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9-000-02
摘要 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引发中国篮球运动起源的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试图对中国篮球运动的起源的给予理性的认识。
关键词 中国 篮球运动起源 偶然性 必然性
一、中国篮球運动起源的偶然性
1891年,美国春田大学的体育教师奈史密斯博士发明了篮球这项运动。在篮球运动发明之后的短短四年于1895年传播到中国。1895年9月,美国人来会里博士(Dr.Lyon,中国名叫李昂),受北美青年会的派遣来中国天津筹建城市青年会。同年的12月8号,在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成立时进行了篮球游戏的表演[1]。这是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篮球这项运动。从中国篮球运动的首次表演,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中国篮球运动出现的偶然性。我们情不自禁的会问,来会里博士为什么要在宣传教会的同时开展篮球表演活动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初期,篮球运动是青年会争取教友的媒介,他们常常借着篮球比赛推展自己的教务工作,因此随着教堂、教会成立,篮球运动也跟着传播开来[2]”。带着这种来会里争取教友目的的疑问,以及篮球运动表演的偶然性,我们国人是否真的能接受呢?通过资料我们可以发现:篮球运动之所以能被中国人接受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在旧中国废科举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中,篮球运动传入我国。过去认为篮球运动的传入是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而传入的简单结论是片面的。作为西方体育——篮球运动,由于具有明确和具体的竞赛规则,以及趣味性和可接受性,这是很自然的[3]。”既然国人对外国的新事物感兴趣,在偶然性的启发下是否有其背后必然的因素呢?
二、中国篮球运动起源的必然性
从来会里在中国创建基督教青年会,随后在中国表演篮球运动,当时也只是为了增加青年会友,所以过去大家都认为基督教带有文化侵略的味道,但我们不可否认,基督教教青年会对中国篮球运动引进所做出的贡献。中国篮球运动从传入到现在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在我们看到中国篮球运动历史偶然性的同时,我们会不自觉的要问,在中国篮球运动起源的背后有没有必然性呢?哲学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客观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偶然性是指事物产生、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产生、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它们在指事物产生、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4]。”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引下,我们相信中国篮球运动起源背后一定有其必然性的因素起决定作用。在追溯任何事物背后稳定、合乎规律的道路中,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产生必须依托于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社会上壤,要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一项事物的产生的必然原因,必须用历史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去审视。否则,一旦用割裂历史发展的、静止的眼光去审视,我们往往会陷于表面、偶然现象的迷惑[5]。”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篮球运动起源的必然性,我们必须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去审视中国篮球运动起源的社会大背景。试问在篮球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
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清楚:经过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封建统治者开始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虽然,这些举措没能解救腐朽落后的中国封建王国,但是,一种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拯救国民的热情空前高涨。其中学习西方近代体育也是国人学习的对象,试问当时中国体育发展的势头如何呢?据史料记载“在1840年至1911年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灭亡的数十年间,中国的政治是腐败的,经济是落后的,体育却是向前发展的势头[6]。”这个原因可归为国人对西方体育的热爱,希望通过西方的一套培养人才的体系拯救国人。外国体育究竟通过什么方式传播到中国?通过查阅史料可以发现“中国近代体育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传入中国:1.聘请外国人来中国传教。2.派人出国学习。3.从外国书刊中学习。4.外国人自觉与不自觉的传播[7]。”那么,中国篮球运动的起源是怎样引入的呢?翻开中国篮球运动的起源也是来会里作为传教士在中国成立基督教青年会的同时,将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篮球带动中国。在传入中国之前也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1895年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这样外国侵略者可以在条约的允许下到中国传教。中国篮球运动可以说是在中国国难当头的条件下,外国传教士在宣传自己文化的同时,不自觉地将篮球运动带到中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篮球运动起源是由于在当时中国特定历史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篮球运动的起源才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中国篮球运动起源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相互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辩证的关系[8]。”二者的对立性主要表现在:二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地位是不同的。必然性居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与方向;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被支配的地位起辅助作用,它不能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只能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必然性和偶然性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必然性寄存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事物的发展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必然性做准备。另一方面,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的补充。同时受必然性的制约,常常隐藏在必然性的背后。就中国篮球运动起源而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历史大背景和大环境,决定了中国篮球运动的起源,而来会里作为传教士把篮球运动引入中国,只是起到加速中国篮球运动起源的作用。特定的中国历史背景和来会里在中国传教,二者在中国篮球运动起源上一个起到主导作用,另一个起到被支配的作用。中国篮球运动的起源正是由于来会里的偶然性的引入才使得中国篮球运动起源在中国特定的历史与背景下必然性的体现出来。这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在中国篮球运动起源中的具体体现。
四、中国篮球运动起源对我们的启发
中国篮球运动在中国已经存留了百年之久,我们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审视篮球运动在中国的起源,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对中国篮球运动的起源有一个更理性的看待。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不仅对篮球运动起源有实际的理性认识,而且同样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性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提高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性。第二,我们要充分重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的作用,不断从偶然性中去分析、判断可能在其背后出现的必然性。第三,我们要分析在偶然性中是否对事物的发展有利还是有弊,利用有利的因素促进事物的发展,避免不利的因素制约事物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 崔景波.中国篮球运动的故乡[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3] 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4] 邹积贵,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l.青岛:青岛海洋出版社.1990.
[5] 邹积贵,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l.青岛:青岛海洋出版社.1990.
[6]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9:12-13.
[7]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编.体育史[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140-141.
[8] 陈新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10-111.
