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熟了(外一篇)

来源 :大地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lo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乱赶集。”
  在我们家乡有这样的歌谣,这是特指那些干鲜水果的成熟期而言。要说梨和柿子,家乡的确不少,随处可见。梨的品种最多,有莱阳梨、长把梨、葫芦梨、鸭梨和香水梨等。而核桃树却如凤毛麟角,很难见到……
  我岳父老家在距离县城东南四五华里的农村,他村和邻村交叉混合居住,外人是很难分清谁家是哪个村的。虽然是两个自然村,但是上溯三百年,都是同姓同宗同族一家人。如今,这两个村子,就好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连村名都一样,只是在前边加个“北”和“西”字来区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干了一辈子税务工作的岳父,按政策将岳母和小姨子农转非进了县城,家中的几间老住宅被闲置起来,无人居住。岳父老家门前便有一棵高大粗壮的核桃树,根深叶茂,每年都结不少核桃果子。那核桃树的叶子,宽宽的,厚厚的,青青的,有一股淡淡的药香味儿。只是到了夏天,树上爱招白刺毛儿,红红的,绿绿的,丑丑的,老触人。样子丑陋的白刺毛儿,鬼得很,一般藏在树叶的背面,假如不慎被触了之后,又痛又痒,立刻就会起个大红疙瘩……
  核桃好吃,果子难摘。
  那年,妻弟骑着摩托车载我回他的老家去打核桃,核桃树又高又大,树干光溜溜的极难爬上去。于是我们便踏着梯子登上树,用两根细细长长的梧桐杆子拿铁丝接绑起来,顶端再绑上一把用钢筋作成的火钩子,将火钩子头扳弯弯了,才能使用。你在树上一定要站稳了,瞅准高枝上的核桃果子,套上铁钩子往下拽,要一猛子劲儿,才能把那青皮果子拽下来。还要留神,弄不好很容易被砸伤。我就曾被拽落的青果子狠狠实实地砸了一家伙,差点变成个乌眼鸡,当时疼得我两眼冒金星,不敢睁,直淌泪……我发现,核桃树很奇特,它结得果子有两层皮儿,就像一个人穿了两件衣服一般。刚成熟时,挂在树上的核桃,是青青的果子,那厚厚的,光光的绿皮上面布满小白点点。青果子掉下来如果砸在石头上,就会把漂亮的外皮摔烂唧了。只有趁着鲜灵儿,把青果子厚厚的外皮扒掉,晒干,才是我们所看到的市场上出售的那种,白白棱棱的,拿在手里轻轻地一撞,就能发出声响的干核桃果儿呢。这些青果子在去掉绿皮时,最好是戴上一副薄薄的橡胶手套儿,若不然,那水渍渍的青皮汁液,就会将你的双手浸染得发绿、发黄、再发黑,用肥皂都洗不掉!还有,摘下来的青果子,要及时去掉青皮,如果不及时剥掉青皮,就容易将核桃仁儿,捂得发黑发霉而变质!不过,倘若核桃熟了,没有工夫打也不要紧,稍微晚一些打,不仅没有坏处,还有好处哩。晚打得核桃饱饱成,果仁儿油汪汪的,特好吃。再说,留在树上的青果子,时间一长,经烈日暴晒,那青青的果皮就会自己裂开,核桃就会慢慢地被大风刮落在树下。当然,这样做省事,但容易消耗掉大量树的养分,而影响到核桃树第二年的挂果。
  曾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和岳父回老家去有事,发现那棵核桃树长得郁郁葱葱挺茂盛,树上结了很多核桃果子。而房前那家邻居的孩子,是个十多岁顽皮的男孩儿,小家伙能耐得很哩,他敢赤着脚丫子,从自家院子里搭梯子,上平房,过墙头,然后顺着陡陡的房坡爬上屋脊,手里拿根长长的细竹杆儿,就站在高高的房顶上,手抡竹杆打核桃。当他发现我们进院之后,便匆匆忙忙地溜下前房坡而不见了。他那胆儿真大,动作娴熟而麻利的让人瞠目咋舌,真难以令人相信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所为!