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一个“中国梦”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tar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合肥市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努力澄清3个认识误区,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紧扣实际,以规划为龙头、以体制机制为关键、以产业为支撑、以公共产品为抓手、实现城镇化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良性互动,扎扎实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认识;合肥市;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9-0044-07
  农村好?还是城市好?问题简单却又令人纠结!19世纪英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了城乡一体的思想。他认为“城市和乡村都各有优点和相应的缺点,而城乡一体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必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所发出的最强音,也是向全党同志乃至全社会发出的最响亮的号召。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该,也能够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发挥示范作用。
  一、对城乡一体化的理性认识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定义
  城乡一体化并非舶来品,而是中国的首创。对城乡一体化的定义,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解释。国外也只有城乡均衡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等说法。黑格尔认为,“任何概念的界定都是全部理论的展开”。
  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其解读也各有不同。社会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打破相互分割的城乡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的必经途径;经济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紧密,协调城乡发展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生态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平衡系统的最高境界;城市地理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自然—社会—经济符合系统发展变化的顶级状态,它是通过城乡关系自身否定之否定而实现的[1]。
  如果以简洁的语言下定义的话,城乡一体化就是指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统一性。城乡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平衡、协调、有机结合的关系。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就不能“城乡两策,重城抑乡”。二是目标性。城乡发展的目标就是城乡一体化。城乡居民在政治权利、收入分配、社会福利等方面趋于平衡、趋于公平、趋于均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三是阶段性。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第一步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遏止住目前城乡差距还在扩大的趋势;第二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第三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四是复杂性;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要改革城乡体制,即主要改革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产权不清晰的土地制度和城乡不平衡的财政制度。
  (三)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目标是“七个一体化”
  即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要素配置一体化;城乡基础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四)城乡一体化的衡量标准
  对此,目前形成的共识:一是城乡统一市场的基本建立,特别是统一要素市场的建立;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一致;三是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基本一致,特别是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异完全消除;四是农业高度发达,农业GDP比重下降到5%以下,专业农户成为农村的主体居民;五是全国恩格尔系数平均降到15%左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五)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2]
  误区之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表现之一,追求外在形态的一样化。机械的按照城市的摸样去建设新农村。城市有的,农村也要有。城市有高楼,农村也要建设楼房,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把城乡一体化建设变成为一种形式。表现之二,将“城乡一体化”理解为“空间一体化”。盲目追求城市和乡村在空间上的一体发展,混淆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上的区别,走了一定的弯路。有的地区就提出将农村的污水要尽量纳入城镇的污水管网,农村的垃圾处理采取村收集、镇转移、县处理的模式,将农村的垃圾运进城市。但从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来看,很多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是最经济、最生态的。运到城镇集中处理,无论是从管网上、运行费用上,还是从污染方面来说,都是不经济也不生态的。从资源化来说,农村的很多垃圾是可以堆肥、作为资源来再利用的。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市和乡村有许多不同之处,并且有本质的区别。城、乡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繁荣。
  误区之二:城乡一体化就是以新农村建设替代化。认为城乡一体化只是解决农民的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吃水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于是认为当前的“美好乡村建设”就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于是乎,只追求给予农村更多物质和资金上的支持,而没有从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更缺乏全局上的通盘考虑和战略上的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整体和局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误区之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农村城市化。这显然有悖于城乡一体化的本质要求与价值取向。从世界发展历史来看,城与乡、工业与农业、工人与农民是并存的,是缺一不可的。城市化水平再高,城乡一体化程度再高,农村和城市总是并存发展的。从发达国家(地区)和国内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来看,城乡一体化不是用城镇取代农村。美国和德国的农村人口也分别有3%~4%。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把大量的农民转变了身份的同时,还要把留下的少量农民转变为现代新型农民,让这部分农民不进城也能享受到城市文明。因此,城乡一体化不是一个消灭农民的过程,而是城市功能、生活方式的扩散,以及城市精神在更大范围传播的过程。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才能实现城市和乡村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大问题。“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中国未来30年最大的挑战,就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不破解就意味着执政不稳,中国几千年来都有因为农民问题没有解决好,而丧失政权的例子(张来武,2012)。
