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诘问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18日,日本青年艺术家群展“七问”在华氏画廊开幕了。展厅里呈现的是日野之彦、金子富之、青水京太郎、宫崎勇次郎、大岛梢、指江昌克、山本童基七位艺术家的作品。
  日野之彦画笔下的人物脸部表情夸张,尤其是惊恐的眼神,如同天真的孩子诧异地注视着经济高速运转的世界c虽然我们有各种不适应,但是又无法逃离。这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本该熟悉的世界变得遥远又陌生。
  与日野现实描绘手法不一样,金子富之和青木京太郎的作品中表现的则是神话中的的精灵、妖怪、恶魔。他们都痴迷于神话故事,将其中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画布上。
  宫崎勇次郎的《水龙图》带给观者的是奇妙的海底世界,画面中布满了各样的海中生物,甚至将富士山都搬了进来,不得不让人赞叹他的奇思妙想。
  大岛梢从孩童时期就开始对神奇的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昆虫植物都是她所关注的对象,人们往往注意不到的细节令她着迷。“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从这些小的着眼点,跟随大岛一起探宄广阔宇宙的奥秘。
  指江昌克则更过关注城市风景。曾经在日本人平常生活中熟知的理发店、电话亭、小商店等,被凝缩成球体悬浮的面面上。画面的下方是各种废弃物,远处依稀能见“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林立的高楼大厦。过去与现在,一种时空的交错感恍然呈现。
  山本童基的作品以自画像著称,这次展出的是在他北京驻留期间(2011年4月至今)创作的作品,仍然延续了自画像的创作手法。画中的人物情绪丰富、描绘精细,每个形象都是山本童基自身的缩影。他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一个只有他自己的世界。
  参展的七位艺术家都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在我们眼前的是七种不一样的态度,反思,诘问。
其他文献
SHMJ:你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恬静、很古典的女孩子,可是在看过你的画之后,会发觉这与表面看内敛的你不太一样,你是怎么看这个现象的?  彭伟华:过去也有人这么说,具体为什么我也说不好,可能把比较“豪迈”的一面表现在画面上没那么不好意思吧。  SHMJ:简单谈一下你的作品选题吧,  彭伟华:过去都是老师安排,摆什么画什么,定什么题画什么,有想法也都是从一个陌生的对象出发去挖掘。不怕笑话,毕业创作的题材
期刊
SHMJ:你在创作中尝试很多,首饰、插画、铜版等等,这些不同的接触对你目前的创作来说有其它意义吗?  全力:你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点──制作性。它们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制作,对我来说表现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制作的过程。这也是我进入版画系以来的比较大的一个感悟。与以前不一样了,之前说起创作,常用“画”这个词。而现在就会用“制作”。不仅仅是词的不同,我觉得我对绘画的理解变了,对待画面的态度也变了。甚至对于
期刊
SHMJ:你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对你影响深刻的老师或艺术家,他们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陈俏汐:作为一个幸运的学子,从启蒙到附中,以及美院的每一位教过我的老师都给过我真诚的教导。可以说是老师们领着我进入到艺术的殿堂,教我要自我鞭策、真诚地面对生活、艺术。正如徐冰老师所说:“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  SHMJ:你能谈一下《触》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吗?  陈俏汐:触动
期刊
主持语:  照片上的来源、黄庆、任志忠、邬大勇、周小松,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青年教师,他们在美院和西湖湖山境域的滋养下,氤氲着一种生活的姿态和创作的热情,代表着当今中国油画的一种特殊气质。他们乐于回溯探源,在追踪西方绘画“古典”精神的同时,也关注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走向。尽管他们的面貌各有不同,但对个体生存体验已成为他们艺术表达的一种主要人文意识。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情感、关注作品的纯正性,并努力
期刊
《沉史浮生——李志强彩墨作品展》于2012年4月22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由美术批评家贾方舟先生任策划及学术主持。此次展出的50余幅作品是李志强自1993与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两次个展后,潜心探索创作的彩墨作品。展览以“沉史浮生”命题,作品取材于两个方面:历史主题与现世生活。在历史主题中,呈现的多是金戈铁马、沙场厮杀的宏大而悲壮的场面,而在市井生活中,呈现的多是消费主义商业时代的五
期刊
关于“北平美术作家协会”的介绍,虽然因那场著名的“国画论战”为中国现代美术史所传载,但若细加探究,则又主要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和对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分析,而对该团体成立目的、团体名称、成立时间、组织机构、会员人数及主要活动诸项,反倒显得含糊不清,以致众说纷纭。举个例子说,即以徐悲鸿在该会中的身份,就有“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会长”、“名誉会长”、“荣誉会长”等等不同的名目,来自当事人的记忆、
期刊
SHMJ:谈一谈你为什么选择壁画专业?  张文瀚:在壁画系我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会对西方的绘画体系和材料体系有个系统的认识。而且绘画的风格也可以更加自由,自然而然地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而其他系可能有的老师更喜欢一些学生画的像自己的样式,或者说学生画得像某位老师就可能会比较吃香,这是我无法接受的。  SHMJ:学习壁画,你一生可能要面对多方面表现题材的挑战,去面临许多陌生的表现领域,还会接受命题限定,
期刊
主持语:  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对张敏杰二十多年的绘画历程做一次回望。这么说是因为在当代画坛,很少有人像他那样保有着旺盛的创作力和艺术才能,他在版画、油画、雕塑、壁画四个艺术门类打通跨越,创作的作品足以构成一次饱满的展示,印证着张敏杰作为创作主题的精神自觉和具有的学术意义。  确切的说,张敏杰的所有作品都是根据自己生命体验和视觉感受,寻找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切入点,试图通过生命意识和文化个
期刊
主持语:  本期对话栏目邀请的嘉宾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林磐耸教授与中国美术学院的周刚教授。林磐耸是台湾设计界及设计教育界的元老,周刚则是大陆会展设计领域的开拓者与水彩画界的中坚。两位嘉宾从台湾师范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的渊源一路说开去,对两岸美术设计的教学、学科设置及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形成等话题进行了探讨、比较甚至反思。相信读者会从二位坦诚、中肯的交流中到得收获与启示。  林磐耸:1949以后,“国立艺专”
期刊
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了响应这一号召,在第一时间,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共同策划组织了《画说康巴——中央美院艺术家深入川西藏区采风活动》。  岁末年初,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省美协、四川甘孜、阿坝少数民族艺术院校的艺术界部分代表齐聚四川省博物院,正式启动赴四川藏区“画说康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