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抗震救灾英模,构建“爱与奉献”的新师德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8689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师德的内涵出发,以汶川地震中广大教师所表现出的“爱与奉献”的师魂,为时代特征,论述了新时期师德应该是“爱与奉献”,并详细阐述了构建新时期师德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抗震救灾; 爱与奉献;新师德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79-03
  
  绵绵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为人瞩目的优良师德:“师者,教人,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师德具有内在的继承性与稳定性,但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不尽相同,师德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时代精神的表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举世震惊的8.0级特大地震灾害,灾区广大教师以灾情为命令,视时间如生命,为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在生死关头,老师们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拼死保护学生的生命,
  在危难时刻,老师们不顾个人和家人安危,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义无反顾奋力抢救危难中的学生,在困境之中,广大教师强忍悲痛,坚守岗位,竭尽全力,顽强拼搏,历尽艰险,迅速组织受困学生安全转移,投身灾后重建,恢复正常教学。大爱无疆,在学生安危与自己生命取舍的关头,老师们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奉献自己。
  历史定格在四川汶川,画面展示的是最伟大、最无私、最普泽、最崇高的爱。奏响的是挺身而出、慷慨赴义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悲壮之歌,在这里,优良的师德被传承,在这里,特殊的背景,“爱与奉献“铸就了新时代伟大的师魂,师德的内涵因时代而变迁,因特定的历史而被改写,但“爱与奉献”将是永不更新的师魂。
  1 爱与奉献:灾区教师铸就的崇高师魂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与精髓,奉献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慷慨赴义,它是师德最高尚的表现。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见证了灾区广大教师的伟大师魂,揭示了人民教师爱与奉献的崇高境界。灾难面前,广大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置之度外。他们以英勇无畏的大爱之举,为学生筑起了生命长城,向世人展示了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人性光辉,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谱写了人民教师的英雄赞歌,他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令人震撼,催人奋进,淋漓尽致地体现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崇高的师德风范和时代精神,“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灾区教师表现的师爱是最伟大的、最广博、最无私、最崇高的爱,大爱无疆是他们的师魂,救助别人的孩子,而无暇顾及残喘于废墟之下自己的骨肉,灾区教师奉献的是人类最宝贵生命, “爱与奉献”就是灾区教师们最为高尚的师魂。
  2 爱与奉献是新时期的师德内涵
  狭义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这种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称之为职业理想,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广义的师德是指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自觉为人师表,做道德的表率,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人格修养、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都直接对学生的兴趣、倾向、思想品德、文明习惯、道德风貌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新的时期,和谐是时代的主旋律,人与人、人与社会多种的和谐,都是以人们之间相互关爱与无私的奉献为基础的,建立一个和谐共荣的新型社会关系不是朝花夕拾的小事,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需要一批具有“爱与奉献”崇高品德的优良队伍,以其品德感染人、教育人,星星之火造成燎原之势,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共处,这样的队伍的形成,依靠的是教育,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教师只有做“爱与奉献”道德的表率,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才能将“爱与奉献”的时代主题弘扬光大,因此,教师要把 “爱与奉献”作为 新时期师德内涵,把大爱与无私的奉献的师德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整个程中。
  3 塑造“爱与奉献”的品德是新时期教师师德功效的体现
  “爱与奉献”是贯穿于教师全部劳动的红线,教师是“爱与奉献”的使者,是“爱与奉献”品德的传承者,在整个施教过程中,“爱与奉献”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的职责是育人,育人需要凝结“爱心”,没有“爱心“是不可能 “奉献”的,尽管某些教师品行端正,谦恭有礼,对教学孜孜以求,这个教师仍然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充其量是位“字之师”和“事之师”,绝不是时代所需要的“人之师”, “人之师”体现的师德就是“爱与奉献”,是要把教师这一职业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去追求、去奉献,热爱三尺讲台、热爱每一位学生,在爱的基础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自己的感情与爱心,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爱与奉献”是一种责任,没有爱,就无法产生激情,无法感染学生,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心灵的交流。“人之师”之爱也是需要回报的,这种回报便是“人之师”的丰硕成果和其师德的强大功效,即成功塑造了学生“爱与奉献”的品德,在汶川地震中无数的同学放弃个人的安危,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一次又一次拯救被埋在废墟下的同学,年仅9.5岁的林浩,在危难之时,没有退却,奋不顾身,不怕牺牲拯救同学的壮举,决不是偶然,在二年的教育中,他接受的不仅仅是“字之师”和“事之师”说教,而 “人之师”的哺育,接受的是 “爱与奉献”的教育,只有这样的高尚品德,才有他舍生赴义的壮举。教师的“爱与奉献”源于对教育事业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既是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地履行职责做一个好教师,更不可能为人师表,育人垂范。教师要学会在授人以鱼的时候同时授人以渔,学会在打造知识阶梯的时候也进行心路、灵魂、情操的陶冶设计。教师只要胸中洋溢着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其播散的就是勇于奉献的种子。教师应担负起时代的重任,把“爱与奉献”的品德传播下去,让世界充满爱与和谐。
  4 以抗震救灾英模为榜样加快“爱与奉献”新时期的师德建设
  小林浩英勇献身的举动就是 “爱与奉献”德育教育的巨大效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遵循“爱与奉献”的教育理念是师德建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是人和东西不可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我国古代教育家也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灵魂,师爱与奉献又是师德的集中体现。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促进自己在德智体诸多方面得到发展。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教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学生的接受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观动因。另一方面,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崇高理想、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博爱与奉献的人格魅力等来吸引学生,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变化,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每一位教师从内心深处培养对学生的“爱”和“奉献”精神,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胡锦涛总书记说:“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者。”大学是整个社会文化思想品德发源地,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已抗震救灾精神为核心内容构建“爱与奉献”新时期的师德,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以及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无私奉献。
  4.1构建“以爱与奉献”为核心的新时期师德