我想,那男孩儿,肯定是看过电影《小兵张嘎》。不然,怎么就能练得出这样的好身手呢?我以为,岳父发现那孩子在偷打核桃会生气,结果岳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倒替那家大人和孩子耽着心。嗨,到底还是个孩子呢,万一有个失手差脚什么的,多危险!触景生情,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俺村南河坝上有一片老杏树,每年割麦子前后杏子便熟了。我和小伙伴们馋焦急,就偷偷地去打杏子吃,不过,不是用竹杆儿,而是手掷石块。往往投得不准,石块飞落到邻近人家的瓦垅上,咔啦啦地响,立即招来女人一顿恶骂,闻听,便撒腿就跑……其实,我对岳父老家房前的邻居并不陌生,尽管他是西村的,我岳父是北村的。细说起来沾亲带故,这个男孩的奶奶是俺村的闺女,若按街坊辈,她得叫我大叔,再往下排,她儿子得叫我姥爷,而她孙子,也就是登房打核桃的男孩儿,他得叫我老姥爷呢。男孩的爸爸年龄比我略少几岁,也曾当过兵,据说上过云南老山前线,蹲过潮湿的猫耳洞。当初,家中把婚期定好了,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等儿子回来完婚。谁料想,南面战事吃紧,他却在前线回不来,而双方父母已经向所有亲戚朋友发出喜帖,处于进退维谷,两难境地。这可怎么办好呢?双方父母一咬牙,一跺脚,毅然决定婚礼按期举行。新郎不是回不来吗?干脆就举行一场没有新郎的奇特婚礼!也不知是哪位高人半仙给出妙主意,说:“没有新郎的婚礼原本是不吉利的,而新娘决不能独守空房,这事别人又不好顶替,咋办?只有让新娘在出嫁那天,怀抱一只漂亮的大公鸡陪伴,才能逢凶化吉,吉祥如意。”别无选择,也只有如此!就这样,那只幸福的大公鸡代替新郎陪伴新娘度过蜜月,直到半年之后,新郎才从云南前线返乡,同自己望眼欲穿的新媳妇圆了洞房。后来,战争结束了,小伙子怀揣立功喜报,退伍回村务农。一晃,他们的爱情结晶,也就是那个上房抡杆打核桃的男孩儿,已经长成个半大小子喽。
  由于工作较忙,琐事缠身,再加年龄的关系,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回岳父老家去打核桃了。又是核桃成熟的季节。礼拜天,我和妻弟相约骑摩托车回他老家去打核桃。也不知是小年的缘故,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今年的核桃果子似乎结得特少,了了可数。尽管我们依然借着梯子爬上高高的树桠杈儿,但是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打了一书包鲜核桃果子。虽然数量不多,但那核桃的成色却饱成饱成的。我想,家中有棵核桃树真好,每年都可以趁机回老家去打核桃。其实,收获多少咱暂且不论,名为打核桃,而实质上打得是一种情调,一种乐趣儿,一颗童心,一种诗意呢。
  
  淘 井
  
  好长时间没有回老家去了,据说,村里已经安装了自来水,可惜那些深不见底的老井全部废掉,并且用土填死了。这些祖宗留下来的养育过村人的老井,似乎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而填不死的却是我童年深深的记忆。
  童年,俺村到底有多少眼水井,我也不知道。只记得在村南头有几眼深水井,在村中间也有几眼,其实,最有名的要数村北街口那眼老井了,井口小,井肚大,活像一个坐地的大葫芦,高深莫测。
