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法律从一种意识转化为一种文化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法律和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促成国家发展的重要武器。目前,我国公民的法律观念普遍不强,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并将法律从一种意识转化为一种文化,是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从全民参与构建法律网络体系、法律主体自觉遵守法律和执法人员把维护法律尊严视为神圣的使命三点,来论述这种转化的内涵。进而,从三方面论述如何实现这种转化:让法律条款成为一种大家公认的文化;学习法律,从娃娃抓起;营造和谐的普法氛围。
  【关键词】法律;意识;文化;转化
  法律从一种意识转化为一种文化,诠释的是法律网络健全条件下,法律主体与执法人员法律文化与自觉意识的生成。要实现这种转化,必须对这种转化的内涵有个基本认知,才能进一步探讨实现的路径与策略。
  一、法律从一种意识转化为一种文化的内涵
  (一)法律网络体系构建全民参与
  要使法律从一种意识转化为一种文化,必须让每一个公民参与到法律网络体系的构建之中,法律为最广大人民共同制定。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定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集中体现了我国法律的制定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须指出的是,法律网络体系的构建,还应该深入群众,努力实现全民参与。这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更广泛地征求广大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到从公民中来,到公民中去。
  (二)法律主体遵守法律成为一种自觉
  转化的第二层内涵,是法律主体遵守法律成为一种自觉。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是人人懂法、认法,将法律自觉纳入个人生命与活动的范畴之内。同时,在不违背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立法机关应尽可能将法律设置人性化。只有这样,才能使绝大多数公民亲近法律,乐意依照法律规定履行义务和维护权益,而不是人人畏惧法律,不愿走法律程序办事。此外,缺乏简洁方便法律通道的开通,是法律无法作为的一大原因。法律所走的程序应尽可能从公民的角度出发,将不必要的程序删减,节省公民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时间和金钱。
  (三)执法人员维护法律尊严成为神圣使命
  神圣使命的维护,是需要用生命和意志去捍卫的。执法人员将维护法律的尊严视为一项神圣的使命,严格执法,为维护人民的利益持中秉正地履行职责。如我们所知,执法人员作为公民法律事务的直接处理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公民利益与法律尊严。只有将维护法律尊严作为一项使命,而不是借法律之名使用各种技俩谋取个人私利,执法人员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执法人员为公民利益献身,公民尊敬爱戴执法人员,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是法律从一种意识向一种文化转化的又一内涵。
  二、让法律从一种意识转化为一种文化的策略
  (一)让法律条款成为一种大家公认的文化
  从广义的文化角度而言,法律条文也是一种文化,但是如何形成一种让大家都能理解、能接受的法律文化,则是我们应思索的命题。我国法律条款简洁凝练,用语官方而含力量,但不可否认,许多条款并不是普通的公民就能读懂,至少对它内涵的理解无法完全到位。这无形中促使我国法律与公民之间出现一道鸿沟,法律主体与法律之间往往要借助第三方——律师——才能产生作用,这就割裂了法律与主体之间的直接联系。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如何让法律条款成为一种大家公认的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笔者以为,我国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法律条款的规定,保证了我国法律所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意志。不妨在保留现有法律条款的前提下,推出法律条文大众化读本,让每一个公民都能融入到法律构建的体系内,人人读得懂法,才能人人懂法,人人懂法,才能人人遵法守法,并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鉴于我国公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法律文化读本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比如小学水平读本、初高中水平读本、大学及以上学历读本,以满足人们对于学法、懂法的需求。
  (二)学习法律,从娃娃抓起
  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原因之一在于学法机会不多,很多法律常识都只是从政治书本获得一点了解,根本谈不上懂法。因此,要让法律从一种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就要从娃娃抓起,让学生从小学法、懂法、用法。如前述,依据不同水平制定相关的法律普及读本是让学生学法的前提。只有通过长期有计划、有规律的法律学习之后,学生才能将法律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到生活中。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法律意识向文化方向的转变更是需要几代国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最为基本、适用的法律常识,我国有必要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法律素养的师范生,以备将来投入到法律教学一线。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教师才能带领学生遨游法律的殿堂。届时,还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将法律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甚至还可以安排法律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与理解。
  (三)营造和谐的普法氛围
