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鲁:我是一个用生命做作品的艺术家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北京798艺术区成立的第十年。从开始有艺术家入驻到成为北京的文化名片,这里举办了许多为业界称颂的展览,类似伊门道夫展、85新潮回顾展,都曾画下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一笔。而今年3月3日,在这里举办的一场聚焦女性生存状态的联展《秃头戈女》,则以其先锋色彩与社会关怀饱受关注。
  其中,曾因1989年枪击事件拉开中国当代艺术序幕的女艺术家肖鲁也以作品《什么是女权?》参展。
  很多年以后,当肖鲁站在自己举枪的背影前,一定会想起1989年除夕那个遥远的上午。
  1989年2月5日,农历大年三十,辞旧迎新的好日子。北京冬日的阳光打亮了中国美术馆金黄的琉璃顶,广场上五条印有红色“不许掉头”标志,让这个中国现代艺术的首次大展以决不妥协的符号开始。
  11点19分,黑衣长发的肖鲁,右手握枪举至齐肩,对准自己的装置艺术《对话》“砰——砰”两枪。这两枪,让周围孵蛋、卖鱼虾、扔避孕套的艺术家黯然失色,并直接导致了展览的中断。这两枪,也让肖鲁本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自此她从艺术界消失,沉寂多年。
  2006年11月,肖鲁的作品《对话》突然惊现嘉德秋拍中国当代艺术专场。这件被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装置与行为相结合的作品,以231万的高价成交,成为首个超过百万成交价的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作品;2007年9月,美国纽约苏富比秋拍,行为照片《对话》以6.7万美元成交;2009年12月,泓盛秋拍会,肖鲁的行为照片《15枪……从1989到2003》以17万元成交;2010年6月,她的《精子》行为照片在上海泓盛 2010春拍会上拍到了10.92万。
  肖鲁回归了么?其作品还在拍卖会上拍到了不俗的价格!
  当我们向肖鲁本人问及此事时,这位人生阅历颇丰的艺术家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不太关注市场,不过能拍出去总归还是高兴的。”
  1962年出生的肖鲁已经不再年轻,走过巅峰,也熬过低谷,她用生命去感受、体验、做艺术的心似乎从未改变。“我是一个活在自己状态里的人”,她说,“我做的作品,只要对得起我自己。我不害怕危险,更不害怕袒露自己。”
  所以当你看到她穿着白色婚纱,从黑色的棺材中站起身来时,一种无法逃避的直率与坦诚扑面而来。
  “请问你,肖鲁女士,你是否愿意嫁给自己为妻,忠于自己的想法,无论海枯石烂,无论沧海桑田,永远和自己在一起。你愿意吗?大声告诉我!”
  “我愿意。”
  肖鲁把婚戒分别戴在自己左右手的无名指上,她的声音并不大,却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她嘴角微抿的线条,携带着一个女人的坚定与倔强。
  “我现在主要在做女性主义的一些题材,最近刚做完《秃头戈女》的联合展。”肖鲁说。
  “操戈动武以代
  歌舞升平”
  3月3日下午,《秃头戈女》的开幕式上。忘不了三个女人在那一刻的默契——肖鲁、李心沫、蓝镜一同完成了剃发行为,及腰长发落了一地,换来三人脸上饱含油光的大笑。
  肖鲁说:“《秃头戈女》策展人庸现,是在德国生活多年的华裔,两三年前她回国时,《非诚勿扰》的电视征婚节目正好风靡全国。当她听到‘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也不肯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名言时,感到中国社会极度荒诞可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大学时曾出演过的一部尤里斯库的荒诞剧《秃头歌女》。而这次展览的名字‘秃头戈女’,实际是取此谐音,隐喻中国当下各种状态同时并存、荒诞而尴尬的生存现状。女性问题和弱势群体应该得到关注。”
  《秃头戈女》联展在北京798艺术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策展人为德国华裔女艺术家庸现,而德国女权代表Christa Stolle、意大利女性主义艺术家兼策展人Sandra Miranda Pattin、纽约时报撰稿人Didi Kirsten Tatlow等嘉宾的到来,则让这场女性主义题材的展览颇具国际意味。
  展厅里作品并不算多,主厅是肖鲁的作品《什么是女权?》,透露出沉闷的压制和尖锐的矛盾。这是由三根三米长的槽钢焊接而成的巨大人字结构,暗示着“女权即人权”。作品旁边放置着打开的册页“什么是女权”,观众可在上面留言,写下对于女权的理解。
  肖鲁还特意为此次展览创作了《恶之花》。作品取材于一个巨大的千年香樟树根,树根形状奇特,盘根错节,像一朵奇异的花,又好似女性骨盆的形状。在树根中间部位,有一个深邃的开口,就像女性的阴门。
  “女阴在父权文化里总是作为丑恶,隐蔽,禁忌而存在的,但它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的神奇产物,我以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命名,是要将赞美之词献给这世界所谓的丑陋与邪恶。”她说。
  “我们之所以要取《秃头戈女》之名,其实是以‘秃头’的形象暗示反叛,用‘戈女’之身份寓意斗士,而以‘戈’代‘歌’,就是要以操戈动武替代歌舞升平。”她顿了顿,缓缓地说,“操戈动武才是现阶段中国女人们急需的,不能平等对话的时候,就是该有所行动。女人自己都不做,还等什么时候呢?”
