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墓床

来源 :人民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ongxu2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作为“童话诗人”的顾城,诗歌里的悲剧色彩。从童话与现实的隔阂、避世情结与自我崩溃、死亡诗学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解析顾城诗歌里出现的悲剧性的原因,旨在加深对顾城诗歌的理解与领悟。
  【关键词】童话;避世情结;死亡诗学;悲剧
  顾城,一个怀揣着“许多浆果色的梦”的童话诗人,一个在现实与童话之间游离的孤独的行者。在其短暂而又丰富的一生,留给读者许多带有强烈童话色彩的诗歌,也把自己的童话天国向读者一一开启。他携带着生命狂想曲,声称“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融进了/我的生命/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 [1]顾城的确如他所宣誓的那样,他的诗歌,刻着顾城独有的印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这首著名的《一代人》也给了许多彷徨彳亍的知识分子勇气,去直面十年浩劫所带来无言的创伤与伤痛。
  作为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朦胧诗派的一员,顾城与其他成员如江河、北岛、杨炼、舒婷一样,都在摸索着诗歌的新主题。从面向大众转而关注内心的诗歌探索,使得顾城、北岛、舒婷等一干人在朦胧诗的道路上,都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尽管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朦胧派的诗人纷纷转向,朝着各自的选择发展。而顾城,则决然地走向了他的悲剧,结束了其一生的追逐与梦想。本文旨在探讨分析顾城诗歌中显现的悲剧色彩的原因,从而顺其脉络,挖掘顾城的悲剧性结局的隐性因素。
  一、童话与现实的隔阂
  在顾城的心里,构筑着一个童话世界,一个与现实有着距离的梦的天国。顾城的童年时期遇上了十年浩劫的文革,于是跟着父亲顾工下放到渤海荒滩上去养猪。这段下放经历,提供了顾城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启迪了顾城深埋于心底的诗意,也燃起了顾城建造童话王国的诗歌梦想。在小小的顾城看来,自然的一切皆是诗歌。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儿时的经验的确构成许多梦的来源。” [3]毫无疑问,儿时的那段自由的生活,奠定了顾城诗歌创作色调的基石。同时他也袒露安徒生是他的老师,与安徒生相似,顾城用质朴、充满童趣的语言,憧憬着一个美好的世界。在《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二首)》里,他的童话天国出现了,“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 [4]在顾城的天国里,一切都是纯粹的,一切也都是美好的。然而,真正的纯粹是不存在的,当顾城沉浸在其自身所营造的天国的氛围中时,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与现实割裂的。他的梦,他的天国,只存在于与现实世界保持距离的、他的幻梦之中。而一旦他从幻梦中醒悟,看到现实的残酷,他敏感而又纤弱的神经便能立刻感受到那种残酷的痛。从顾城的角度而言,他是一个孩童,生理虽然已是成人,心理却早已定格在八岁,这是顾城自己坦承的。拥有一颗孩童之心的顾城,看到的世界只有黑与白,他无法正视在他所生活的世界里,还有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的存在。而这个灰色的地带的存在,撼动了顾城的人生观,使得他陷入了深深的迷思当中。
