清幼儿道德行为培养的重要性,让幼儿在学校及家庭里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薛晓梅.幼儿品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J].安徽教育.2019年12期
[2]薛晓梅.道德教育应从幼儿抓起[J].安徽教育.2017年23期
[3]延建林.80、90年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演变[J].比较教育研究.201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