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女性\社会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ihee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是用来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盟军并肩作战的女性志愿人员纪念性雕塑,但是它并没有触及这些志愿人员的个体身份,仅是以神话故事中的胜利女神Nike的形象来作为她们的抽象代表。1940年纳粹占领期间,这座雕像被锯成三截扔到库房里。1985年,它被重新竖立在卢森堡的宪政广场,并配以一个底座,上面刻满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士兵(注意,他们都是男性)的名字,使它成为纪念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纪念碑。2001年,依维科维奇创作了这座《罗莎·卢森堡女士》,用于参加卢森堡当代艺术论坛(Casino Luxembourg)和卢森堡历史博物馆共同组办的一个艺术展,展览期间,两座雕塑被同时竖立在卢森堡的宪政广场。
  与原作相比,依维科维奇的这个作品大胆地嵌入了三个关于女性个体的宣言:
  1,用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名字代替神话人物来命名她的作品。罗莎·卢森堡是欧洲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性社会活动家,1919年因其激进的政治主张在德国被处决;
  2,这座雕塑浑圆的肚子显示她怀有身孕:
  3 雕塑的基座上不再是阵亡士兵的名字,而是分别用法文,德文,英文写着“抵抗、正义、自由、独立”,“媚俗、文化、资本、艺术”,“妓女、婊子、麦当娜、处女”。
  依维科维奇表示,在二战中,妇女在卢森堡的抵抗运动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她们的战斗却一直不被官方历史记载,仅仅以象征性的神话人物的形式记录在历史中。通过塑造一个以真人命名的怀孕的女性形象,依维科维奇将活生生的女性个体带到公众面前,希望社会对于女性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给予一个公正的历史评价。
  这座雕像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底座上的词汇,将对英勇的男性牺牲者的纪念变为描述女性的常用词,甚至包含一些辱骂性的词汇,这样一种公然揭示社会对女性的普遍偏见和歧视的行为,让社会上的保守人士(包括很多老年女性)无法接受。依维科维奇在电视采访中表示,当今的社会与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人们变得越来越宽容,但是还是有很多社会问题不能得到公开的讨论,她认为这样的争议是一件好事,艺术的作用之一就是开启思想,引发大众思考。依维科维奇公然藐视纪念碑的伟大光荣男性化的习俗,将日常的女权主义活动与战争中的抵抗活动结为一体,通过这个最受注目的公共艺术项目,重新定义了纪念碑的作用。这个作品成为反纪念碑传统——以英雄的男性化的形式出现的纪念碑模式——的案例,被记录到当代艺术史,改变了公众对纪念碑的认识以及在其中寄托的期望。那些记录了对这个作品的争议的文献资料,包括报纸、杂志、电视、舞台剧,都构成了这个作品的社会意义的一部分,在本次展览中被一起展出。
  个人在社会中的意义
  回顾展中总是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家成长的轨迹。在她的早期作品中,依维科维奇经常把自己作为作品的一部分,通过将个人置放在社会环境中的对比,来探寻社会对女性个体的影响,以及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1975-76年的《维纳斯的悲剧》中,依维科维奇将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和玛丽莲梦露相同造型或姿态的照片并排对比;她的照片中有各种造型,体现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孩子自己的各种梦想。同年创作的《双面人生》中,依维科维奇将自己的照片和从杂志上选出的视觉感相似的照片并列排放;每幅照片上都标有年份,有些依维科维奇自己的照片拍摄的时间要比杂志上同类照片的时间早。依维科维奇希望通过这样直观的视觉对比,来揭示大众传媒对个人生活和品味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1976年,依维科维奇开始通过修改广告,将它们转变成时尚界意图宣传的高雅魅力的对立面,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1976年的《纸面女人》和1979年的《化妆》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纸面女人》由一系列杂志广告图片组成,依维科维奇将这些杂志广告页面撕裂、折叠、涂画、穿孔后展示出来;《化妆》中,依维科维奇用几组图钉穿透杂志广告页面上美丽模特的面部,重点集中在女性化妆注重的眼睛、颧骨、嘴唇等部位。依维科维奇的这些作品,意图揭示在这些美丽外表的背后所掩盖的暴力。