  女权不只是讳莫如深的笑
  如果说1989年创作装置作品《对话》时,肖鲁还停留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那2003年的《15枪……从1989到2003》则是对这段懵懂历程的决绝表态,没有与往事干杯的浪漫情怀,只有悲壮与笃定,即使已无处告别。
  2006年5月,在延安举办的一次名为“长征计划”的艺术研讨会上,肖鲁创作了装置行为作品《精子》,迈出了她在女性主义道路上坚实的一步。
  十二个空瓶子和一个冷藏柜,她的行为是向与会者和参观者的男性征集精子,并将这些精子放在特定的温度下冷藏,在她每月排卵期间,将所捐献的精子与自己进行人工受孕。
  在作品方案中,她写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
  生命孕育:一个男人精子与一个女人卵子相遇。字为精。
  情感孕育: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精神奇遇,字为神。
  精与神和谐,人间绝境,字为气。
  精,气,神合一,人生之道也。求其三者,时间不及,年龄不及,机缘不及。退而求其一,择字为精。”   这是一次对社会通行的伦理结构与异性恋模式的反叛,但结果是没有任何一个男性愿意奉献他们的精子。
  显然,这个充满女权主义色彩的作品,把到场的男性都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无论男性是否捐献精子,他们都已被置于“播种机”的处境。
  当有男性质疑道:“以这样的方式要一个孩子,孩子就没有父亲了?”肖鲁的回答是,“我只想要一个孩子。”
  “这是我的真实心理,不过是借助行为艺术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意愿而已。我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孩子,不期待情感的交流,无需对话,甚至不必相识,不需身体的接触,排除了异性恋的所有程序,我只需要人工受精的方法使一个孩子出生。”肖鲁回忆说。
  肖鲁还补充道:“最有意思的,是在延安跟那些男性的对话。当时很多人说愿意在跟我发生关系后给我精子,我就跟他们说,女人要在有感情的情况下才会跟男人发生关系,而我这个作品的前提恰恰是我对男人压根就没感觉,所以我跟你是没有关系的。在两性关系中,男人总要掌握主动,但在我这个作品中,他们是被动的,这会让他们不舒服,实际上是把男人当作一个生育工具了。这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测试男人的心理状态。所以后来有人说89年那一枪是明枪,这一枪是暗枪,挺厉害,打得男人挺不舒服的。”说到这里她忍不住笑了。
  2009年2月,肖鲁创作了行为《婚》,大大方方地拥抱艺术道路上更加独立的自己。
  那是一个人的婚礼,只有新娘,没有新郎,她为自己戴上婚戒,也第一次穿上婚纱。
  这一次的婚礼,以葬礼开始。在中国传统的送葬声中,四位年轻男子,从车上抬出一具黑色的棺材。一名男子用斧子砸开了棺材上的铜锁,哀悼曲变声婚礼乐曲,穿着婚纱的肖鲁,被两名男子从棺材扶出。
  妹妹肖戈无疑是理解姐姐的,她在致辞中说:“亲爱的姐姐,我祝福你,今天你终于结婚了,这么多年之后,你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生活,嫁给你自己。我祝你幸福,祝你美满。”
  肖鲁坦言,女权主义让她从人生、爱情、创作的瓶颈中找到出路,而对于女权主义艺术,她才刚刚踏进半只脚。
  谈到女权主义在国内的现状,肖鲁挺沮丧:“女权主义在中国还是非常弱势的,一谈女权,男人不喜欢,女人也不喜欢,看得最多的就是讳莫如深的笑。从大的概念上讲,中国与西方的女性觉醒意识相比,差得很远很远。其实女权就是人权,就是呼唤男女平等。”
  她还谈到,“有一次,一位女朋友告诉我,一个挺有名的中国男理论家跟她说,他在西方开会,看到外国的男理论家跟女理论家争得面红耳赤的,他说要是在中国讨论的话,才不跟女人争呢。”说到这里她有点无奈,“他以为不跟女人争就是对女人的尊重,其实这恰恰相反。骨子里反映的其实是他根本不屑于跟你对话。”
  她透露说,之后每年的3月3日,“秃头戈女”团队都会邀请国外女性艺术家来华,让她们来分享国外女权主义的发展经验。明年3月3日,她们将迎来德国78岁的女权主义鼻祖Mary Baumeister女士。
  一声枪响 半生对话
  2011年2月,《新周刊》情人节专刊,一篇题为《有时醉倒在爱情里也危险》的文章,把肖鲁冠为“为爱痴狂的女艺术家”。
  有朋友戏谑她,“这位从自身经验走向女权的艺术家,不过也是一位爱情的奴隶”,当时肖鲁大笑,笑声在小阁楼里回荡,融浸茶香,甘苦自知。
