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是高校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响应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面向21世纪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战略。创新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环境、制度和教学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其实施路径和策略,认为环境营造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制度完善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基本保障、教学改革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高校 创新教育 策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其主旋律。同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因此,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然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离不开大批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则要靠高等院校大力实施创新教育。面对创新教育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该从营造环境、完善制度和改革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环境营造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创新教育是在创新意识主导下产生的教育行为。因此,高校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种创新环境,塑造师生的创新意识,提供进行创新实践的各种条件。在具备这些创新环境的条件下,高校才能顺利开展创新教育,最终培养出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创新环境的营造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高校对创新环境的营造可以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展开。
1.营造塑造创新意识的软环境。高校应该首先树立人人皆能创新的观念。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因此,高校从来不缺少进行创新的人才,缺乏的是把每个人的创新欲望和潜能都激发出来的环境。只有树立人人皆能创新的观念,高校才能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尽其所能创设让每个人的创新欲望和潜能都发挥出来的浓厚环境氛围。同时,高校应该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营造塑造创新意识的软环境。虽然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但是并非每个人都做出了创新成果,缺少使创新欲望和潜能提升为创新意识进而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的氛围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营造塑造创新意识的软环境,高校可以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创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让广大师生切身体会到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鼓励;高校可以大力宣传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让师生深切体会到创新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性;高校更应该制定相关措施来促进和保护师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成果。总之,高校应该形成一种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都做出创新成果的宣传创新、鼓励创新和保护创新的软环境。
2.创设开展创新实践的硬环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要实施创新教育还必须在硬环境方面下工夫。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由此可见,有无实践能力是衡量创新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实施创新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取决于学校给学生提供的进行创新实践的硬环境的状况。高校在提供开展创新实践的硬环境方面可以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对内就是要通过配置现代化的高科技装备来建立和完善学校自己的硬件设施;对外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建设校外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创新实践的具体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并且可行的创新实践方式,绝对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式。总之,高校通过具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实践的硬环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条件,而且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从而保证学校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制度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基本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要成功实施创新教育离不开完善制度的保障。只有在完善制度的保障作用下,高校创新教育行为才能落到实处。然而,高校现有的各种制度因种种原因其诸多弊端逐渐暴露,这严重挫伤了师生投身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妨碍了高校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高校要顺利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对原有的制度通过不断的改革予以完善。面对系统化的制度体系,高校应该从管理制度、考试制度和激励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
1.完善管理制度。管理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保障,它不仅使高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而且保障学校工作的高效开展并进而取得成绩。但是,高校现有的管理制度条条框框太多,背离了为师生服务的宗旨,严重阻碍了创新教育的推进。为了保障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高校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应做到:首先要更新管理思想。高校管理要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以广大师生为本,克服官僚主义作风,避免行政官僚化,实行公平管理、公开管理、自由管理和人性管理。其次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制度要靠人来贯彻执行,因此,必须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高校不仅要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要重视对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要改革管理方式。高校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实行无纸化办公;大力采用网络技术,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淡化行政管理的色彩,实现管理专业化。
2.改革考试制度。高校现行的考试方式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产生的复述型考试,它注重检查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则不能进行考察。同时,高校对考试形式限定过多过死,并且要求整齐划一,这严重束缚了广大教师的手脚,极大地打击了他们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高校现行的考試制度是创新教育推行的巨大障碍。因此,为了实施创新教育高校必须改革这种传统的考试制度。高校应该给教师较大的考试自主权,教师要从培养和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出发,根据所教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设计考试题目、确定考试形式和拟定参考答案。总之,考试要围绕“创新”实现多样化。考试题目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行为的引导,减少记忆性试题的数量,增加能力考查型试题的数量;减少答案唯一的客观题的比重,加大答案灵活的主观题的比重。考试形式实现多样化,灵活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卷、笔试、口试等多种考试形式和方法,加大平时考核的权重,实现成绩构成的多样化。答案的设置要灵活多样,在主观性的答案中体现多样性,鼓励学生提出独到见解;评分要科学、合理和全面,把“采点给分”与“采意给分”相结合,注重“采意给分”,为鼓励创新对答题有创见、有新意、言之成理者应适当加分。
3.建立激励机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高校为解决实施创新教育动力不足的问题,使创新行为竞相迸发、创新成果竞相出现,可以采用建立激励机制的做法,这也是为推动创新教育而进行制度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为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设立了包括颁发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各种奖励制度,高校也应该采取这种做法,建立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对做出创新成绩的人员给予奖励。高校的创新激励机制一方面要针对广大教师,对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做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高校的创新激励机制还要针对广大学生,因为高校的创新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全民行为,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并能够做出创新成果的创新人才。对广大学生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做出的成绩给予奖励。通过建立这种激励机制,高校鼓励广大师生投身创新教育,从而保障创新教育的成功实施。