  政治、谎言、暴力、战争、遗忘
  依维科维奇对于作为行为艺术的表演情有独钟,认为由于表演的随机性和不可复制性,使这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而现代录像技术使我们得以保存这些现场表演的资料,回顾它们在社会和公众中所产生的影响。
  1974的《甜蜜的暴力》(Sweet Violence)中,她在镜头前安装,一个铁栅栏,重新拍摄在前南斯拉夫国家电视台上播放的节目,这一层挡在观者和电视画面之间的栅栏的影子,拉开观者的距离,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思考这些电视节目的真实性和它们真正的作用。1982年的《个人剪辑》(Personal Cut)中,依维科维奇把自己的头用一个黑色头套罩住,用剪子随机在上面剪开一个一个洞,每剪开一个洞,她的脸就露出一部分,然后播放一小段在国家电视台上录制的新闻节目片段,直至她的脸完整暴露出来。这个作品由于其潜在的对大众传媒作为国家宣传工具的作用的质疑而受到广泛关注,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同样策划于1982年的《熟能生巧》,则关注更广泛的社会和平、战争、暴力等问题。一个身着黑色晚装的女人站在台上,头被一个白色的塑料袋裹住;背景音乐是玛丽莲·梦露在电影《公共汽车站》(Bus Stop,1956)中演唱的一首感性的歌曲,背景音乐的音频被逐渐调慢,直到声音变得无法辨识;背景音乐不断地被不和谐的机枪扫射声和各种电子游戏机的声音打断,这些声音效果是依维科维奇在2008年在纽约录制的;身着黑装的女人在枪声中倒下,白屏,站起,再次中枪倒下,白屏,再次站起。依维科维奇这个不断重现暴力的行为艺术引起广泛的关注,虽然它创作于1982年,但是在2011年的今天,当各种暴力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之时,重新展示这个作品,似乎更能引发人们对暴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005年,依维科维奇将视频的作用进一步推广,利用作品《罗尔巴哈活的纪念碑》(Rohrbach Livi ngMemorial)来探讨怎样才能更好地记住历史。它打破了以耐久的材料制作纪念碑的形式,用短暂的即时表演来纪念历史事件。这个作品以一张摄制于1940年代的照片为原型。在这张照片里,罗姆人(Roma)和辛蒂人(sinti)在等待被送往一个集中营。依维科维奇请奥地利小镇罗尔巴哈(Rohrbach) 的居民在一天清晨到一个广场上集中,默默等待直至中午,并将这个在沉默中等待的过程录制下来。随后,参与演出的居民接受访谈,谈谈他们为什么愿意参与制作这个作品以及他们在表演过程中的感受。1940年代的照片,罗尔巴哈居民的录像和访谈录一起被陈列在这里,供公众们浏览、阅读、思考。
  女性和社会
  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从来都无法摆脱社会对自己所施加的影响。1991年,前南斯拉夫解体,巴尔干半岛陷入长期的种族冲突和战乱之中。乱世中,女性总是成为牺牲品,遭受她们本不该遭受的悲惨际遇。依维科维奇使用她常用的技法,用自己作品关注战乱中女性的命运。制作于1997-2001年的系列作品《XX一代》,纪念那些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反法西斯罪名被杀害或被投入集中营的年轻美丽的女性。而制作于2002 2009年的《妇女之家》,则为在巴尔干地区因战乱和家庭解体而流落街头的女性呼吁,希望她们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历史,只有被记住,才能对未来有所指导意义,但是人们往往是健忘的。在拜金主义盛行、消费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对于历史的集体遗忘似乎是整个世界的普遍现象。2010年的《正确方向,革命?珍珠?》向社会大众提出一个被逐渐遗忘的问题。在每幅照片中,被摄者面向镜头,左眼被一张摄于1940年代南斯拉夫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两位行军礼的女游击队员的照片覆盖,而被摄者则模仿1940年代的军礼姿势,只是行礼的手中握着一串珍珠项链。那么,哪一个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才是正确的呢?