  那时候,孤陋寡闻的村人们,根本不知道自来水是怎么一回事,就是后来很是风靡盛行的“蹦蹦井”,也都没有见过。其实,一个村子里若是能有几眼深大透凉的甜水井,那便是村民们莫大的福气了。尤其是严热的夏天,井台上老是不断人。村民们上山干活回来,浑身热的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一进村,不是焦急往家赶,而是不管不顾地径直朝村子里的井台上奔,因为那里几乎每天都有大人或者小孩子在那打水喝。大人们一般是挑着水筲来打,而小孩则用吃过罐头的小铁桶,两边凿上眼,然后用细铁丝弯上提手儿,再用细细长长的麻绳系牢靠了,放到井里打水喝,遇到那能喝的大肚汉,喝它个三小桶两小筲不成问题。更有那泼实汉子心性儿急,干脆两手捧着小铁筲往嘴里灌,直到喝个肚儿圆,还是不想离开,真有点肚饱眼不饱的意思。也怪,夏天天气再热,可从井里打上来的凉水,就像冰浸过一般,透心凉,甜丝丝,特解渴。
  我们这些半大小子,不知道深浅,顽皮的很,经常趴在井台上朝井下看,那井水清亮亮的,就像一面光鉴照人的大宝镜,把我们脏兮兮的小脸和天上的云彩一块映在幽幽的井水上……这时若被父母看见,上去揪着耳朵,大呼小叫地骂:“找死啊,干脆把你们都推到井里去!”隔天后,被揪红的耳朵不痛了,照常还趴到井台上玩。二秃不仅胆子大,而且还挺坏的,他敢两腿叉开,站在井沿上,用手把着小鸡鸡往井里哗哗啦啦地撒尿。要不就搬些砖块石头往井里投,还边投边哭腔拿调地干嚎:“我的曼呀,你好狠心呐!”其实,村里打得水井,根据地脉不同,水质也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甜水井;一种是懒水井。从甜水井里打上来的水,清冽甘甜,滋心润肺,极清爽;而从懒水井里打上来的水,不仅混浊,而且苦涩发咸,喝药一般,难以下咽。不管甜水井也好,懒水井也罢,时间久了都要淘一淘,如若不然,甜水井的水质也会变坏。
  说起淘井,那可是全村人的大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曾记得有一年夏天,俺村里的老德叔和福子伯操持着要淘井,要淘村北街口那眼最深的老井。当时的条件很差,既没有水车,更没有抽水机,要想把井里的水弄干,只有把辘轳往井口上一架,从全村挑选些精壮劳力,轮番用水桶或水斗打井里往上猛挽,需要一天一夜,直到把井水全部挽干。然后,井口搭上几块门板,再添一架辘轳。只见老德叔和响子哥等三五个壮汉,光着黑黢黢的膀子,穿着粗布短裤,脚蹬一双黑色高腰水靴,打开一瓶地瓜干老白烧,每人口对口,一扬脖儿,咕嘟咕嘟几大口,借着那酒劲,分两拨儿,用吊筐放到井底。一拨儿继续将泉眼里渗出来的水弄干,另一拨儿则用短把铁锹,将那些沤得发黑发臭的砖块、石头、杂物、烂泥,统统挖到那只腊条筐里,只听得一声闷喊,井口的人们便使劲挽动辘轳,随着吱吱嘎嘎的响声,装满烂泥的筐子被提上井去,就近倒在井台边上。刹那时,我们这些光腚猴儿,就像牛腚苍蝇似地呼啦啦一下,全都围到烂泥边,瞪大眼睛找寻着什么,像水筲箍儿,筲倒梁儿,担杖钩儿,碰巧了还能捡到一支金贵的黑钢笔什么的……
  那天,二秃竟然从烂泥堆里捡到一个沉甸甸的劳什子,待福子伯用清水冲洗干净,拿在手里瞅了瞅,朗声说:“嗬,真家伙,这把大肚盒子炮,还是汉阳造哩,可惜锈得叫不开板机喽……”正在人们猜测着这把大肚匣子,怎么会从这眼深井的烂泥里挖出来的时候,俺村德高望重且年岁最长的四海爷爷发话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把盒子炮,应该是咱村早些年当八路的老西儿扔进去的……”据四海爷爷讲,当年穷苦出身的老西儿参加八路后,在咱这一流老河夼,没有不知道的。他先是在咱县大队干侦察,随身带着盒子炮,专门消灭日本鬼子。那年,老西儿带着枪回家看望他老娘,不知怎么搞的,竟然让县城炮楼里的日本鬼子知道了,黑灯瞎火地来抓人。老西儿听狗叫得急,慌忙从被窝钻出来,一看势头不好,操起家伙便从后窗跳将出去。不料,鬼子已从巷子两头包抄过来。借着夜色的掩护,老西儿挥枪便打,冲在前面的鬼子被他撩倒几个!