三、改革教学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
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靠教学,创新教育的实施取决于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然而,高校现有的教学在内容上陈旧割裂、在方式上滞后单一,对实践教学也重视不够,这些教学方面的弊端严重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实施。因此,高校必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1.改革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的创新实践,高校可以直接增开相关的创新课程,比如开设《创造学》、《创业学》等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同时,高校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学科融合和交叉,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建立基础宽厚的合理知识结构。实践表明,有很多创新成果都来自学科交叉领域,有很多做出创新成果的人都具有宽厚的多学科背景,特别是离不开人文学科的熏陶。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做出创新成果。
2.改革教学方式。实施创新教育要求高校必须突破传统的“粉笔 黑板”的教学手段,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高校要顺应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大胆及时地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正确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通过给学生提供集声音、文字和图像于一体的丰富的感性材料,把枯燥的知识学习融入轻松愉快的娱乐形式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地探求知识、拓展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創新能力。在教学方式上,高校应提倡情景式教学、激疑式教学等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教学方式。
3.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成果来源于创新实践。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尽其所能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条件,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首先,高校应加强校内实践场所的建设。高校要建立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为学生通过实践实习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学校应开放实验室和实习工厂,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次,高校应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与企业工厂、科研院所等加强合作,为学生建立校外实习和接受实践教育的基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触实际,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和创新的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观念,提高自己的组织、交际、动手和创新等能力。最后,高校应经常邀请各个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专家举办各种学术讲座,使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和开阔眼界,了解每个领域的发展前沿,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发展动态,从而为创新实践的开展提供信息保障。
实施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创新教育,千方百计地推动创新教育,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创新教育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林广.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教育信息化,2004.
[2]董勤岭,刘康伟.大学生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学改革.中国科技信息,2005.
[3]王红悦.刍议高校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大学教育科学,2006.
[4]田恩舜.创新教育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
(刘景尧、徐娜单位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人文社科部;刘绥系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高校 创新教育 策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其主旋律。同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因此,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然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离不开大批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则要靠高等院校大力实施创新教育。面对创新教育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该从营造环境、完善制度和改革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环境营造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创新教育是在创新意识主导下产生的教育行为。因此,高校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种创新环境,塑造师生的创新意识,提供进行创新实践的各种条件。在具备这些创新环境的条件下,高校才能顺利开展创新教育,最终培养出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创新环境的营造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高校对创新环境的营造可以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展开。
1.营造塑造创新意识的软环境。高校应该首先树立人人皆能创新的观念。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因此,高校从来不缺少进行创新的人才,缺乏的是把每个人的创新欲望和潜能都激发出来的环境。只有树立人人皆能创新的观念,高校才能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尽其所能创设让每个人的创新欲望和潜能都发挥出来的浓厚环境氛围。同时,高校应该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营造塑造创新意识的软环境。虽然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但是并非每个人都做出了创新成果,缺少使创新欲望和潜能提升为创新意识进而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的氛围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营造塑造创新意识的软环境,高校可以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创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让广大师生切身体会到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鼓励;高校可以大力宣传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让师生深切体会到创新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性;高校更应该制定相关措施来促进和保护师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成果。总之,高校应该形成一种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都做出创新成果的宣传创新、鼓励创新和保护创新的软环境。
2.创设开展创新实践的硬环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要实施创新教育还必须在硬环境方面下工夫。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由此可见,有无实践能力是衡量创新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实施创新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取决于学校给学生提供的进行创新实践的硬环境的状况。高校在提供开展创新实践的硬环境方面可以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对内就是要通过配置现代化的高科技装备来建立和完善学校自己的硬件设施;对外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建设校外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创新实践的具体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并且可行的创新实践方式,绝对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式。总之,高校通过具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实践的硬环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条件,而且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从而保证学校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制度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基本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要成功实施创新教育离不开完善制度的保障。只有在完善制度的保障作用下,高校创新教育行为才能落到实处。然而,高校现有的各种制度因种种原因其诸多弊端逐渐暴露,这严重挫伤了师生投身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妨碍了高校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高校要顺利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对原有的制度通过不断的改革予以完善。面对系统化的制度体系,高校应该从管理制度、考试制度和激励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
