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做“小我”的作品,因为人类的情感是相同的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HMJ: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让你选择了美术?一路的求学经历还顺利吗?
  马漓澧:画画是从小喜欢的事情,没有想过要选择其他的专业,从小就知道长大一定会从事艺术创作工作,只不过油画是上大学的时候才选的,小时候喜欢动漫。一路走来,还算顺利,04年考附中那年专业的美术训练才开始不到一年,但还是考上了,当时忐忑又兴奋,08年又顺利通过了美院这边的专业免试,文化课很容易就过了美院的线。只是下一步,还没有完全想好要怎样走。
  SHMJ:你想通过你的艺术传达给读者什么?
  马漓澧:我觉得画画像是在找知己,如果你要传达的东西别人在这方面正好有感触,那就会产生共鸣。很多情感很多情绪都是人人都有,又难以言说,我切中的就是这个点。
  SHMJ:你的作品不涉及那些沉重的话题,呈现出一种单纯,但充满了清新的热情,比如《青春期》、《春》,这种强烈感性的推动力是什么?
  马漓澧:可能推动力就是我的内心吧,虽然我很开朗,但从内讲我不喜欢做吵嚷呐喊的事情,所以至少现在的我不会去涉及太沉重的东西,说了也白说。我能做的是什么呢?除了外在那些比如政治啊、社会矛盾的问题,人的内在其实也有很多结节得不到释放,所以我喜欢做情绪更“小我”的作品,因为人类的情感都是相通的,你的表达得到位,别人看到也会有一丝释放感,甚至被你营造的感觉世界包围,能沉吟一会儿,这就够了。
  SHMJ:对于和你表达相类似题材和情感的作品,你如何看待?你认为你的作品最重要的不同点和着眼点在哪?希望你能结合你的创作思路就作品具体谈谈。
  马漓澧:每个人都会对某些东西特别有感觉吧,所以很多艺术家,你看他一辈子的作品,就感觉像在跑操场,人关注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能表达得力就好。
  我个人对情侣关系中的各种情绪、状态特别感兴趣。这是非血亲可以建立的最亲密的关系,它却让你最不满足最困惑最孤独,所以最近的创作都在围绕这种亲密又孤独、依赖又对抗的矛盾点进行创作。比如从图式上让两个人以接吻、对视或依靠的方式相连,但眼神错开或空洞地对视,他们不能分开又像已经分开。质感上,选择像玉石一样的质感表现皮肤,想给人一种脆弱感,好像皮薄得一扎能出水儿。
  SHMJ:你认为目前比较能代表你的作品是哪些?他们彼此之间在创作脉络上有关联吗?对于艺术家的个性语言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马漓澧: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这是一定的。我觉得自己还在形成自己语言的路上,现在所有这些作品都能代表我自己,要是纵观一生的话,我现在一定是在“马漓澧的早期”,所以就有些纵容自己多尝试自己感兴趣的语言,艺术是一辈子的事儿,将来也许真的没有勇气各种尝试了,所以现在要把握“早期”的机会~哈哈哈哈。现在的创作脉络要我走过这一段才能明晰吧。
  SHMJ:作为80后,你们这一代人,你觉得在艺术发展上你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马漓澧:太自由也可能就不自由,选择太多就会无从选择。我感到自己想说的话太多,但是不能都在一个作品里说,而且画得一张一张画,这也算个小困惑吧。当敲定一个题材,主要困惑就是表达方式上的,那就是技术的事儿了。以后的困难……我一般不去想,关注当下,做好当下,当困难出现,去解决,自己又会提高。总感觉搞艺术创作不能太避困难,避免心太强就会太小心,反而束手束脚了,所以困难来了再说吧。
  SHMJ:有人说艺术创作是个不断地在难为自己,反对自己,重建自己的过程。你比较向往和享受的一种生活和艺术状态是什么样的?
  马漓澧:其实我最想在画画中找到快乐。就像小时候一样,因为我喜欢它肯定一辈子就不会放弃它,所以我希望能从画画中得到最大的快乐了,当然创作是要不断为难自己,但一旦一个小坎儿迈过去了,这种快乐是难以言喻的。
  SHMJ:学生时代总是过得很快,你学了艺术,就会想将来要成为一名艺术家,不管你多不愿意总是会和市场有所关联。那么你怎么认识市场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马漓澧:现在中国有艺术市场也是个好事吧,它至少可以让艺术家干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可以维持生活和创作,而不用像二十多年前,得用别的活路养自己和自己的艺术。只要自己不被市场左右,不投别人所好就好,否则就成了商业艺术品生产者了。
  SHMJ:中国当代艺术现在正处于图像泛滥的时代,你怎样看待技术性与艺术创新的关系?
