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成语以其固定的格式,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实际意义,显示出独特的隐喻认知功能。汉语中含有“人”的成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本文通过对含有“人”的成语的隐喻认知分析,从一个侧面印证隐喻是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的观点。
【关键词】 成语 隐喻 认知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汉语里的成语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特殊词语单位,它们以短语的形式,扮演着词的身份。成语进入语句后总是充当一定的句子成份,其作用相当于一个词。成语在表义上与一般的固定短语不同,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份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大多具有隐喻的特征。
当今学者谈论的隐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修辞格,而是认知观照下的隐喻。即“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事物”。人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其表现形式——语言中的隐喻来自于人的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汉语中含有“人”的成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在这些成语中,“人”已非字面意义,而是蕴含着比喻意义。这是因为“人”作为构词语素参与到成语中以后,人们又在隐喻思维模式的引导下将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或经验融入到字里行间,并进行隐喻拓展,以具体喻抽象来表述世界。下面我们对含有“人”的成语的隐喻认知进行具体的分析。
1 源于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的隐喻
汉语中有些成语的喻义来源于寓言故事或历史故事,人们提取这些表层现象中蕴涵的深层内涵,并用其喻指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事物现象或抽象道理。例如:杞人忧天——喻指不必要的忧虑;盲人摸象——喻指看问题以偏概全;拾人牙慧——喻指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杞人忧天”的喻义源于《列子·天瑞》中的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后用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盲人摸象”出自《大般涅槃经》三二中记载的寓言:“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牀,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拾人牙慧”的喻义出自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中的记载:“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后以“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除此之外,有的成语的喻义出自古代的诗、词等文学作品:秋水伊人——喻指对景怀人;人去楼空——喻指对旧居怀念故人之意。
秋水伊人语出《诗·秦风·蒹葭》:“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后以“秋水伊人”比喻对景怀人。“人去楼空”出自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 用具体之事物喻指抽象的盛大场面或人数众多
人声鼎沸——喻指人声喧嚷嘈杂,犹如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杀人如麻——喻指杀人极多。
隐喻是基于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的。日常的经验使我们在客观事物的概念与所表达的内容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由此我们能自动地,无意识地获取这种思维模式。在这组成语中,“山、海、沸(水)、麻”都是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在含有“人”的成语中,就用来喻指抽象的盛大场面或人数众多。这类带“人”的成语,具有显性隐喻的特点,即字面上显示出隐喻特征。在成语字面上,有的用喻词“如”连接本体和喻体,喻指人数众多,如“杀人如麻”;有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尽管没有喻词,但从字面上可以意会出其中的隐喻内涵。“人声鼎沸”、“杀人如麻”是单喻式隐喻,即整个成语由一下隐喻构成,成语的两个直接成分分别充当喻体和本体。