  2010年,一本名为《对话》的自传性小说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在香港出版,肖鲁在书中披露了大量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一路成长的风风雨雨。其中,也包括1989年枪击事件的原委以及之后的故事。
  80年代初期,那是一个压抑的年代。性教育是没有的,谈恋爱是偷偷的,“乱搞男女关系”却是经常听到、极其贬义的。
  然而即使男女同学之间基本不说话,青春期的状态却是无法回避的。反叛、懵懂、渴望、敏感、骚动、好奇、无知,那是一种复杂又难以言说的状态。
  25岁的肖鲁经历了情感的失败,失语的性侵害,内心压抑的澎湃感情找不到一个宣泄口。
  1988年,肖鲁为内心激烈的情感寻找到了一个出口,她完成了装置作品《对话》:两个铝合金电话亭,一对男女的背影照片贴在里边,似乎正在打电话。而两个电话亭中间的台子上,放着一部红色的电话机,听筒悬垂在半空,“对话”显然并不畅通。
  在工艺系的宋建明老师看来,这一作品似乎过于完整,“需要破一破。”。
  至于用什么来“破”——既不能打碎玻璃,又要留下“破”的痕迹,肖鲁想到了枪。
  “宋老师走了,但这个‘破’字和用枪的想法,咬住我的中枢神经,枪声的震撼力,挥之不去的枪声,魔鬼与天使的欲望,积压于内心的情仇相撞……”肖鲁在《对话》一书中写道。
  1989年1月,肖鲁得知,《对话》入选了即将在北京开幕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杭州的方舟酒吧,她偶遇了唐宋。唐宋是肖鲁的校友,浙江美院国画系山水专业学生,他听肖鲁说起打枪的想法,立刻兴奋起来:“这个想法好啊!你敢不敢到北京去打一枪?” “这有什么不敢的!”肖鲁回答。
  2月,肖鲁带着作品来到北京,找到当年在中央美院附中上学时认识的哥们儿李松松。肖鲁知道,李松松有枪。
  1989年2月5日,农历大年三十。展览一开始,艺术家们就万分活跃。李山在画有里根头像的盆里洗脚;张念坐在二楼展厅的地上,身披白纸,上书“孵蛋期间,拒绝理论,以免影响下一代”,旁边放着18个鸡蛋;吴山则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在叫卖对虾……
  11点10分,肖鲁走到《对话》前,望着镜子里自己的身影,仅仅是瞬间的凝视。顷刻间,她扣动了扳机,紧接着,又是一枪。
  她没有料想到,这两声枪枪响,改变了她的整个人生。
  开枪之后,一切处于慌乱之中。肖鲁与唐宋迅速相爱了,他们出国去了澳大利亚。而在没有人为装置行为创作权正名的情况下,这一装置行为作品变成了唐宋与肖鲁的共同创作。
  自传体小说《对话》里有这样一段话:“女人的神经既敏感又麻木,既清醒又糊涂,她总是不愿意看清眼前的事实。她天生就是一个上帝的信徒,她需要相信一个神。但是,在上帝和男人之间,她错把男人当作神,她以为爱上一个男人,其实,她在爱一个自己心中的神。为此,她包容一切,忍受一切。因为她不愿意把心中的神像给毁了。她毁了他,就是毁了她自己。”这曾是肖鲁多少年的心声。   2003年,肖鲁与唐宋分手,她心碎了。“这15年来,他不要婚姻,不要孩子,我都接受了,我曾把爱情当做一种人生理想去实现。”
  在极度的痛苦中,肖鲁寻回了自我。2003年10月19日,肖鲁推出了新作《十五枪……从1989-2003》。她像一个愤怒女神,朝着15张当年她向《对话》开枪时的正面照片,开了15枪,子弹打在照片中的她的脸上、额头上、眼睛上……
  在对此的阐述中,她说:“15年前,当我在中国美术馆打了那两枪之后,我和他从北京东城区看守所出来,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我,从1989年到2003年,我们整整走过了15年。今天,我又一次举起枪,面对着我自己,一年一枪,整整打了15枪。我们结束了。”
  2004年2月,她写了第一份“关于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枪击作品《对话》的说明”,说出当年枪击事件的详情、她开枪的原始动机。向外界公布,自己是枪击事件的唯一作者。
  至此,《对话》的故事完整铺开。而它,也凝聚了肖鲁对自己生命和情感的全部专挚,成为她前半生的写照。
  我是一个用生命做作品的艺术家
  大起大落之后尘埃落定,肖鲁的生活并没什么大变化。她仍喜欢穿宽松的衣裙,趿着拖鞋,将趾甲涂成绛红色。
  去年冬天,她住在杭州龙井山下的小别墅,习惯了一大清早起床做早饭。一份白粥配了四碟咸菜,一杯橙汁,一个咸鸭蛋,面包、酸奶和小馒头。一个在饮食上懂得细细调养,颇具风味的人,通常生活也不会乏味。