  以抗震救灾英雄师生为楷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宣传抗震救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介、校园网、校园广播台、宣传橱窗等宣传载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模事迹。通过报告会、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制定学习计划,定期组织集体学习,深入学习抗震救灾的表现出动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加深对灾区教师所体现的“以爱与奉献”师德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并把先进事迹作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不断创新活动思路,将“以爱与奉献”师德内涵牢固建立在教师品德之中。
  4.2学英雄、见行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以抗震救灾先进人物为典型,开展示范式教育。把高校师德建设和“抗震救灾先进人物教育”结合起来, 推动全校的师德建设和校风学风建设,教师要自觉学习抗震救灾英雄教师,重点学习他们生死关头,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奋不顾身,拼死保护学生的英勇献身精神;学习他们危难时刻,坚守岗位,忠于职守,不畏艰难险阻,奋力抢救学生的拼搏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大灾面前,化悲痛为力量,振奋精神,不屈不挠,迅速投身重建校园,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自强不息精神。通过学习,付诸行动,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以抗震救灾英雄教师为榜样,以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以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4.3 确定最基本的师德素养,践行师德规范
  师德的规范固然许多,包括知识和品行,但最基本的却是“爱与奉献”没有它,便没有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人爱,也不会有专研和进取,不会有渊博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奉献的基础,学习灾区教师在危难之际不畏艰难奋力抢救学生英勇献身的精神,就是要把“爱与奉献”最为教师的最基本的师德素养来构建新时期的师德。在践行上,我们遵循点滴中见伟大的原则,“爱与奉献”虽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我们更注重平凡的细节,“爱与奉献”固然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慷慨赴义,但我们更关注的是融会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平凡,构建新时期的师德就是要求教师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园丁精神、蜡烛精神、孺子牛精神、铺路石精神,从细微之处关心关爱学生,把学生的每一个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学生的点滴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学生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把学生的发展立为第一目标。多付出,少索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甘为人梯,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师之德,不仅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还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扎实稳固的“爱与奉献”新师德,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参考文献
  [1] 余瑾.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4,(1):13(3).
  [2] 高鸣.施进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45-48.
  [3] 王德勋.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矫治[J].教育探索,2004(10):24-27.
其他文献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名篇充满着诗人的激情、睿智和美的心灵,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子。但古典诗词鉴赏中普遍存在的重理性的教学倾向,极大的肢解与破坏了古典诗词的美。因此,将审美教育融入古典诗词鉴赏中,对促进古典诗词鉴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I21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
期刊
【摘要】快乐体育是以情感教学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思想。快乐体育要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中介,促成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主动学习、快乐发展的局面。实施快乐体育,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创造和美化教学环境;再次,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第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98-01    假如焦母不那么骄横自私,假如兰芝不那么美丽倔强,假如焦仲卿不那么逆来顺受,假如刘兄不那么贪图富贵,假如刘母像焦母一样强悍……许许多多的假如只要有一个成为现实,悲剧就不会发生,然而太多太多的假如都只是假如,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还是发生了。他们的婚姻悲剧成因大都认为是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无情
期刊
【摘要】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非教师“填压式”教学方式的“复制品”。但是一些学校、教师并没有按照教育发展的理念和规划,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明显是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的。本文就目前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简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政治课堂的主人,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政治课堂
期刊
【摘要】语文课具有大量的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利于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不会影响语文课双基训练任务的完成,而且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体现在形象美、语言美、情感美、艺术美等方面。  【关键词】形象美;语言美;情感美;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针对近几年诗词“情感主旨”类试题在各省市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高,学生却常感无从下手,丢分严重而谈谈自己的教学心得。本人觉得学生如果能从诗题、作者、意象、末句等四个方面入手鉴赏诗词,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旨,通过复习和几次考试的检测,学生的得分有了明显提高,效果良好。  【关键词】情感;主旨; 意象; 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在当前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不清晰时常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的随意增减;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的不合理导致课堂教学效益的低下;由于检测性评价的“功利化”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为解决上述问题, 在教学设计的三个重要环节上,应基于课程标准分解确定课时目标,应依据课时目标导引课堂教学,要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关键词】课时目标;目标导引; 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
期刊
【摘要】教师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尝试探索,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教授知识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触发幼儿创新意识,使创新教育不断使我们的孩子在德智体美方面均获得的全面的发展而做不懈努力。  【关键词】幼儿美术;创新;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208-02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未来社会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其中,阅读能将作者所写的文字通过理解以画卷的形式显现在读者心中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必须从小学生时期就开始培养。本文就从小学生阅读能力如何培养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语感;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89-02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普遍提倡优化而不淡化,重视但不过分强调。因此,教师则要学习思考如何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并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语法项目实践,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笔者在进行语法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与总结。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讨论;归纳;巩固;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