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老师都感到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书本上的、很有局限的语文知识,很少有广泛的自我吸收和创造的空间,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机会严重不足,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的效率也不高。
   要解决这些问题,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担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要找到语文教学与自学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即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参与兴趣,课堂上赋予学生恰当的主动权。这就促使我们要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为学生的自学活动提供最基本的时空保障和辅导条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实施自主参与学习就成了现代学习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从接受性学习转化为自主性学习,从自主性学习走到创造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把这一时代性的教学观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鼓励学生多读
   199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曾给语文老师们带来极大的震动,标新立异的命题,使那些有着良好语文素养的学生尽领风骚,其原因之一是广泛的阅读使他们吸取了无尽的营养,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想象,提高了写作能力。书读得越多,知识就越丰富,视野就越开阔,思维就越敏捷。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乐于读书的习惯抓起。
  1.1 要着眼于“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只重课本的阅读,只能培养出不懂读书、缺少发现、不会创新的“书袋”式的学生。因而,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视野有关注课本到关注课外种种有益的书,即“从语文课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由课本向课外书籍发展,既是课内知识的延续,又加倍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也更符合教育规律。
  1.2 有质量有意义的课外阅读才能帮助学生充实和丰富精神世界,才有利于学生增智开发。而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追踪流行、热衷明星等误区,不但影响阅读的质量,更会遏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正确的、及时的加以引导,有目标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接受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润的有利空间,改变他们随意、无序、低效阅读的状态,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总之,“多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指导他们有选择的读书,学会把读书当作乐事,使读书成为他们乐于接受的愉快教育,才能使学生愿意读书,从而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2 鼓励学生多问
   “问”是学生进行阅读的灵魂,学生只有读懂了才会问,所以,要鼓励学生大胆的问。许多课堂教学虽然有问有答,热热闹闹,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答问的状况,老师总是提出问题的主角。在“新课标”引导下的课堂中,①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学习自主性,生动活泼地参与课堂教学,②改变教师居高临下主宰教学过程的局面,摒弃“教师是课堂权威”的传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答疑为主动质疑,让学生成为提出问题的主角,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求异,去自主探索。
  2.1 启发学生敢于自我表现,培养学生“敢问”。“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初中学生往往面子观念强,提问时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行吗?”“我提的问题太浅,同学会笑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顾虑,这时就应及时的鼓励学生,创造一种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打消他们的顾虑,使他们敢于提问,敢于表现自我;对学生的提问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更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也更能激励学生大胆的提问;教师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引,教师的讲解、引导一定要富有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索,使学生能提出问题。
  2.2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问”。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诱导他们步入学习过程,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从正面、反面、侧面去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经历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过程,激发学生“乐问”。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探求兴趣的途径之一,并且设置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的教学,难度整体虽然不太大,但《生命,生命》、《紫藤箩瀑布》等篇目,由于学生的阅历局限,使他们要感悟出其中的深刻含义就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把握、对于生命的敬畏、热爱、珍惜、怜悯和关爱,成人的感悟尚有片面肤浅之嫌,何况刚进中学校门的学生。如果不调动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参与,就很容易出现讲解架空、感受空洞、学习枯燥的情况。如果让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幸福、讲述自家喂养的小动物的故事等,创设出学生熟悉的情景,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进一步的思考、提问。
  2.3 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引导学生“勤问”。“学始于思,思始于疑。学而不思则罔”。可见思与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而“问”则是思与疑的表达。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很强,提问时往往抓不住要领,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刻扶一把,由浅入深地设置一定的坡度,从基础教学入手,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从理解课文入手,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向外迁移,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从讨论问题入手,启发学生多问,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倡导学生小组讨论问题,学生之间相互问答,展开课堂辩论,实现课堂信息多向交往。在学习《生命,生命》一课时,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有学生就问:“课文中先说砖缝里长出的小瓜苗是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后来又说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呢?”我想了想,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我也认为是个问题,请大家来讨论解决吧。”学生们的思维火花点燃了,整个课堂成了学生思考、质疑的王国,在互问互答中,学生不仅自主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同时也解决了疑问。
  3 鼓励学生“多说”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培养“说”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加强学生“说”的训练,给予学生“说”的机会,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要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3.1 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说”的情景。感知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的前提,初中学生认识事物、认识问题还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需要从自身的参与中去体验。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一定程度上将语言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情景、具体可感的物体,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充分的感知。例如,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表演课文中描写的情景后学习课文,可以化静为动,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学习《人生寓言》一课,学生根据课文自己动手改编成课本剧,又自己动手绘制了动物、人物道具,课堂上再表演出来,然后由其他学生口述情节,以此来完成“整体感知”这一环节。这样就比“朗读”这种形式更活跃,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或让学生动手画出课文中的情景后,向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的理解,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不仅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让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独立设计、自我创造的喜悦,产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如《秋天》、《春》、《山中访友》等课文;或者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电影、电视片段后,让学生讲解其中的内容,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化远为近,使学生在具体的感受中学到知识。例如《城南旧事》、《木兰诗》等。
