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秦腔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c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很早就想为我的家乡写点什么,却始终没能写出一个字来。偶然间,我读到了贾平凹先生的《秦腔》,这才发现,我对家乡的情感与秦腔是密不可分的。①。。。。
  。。打小,我就是个秦腔迷,或许是受到了爷爷的影响吧,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曲折的故事,装饰了我童年的梦。和爷爷一起看《王宝钏》,我对“寒窑”兴趣顿生,便央求爷爷带着我去探访王宝钏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听爷爷讲《法门寺》,我又萌生了去扶风县的想法;跟爷爷学唱《三滴血》,我对“祖籍陕西韩城县”一句记忆犹新……我们在秦腔里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可以这么说,秦腔就是我的启蒙教科书。②。。。。。。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理解爷爷对秦腔的热爱了。一阵有力的鼓点,一声粗犷的叫板,只见表演者提袍甩袖、吹胡瞪眼,越唱越豪迈,越唱越热情。台下的观众则用尽全身的力气鼓掌、喝彩,我也被感染得热血沸腾。③待到妆容姣好的旦角上场时,身姿曼妙、唱腔柔美,声声字字婉转动听,让人陶醉其中。④农村里逢年过节,总会搭起戏台唱秦腔。一天表演下来,常常是从上午阳光朗照持续到下午日头偏西。不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大家彼此心灵相通。只要一开始看戏,就绝少有因为中午回去吃了一顿饭就下午缺席的人。那时,看秦腔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现在,家乡的秦腔仍在上演,《武松打虎》《四郎探母》这样的折子戏也比以前更有看头了。每每听到那熟悉的曲调,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便油然而生。再看演员的妆容、造型,比以前更加精美。武松眉清目秀、英姿勃发;老虎嘴大目圆、凶猛异常。最让人拍手叫绝的是演员的嘴、眼神都能随着情节的需要不断变化。再听那唱腔,沉稳厚重的嗓音,配上弦乐伴奏,将秦风、秦韵演绎得淋漓尽致。我曾悄悄地潜入后台,亲眼看到过演员卸妆,他们脱去的层层行头,每一件都浸透了汗水,这更让我对他们的敬业精神佩服不已。⑤。。。。。
  。。如今,我身边充斥著太多流行元素,听秦腔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只要我一有机会回老家,都会央求爷爷唱段秦腔;而我,还和儿时一样,沉浸其中,如痴如醉。⑥
  。。。。。。。。。。。。。。。
  。。。。。。。。。。。。。。。
  。。。。。。。。。。。。。。。
  。。。。。。。。。。。。。。。
  。。。。。。。。。。。。。。。
  。。。。。。。。。。。。。。。
  。。。。。。。。。。。。。。。
  。。。。。。。。。。。。。。。
  。。。。。。。。。。。。。。。
  。。。。。。。。。。。。。。。
  。。。。。。。。。。。。。。。
  。。。。。。。。。。。。。。。
  。。。。。。。。。。。。。。。
  。。。。。。。。。。。。。。。
  。。。。。。。。。。。。。。。
  。。。。。。。。。。。。。。。
  ①开篇毫不掩饰自己“写点什么”和“从何写起”的矛盾心理,自然巧妙地表达了对家乡的由衷热爱;又以贾平凹的《秦腔》引出本文的中心内容——“我”和秦腔的故事。
  ②本段写爷爷对“我”的秦腔启蒙,并列举秦腔的经典曲目,具体表现出秦腔是如何丰富“我”的童年生活的。
  ③“有力的鼓点”“粗犷的叫板”“提袍甩袖”“吹胡瞪眼”等短语精准地描摹出秦腔的特点,极富感染力。
  ④用“身姿曼妙”“唱腔柔美”“婉转动听”等词来写旦角的特点,打破了人们对秦腔的固有印象,凸显出秦腔柔美的一面。
  ⑤本段通过对演员妆容、道具等的细节描写,凸显了秦腔的发展改进;并用自己“潜入后台”的细节,表达其对演员敬业精神的赞美。
  ⑥结尾升华主题——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我”依然不改对秦腔的热爱。
  总评
  习作从小处入手,把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寄托在对“秦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书写上,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秦腔的艺术魅力,感受到小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小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儿时的秦腔启蒙、童年的看戏经历、现在的秦腔发展这三部分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思路清晰,构思巧妙。主体三个部分,突出了自己对秦腔认识的变化:从最初的知识启蒙到后来的艺术欣赏再到现在对演员精神的崇敬,内容层层深入,情感不断升华。
  作为当代中学生,能够关注并热爱地方戏曲和传统文化,真是难能可贵。
  (茹英)
其他文献