  在2010年的新作《情书》中,她以中药作为媒材,每天在宣纸上书写“情书”。与以往的作品相比,这次她少了几分锋利, 多了几分温情。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中药做材料,她笑着说,“因为中药有一种苦涩在里面,这个作品中,苦和美是并存的。我当时觉得自己的状态跟中药挺相似,就觉得这种材料特别亲切。”
  她常常在早晨用中药抄写唐诗,“我觉得需要学学古人的那种状态,心需要少一点浮躁,静下来,做很多事情时就能做得好一些。”
  对于目前当代艺术提倡回归“东方精神”的现象,她说,“现在一谈到东方精神,就很容易把它‘符号化’,其实东方精神可能是更加内在的、复杂的东西,简单几句话是说不清楚的。”
  结合自身经验,她谈到了去年在杭州吴山上的“药王庙”,接受道家气脉推拿的经历。
  “我以前对中国传统的东西没什么切身的体会,但这一年多,通过气脉排毒,打通气结,身体的变化直接影响我的思维状态,我变得理性了。从纠结个人情感到关注女权的这个转变,是否与道家气脉推拿有关?我始终觉得有某种内在的关联。东方与西方精神的互相渗透,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内化了。我最新的作品《毒素》,就是用从我体内排出的毒素做的。”
  回顾肖鲁的艺术创作,枪、婚纱、中药、毒素……这些关键元素的运用都与她的自身情感息息相关,与她渴望的沟通有关,与解决问题的希望有关,也与希望受阻带来的伤害有关。
  “在生命体验方面,我确实比较敏感。在创作时,我也不喜欢拘泥于形式。表现形式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内心的需要,它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一首诗,或者一把枪。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你在特定状态下的心理走向。我曾把艺术比作沙袋,因为在我最需要释放的时候,艺术是一个靶子,一个出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感谢艺术,是它拯救了我。可惜做艺术作品有时跟幸福是一个悖论,没有经过情绪的痛苦和洗礼,有时候很难做出真正好的作品。”
  从女性艺术家的角度出发,她谈到了女性艺术家的创作特质,“在我眼里,她们很真实,很自我,很自然,做作品会更纯粹一点,而男性则更重视从政治、社会角度来创作,有些时候难免功利。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个男权话语权主导的批评圈,女性创作经验并不被重视。”
  她补充道,“就好像我当时说《对话》是因为情感做的作品,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说我把一件伟大的作品说小了。但我认为艺术创作源于私人化的个体经验,有时那些宏大话语下的艺术创作倒是容易让人怀疑其动机。”说到这里她有点忿然。
  采访将末,肖鲁顿了顿,有一点腼腆地总结,“其实我不善于理论阐释,更无从谈论艺术,我就知道真实地生活着。没别的,我只是一个用生命做作品的艺术家。”
其他文献
6月21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在西方国家,对于迎接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人们充满着激情和狂热。庆祝这一重要节日的方式很多,饮酒、音乐、篝火,甚至集体瑜伽。看,这是夏至日的美国纽约,上千名瑜伽爱好者陆续聚集在纽约时代广场Times Square,用集体瑜伽的方式迎接夏至的到来——这无疑堪称一次群众性的行为艺术。
期刊
“在国内呆久了,看到很多人因为贪小便宜、听故事或者被别人诱惑,而跌进了万丈深渊,并且越跌越深。我好像有一种使命感,总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利用媒体的力量,传播正确的收藏理念。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听我一言。”  翟健民无疑是这个收藏市场热火朝天的时代里,曝光率名列前茅的瓷器专家。无论在公众视野,还是私下里,他永远一脸笑容,友善而谦恭。  2005年10月23日,香港苏富比的拍卖现场。  “清乾隆御制珐
期刊