其他文献
2012年2月18日,日本青年艺术家群展“七问”在华氏画廊开幕了。展厅里呈现的是日野之彦、金子富之、青水京太郎、宫崎勇次郎、大岛梢、指江昌克、山本童基七位艺术家的作品。  日野之彦画笔下的人物脸部表情夸张,尤其是惊恐的眼神,如同天真的孩子诧异地注视着经济高速运转的世界c虽然我们有各种不适应,但是又无法逃离。这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本该熟悉的世界变得遥远又陌生。  与日野现实描绘手法不一样,金子富之和
期刊
说起我的导师王庆珍教授,总会使我不由地想到几件小事。说说最近的吧!前段时间我作为学校代表到上海参加展会,回程与王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同行,在机场闲逛的时候,我们走进了一家卖床上用品的店铺,王老师灵感一现:“买回去,可以做一个玫瑰色的梦……”足以见得艺术已经成为王老师生活的一种习惯。  我们这些学生都很喜欢去老师的办公室,这里面还有个小秘密哦,所有人只要到了王老师办公室就能分享到美味的咖啡。不过最吸引
期刊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艺术品收藏,是2010年回国探亲时与一位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友叙旧的时候。老友在搞艺术,自己创作同时也做收藏。他给我简略讲了讲近几年做收藏的体会,然后告诉我,要开始收藏尚未知名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一是因为价格相对便宜,二是因为这些年轻艺术家需要支持,三是因为如果眼光够好,真的可以在大家还没发现新的艺术潮流并蜂拥而上之前收集到很多日后的宝藏,会是非常不错的投资。  今年1月介绍过的阿尔弗
期刊
  
期刊
SHMJ: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让你选择了美术?一路的求学经历还顺利吗?  马漓澧:画画是从小喜欢的事情,没有想过要选择其他的专业,从小就知道长大一定会从事艺术创作工作,只不过油画是上大学的时候才选的,小时候喜欢动漫。一路走来,还算顺利,04年考附中那年专业的美术训练才开始不到一年,但还是考上了,当时忐忑又兴奋,08年又顺利通过了美院这边的专业免试,文化课很容易就过了美院的线。只是下一步,还没有完全想
期刊
2月19日,由著名批评家顾丞峰策划的“何琦作品展”在南京艺事后素美术馆开幕。  何琦是著名的旅美艺术家,原为南京金陵神学院教授,他成长于南京,曾经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德国汉堡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基督教界的第一位艺术学博士。  画展开幕式是在南京金陵神学院唱诗班吟唱的圣咏乐声中开始的,这种强烈的仪式感让人找同了久违的神圣,展厅仿佛变成了神圣的教堂,开幕式也仿佛成了庄严的弥撒。不过美术馆
期刊
展望:首先我非常高兴能和李淼先生,进行这样的一次对话和碰撞。我们都是62年生人,同龄人。今天可以在UccA这样一个平台上,以一次艺术展览为起点开始我们的讨论,特别是能够和一位科学家交流,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在艺术创作当中,我经常会碰到一些和科技、科学相关的话题。就说去年我就设计过一个大机器,它是用来打石头的,在遇到一些技术难题时,我会请教一些工程师,还没有真正和科学家打过交道,所以,今天是
期刊
画家自己会藏怎样的画呢?2月18日15时在南京江东北路11l号诸子艺术馆举行的“诸子2012·画家藏画——萧平、江宏伟、徐乐乐个人收藏展”上,你可以找到答案。萧平的藏画涉及古今中外,堪称海纳百川;江宏伟藏了不少身边画家的作品,可见触类旁通;徐乐乐的收藏则可以看出她强烈的喜好,不少竟是无名氏作品,藏之,只因为“画得好”。  徐乐乐:纯出喜爱,与升值无关  谈到收藏佚名画家的作品,徐乐乐笑言:“那我还
期刊
时间:2012年3月10日  地点:北京陈文骥工作室  受访人:陈文骥  采访人:冯博一  主持语:陈文骥不是一个以社会重大主题和文学情节表现见长的画家,而是一个专注绘画语言魅力、尊重自己的绘画性感觉的抒情画家。在他的作品中,有对油画艺术历史的尊重、有对绘画语言变化的敏感。他努力学习中国早期油画家那种广阔的文化修养,使自己的作品有较多的历史文脉气息。但他独特的冷静气质和独思习惯,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
期刊
主持语:  文化学者李廷华撰写的《王子云评传》,对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人物王子云先生的生平及事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揭示,也对王子云的坎坷遭遇及社会、文化原因详为分析。《评传》出版后,在美术界受到普遍好评。朱天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经与王子云先生有过密切接触,对王子云的人格精神及性情作为十分感佩,对《评传》有独特解读。本期将朱天杰与李廷华的对话及《评传》中的一部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成立》同时发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