  马漓澧:技术创新和艺术创新当然有联系,因为任何观念、想法要落实在画布上,技术都是必由的通道,这都是技术。但是绘画发展到现在,仅仅想通过技术就让画面有什么新意,很难。创新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事儿。
其他文献
《沉史浮生——李志强彩墨作品展》于2012年4月22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由美术批评家贾方舟先生任策划及学术主持。此次展出的50余幅作品是李志强自1993与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两次个展后,潜心探索创作的彩墨作品。展览以“沉史浮生”命题,作品取材于两个方面:历史主题与现世生活。在历史主题中,呈现的多是金戈铁马、沙场厮杀的宏大而悲壮的场面,而在市井生活中,呈现的多是消费主义商业时代的五
期刊
关于“北平美术作家协会”的介绍,虽然因那场著名的“国画论战”为中国现代美术史所传载,但若细加探究,则又主要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和对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分析,而对该团体成立目的、团体名称、成立时间、组织机构、会员人数及主要活动诸项,反倒显得含糊不清,以致众说纷纭。举个例子说,即以徐悲鸿在该会中的身份,就有“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会长”、“名誉会长”、“荣誉会长”等等不同的名目,来自当事人的记忆、
期刊
SHMJ:谈一谈你为什么选择壁画专业?  张文瀚:在壁画系我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会对西方的绘画体系和材料体系有个系统的认识。而且绘画的风格也可以更加自由,自然而然地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而其他系可能有的老师更喜欢一些学生画的像自己的样式,或者说学生画得像某位老师就可能会比较吃香,这是我无法接受的。  SHMJ:学习壁画,你一生可能要面对多方面表现题材的挑战,去面临许多陌生的表现领域,还会接受命题限定,
期刊
主持语:  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对张敏杰二十多年的绘画历程做一次回望。这么说是因为在当代画坛,很少有人像他那样保有着旺盛的创作力和艺术才能,他在版画、油画、雕塑、壁画四个艺术门类打通跨越,创作的作品足以构成一次饱满的展示,印证着张敏杰作为创作主题的精神自觉和具有的学术意义。  确切的说,张敏杰的所有作品都是根据自己生命体验和视觉感受,寻找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切入点,试图通过生命意识和文化个
期刊
主持语:  本期对话栏目邀请的嘉宾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林磐耸教授与中国美术学院的周刚教授。林磐耸是台湾设计界及设计教育界的元老,周刚则是大陆会展设计领域的开拓者与水彩画界的中坚。两位嘉宾从台湾师范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的渊源一路说开去,对两岸美术设计的教学、学科设置及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形成等话题进行了探讨、比较甚至反思。相信读者会从二位坦诚、中肯的交流中到得收获与启示。  林磐耸:1949以后,“国立艺专”
期刊
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了响应这一号召,在第一时间,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共同策划组织了《画说康巴——中央美院艺术家深入川西藏区采风活动》。  岁末年初,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省美协、四川甘孜、阿坝少数民族艺术院校的艺术界部分代表齐聚四川省博物院,正式启动赴四川藏区“画说康巴
期刊
2012年2月18日,日本青年艺术家群展“七问”在华氏画廊开幕了。展厅里呈现的是日野之彦、金子富之、青水京太郎、宫崎勇次郎、大岛梢、指江昌克、山本童基七位艺术家的作品。  日野之彦画笔下的人物脸部表情夸张,尤其是惊恐的眼神,如同天真的孩子诧异地注视着经济高速运转的世界c虽然我们有各种不适应,但是又无法逃离。这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本该熟悉的世界变得遥远又陌生。  与日野现实描绘手法不一样,金子富之和
期刊
说起我的导师王庆珍教授,总会使我不由地想到几件小事。说说最近的吧!前段时间我作为学校代表到上海参加展会,回程与王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同行,在机场闲逛的时候,我们走进了一家卖床上用品的店铺,王老师灵感一现:“买回去,可以做一个玫瑰色的梦……”足以见得艺术已经成为王老师生活的一种习惯。  我们这些学生都很喜欢去老师的办公室,这里面还有个小秘密哦,所有人只要到了王老师办公室就能分享到美味的咖啡。不过最吸引
期刊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艺术品收藏,是2010年回国探亲时与一位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友叙旧的时候。老友在搞艺术,自己创作同时也做收藏。他给我简略讲了讲近几年做收藏的体会,然后告诉我,要开始收藏尚未知名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一是因为价格相对便宜,二是因为这些年轻艺术家需要支持,三是因为如果眼光够好,真的可以在大家还没发现新的艺术潮流并蜂拥而上之前收集到很多日后的宝藏,会是非常不错的投资。  今年1月介绍过的阿尔弗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