这时,汉奸翻译向他喊话,让他缴枪不杀,皇军大大的有赏。抽冷子,老西儿抬手又是几枪,巷口便有鬼子应声倒毙。老西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爬上屋脊,据高临下,与鬼子对峙,直到把子弹打光。为防不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才将自己心爱的大肚匣子扔进这眼老井里……。四海爷爷讲得故事,把我和小伙伴都惊得伸着脖子听直了眼,有人接着问:“那八路老西儿后来怎么样了呢?”老四海爷爷不慌不忙,他拧上一锅老旱烟吸着说:“嗨,老西儿还能怎样!那天夜里,小日本鬼子连他一根毫毛都没伤着,便让他跑掉喽。后来,老西儿归了胶东军区,曾给司令员干过警卫,他凭着枪法准,胆气大,不怕死,作战勇敢,多次救过首长的命,因此而立过功受过奖,并被授予胶东战斗英雄。可惜他文化底子不高,只干到了副连级,更遗憾的是,老西儿身经百战,而在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成为革命烈士。听说,咱县城西山烈士陵园埋有烈士的遗骨啊……”尽管随着岁月的流失,有好多事情都淡忘了,然而,当年俺村淘井、从老井里挖出来的那支锈迹斑斑的盒子炮、以及老四海爷爷所讲得战斗英雄老西儿的故事,我却至今记忆犹新,永难忘怀。
  改革开放二十载,我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据说,农村各家各户,大都安装上了象征文明程度的自来水,伸手一拧水龙头,那清凉甘甜的泉水,就哗哗啦啦地淌满缸。我再也不用担心,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因刮风下雨,冬天飘雪,黑灯瞎火,怕把水筲掉进井里去,越急越没有水吃的困境了;更不用担心怕天长日久,有那死猫死狗死老鼠不慎落进井里,闹得井水发臭,得劳民伤财淘井了。而唯一让我担心的是,恐怕以后的孩子们不知道“井”为何物,要想知道或明白“井”的含意和概念,也只能从教科书中图解喽。试问,我的这种担心可有道理吗?
其他文献
刘大为是当代中国获奖最多的学者型大画家。他的绘画作品学术价值高,收藏价值空间大,他的绘画风格通达古今,刻意创新,境界妙逸、大气、厚重,笔墨语言简纳、舒朗、流畅。作品内容以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生活及重大历史题材著称于世。选择西部高原及内蒙古大草原生活入画,是刘大为在特定环境中体验出的绘画意境,高原生活洗练出刘大为特有的艺术风格,展现出他长于表现西部风情的绘画内容,这是刘先生刻骨铭心的生活积累与深思熟悉的
期刊
狗娃所居住的奓村不算大,村民也不算少,村民们各有各的爱好。  狗娃是其中的一位村民,自从狗娃高中毕业后,未考上大学而名落孙山,狗娃平日除辛勤耕作好自己的那几亩责任田外,狗娃还有一样嗜好,就是爱看、爱唱、爱学秦腔戏。  你只要一听见秦腔戏声来了,就知道是狗娃来了。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家住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人没来,秦腔声先来了。  这准是狗娃在唱,真准
期刊
皮匠是特意选在早晨八点来钟的当口离开家门的。  这当口,太阳高照,满岭的雪、满坡的树、满村的路、满院的人……都在熠熠的光彩中闪亮。皮匠认为,这就是透明度,这就是自己所欲求得的透明度!既然要以一种昂首挺胸和洒脱大气的姿态离开家门再离开村子,就应该在村子和村人面前大大方方地透他个底儿明!叫那些男男女女和老老少少们都来看看,看看本人这就走了,走去了一个你们子孙三代连想都不敢想去的地方!  其实,早在天际