  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建国后,我国发展经济,执行的是一个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也效仿西方和苏联)。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于是,我国建立了3种制度:一个是统购统销制度,一个是人民公社制度,一个是户籍制度。因而,城乡二元结构于1958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而形成,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二元结构造成了我国城乡分割,阻碍了农村发展,制约了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不断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新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小康”一词出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两千多年前,孔子开始用“大同”、 “小康”来表达心目中的社会理想;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它是我国21世纪前20年要实现的一项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才能促进农村的发展,在全国实现全面小康。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对农村来讲,就是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我国有百分之五六十的人在农村,如果农村很乱,那怎么能和谐?所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城乡差距扩大问题,解决农村矛盾问题,实际上是和谐社会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
  三、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历史与现状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展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城乡一体化的思想逐渐受到重视。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江苏苏南地区。1983年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背景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发展中遇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割的障碍,使得乡镇企业难以顺利发展。所以有些县、市就提出来政府要对辖区内的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实行统筹兼顾的调节和安排,提出要实行城乡一体化。因为这个概念和做法,符合经济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发展的实际,所以不胫而走,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许多学者也开始对其内涵和概念进行研究。当时随费孝通教授在苏南进行小城镇问题研究的张雨林研究员就此进行研究,写了“论城乡一体化”的论文,发表在《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5期上,这是比较系统论述城乡一体化的第一篇文章。[3]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从政治的最高层面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遗憾的是,该政策出台时机不好,正值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之时,因“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而收效甚微。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008年4月起,安徽省政府先后批准芜湖等6市1县(芜湖市、马鞍山市、合肥市、铜陵市、淮南市、淮北市和郎溪县)为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989年,合肥市正式确立了“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这在当时全国极为少见;2001年,提出了“坚持城乡一体、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整体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强大的合力推动农村加快发展。2006年,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特别是工业立市、从“141”进而到“1331”空间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从较高层面上引领和推动了合肥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较好较快发展。具体工作也可圈可点,诸如进行体制创新,成立统筹办,城镇医保和新农保“合二为一”,九年义务教育城乡统一免费,肥西晋级“全国百强县”,长丰人县摘下了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等等。2012年,合肥市城镇化率为66.4%。
  截至目前,合肥市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形成的特色是六措并举,极力推进合肥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一是以产城园一体化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城乡统筹联动发展;推进合作共建,带动县域经济融合发展;打造工业集中区,促进特色镇域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以“三新”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新社区、新村庄、新农庄环境整治等“三新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以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为载体,探索出了一条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三是以土地制度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坚持将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一步迈向了“土地”,走出了“以土地整治提基础、以土地流转促规模、以仲裁调解化矛盾、以转移就业作保障”的创新之路。四是以社会保障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城乡并轨;③农村低保、五保和失地农民实现应保尽保。五是以金融创新破解农村融资难题。①探索农村资源资本化的路径;②大力发展县域新型农村金融组织;③大力发展农村扶贫资金互助社。六是以政策创新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坚持把理念、政策、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作为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动力源泉。“整村推进”是合肥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试点和新农村建设方面涌现出来的全国名牌。   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合肥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与建设美好乡村实现良性互动,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对实在不能城镇化的地方,建成美好乡村,最终形成生态文明下的城镇村共生模式。
  到2015年,合肥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城乡社会发展同步、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成为安徽省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真正在合肥市城乡实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并早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格局,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进而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身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昌年.略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客观必然性[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2).
  [2] 黄楚平.澄清对城乡一体化的三个认识误区[J].学习时报,2010-06-30.
  [3] 陆学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分析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 王永龙.构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机制[J].合肥行政学院学报,2012(1).