3 用人的身体部位喻指处理事情的方式
掩人耳目——喻指遮蔽别人的耳目。谓以假象蒙骗人;目中无人——喻指狂妄自大,看不起人。血口喷人——喻指用恶毒的语言诬蔑别人。
人类认为对自我身体部位非常了解,所以总是以自身的一切去类比大千世界。“耳目、口、心、眼目、眼”是人的身体部位,在含“人”的成语中用它们来喻指处理事情的方式。这是因为:一个人被掩盖了“耳目”,就失去了判断力,就分不清真假,就会被假象蒙骗;“口”是一个人表达思想、表达感情的器官,人失去了“口”,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无法说出事情的真相;“眼目”是人心灵的窗户,被“迷惑”住了,就分辨不清世界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古人认为“心”是人思考、思想的器官,心被“蛊惑”了,就受到了毒害、迷惑;眼睛里面没有别人,就只有自己,就会自以为是。以上成语以人的身体部位来比喻处理事情和人际关系的方式,都是基于人的生理体验和生活经验,用具体的事物来喻指抽象的事物。
4 喻指人的心理感受或神态
人心惶惶——喻指人们内心惊恐不安;扣人心弦——喻指激动人的心灵;感人肺肝——喻指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傍若无人——喻指神情态度高傲自如;咄咄逼人——喻指出语伤人,使人难以忍受。
“人心惶惶”、“扣人心弦”、“感人肺肝”是喻指人的心理感受;“傍若无人”、“咄咄逼人”是表示人的神态的隐喻。
5 与其他事物一起喻指地方或场所
人间天堂——喻指人世间极美好的地方;人间地狱——喻指人间极黑暗痛苦的地方。
“天堂”、“地狱”都是虚拟的世界,现实中人们谁也没有真正见识过。“天堂”、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最美好、最美妙的境地,上“天堂”是对积德、善良、有造化的好人死后的褒奖;而“地狱”则是最黑暗、最残酷的地方,是魑魅魍魉混迹的地方,下“地狱”是对做恶多端的坏人死后的惩罚。因此用“人间天堂”喻指世间最美好、最美妙的地方,用“人间地狱”喻指人间最黑暗、最痛苦的地方。
6 用动物的属性喻指人的品性
人面兽心——喻指为人凶残卑鄙;小鸟依人——喻指小孩或年轻女子的娇稚可爱。
用动物的属性来喻指人的品性是汉语中最为突出的隐喻方式。“兽”是凶残的,“畜”是愚蠢的,“狗”是具有奴性的,“小鸟”是娇稚可爱的,用这些动物的属性来喻指人与之具有的相同属性的人的品性,喻具体于抽象,具有生动形象的效果。
7 喻指人的容貌或长相
人老珠黄——喻指妇女年老色衰,被人嫌弃,就象珍珠年久变黄,失去珍贵价值一样;一表人物——喻指容貌英俊。表,仪表;楚楚动人——喻指姿容美好,动人心神。
“人老珠黄”本意是指人老了就象珍珠发黄一样。珍珠的珍贵、美丽在于晶莹闪亮的外表,珍珠发黄了也就失去了外表的美丽,也就失去了其珍贵的价值;人老了也就象珍珠发黄一样失去了美丽漂亮的外表,也就失去了珍贵的价值,因此用“人老珠黄”喻指妇女年老色衰,喻指女人的容貌。用珍珠发黄这一人们熟悉的事物形态来喻指人老这一抽象状态,显得生动形象。“一表人才”和“楚楚动人”均喻指人的长相。
8 喻指人的地位、处境或人与事物的状态
人人自危——喻指局势紧张恐怖;遇人不淑——喻指女子所嫁的丈夫不好;人命关天——喻指牵涉人命,事关重大。人浮于事——喻指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地广人稀——喻指土地广大,人烟稀少。杳无人烟——喻指荒凉,偏僻;孤家寡人——喻指单独一人,无人支持帮助。人微言轻——喻指地位低,言论、主张得不到重视。人穷志短——喻指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人人自危”、“遇人不淑”、喻指人的处境。“人浮于事”“孤家寡人”喻指人的状态;“地广人稀”、“杳无人烟”喻指事物的状态;“人微言轻”喻指人的地位。其中“人穷志短”、“人微言轻”是具有因果关系的隐喻。这类成语大多以具体喻抽象。
9 喻指人的性格或有某种特性的人
快人快语——喻指人性格爽直;仁人志士——喻指有德行、有志向、为理想献身的人;才子佳人——喻指有才貌的青年男女;风云人物——喻指得势而言行影响大局的人物。
“快人快语”是喻指人的性格;“仁人志士”、“才子佳人”、“风云人物”均是喻指有某种特性的人。
通过以上含有“人”语素的成语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成语的实际意义是隐含在字面意义之后的,字面意义只是实际含义借以表现的后一段。含有“人”的成语的隐喻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正是有了这些内涵丰富的隐喻性成语,复杂、多变、隐晦、深刻的人的动作、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性格、品性等才得以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通过以上对含有“人”语素的成语的隐喻认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物质载体,其中隐喻的大量存在足以说明隐喻是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冯英.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3 陶好文等.汉语成语中的语义转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