  可以说,顾城诗歌的悲剧性是逐渐显现的,而其悲剧性的出现也与他一直守护的童话王国密不可分。他的诗歌风格“从早期的天然明丽、率真热情,中期的高度凝炼、流畅以及神秘莫解,到后期的孩童心绪、稚儿语言和淡泊心境,都有着深深的‘童话’印记。” [5]不论是孩童,还是成人,童话的存在都是一种美好的寄托。唯独对于顾城来说,对童话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存在的一般意义,童话已经融进了顾城的血液,是作为生命的信仰而存在的。他说,“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 [6]顾城似乎有着某种执着与偏执,即童话与他同在。因此,童话如同幻梦,给顾城的诗歌蒙上了一层潜在的危险性,幻梦一旦破碎,他也就走进了无边的黑暗。
  二、避世情结与自我崩溃
  顾城一直坚持:“我要用我的生命,自己和未来的微笑,去为孩子铺一片草地,筑一座诗和童话的花园,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都会实现。” [7]顾城给自己编织了童话的花园,他想把美好传递给孩童。然而,他也困囿与迷失在这座空中楼阁般的花园里,又在现实里世界中寸步难行,最终失去了生命的方向,在生与死之间来回地徘徊。
  在这里,笔者想把顾城的“童年质情结”解读为某种程度上的避世情结的外化。笔者认为,顾城一生的诗歌创作,都在与现实对抗。前期,顾城诗歌里的天真烂漫消解了与现实碰触时的冲突。到了后期,顾城在生活里遭受的挫折,经济的拮据,使得他不得不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因此,他四处讲学,周游多国,然而,却在这个过程里,与纯粹的世界渐行渐远。顾城很想重回那个亲手建立的天国,可是他突然发现,他回不去了,这种慢慢扩大的落差让他备受打击。以至于到了后来,他定居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过着与世人隔绝的生活。同时,顾城也拒绝着一切外在的动力源泉。几度的入世与离世,顾城也就逐渐的走向了慢慢清晰的悲剧。拒绝相对,肯定绝对,渐渐贫乏的世界里,顾城的诗歌如同他的人一样,靠近疯狂的边缘。顾城在《诗话录》里提到,“我是个偏执的人,喜欢绝对。朋友在给我做过心理心理测验后警告我:要小心发疯。朋友说我有种堂吉诃德式的意念,老向着一莫名其妙的地方高喊前进。” [8]顾城一直在前进,不顾后果地前进,在前面等待他的却不是坚持寻找的光明,而是无尽的黑暗和死亡。
  顾城后期的诗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这是自我崩溃的前兆。多首诗歌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死亡的身影,出国前的诗歌有《祭》、《就义》、《我的墓地》等,出国后则有《后海》、《我把刀给你们》、《墓床》等。顾城说,他在等待死亡的声音。顾城诗歌里频繁出现的死亡的气息绝非偶然,他走进了一个死胡同,然而,他也不打算回头。前期清丽的诗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晦涩难懂的诗歌意象。如他的《滴的里滴》,诗歌里掺杂着许多的象声词,在这首诗里,你很难琢磨作者顾城的心思。但是通过杂乱的诗句,你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顾城的压抑,也能解读出与前期的诗风的改变。“孕育在艺术家心中的作品是一种自然力,它以自然本身固有的狂暴力量和机敏狡猾去实现它的目的,而完全不考虑那作为它的载体的艺术家的个人命运。” [9]顾城的诗歌走向了漫无边际的黑暗,恣肆地释放着神秘的气息。顾城寻找的家园,忽远忽近,疏离了顾城,也拒绝了他的诗歌。在他最后写的那首《回家》,诗歌里所出现的美好,仿佛又回到了最初那个纯真的儿童,里面有阳光,有大海,更有他深爱的儿子Sam,他们约定,一起回家。寻找家园,迷失方向,重回家园,这是顾城一生的诗歌旅程,而家园的失而复得,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完满,更是顾城在惶惑许久以后的心灵的回归。   三、死亡诗学