  [5] 李一文.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模式及经验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010(5).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 "Chinese Dream"
  ——Taking Hefei,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Yonglong
  (Hefei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Hefei 238000,China)
  Abstract: It is a major task to carry out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ll-round way. Hefei is fully awar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makes efforts to clarify three misunderstandings in cognition,actively learns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t home and abroad,and tries to realiz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reality and with planning as the leading guide,system mechanism as the key,industries as the support,public goods as the starting point in order to build the "Lake City,Innovation Base"with all efforts,and promot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own to earth.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cognition;Hefei;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张改兰)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对我国最低工资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分割共同作用,构造了一个竞争性行业劳动力市场(城市二级劳动力市场),竞争性行业劳动力市场拥有庞大数量的低收入者是我国收入差距保持较高的水平的主要原因。在目前缺乏有效的工资集体谈判机制的情况下,最低工资是增加二级劳动力市场上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研究还发现,最低工
期刊
摘 要?演产业升级是实现区域环境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环境治理与产业升级的机理关系对京津冀资源环境现状、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京津冀产业升级需要由自我循环模式向区域一体化模式转变,北京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脑向研发和销售两极发展,天津作为区域的神经系统加强研转产的产业接合,河北作为区域发展的躯干加强与其他区域和下游产业的联系。  关键词?演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 创新机制
期刊
摘 要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提升竞争力。通过国际比较可知,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但近年来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对困境。文章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的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经济和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难题,进而从挖掘政策红利、改变发展方式、加快制造业转型、提速服务业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提出了破除我国产业发展困境的措施安排。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成为竞争的主体,品牌化战略日益成为城市重要的竞争策略。文章从城市品牌外部资源的研究视角,将生态位理论引入到城市品牌的研究之中,从品牌支撑、品牌维护、品牌实现三个维度构建城市品牌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和重叠压力测度函数对城市品牌的资源获取能力和品牌间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并以济南等周边八个城市的旅游品牌作为研究样本,辨识城市旅游品牌的竞争结构,通过对不同层次城市
期刊
[摘 要]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重庆1997年~2009年的生态足迹,应用发展能力公式对重庆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以及采用产业—生态和谐指数分析了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实证研究表明:1997年~2009年重庆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人均生态赤字逐年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高,但仍然具有潜在的不可持续性;产业—生态和谐指数逐步下降,产业发展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势头逐步加强。在生态问题的背
期刊
摘 要利用全国587户粮农数据,通过单因素相对影响比率与Logit模型研究了粮食种植户农机购置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外出劳动力数与粮食收入比重对农户购置农机具具有显著的负向激励;粮食生产商品化程度以及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购置农机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耕地面积越大、耕地细碎化程度越低则农户购置农机具的倾向越强;粮食主产区农户的农机购置程度显著较高,而粮食主销区则显著较低;小麦种植户的农机购置程度
期刊
[摘 要]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在弥补正规金融支农不足、促进农村事业稳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构建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8所农村微型金融机构2008年~2010年风险指数和经营绩效之间的动态关系,面板协整结论认为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风险指数与经营绩效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面板回归结果进一步指出,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风险指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营绩效将下降0.435179百分点。文末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
期刊
摘 要中国在遭遇全球最多的反倾销诉讼的同时,也积极发起反倾销。“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在反倾销上的姿态相当积极,尤其是印度和南非。中国反倾销路径与特征和“金砖国家”存在一定共性,但也有明显差异。利用经验数据分析,中国对于国内产业安全和市场稳定的考虑是其首要因素,对于主要贸易伙伴发起的反倾销占主体。其余“金砖国家”则更多集中于发展中经济体,“金砖国家”内部反倾销密度和强度明显强于中国。中国
期刊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面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中极具活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成分。但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局部性困难突出,新老问题交织,尤其部分行业小微型企业面临严峻形势,强大的市场倒逼机制推动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目前,阻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依旧存在,转型升级下新生需求的多元化的金融业务、市场和机构发展滞后,中小企业
期刊
[摘 要]一般认为,如果农民工能够在城市获得一份长期合同或者能够从事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工作,那么他们将更有可能融入城市。这有利于缩小地区和社会阶层的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基于CHIPS 2007数据,应用多元logit 回归模型从职业性质和职业类型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的内生约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其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受教育程度以及强社会关系对农民工获得长期合同以及技术管理类职位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