  谈到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我们常用“淡薄”一类的词语来描述群体法律意识的现状,这说明当前我国公民法律观念不强。警示我们,将法律从一种意识转化为一种文化既刻不容缓又任重道远。正如近些年兴起的“国学热”一样,社会也应大力提倡“普法热”,为法律从意识成为文化打下坚固的社会基础。“普法热”不是单纯的盲目跟风,它旨在营造一种和谐可持续的普法氛围。其深层次反映的,是人民大众集体有意识地重视法律,并自觉参与到法律传播流程中,建立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群体社会的法律普及网络。督促人们懂法、守法、护法、爱法。
  总之,要实现这种转化,首要的是将法律条文纳入广义的文化范畴,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在广大公民面前,让大家认可之、接受之,最终促使其成为贴近生活、融入生活的一种文化。同时,这种转化还是一个历史的问题,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娃娃抓起,让法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渗透在人们的脑海中,这是培养法律自觉的重要措施。最后,还要致力于营造和谐的普法氛围,人人懂法守法。
  参考文献:
  [1]杨显滨.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价值的应然归属[J].河北法学,2012(12).
  [2]赵利红,韩弘力.浅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机制[J].法制与社会,2013(12).
  [3]刘玉霞.浅谈我国体育教学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
  [4]黄一轩.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培育路径[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3.
  [5]卓丽杰,徐少璞.加强高校学生法律认知教育,增进学生法律意识[J].学周刊,2014(03).
其他文献
【摘要】相互保险是面临共同危险的人组成一个团体以共同抵御所面临的风险,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的一种救济方式。相互保险与农业保险的结合-农业相互保险在法国、日本等相互保险法律制度发达的国家早已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适时引进发展完善农业相互保险法律制度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保险;相互保险;成员法律关系;保险合同法律关系  农业是国民生产的
目的 探讨分析综合治疗在肝胆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5月在本院肝胆外科接受手术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
一些初入高中的学生因为学习强度加大、学习负担加重、学习能力不足等原因,而不能适应高中快节奏的生活,逐渐产生学不懂、厌学的情况。学困生的存在是每名高中老师需要解决和
【摘要】通过对绑架罪的客体进行比较论证,说明绑架罪所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并且论证说明绑架罪为短缩的二行为犯,进而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绑架的既遂标准进行说明。从而使绑架罪的客体,行为,结果之间相衔接,构建出绑架罪的初步逻辑体系。  【关键词】绑架罪;复杂客体;短缩的二行为犯;犯罪既遂  犯罪客体是为刑法所保护,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法益。研究犯罪客体,对于理清罪与罪的区别,正确区别犯罪具有重大意义。绑
1898年,戊戌风云的笼罩下,京师大学堂应运而生,从此,这里便成为山河动荡,命途多舛的年代中,有志之士奔走呼号、发起改革的历史舞台。随后的一个多世纪,这所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开端的
对于初中地理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笔者想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1.这门课程需要一位授课方式与众不同的教师,他既要有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将地理知识理解,可以做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是依托于个案公平来保护公共利益。在司法理论与实践层面,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遇到了应用中的瓶颈限制,即使在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也未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在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框架下,研究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适用  当代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产生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逐渐臻于完善。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基于保护
医疗损害作为侵权类型之一,在要求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之前必须对该医疗行为存在的过错进行举证,由此可见医疗过错的认定在医疗侵权中的重要性。医学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自然
【摘要】公司是企业法人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市场经济竞争中最为活跃的市场主体之一。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具有拟制人格的企业法人,如同自然人一样有生有灭。企业法人资格的取得与丧失标志着企业法人的生与死。有限责任公司解散乃至于公司企业法人资格消灭。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法律规定;解散;原因  限于企业法人的拟制人格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