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u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相应的思维导图来建立多篇文章之间的联系,将阅读中的关键信息提炼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此,笔者谈谈思维导图在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高效预习
  在课前做好预习,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明确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群文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上集中注意力,抓住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如在教学主题为父爱的文章时,可为学生推荐一系列有关父爱的书籍,让学生提前阅读选文,将这几篇文章进行对比,分析每篇文章中描绘的父亲的形象,并谈谈这几篇文章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指导学生从内容、情感以及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
  在教学主题为母爱的文章时,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告诉学生,生活中很多琐碎的小事都能体现母爱。通过学习《母亲的存折》《孩子,妈妈为什么打你》这些文章,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并且用思维导图将文章联系起来,从而发现这两篇文章中的知识结构,表达的共同主题思想。对于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可以在上课过程中进行提问,或者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并整理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然后教师在课上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地去听讲,投入精力到课堂中。最后教师在课上进行课堂延伸,为学生推荐其他相关书籍让学生阅读。
  二、运用思维导图,提升群文阅读效率
  群文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量比较大,任务比较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能够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交流阅读中体会的感受与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厘清阅读思路,从而有效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
  如在教学主题为“走进西部”的文章时,课前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西部巨大变化的图片,通过谈话的形式给大家讲解西部历史,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西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接下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延伸知识,让学生去了解西部的历史,感受西部的文化,学习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阅读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如《藏羚羊过马路》《绿色宣言》后,让学生分组合作,互相交流阅读后的感受,文章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文章中体会到了什么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做进一步引导,传授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让学生再次进行阅读。鼓励学生反复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深刻体会和感悟文章表达的内容以及作者要传达的思想。然后通过思维导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让学生交流关于西部其他方面的知识,互相分享。最后教师做课堂总结并布置相应的课后阅读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思维导图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让复杂的知识更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出来,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于文章脉络有清晰的认识,提升了学生阅读群文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吉安市万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在低年级的默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默读意识与默读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并能够结合助学系统中对学生默读训练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默读训练,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默读训练中能够形成默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关于低年级阅读明确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由此可见,默读训练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的。那么,对低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本教材也体现了这一点,编排了许多世界名著,但由于篇幅有限,只是节选了其中最经典的部分片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篇”搭建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这一本”,尝试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审视目录,把握基本构架  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时候,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这本书的目录,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从这一点来看,第三学段对文本的关注已经不再停留在语言内容层面,而需要站立在更高层面上梳理文本语句之间的联系,揣摩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深入文本意蕴,提升言语实践能力。  《为人民服务》(六年级下册)是一篇典型的说理文,语段之间的逻辑联系、语段内部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严谨,
统编本语文教材已用了一段时间,在观摩一些公开课后,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些课堂教学,教师对教材虽然能进行反复研究,并设计出最符合心中预期的、最能直达教学目标的那条所谓最佳教学路径,看似行云流水,但不一定是学生的学路,导致阅读教学的乏味、功利与低效。那么,课堂是谁的?课是上给谁看的?课堂上教师的“魅力”和学生的“成长”哪个重要?注重教路,一心想着听课教师的感受,忘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忽视学路的课
2018年我执教了研究性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三年级上册的统编本教材。因为是新版教材,我特别留意它的独特之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编排了一种新的课型,要引导学生学会预测。预测,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自身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对文本后面的情节发展、结局等内容进行推测,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验证自己的推测,在推测与验证中不断推进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正式提出了“综合性学习”,但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综合性学习依然深陷困境之中,形成了高认可度和低实施度之间的巨大反差。那么,到底哪些因素阻碍了教师实施综合性教学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建立综合性学习这方面有效的评价机制,同时评价方式也没有落实好。由于综合性学习没有专项的考试,导致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那如何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
当前课程改革的主题之一便是语用能力的提高,然而很多教师在重视语用训练、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诗意。一提到训练,多数教师就会想到机械重复,甚至是负担,然而训练本身没有错,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运用。在课堂上,教师要给语用训练插上想象的翅膀,也要攥紧手中的“线”,以便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还能有效推促课堂精彩生成。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想象式语用训练
习作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实践与思考,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在进行“让学引思”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让学、引思、引学、让思”的习作四步指导策略。本文拟结合《早》一课中的仿写练习指导,在此做个简单的介绍。  一、让学,在学情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早》一文第3自然段按方位轉换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课后练习题第4题:学习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编者安排这样的仿写,旨在引导学生学
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涵盖了广泛的文本类型,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并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应抓住机遇,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课外阅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互联网 ”背景下学生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研讨不断深入,阅读教学一线课堂与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对接就显得越发鲜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转化语文学习的形式,丰富学生感知理解的认知,降低学生学习语言的难度,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拓展感官体验,在游戏中丰富表达路径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在传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