  赵毅衡曾说,顾城的诗学是死亡诗学,“他一直在写死亡、歌颂死亡,就是在想象中释放积蓄的危险。他也感觉到他只能用死来完成他的诗学。然而,在最后一刻,他没有能逃脱,现实抓住了他的神经,血腥地点爆了死亡诗学。” [10]顾城的死亡意识一直存在,作为尚未被人查知的潜意识,从思想层面到诉诸于笔端,顾城面对死亡这件事时,没有恐惧。顾城说他是“在锈蚀的死亡上/寻找生的空间”[11] 仔细阅读顾城的诗歌,并不是全然建构在童话乐园之上的。顾城确实想将美与善传递给读者,但其中也不乏充满惶惑意味的诗歌,如《结束》、《牺牲者·希望者》、《祭》等,这些诗歌传达的是顾城内心的呼喊,在拒绝长大时陷入的困厄。
  顾城的诗歌里存在着一种死亡的“自主情结”:“它独立于自觉意志之外,按照自身固有的倾向显现或消逝。” [12]这种情结随着岁月的累积,逐渐为顾城所察觉,通过顾城中后期的诗歌可以窥测到死亡情结。荣格认为“自主情结”是不能受控于作者本人的,但是它一旦发展成为某种程度的迷狂的话,那么这个作家将会处于极危险的精神躁动的状态,最终会落入病理之中。顾城的杀人自杀,正是这一状态的显现。他的“无不为”也就将他的诗歌世界滑向另一个极端。
  顾城不同于其他的诗人,他的世界只有一个人的存在,那就是他自己。他是国王,亦是主宰。当这个世界塌陷时,他也就随之崩溃。死亡,在顾城看来,是生的另一种选择,是生的延续。死亡诗学,全然渗透的是人性的压抑,经历过文革的知识分子,从身体到精神的双重受创,是无法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消失殆尽。它是一种永远的痛,在“一代人”的身上常常显现,曾经经历的黑暗,也就给“一代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是一种隐疾,在顾城童年时期, 早已预留下“死亡”的阴影。从早期的清丽童真,到后期的抽象无序,他的诗歌沿着绝望的方向,在迷惘中怅然若失,失去主体的顾城,已经找不到诗歌所赐予他的包容力。崩溃,不仅仅是他的诗歌世界的崩塌,也是他人生憧憬的丧失。因此,“死亡诗歌”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作为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在顾城的诗歌里,从隐性因素逐渐转变成显性因素。而诗歌里伴随出现的悲剧性因素也就孕育而生, “所有真正的悲剧都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慰藉来释放我们。” [13]顾城诗歌正是以这种慰藉,来寻求在形而上的领域里的情绪的释放,而其悲剧性也就在这种释放里随之出现。
  结 语
  顾城的诗歌的确给了许多人希望与美好,但是他却困囿于自我的迷失中。顾城,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密封的人,他只听自己想听的声音,只看自己爱看的风景,他把自己固定在人群之外。生命的隔阂,从未被消解。过度的迷恋与沉沦,实际上就是一种断裂。这是悲剧,是顾城的悲剧。顾城安息了,诗歌停止了,但被置于诗歌艺术上的作家的主体意识,却伴随着诗歌本身一直存在。顾城诗歌中的悲剧性色彩,作为作家的潜意识形态,与作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的一贯姿态就是拒绝,而顾城的深刻性在于寻求世界的美感的同时,又能倾注生命的厚度。顾城最后也终于认识到,他走进的不是童话,却是他人生的墓床。
  【参考文献】
  [1][2][4][6][11]顾城.顾城的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9,26,46,18,264.
  [3]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99.
  [5]张捷鸿.童话的迷惑--论顾城诗歌创作的局限性[J].山东师大学报,1997(4).
  [7][8]萧夏林主编.顾城弃城[M].团结出版社,1994:345-346,376.
  [9][12]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M],三联书店,1987:113,118.
  [10]虹影,赵毅衡编.墓床[M].作家出版社,1993:400.
  [13]尼采著,孙周兴译.悲剧的诞生[M].商务印书馆,2012:58.