1.完善管理制度。管理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保障,它不仅使高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而且保障学校工作的高效开展并进而取得成绩。但是,高校现有的管理制度条条框框太多,背离了为师生服务的宗旨,严重阻碍了创新教育的推进。为了保障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高校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应做到:首先要更新管理思想。高校管理要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以广大师生为本,克服官僚主义作风,避免行政官僚化,实行公平管理、公开管理、自由管理和人性管理。其次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制度要靠人来贯彻执行,因此,必须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高校不仅要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要重视对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要改革管理方式。高校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实行无纸化办公;大力采用网络技术,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淡化行政管理的色彩,实现管理专业化。
2.改革考试制度。高校现行的考试方式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产生的复述型考试,它注重检查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则不能进行考察。同时,高校对考试形式限定过多过死,并且要求整齐划一,这严重束缚了广大教师的手脚,极大地打击了他们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高校现行的考試制度是创新教育推行的巨大障碍。因此,为了实施创新教育高校必须改革这种传统的考试制度。高校应该给教师较大的考试自主权,教师要从培养和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出发,根据所教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设计考试题目、确定考试形式和拟定参考答案。总之,考试要围绕“创新”实现多样化。考试题目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行为的引导,减少记忆性试题的数量,增加能力考查型试题的数量;减少答案唯一的客观题的比重,加大答案灵活的主观题的比重。考试形式实现多样化,灵活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卷、笔试、口试等多种考试形式和方法,加大平时考核的权重,实现成绩构成的多样化。答案的设置要灵活多样,在主观性的答案中体现多样性,鼓励学生提出独到见解;评分要科学、合理和全面,把“采点给分”与“采意给分”相结合,注重“采意给分”,为鼓励创新对答题有创见、有新意、言之成理者应适当加分。
3.建立激励机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高校为解决实施创新教育动力不足的问题,使创新行为竞相迸发、创新成果竞相出现,可以采用建立激励机制的做法,这也是为推动创新教育而进行制度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为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设立了包括颁发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各种奖励制度,高校也应该采取这种做法,建立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对做出创新成绩的人员给予奖励。高校的创新激励机制一方面要针对广大教师,对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做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高校的创新激励机制还要针对广大学生,因为高校的创新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全民行为,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并能够做出创新成果的创新人才。对广大学生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做出的成绩给予奖励。通过建立这种激励机制,高校鼓励广大师生投身创新教育,从而保障创新教育的成功实施。
三、改革教学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
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靠教学,创新教育的实施取决于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然而,高校现有的教学在内容上陈旧割裂、在方式上滞后单一,对实践教学也重视不够,这些教学方面的弊端严重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实施。因此,高校必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1.改革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的创新实践,高校可以直接增开相关的创新课程,比如开设《创造学》、《创业学》等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同时,高校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学科融合和交叉,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建立基础宽厚的合理知识结构。实践表明,有很多创新成果都来自学科交叉领域,有很多做出创新成果的人都具有宽厚的多学科背景,特别是离不开人文学科的熏陶。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做出创新成果。
2.改革教学方式。实施创新教育要求高校必须突破传统的“粉笔 黑板”的教学手段,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高校要顺应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大胆及时地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正确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通过给学生提供集声音、文字和图像于一体的丰富的感性材料,把枯燥的知识学习融入轻松愉快的娱乐形式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地探求知识、拓展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創新能力。在教学方式上,高校应提倡情景式教学、激疑式教学等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教学方式。
3.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成果来源于创新实践。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尽其所能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条件,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首先,高校应加强校内实践场所的建设。高校要建立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为学生通过实践实习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学校应开放实验室和实习工厂,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次,高校应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与企业工厂、科研院所等加强合作,为学生建立校外实习和接受实践教育的基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触实际,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和创新的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观念,提高自己的组织、交际、动手和创新等能力。最后,高校应经常邀请各个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专家举办各种学术讲座,使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和开阔眼界,了解每个领域的发展前沿,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发展动态,从而为创新实践的开展提供信息保障。
实施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创新教育,千方百计地推动创新教育,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创新教育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林广.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教育信息化,2004.
[2]董勤岭,刘康伟.大学生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学改革.中国科技信息,2005.
[3]王红悦.刍议高校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大学教育科学,2006.
[4]田恩舜.创新教育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
(刘景尧、徐娜单位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人文社科部;刘绥系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