摘要 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引发中国篮球运动起源的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试图对中国篮球运动的起源的给予理性的认识。
关键词 中国 篮球运动起源 偶然性 必然性
一、中国篮球運动起源的偶然性
1891年,美国春田大学的体育教师奈史密斯博士发明了篮球这项运动。在篮球运动发明之后的短短四年于1895年传播到中国。1895年9月,美国人来会里博士(Dr.Lyon,中国名叫李昂),受北美青年会的派遣来中国天津筹建城市青年会。同年的12月8号,在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成立时进行了篮球游戏的表演[1]。这是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篮球这项运动。从中国篮球运动的首次表演,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中国篮球运动出现的偶然性。我们情不自禁的会问,来会里博士为什么要在宣传教会的同时开展篮球表演活动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初期,篮球运动是青年会争取教友的媒介,他们常常借着篮球比赛推展自己的教务工作,因此随着教堂、教会成立,篮球运动也跟着传播开来[2]”。带着这种来会里争取教友目的的疑问,以及篮球运动表演的偶然性,我们国人是否真的能接受呢?通过资料我们可以发现:篮球运动之所以能被中国人接受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在旧中国废科举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中,篮球运动传入我国。过去认为篮球运动的传入是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而传入的简单结论是片面的。作为西方体育——篮球运动,由于具有明确和具体的竞赛规则,以及趣味性和可接受性,这是很自然的[3]。”既然国人对外国的新事物感兴趣,在偶然性的启发下是否有其背后必然的因素呢?
二、中国篮球运动起源的必然性
从来会里在中国创建基督教青年会,随后在中国表演篮球运动,当时也只是为了增加青年会友,所以过去大家都认为基督教带有文化侵略的味道,但我们不可否认,基督教教青年会对中国篮球运动引进所做出的贡献。中国篮球运动从传入到现在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在我们看到中国篮球运动历史偶然性的同时,我们会不自觉的要问,在中国篮球运动起源的背后有没有必然性呢?哲学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客观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偶然性是指事物产生、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产生、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它们在指事物产生、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4]。”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引下,我们相信中国篮球运动起源背后一定有其必然性的因素起决定作用。在追溯任何事物背后稳定、合乎规律的道路中,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产生必须依托于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社会上壤,要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一项事物的产生的必然原因,必须用历史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去审视。否则,一旦用割裂历史发展的、静止的眼光去审视,我们往往会陷于表面、偶然现象的迷惑[5]。”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篮球运动起源的必然性,我们必须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去审视中国篮球运动起源的社会大背景。试问在篮球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
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清楚:经过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封建统治者开始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虽然,这些举措没能解救腐朽落后的中国封建王国,但是,一种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拯救国民的热情空前高涨。其中学习西方近代体育也是国人学习的对象,试问当时中国体育发展的势头如何呢?据史料记载“在1840年至1911年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灭亡的数十年间,中国的政治是腐败的,经济是落后的,体育却是向前发展的势头[6]。”这个原因可归为国人对西方体育的热爱,希望通过西方的一套培养人才的体系拯救国人。外国体育究竟通过什么方式传播到中国?通过查阅史料可以发现“中国近代体育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传入中国:1.聘请外国人来中国传教。2.派人出国学习。3.从外国书刊中学习。4.外国人自觉与不自觉的传播[7]。”那么,中国篮球运动的起源是怎样引入的呢?翻开中国篮球运动的起源也是来会里作为传教士在中国成立基督教青年会的同时,将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篮球带动中国。在传入中国之前也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1895年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这样外国侵略者可以在条约的允许下到中国传教。中国篮球运动可以说是在中国国难当头的条件下,外国传教士在宣传自己文化的同时,不自觉地将篮球运动带到中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篮球运动起源是由于在当时中国特定历史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篮球运动的起源才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中国篮球运动起源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相互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辩证的关系[8]。”二者的对立性主要表现在:二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地位是不同的。必然性居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与方向;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被支配的地位起辅助作用,它不能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只能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必然性和偶然性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必然性寄存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事物的发展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必然性做准备。另一方面,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的补充。同时受必然性的制约,常常隐藏在必然性的背后。就中国篮球运动起源而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历史大背景和大环境,决定了中国篮球运动的起源,而来会里作为传教士把篮球运动引入中国,只是起到加速中国篮球运动起源的作用。特定的中国历史背景和来会里在中国传教,二者在中国篮球运动起源上一个起到主导作用,另一个起到被支配的作用。中国篮球运动的起源正是由于来会里的偶然性的引入才使得中国篮球运动起源在中国特定的历史与背景下必然性的体现出来。这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在中国篮球运动起源中的具体体现。
四、中国篮球运动起源对我们的启发
中国篮球运动在中国已经存留了百年之久,我们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审视篮球运动在中国的起源,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对中国篮球运动的起源有一个更理性的看待。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不仅对篮球运动起源有实际的理性认识,而且同样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性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提高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性。第二,我们要充分重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的作用,不断从偶然性中去分析、判断可能在其背后出现的必然性。第三,我们要分析在偶然性中是否对事物的发展有利还是有弊,利用有利的因素促进事物的发展,避免不利的因素制约事物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 崔景波.中国篮球运动的故乡[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3] 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4] 邹积贵,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l.青岛:青岛海洋出版社.1990.
[5] 邹积贵,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l.青岛:青岛海洋出版社.1990.
[6]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9:12-13.
[7]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编.体育史[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140-141.
[8] 陈新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