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教学作为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将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模拟平台。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 实验教学 综合实验室建设
[作者简介]刘芳(1973- ),女,山东临沂人,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李华(1962- ),浙江绍兴人,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何忠伟(1969- ),湖南永兴人,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北京 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受2007年北京市重点教改项目“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创新体系与京郊村官培育长效机制研究”、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和北京新农村建设基地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163-02
实验教学作为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模拟平台。
综合实验室建设属于软件与硬件建设并行的项目,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无法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价值是无法用“效益”来衡量的,而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将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它能大大提高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为经贸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综合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1.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2000年6月,教育部高教司刘凤泰副司长在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上,突出强调“经济管理实验室和其他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尽快改变我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文科专业实验教学相对落后的局面”。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部门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一切从市场需求出发,培养社会所急需的人才。
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不仅是实验室建设的问题,也是经济管理学科在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的重新组织与安排。其实质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不少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已经为其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反过来,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也只有与学科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
2.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的需要。教学和科研是互融互通、相辅相成的。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为相关专业的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平台,使教师在案例研究、教学设计上有了验证和施展的空间,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还可以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达成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和社会服务内容的设计和开发来源于新技术、新的经济管理科研成果。反过来,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又会成为科研的新起点和新基础,这也是对社会实践和科研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就是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与现实社会接轨,来探索和寻求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道路。
3.综合实验室建设是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实习难的根本途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习难问题成为各高校长期困扰的问题。第一,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它置身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有的企业内部任务十分饱满,排程紧密,工作压力大,自顾不暇,接待学生实习更是“忙上添乱”;而有的企业本来就是“惨淡经营”,连正常的生产都难以维持,接待实习又没有更多的利益可图,所以只能是出于关系或面子而应付。再加上目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稍有规模的企业,也都已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和业务管理。出于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考虑,即使接受了生产实习,也大多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学生直接接触系统。因此,实习学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第二,从学校的角度讲,一是实习经费不足;二是实习时间过于集中,场地分散,不利于教师实习指导和答疑解惑。第三,从实习的主体来看,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企业实习是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结合得很好的练手的机会,学校既有安排,就不能不去,但是真正到了企业以后,却又事与愿违,根本学不了多少东西,学生称企业生产实习是“鸡肋”。最终的结果,企业生产实习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社会现实给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带来的困难,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建设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管理系列实验课程的地位较低,直接影响了教学实践。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应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转变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错误观念,形成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拓实践教学的广阔前景。
2.经济管理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难以有效衔接。致使在各专业类群出现了在缺乏相关经济管理选修课的情况下,就开设后续课程的现象,在课程知识体系上衔接不够,而且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仅学习了一些构不成系列课程体系的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师生教与学的难度,同时,对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也增加了难度。
3.经济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实践经费投入少,教学方法、手段难以改进。北京农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由于经费和实践条件的限制,开设实践课的教室、设备严重不足,不得不把实践性教学课时一减再减。目前,在经济管理实践课程开设上与重点院校差距日益加大。
4.实践教学效果难以提高。许多实习单位都把接受学生实习视为负担,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管理事务,怕泄露商业秘密。到金融部门实习的学生接触不到信贷业务,到企业财务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看账和做账,到企业生产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了解企业全套生产流程和营销策划,到外贸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接触客户。这种动口不动手的实习难以达到预定的实习效果。
5.综合实践技能难以提高。一些高校也曾建立了若干校外实习基地。但从运转结果看,仅仅起到了保证实习有场所的作用,那些实习所必须接触的关键问题,学生仍然无法介入,加之实习内容有限以及易受当地人员变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多数校外实习基地名存实亡。
三、综合实验室建设新模式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只有按大学科的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的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因此,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也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台阶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目前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5.建立模拟教学与实践、实习基地共建新模式。围绕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校内的办学资源,积极争取校外的合作与支持,探索出高校与研究院所、企业、基地和郊区农村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共同发展的有效运作模式。要建立暑期社会实践新模式,以教师科研工作与学生科研训练的有效对接为突破口,以综合实验室为依托,进一步充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要建立科研训练新模式,以大学生科协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训练模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军.现代教育技术在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04(3):59-61.
[2]王春玲.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与实验教学若干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7):275-276.
[3]刘力.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4(9):24-27.
[4]孙丽.信息管理专业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情报科学,2006(6):799-822.
[5]问永胜,宫祥东,徐相连.实验室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7(增刊):40-42.