5月29日,德国百年卫浴集团Dietsche旗下高端品牌——贝朗卫浴(Bravat),假座上海兴荣温德姆酒店成功举行了“品质 赢向未来”——2013贝朗(亚太)新品发布会。专题会现场同时进行了德国贝朗、国信控股、君御温德姆至尊酒店三方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这不仅表明贝朗在工程上的优势成功地受到全球最大酒店集团以及工程集团的青睐,也表明了贝朗的大工程战略正在加速推进中。在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宣布了原装进口德
期刊
如今,数码照相机普及,手机拍照更是有泛滥之势。捧着速写本,恐怕是200年前的风尚了。这一原本美术学校学生的基本功,在21世纪的今天,似乎早已被人忘却,何况作为游人,羁旅天涯,谁还会带上钢笔和速写本?  然而,上海恰有这样一位先生,近些年走遍环球五大洲40余国,到哪他都不会忘了取出速写本。而更夸张的是,除了钢笔,他还会带一盒水彩画颜料以及各种水彩笔、钢笔。他就是杨云平,一个被少男少女追捧的腔调老男人
期刊
2012年11月3日到12日,位于上海这座城市心脏地带的上海展览中心,将又迎来亚洲艺术收藏家及艺术爱好者的盛宴。由世界各地30家顶尖艺术画廊参与的艺术盛事——上海国际艺术精品展览会(SFJAF),继2007年10月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了首届、2009年在上海外滩源举办了第二届之后,今年是第三届。由于展会带来的罕见的绘画、雕塑、古玩以及珠宝精品每每让人惊喜,这个展会在富裕圈层已经赢得了极佳口碑,每逢展
期刊
6月15日下午,第十届“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颁奖盛典在今日美术馆举办,此次观念艺术家汪建伟、油画家毛焰以及摄影家洪浩和帕特里克·德马舍利耶凭借对艺术的独特领悟与杰出成就摘得此桂冠。获奖艺术家作品展于6月16日至6月30日在今日美术馆向公众开放两周。自2004年起马爹利在中国首度创立“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项,迄今已举办9届,欣赏与褒奖了38位在摄影、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优秀的艺术家。今年获奖的这四
期刊
现在的收藏家喜欢开“大会”,到处“显摆”。前两天特意一大早偷偷去杭州看弘一墨迹展,孰料正逢馆内举办啥现代书画典藏展开幕式,吵吵闹闹,声势很大,弄得在隔壁观摩法师墨迹也不宁静。  以前的藏家喜欢开“小会”,三五知己,一个小圈子,像培养学问般切磋蓄藏经验。比如说,墨是文房四宝之一,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具,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元明清,良工辈出,制墨之精,文人士大夫的标榜讲究,宫廷内府的不厌需求,使制墨成为
期刊
6月20日,由外滩美术馆和HUGO BOSS联合主办的“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在上海外滩美术馆正式宣布成立,这也是HUGO BOSS在全球范围内继1996年与古根海姆美术馆合作成立“HUGO BOSS大奖”之后的又一奖项设置。两年一届的“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借此推动当代艺术在亚洲的持续重构,并为新锐当代艺术家提供一个完善的发展平台。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Larys F
期刊
上海泛华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于2013年7月6日13:00在上海豫园万丽酒店开拍。此场春拍共分为当代艺术专场与西洋艺术品两个专场。此次当代艺术专场分为《静水流深 泛华新力量》、《翰墨丹青》、《抽象视觉》、《上戏英才》、《当代先锋》五个板块142件拍品,汇集了像赵无极、朱德群、陈逸飞、吴冠中、陈丹青、郭润文、李津等中国当代艺术实力派名家的代表作,也集中了部分年轻艺术家像韩夏斌、陈承卫、赵关键等人的作品。
期刊
不管你是普及型的文艺爱好者,或是已经到了资深艺术迷甚至是小众怪咖的段位,相信你一定曾拜倒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下。自古美人命多舛,《蒙娜丽莎》也不例外。这幅画自创作不久,就离开了“出生地”意大利,开始了她的流浪之旅。您想知道这位美人旅途栖息的第一站吗?那就是坐落在法国卢瓦尔河谷的克洛·吕斯城堡。  也许我们对这片土地尚不熟悉,不过当“中世纪堡垒”、“文艺复兴的皇家城堡与宅院”、“田园诗般的庄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