4 李伯利等.成语及其认知理据[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关键词】 成语 隐喻 认知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汉语里的成语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特殊词语单位,它们以短语的形式,扮演着词的身份。成语进入语句后总是充当一定的句子成份,其作用相当于一个词。成语在表义上与一般的固定短语不同,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份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大多具有隐喻的特征。
当今学者谈论的隐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修辞格,而是认知观照下的隐喻。即“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事物”。人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其表现形式——语言中的隐喻来自于人的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汉语中含有“人”的成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在这些成语中,“人”已非字面意义,而是蕴含着比喻意义。这是因为“人”作为构词语素参与到成语中以后,人们又在隐喻思维模式的引导下将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或经验融入到字里行间,并进行隐喻拓展,以具体喻抽象来表述世界。下面我们对含有“人”的成语的隐喻认知进行具体的分析。
1 源于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的隐喻
汉语中有些成语的喻义来源于寓言故事或历史故事,人们提取这些表层现象中蕴涵的深层内涵,并用其喻指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事物现象或抽象道理。例如:杞人忧天——喻指不必要的忧虑;盲人摸象——喻指看问题以偏概全;拾人牙慧——喻指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杞人忧天”的喻义源于《列子·天瑞》中的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后用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盲人摸象”出自《大般涅槃经》三二中记载的寓言:“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牀,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拾人牙慧”的喻义出自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中的记载:“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后以“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除此之外,有的成语的喻义出自古代的诗、词等文学作品:秋水伊人——喻指对景怀人;人去楼空——喻指对旧居怀念故人之意。
秋水伊人语出《诗·秦风·蒹葭》:“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后以“秋水伊人”比喻对景怀人。“人去楼空”出自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 用具体之事物喻指抽象的盛大场面或人数众多
人声鼎沸——喻指人声喧嚷嘈杂,犹如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杀人如麻——喻指杀人极多。
隐喻是基于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的。日常的经验使我们在客观事物的概念与所表达的内容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由此我们能自动地,无意识地获取这种思维模式。在这组成语中,“山、海、沸(水)、麻”都是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在含有“人”的成语中,就用来喻指抽象的盛大场面或人数众多。这类带“人”的成语,具有显性隐喻的特点,即字面上显示出隐喻特征。在成语字面上,有的用喻词“如”连接本体和喻体,喻指人数众多,如“杀人如麻”;有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尽管没有喻词,但从字面上可以意会出其中的隐喻内涵。“人声鼎沸”、“杀人如麻”是单喻式隐喻,即整个成语由一下隐喻构成,成语的两个直接成分分别充当喻体和本体。
3 用人的身体部位喻指处理事情的方式
掩人耳目——喻指遮蔽别人的耳目。谓以假象蒙骗人;目中无人——喻指狂妄自大,看不起人。血口喷人——喻指用恶毒的语言诬蔑别人。