[6]奚斌.合并办学后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6):134-136.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 实验教学 综合实验室建设
[作者简介]刘芳(1973- ),女,山东临沂人,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李华(1962- ),浙江绍兴人,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何忠伟(1969- ),湖南永兴人,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北京 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受2007年北京市重点教改项目“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创新体系与京郊村官培育长效机制研究”、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和北京新农村建设基地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163-02
实验教学作为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模拟平台。
综合实验室建设属于软件与硬件建设并行的项目,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无法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价值是无法用“效益”来衡量的,而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将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它能大大提高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为经贸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综合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1.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2000年6月,教育部高教司刘凤泰副司长在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上,突出强调“经济管理实验室和其他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尽快改变我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文科专业实验教学相对落后的局面”。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部门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一切从市场需求出发,培养社会所急需的人才。
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不仅是实验室建设的问题,也是经济管理学科在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的重新组织与安排。其实质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不少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已经为其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反过来,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也只有与学科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
2.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的需要。教学和科研是互融互通、相辅相成的。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为相关专业的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平台,使教师在案例研究、教学设计上有了验证和施展的空间,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还可以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达成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和社会服务内容的设计和开发来源于新技术、新的经济管理科研成果。反过来,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又会成为科研的新起点和新基础,这也是对社会实践和科研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就是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与现实社会接轨,来探索和寻求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道路。
3.综合实验室建设是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实习难的根本途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习难问题成为各高校长期困扰的问题。第一,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它置身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有的企业内部任务十分饱满,排程紧密,工作压力大,自顾不暇,接待学生实习更是“忙上添乱”;而有的企业本来就是“惨淡经营”,连正常的生产都难以维持,接待实习又没有更多的利益可图,所以只能是出于关系或面子而应付。再加上目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稍有规模的企业,也都已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和业务管理。出于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考虑,即使接受了生产实习,也大多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学生直接接触系统。因此,实习学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第二,从学校的角度讲,一是实习经费不足;二是实习时间过于集中,场地分散,不利于教师实习指导和答疑解惑。第三,从实习的主体来看,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企业实习是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结合得很好的练手的机会,学校既有安排,就不能不去,但是真正到了企业以后,却又事与愿违,根本学不了多少东西,学生称企业生产实习是“鸡肋”。最终的结果,企业生产实习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社会现实给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带来的困难,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建设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管理系列实验课程的地位较低,直接影响了教学实践。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应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转变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错误观念,形成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拓实践教学的广阔前景。
2.经济管理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难以有效衔接。致使在各专业类群出现了在缺乏相关经济管理选修课的情况下,就开设后续课程的现象,在课程知识体系上衔接不够,而且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仅学习了一些构不成系列课程体系的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师生教与学的难度,同时,对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也增加了难度。
3.经济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实践经费投入少,教学方法、手段难以改进。北京农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由于经费和实践条件的限制,开设实践课的教室、设备严重不足,不得不把实践性教学课时一减再减。目前,在经济管理实践课程开设上与重点院校差距日益加大。
4.实践教学效果难以提高。许多实习单位都把接受学生实习视为负担,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管理事务,怕泄露商业秘密。到金融部门实习的学生接触不到信贷业务,到企业财务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看账和做账,到企业生产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了解企业全套生产流程和营销策划,到外贸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接触客户。这种动口不动手的实习难以达到预定的实习效果。
5.综合实践技能难以提高。一些高校也曾建立了若干校外实习基地。但从运转结果看,仅仅起到了保证实习有场所的作用,那些实习所必须接触的关键问题,学生仍然无法介入,加之实习内容有限以及易受当地人员变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多数校外实习基地名存实亡。
三、综合实验室建设新模式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只有按大学科的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的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因此,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也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台阶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目前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5.建立模拟教学与实践、实习基地共建新模式。围绕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校内的办学资源,积极争取校外的合作与支持,探索出高校与研究院所、企业、基地和郊区农村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共同发展的有效运作模式。要建立暑期社会实践新模式,以教师科研工作与学生科研训练的有效对接为突破口,以综合实验室为依托,进一步充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要建立科研训练新模式,以大学生科协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训练模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军.现代教育技术在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04(3):59-61.
[2]王春玲.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与实验教学若干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7):275-276.
[3]刘力.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4(9):24-27.
[4]孙丽.信息管理专业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情报科学,2006(6):799-822.
[5]问永胜,宫祥东,徐相连.实验室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7(增刊):40-42.
[6]奚斌.合并办学后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6):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