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又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而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开旧思想、创立新事物的精神。根据实际需要或新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原有框架,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灵活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十八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通过知识迁移、比较分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在教学中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是事物间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辨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顺利发展。
三、大胆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对课文的空白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如在教完《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后,启发学生:战斗胜利后,战友们会对邱少云怎样呢?你来为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从战友角度说的,有从连长角度说的, 有从朝鲜人角度说的,还有从邱少云亲人角度说的……。多么丰富鲜活的想象呀!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通过提出问题,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学生在这种矛盾的争论中,思维大大激活,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激发更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提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甚至代替解答,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其特点在于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去塑造未来。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幻想,幻想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先行者,是人类活动的巨大动力,它不仅能引导人们去发现新问题,而且还能激励人们做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从事创造性的劳动。 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科学幻想,使幻想变成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如在学习了童话、寓言之后,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仿写童话、科幻文章。作文教学中不妨打破传统作文方法,从虚入手,虚实结合,让学生大胆去写,海阔天空,自由思索,悠远幻想,对那些大脑新奇而又合乎情理的幻想,热情鼓励,哪怕是异想天开、想入非非也要引导剖璞见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训练创新思维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
六、创设情景,诱发小学生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做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小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如果学生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很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趣勃勃地学好这课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特别是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向师性很强。因此,我们必须创设情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七、充实课外活动,提供更丰富的创新实践舞台。
课外活动是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内容丰富、新颖,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课外活动,除了能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常识外,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中能够观察到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渗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获取的东西,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总之,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的,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实施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 创新型教师,让我们一起在创新教育中展望祖国的未来。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创新兴趣,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志勇:《小学语文教育》 辽宁教育杂志社 2011年4月。
2、郑杰:《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科学教育,2008年2月。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开旧思想、创立新事物的精神。根据实际需要或新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原有框架,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灵活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十八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通过知识迁移、比较分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在教学中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是事物间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辨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顺利发展。
三、大胆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对课文的空白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如在教完《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后,启发学生:战斗胜利后,战友们会对邱少云怎样呢?你来为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从战友角度说的,有从连长角度说的, 有从朝鲜人角度说的,还有从邱少云亲人角度说的……。多么丰富鲜活的想象呀!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通过提出问题,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学生在这种矛盾的争论中,思维大大激活,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激发更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提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甚至代替解答,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其特点在于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去塑造未来。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幻想,幻想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先行者,是人类活动的巨大动力,它不仅能引导人们去发现新问题,而且还能激励人们做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从事创造性的劳动。 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科学幻想,使幻想变成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如在学习了童话、寓言之后,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仿写童话、科幻文章。作文教学中不妨打破传统作文方法,从虚入手,虚实结合,让学生大胆去写,海阔天空,自由思索,悠远幻想,对那些大脑新奇而又合乎情理的幻想,热情鼓励,哪怕是异想天开、想入非非也要引导剖璞见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训练创新思维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
六、创设情景,诱发小学生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做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小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如果学生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很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趣勃勃地学好这课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特别是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向师性很强。因此,我们必须创设情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七、充实课外活动,提供更丰富的创新实践舞台。
课外活动是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内容丰富、新颖,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课外活动,除了能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常识外,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中能够观察到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渗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获取的东西,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总之,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的,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实施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 创新型教师,让我们一起在创新教育中展望祖国的未来。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创新兴趣,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志勇:《小学语文教育》 辽宁教育杂志社 2011年4月。
2、郑杰:《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科学教育,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