盼望着,盼望着,雪如期来临了。(仿照《春》的开头,写活了小作者对雪的期盼。)  一大早,我在爸爸欣喜的声音中醒来。打开窗扉,就见朵朵雪花漫天飞舞着,不一会儿,整个世界就变得银装素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路边的树木缀满银色的小花;建筑物琼楼玉宇似的闪着耀眼的银辉;那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也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从视觉角度出发,写出了雪的洁净无瑕,画面感极强)真没想到,短短一夜之间
期刊
【作家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采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出版中篇小说《阿Q正传》。其主要作品还有回忆性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等。  【作品简介
期刊
【话题导入】  雨是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有了雨,诗人眼中的世界便变得灵动起来。点点涟漪化作只言片语,冲淡了一丝烦忧,平添了几分深沉。“渭城朝雨”“寒雨连江”“空山新雨”……每场雨都有它独特的韵致。  请同学们好好回忆一下,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景、人、情是和“雨”有关的呢?请以“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期刊
遇见,是一个美妙的词汇。然而,那一次邂逅,却让我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题记   清晨六点半,薄雾还未退尽,我眼前一片朦胧。我朝着小公园的一条人迹罕至的小道走去,耳边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的二胡声。是谁,来与我共赴这场与夏天的无约之约?悠扬的琴声,听似凄凉,像是在和谁轻轻地诉说着什么?却又让人感觉到对生活的向往与期望。只可惜,我不知道弹奏者是何许人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于是,我沿着曲
期刊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是一种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精神尺度。它是包罗文化密码的中国书本,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   今天,我们谈家风,并没有世易时移的陌生感,因为家风早已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命脉,是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片段示例】  一   “吃饭啦!
期刊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先生的这首《再别康桥》让我对剑桥大学产生了深深的向往……②。。。。。。。。。  。。我们从伦敦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剑桥镇。漫步在骄阳下,道路两旁充满欧洲风情的建筑令我陶醉。居民住宅、街边小店、教堂古堡,为整个剑桥镇平添了一份独特而典雅的魅力。步行半晌儿,剑桥大学的身影渐渐清晰起来……③。。。。。。。。。。。  。。一路款款前行,一泓碧水映入我
期刊
【左读名家经典】  一  果然,此时从花瓣格子窗的圆洞伸出来的那个怪相,巧夺天工,举世无双。狂欢激发了民众的各种想象力,什么才算是最理想的怪诞面相,他们心目中都有个谱,但是至今从窗洞钻出来的那些五角形、六角形、不规则形状的面相,不能符合他们的心理要求,此时突然出现了一个奇妙无比的丑相,把全场观众看得眼花缭乱。我们不想在这里向看官描述那个四面体的鼻子,那张马蹄形的嘴巴,那只被茅草似的棕色眉毛所堵塞的
期刊
古往今来,人们寄予了明月以无限的情思。  明月是失意学子的一声轻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身处他乡的游子的一句感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两地离人的点点愁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今夜,我漫步于曲折小道,抬头望见一轮明月高悬空中。月光淡淡,如流水般静静泻下。路旁的池水像是被牛乳洗过般,异常柔美。望着这月下美景,我不由得忆起了遥远的故乡。  记得小时候,我和爸爸
期刊
小时候,倘若穿一件新衣服,坐哪里前总会不自觉地擦拭一下。  走一条新路时,心中总会充满期待,想象着自己未来会有什么奇遇。  这,就是新的魅力。“新”,总会引发很多遐想,平添很多情趣,激发很多憧憬。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告别童年、推开初中的大门时,当你们坐在新座位上时,当你们打开飘着墨香的崭新的课本时,一定要暗暗告诫自己:这是一场新的征途,继续努力吧,因为你流过的汗从来不会辜负走过的路!  【老师
期刊
【课内选段】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