  3.2 要讲究多种方法,让学生说得明白连贯。能不能说得明白,能不能说得清楚,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掌握了知识的方法。要让学生会说,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达到学懂语言、掌握语言目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就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学法指导。因此,备课时要研究学情,研究学习的方法,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说话的方法;上课时还要指导学法,通过具体的教法去引导学生学到方法;另外,学习方法的获得,有一个有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所以课后要注重积累方法。
   此外,利用各种场合,引导学生多“说”。运用课文中精妙的语句、片段进行训练。例如学了描绘景物的课文,可以让学生从描写、修辞、句式等方面进行仿说训练,例如,学了朱自清的《春》之后,模仿几幅春景图的写法,仿说夏、秋、冬几个季节的景物描绘;运用课文中精巧的立意构思进行训练,例如学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让学生讲述自己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从此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运用彩页中的课文插图进行训练。例如,学《论语十则》,彩页中有孔子讲学的画面,让学生先搜集有关孔子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学《我的信念》,彩页中有居里夫人的图片,就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观察进行人物描绘的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和语文实践活动更是“说话”训练的极好机会。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就可以“轻轻的告诉你”为题,先写一篇自我介绍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当然,要让学生“说”得明白、连贯、通顺,离不开“听”的训练,“听”是提高“说”的能力的基础,“读”和“说”又是提高“写”的能力的基础。语文学习是一项综合能力的学习,听、说、读、写是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其他文献
没有个性的教育,就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知识经济的到来,正逐渐改变人们的教育价值观,现代教育不只是一次性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而要为实现人的终身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集体教育环境下的个性发展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期刊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倡导“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把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到了重要地位。这本应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我在多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煅炼的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对教师布置的教学练习任务勉强地完成,考核成绩,测试达标就行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地影响体育课教学的质量,不能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效果。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
期刊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政治文明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从开始时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逐步拓展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包括青少年)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的社区教育。   兴隆镇在双流县域经济发展中相对落后,人员素质教育水平低,教育相对落后。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对于实施终身教育的全员、全程、开放式的社区,“
期刊
学生课堂的学习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是学生愿意去完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达到完美的地步的一种推动力量。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自主轮换带操,“学生自主轮换带操法”教学过程中,使他们扮演了向往已久的“干部”角色,为做个“优秀”的体育委员和“体育老师”,学生能自觉地学习、掌握编操和带操的方法,主动观察、模仿教师和其他学生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态度端正、
期刊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这是南宋大教育家朱熹的关于朗读方面的名言。语文课是孩子们的母语课,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1 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期刊
鲁迅有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此话无非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诠释。若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对自己的“不满足”或是“经常的反思”自我,实为有效,便捷的途径。  记得我教五年级音乐课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至今还记忆犹新。刚刚打过上课铃,师生问好,我布置了这节课的复习任务,让学生把上一节课学习的歌曲唱一唱,一会儿进行歌唱比赛。刚刚说完,后面的一个男生用书打了一下桌子,力气很大。啪的一声,把我吓了一跳,全班同学
期刊
【摘 要】 笔者在近五年的英语教学中,通过对英语学困生进行长期探索后,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即教师应该从教与学两方面同时入手,及时地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词汇策略指导,在教学中探究出能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热情的方法,以便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学困生 词汇教学 策略  1 诊断英语学困生英语学习的困境   据笔者调查,造成英语学困生的因素诸多,在这些因素中,有
期刊
【摘 要】 自学能力是人们应具备的科学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培养学生自我提问、自主参与、自我感悟、自我创新等能力方面加以正确的引导。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学习的乐趣,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长了能力。教师能够体验教学的愉悦,教学的成就感不在于教学课时的多少,而在于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具备高效的自学能力,从而,能够坦然地面对任何难以吸收的学习对象。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整体阅读,用心灵、情感去交流对话,用联想、想像去体悟诗韵。然而,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有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师的分析讲解,却让学生无法体会到它的光彩和神韵。那么如何避免诗歌阅读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提问以提高诗歌阅读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课堂提问的设计,尤其是能使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与互动活动都围绕它展开,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那么,既然想象力如此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1 通过良好的朗读和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具有丰富表现力和强烈感染力的文质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