人类认为对自我身体部位非常了解,所以总是以自身的一切去类比大千世界。“耳目、口、心、眼目、眼”是人的身体部位,在含“人”的成语中用它们来喻指处理事情的方式。这是因为:一个人被掩盖了“耳目”,就失去了判断力,就分不清真假,就会被假象蒙骗;“口”是一个人表达思想、表达感情的器官,人失去了“口”,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无法说出事情的真相;“眼目”是人心灵的窗户,被“迷惑”住了,就分辨不清世界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古人认为“心”是人思考、思想的器官,心被“蛊惑”了,就受到了毒害、迷惑;眼睛里面没有别人,就只有自己,就会自以为是。以上成语以人的身体部位来比喻处理事情和人际关系的方式,都是基于人的生理体验和生活经验,用具体的事物来喻指抽象的事物。
4 喻指人的心理感受或神态
人心惶惶——喻指人们内心惊恐不安;扣人心弦——喻指激动人的心灵;感人肺肝——喻指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傍若无人——喻指神情态度高傲自如;咄咄逼人——喻指出语伤人,使人难以忍受。
“人心惶惶”、“扣人心弦”、“感人肺肝”是喻指人的心理感受;“傍若无人”、“咄咄逼人”是表示人的神态的隐喻。
5 与其他事物一起喻指地方或场所
人间天堂——喻指人世间极美好的地方;人间地狱——喻指人间极黑暗痛苦的地方。
“天堂”、“地狱”都是虚拟的世界,现实中人们谁也没有真正见识过。“天堂”、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最美好、最美妙的境地,上“天堂”是对积德、善良、有造化的好人死后的褒奖;而“地狱”则是最黑暗、最残酷的地方,是魑魅魍魉混迹的地方,下“地狱”是对做恶多端的坏人死后的惩罚。因此用“人间天堂”喻指世间最美好、最美妙的地方,用“人间地狱”喻指人间最黑暗、最痛苦的地方。
6 用动物的属性喻指人的品性
人面兽心——喻指为人凶残卑鄙;小鸟依人——喻指小孩或年轻女子的娇稚可爱。
用动物的属性来喻指人的品性是汉语中最为突出的隐喻方式。“兽”是凶残的,“畜”是愚蠢的,“狗”是具有奴性的,“小鸟”是娇稚可爱的,用这些动物的属性来喻指人与之具有的相同属性的人的品性,喻具体于抽象,具有生动形象的效果。
7 喻指人的容貌或长相
人老珠黄——喻指妇女年老色衰,被人嫌弃,就象珍珠年久变黄,失去珍贵价值一样;一表人物——喻指容貌英俊。表,仪表;楚楚动人——喻指姿容美好,动人心神。
“人老珠黄”本意是指人老了就象珍珠发黄一样。珍珠的珍贵、美丽在于晶莹闪亮的外表,珍珠发黄了也就失去了外表的美丽,也就失去了其珍贵的价值;人老了也就象珍珠发黄一样失去了美丽漂亮的外表,也就失去了珍贵的价值,因此用“人老珠黄”喻指妇女年老色衰,喻指女人的容貌。用珍珠发黄这一人们熟悉的事物形态来喻指人老这一抽象状态,显得生动形象。“一表人才”和“楚楚动人”均喻指人的长相。
8 喻指人的地位、处境或人与事物的状态
人人自危——喻指局势紧张恐怖;遇人不淑——喻指女子所嫁的丈夫不好;人命关天——喻指牵涉人命,事关重大。人浮于事——喻指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地广人稀——喻指土地广大,人烟稀少。杳无人烟——喻指荒凉,偏僻;孤家寡人——喻指单独一人,无人支持帮助。人微言轻——喻指地位低,言论、主张得不到重视。人穷志短——喻指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人人自危”、“遇人不淑”、喻指人的处境。“人浮于事”“孤家寡人”喻指人的状态;“地广人稀”、“杳无人烟”喻指事物的状态;“人微言轻”喻指人的地位。其中“人穷志短”、“人微言轻”是具有因果关系的隐喻。这类成语大多以具体喻抽象。
9 喻指人的性格或有某种特性的人
快人快语——喻指人性格爽直;仁人志士——喻指有德行、有志向、为理想献身的人;才子佳人——喻指有才貌的青年男女;风云人物——喻指得势而言行影响大局的人物。
“快人快语”是喻指人的性格;“仁人志士”、“才子佳人”、“风云人物”均是喻指有某种特性的人。
通过以上含有“人”语素的成语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成语的实际意义是隐含在字面意义之后的,字面意义只是实际含义借以表现的后一段。含有“人”的成语的隐喻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正是有了这些内涵丰富的隐喻性成语,复杂、多变、隐晦、深刻的人的动作、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性格、品性等才得以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通过以上对含有“人”语素的成语的隐喻认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物质载体,其中隐喻的大量存在足以说明隐喻是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冯英.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3 陶好文等.汉语成语中的语义转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
4 李伯利等.成语及其认知理据[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