期刊
天明后,王致富将油坊残毁的设备全部半价处理给了别人。从此,王致富又过起了平淡的农耕生活,和村上大多人一样,日出而做,日暮而息。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再也没有灾害降临了……    1    说来刘大炮也有一段让人羡慕的历史,可硬是被他那不争气的儿子刘堂黄给荒芜了。刘大炮说话大声大语,身材高大魁武,五大三粗,为人性格粗旷豪放,给何老五家顶匹子地那年的五黄陆月天,锄二遍地时,他起了个五更,吃了早饭,掂个大瓦
期刊
天黑下来的时候,风也就凉凉的,黑暗里有淡淡的天光,连灰尘也是静静的。   灯下,随手翻阅,目光匆匆的溜过,一个短暂的停留,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的流传,因其传情,常常,同一首诗,同一个人,在二十岁和四十岁时读,所意
期刊
这是我第二次登临罗山了。常言道:一个地方要有盛名,光有人物还不行,还要有山有水。位于中国金都——山东省招远市境内的罗山风景区就是这样环山抱水、鸟语花香的仙境。  向往遥远的奇山异水,倾心距离之美,这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在我看来,遥远风景的诱惑不外乎是年轻人一种特有的躁动,一种不满现状的感觉,一种向更高远目标跋涉的动力。而近在身边的罗山风景区对于我们既诱惑于美丽,又诱惑于传说,更有动人情怀的风景,三者
期刊
当代著名画虎名家刘化雨从小就热爱画画,十岁时参加画展,业内人士称他为绘画“神童”,前途无可限量,青年时与虎结缘,专门画虎,后结识画虎艺术大师慕凌飞,被收为入室弟子,得到幕先生亲自传授画虎技法,成为“大风堂”第三代画虎传人,从此潜心研究画虎技艺,渐渐登堂入室,成为当代中国新一代画虎名家,国画艺术家李丁龙,为刘化雨题贺“神州虎王”艺术大师张旭题贺“天下第一虎”恰恰说明刘化雨将中国画虎艺术发扬光大,讫今
期刊
一    三月的少阳湖上,已能看到湖滩绿草青青,湖里泛着浅浅的绿波。  那个脑满肠肥、挺着个腐败肚、一天到晚嘴里飘散着酒精味的家伙,场长叫他黄小毛,又把我从家里劫了出来。我偷偷地把他紧抱不放的茶杯拿来喝一口,呸,全是酒精,早晨居然也喝酒精。我试着逃离他,他像长了后眼,反手一抓,像抓小鸡一样把我提上了小船。  他们又要把我关进太阴岛上的疯人院,他们说三月的天下大事多,让我到远离尘俗的岛上静养一个月,
期刊
序    1965年11月25日,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入冬后,泠风使劲地刮,淫雨使劲地下,与季节不相称的风雨这样刮这样下,历朝历代以来还是少见。我娘肚子疼痛得厉害,在这个山村里痛了两天两夜了,我还难以降生于世。那个时候医疗条件差,就依靠请道士、仙娘婆信迷信划水、压符来祈求我及早降临。不知是菩萨保佑我还是老天爷不绝我这个小生命而是怎么的,我竟然在我娘痛了三天三夜终于出生了。我真是命大福大。  我
期刊
眼下,这个秋天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个没有明显的季节之分的高原之城,我再一次见到了你。你还是以前的你,和七月在北京相见时一样,厚厚的眼镜片下掩饰不住你的淳朴和带着对世俗桀骜不顺的叛逆与鄙视。这就是你的样子。而你似乎打算将这种这样子永远继续下去。和所有人一样,你也同样经历过青春如歌的正午;如眼下的我一样,你也有过热血沸腾的年华。是什么让你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这条看似不归的路呢?是这个令人惶恐的社会吗?是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