其他文献
【摘 要】欣赏田黎明先生的水墨人物画,犹如漫步在蓝天若水、风清云朗的碧水湖畔,让读者远离尘世的纷扰与喧嚣,走进恬淡怡然的有氧世界。他笔下的人物皆是或卧、或躺、或坐、或立而又充满天真野趣的乡村人儿,且无一不是沐浴在盈盈如水的阳光世界中,稚拙韵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田黎明正是用自己的水墨艺术,将传统的水墨画种纳入到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来,令这种古老的艺术语言又泛馨香,使大家得以重新审视我们周围
期刊
【摘 要】在叙事作品中,人物话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渲染了人物的个性、身份, 更是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间接引语中叙述者的干预度相对较小, 因此, 人物无论是话语行为还是内心行为都可以得到较大程度上的表现。本文拟对门罗小说《激情》中主人公格蕾丝的言语及思想行为进行文体分析,以格蕾丝的自由间接引语来展现她心理世界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格蕾丝;激情;自由间接引语  一、艾丽丝·门罗  艾
期刊
【摘 要】文章对涉检信访突出问题及机制运行上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并提出了适应新任务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信访制度;检察机关;涉检信访  一、涉检信访突出问题及机制运行上的原因剖析  (一)当前涉检信访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检察机关不断加大涉法涉诉信访处置力度,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目前检察机关信访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化和技术化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室内设计装饰行业有了新的发展和认识,但是专业性的室内设计在设计和实施阶段还不够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因此,掌握形态构成的性质、探索形态构成的内涵,有机地运用形态构成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也是室内设计专业在教学上需严谨对待的问题。  【关键词】形态构成;室内设计  现今,文化、科技、宗教信仰、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拉奥孔》、《拾穗》、《日出印象》等优秀艺术作品的赏析,以艺术作品为线索,分析各时期艺术的发展特征来探寻艺术史演变的内在张力。挖掘艺术的形式语言与思想观念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张力;观念;形式  综观艺术史,你是否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一股力量推动了它的发展。这股力量源于何处?为何如此的魅力四射,她来势汹汹就仿佛是一条气势磅礴的河流却又温婉细腻,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丰富着人们精神世界
期刊
【摘 要】“波普风格是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1]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波普以流行的面貌重新回到了时尚的最前沿,本文以波普风格的回归为出发点,通过对波普艺术和波普设计的解读,分析波普风格在儿童家具设计领域的体现,进而探讨了波普风格在儿童家具设计领域中的发展趋势,为波普风格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以此来满足现代社会儿童标新立异、个性张扬的多元化需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以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为切入点,分析了色彩对人们生理和心理起到的作用。其次探讨了SPA空间中色彩设计的意义,试图发掘SPA空间的色彩表现手法,使SPA空间设计更能满足人们艺术审美和精神层面的要求。  【关键词】室内设计;SPA空间;色彩  歌德曾说过“颜色对于人的心灵有一种作用,它能够刺激感觉,唤起那些使人激动、使人痛苦或使人快乐的情绪。”无论我们察觉与否,色彩总能在视觉甚至心
期刊
【摘 要】纸质材料以其独特的材质特性及视觉魅力,充实了现代纤维设计的创作观念、表现形式,在现代纤维造型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  【关键词】纸质材料;纤维艺术;表现力  纸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其材质便于塑型,韧性较好的特点在纤维艺术中独具一格,但其自身也有一些弱点,例如:易破裂,脆性大,强度低,耐湿性、耐腐性都比较差,并且不易保存,一直限制了纸质材料在纤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艺术家们通过裱糊、
期刊
【摘 要】漆艺作为有着七千多年历史的艺术门类,总是与传统、古董、收藏等字眼相关联,其艺术魅力与认可度由此可窥见一斑。这种源自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从皇族贵胄府流入寻常百姓家,逾千年寒暑而不失光彩,其独特的装饰语言和艺术效果值得我们现代人不断深入探索研究和发展创新。本文从漆艺主要装饰工艺与材料两个方面出发,对其传达的基本艺术效果进行归纳分析,对漆艺装饰效果的发展趋势及方向进行预测,为日后漆艺装饰工艺及效
期刊
【摘 要】互联网金融是当今社会一股无法阻挡的时代浪潮,其中众筹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在我国众筹兴起并迅速“蹿红”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法律风险,相关的法律规制亟待完善。文章在分析众筹的运营模的基础上,对美国《JOBS法案》中有关众筹主体的规定进行解读,之后针对我国众筹平台发展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以期使我国众筹在金融变革的时代中能够健康、有序、蓬勃地发展。  【关键词】众筹;众筹中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