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的真理观与道德观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x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道德与法,永恒真理”,浅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的真理观与道德观。《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从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角度反驳和批判杜林的真理观以及道德观。杜林所坚持的“终极真理”以及“永恒道德”在《反杜林论》的第九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批判,并从辩证思考的角度揭示了杜林上述两个观点的荒性,系统解释了两个辩证关系以及一个道德观。两个辩证关系,即谬误与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个道德观,即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用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而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真理观与道德观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恩格斯;《反杜林论》;真理观与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029-02
  19世纪70年代,《反杜林论》问世,恩格斯将其第九章命名为“道德与法 永恒真理”,批判了杜林试图用永恒道德的存在说明永恒真理存在的错误思路,并在这一章中对真理观与道德观进行了充分阐述,对真理问题和道德问题进行理论研究。
  一、《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
  德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向马克思主义发起了全面攻击,并由此引发德国党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杜林与恩格斯之间关于真理观与道德观的酣战中,党的指导思想面临着选边站的局面。为了捍卫德国工人运动中工人们的权益,同时巩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容,让世人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恩格斯将其对于杜林的批判总结了下来,并收录在《反杜林论》中。
  二、杜林对于真理观与道德观的曲解论述
  (一)“终极真理”谬论
  杜林认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有正确的反映也有错误的反映。对于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言亦存在着正确以及错误的反映,杜林分别将上述两句话的前半句抽取出来并合并在一起,错误地认为这就是真理。之所以是错误的,简单地说,主要是杜林在给真理下定义时没有考虑到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且得出的一些结论是错误的,无法继续证明和支持自己的真理观。尽管如此,还是有一部分人被杜林的真理观所误导。具体地说,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点:
  1.形而上学的永恒真理论
  杜林认为,真正的真理不会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亦不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受到影響。如果有人认为认识的正确性会因为上述两个因素的变动而有所改变,那么这个人绝对是不够明智的[1]。正确的认识在被确定下来之前,它会受到空间以及时间两个因素影响,但是一旦被确定下来之后,就会蜕变成永恒的真理,不会再受到上述两个因素的限制。由此可以看出,杜林在思考和论证上述问题时,是从静止不变的角度出发,没有正确地运用辩证法这一工具去看待真理的永恒性。
  2.思维至上论
  对于懂得纯正思维以及抽象的人,杜林对他们进行分析后认为,这种人不仅仅只会用语言来思维[2]。为了解释杜林终极真理的正确性,他不惜将思维定义成生物的思维,并使用认识的绝对可靠性以及思维的至上性这两点来进行论证。除此之外,杜林还认为,真理是人进行思维活动后的产物,他从静止不变的角度认为这种产物是永恒不变的。
  3.真理与谬误论
  杜林认为,谬误和真理之间的绝对界限并非是一直存在的。它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应用的领域是狭窄的还是宽泛的,如果是狭窄的,那么这种绝对界限如果还存在的话,那将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价值的。在研究世界的发展规律时,杜林从绝对对立的角度去看待谬误与真理,因而得出的结论必然是经受不住历史检验的谬论。
  (二)杜林关于“永恒道德观”的相关论述
  道德不是超历史的,对于道德概念的理解并非是千人一面的。随着时代的更替以及民族类别的不同,这种理解也各有各的特点。例如善恶观念,是道德概念的组成之一。在一个时代,一件事情可能会被认为是属于“善”的,但是到了下一个时代,随着评价标准的变更,同样一件事情,可能就会被判定为属于“恶”。同样的,对于“恶”的事件,也会随着时代的更替而产生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道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杜林提出: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3],也就是说,杜林并不认同上述观点,在其道德观中,无论时代发展到何种程度,民族差异有多大,事件最初一旦被确定为是道德的,就不会再发生变化,即道德的原则都是一样的、共同的、永恒的。
  三、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道德观的科学理解
  杜林通过发表一系列错误言论,误导了对于真理本质问题的研究。杜林在对真理本质问题进行研究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进行了超越,二是对人类认识的有限性进行了否定。在清晰看到这两点原因后,恩格斯通过对杜林这种行而上学的价值观进行批判和分析,形成了具有马克思主义鲜明特色的真理观以及道德观,为新唯物主义理论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一)恩格斯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的真理观,阐明真理发展的辩证法
  1.人的思维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思维的非至上性概念,指认识的相对性、有限性,即人的认识是有条件的,而思维的至上性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范围下人的认识是绝对的。比如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时局提出中国的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在当时就是真理,体现了认识的至上性。恩格斯通过研究人认识能力的有限与无限这一过程,得出了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之间的关系。如果具备以下两个条件,那么就可以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一,人类能够通过不断繁衍将人类文明长久地传承下去;二,在对事物进行认识时,不对认识添加明确的制约和边界。这说明,个人的思维是至上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人类之所以拥有无限的认识能力,是因为这种无限是建立在每一代人的认识之上,由于一代人的生命有限,因此其认识亦有限。所以人类无限的认识能力是建立在每一代人有限的认识之上,这又说明了个人思维的非至上性。由此恩格斯得出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二者的矛盾运动不断推动人类思维和认识向前发展。   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是从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靠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在恩格斯的理论中,对相对真理以及绝对真理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构成关系做出了系统阐述。他认为,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集合,并且这个集合是由无数的元素——相对真理构成的。从这个方面来说,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绝对真理是能够被人类客观认识的真理,相对真理的认识者以及被认识者均是客观事物自身。由于事物是不停发展的,因此相对真理只能在时间作用下不断地趋向于绝对真理,关于这一点的认识,和数学上的极限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虽然是相互转化的,但是不是完全等同的。恩格斯运用上述理论对杜林的永恒真理理论进行了批判,揭示了绝对真理以及相对真理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3.论述在认识过程中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在对杜林永恒真理的批判过程中,恩格斯科学系统地总结了真理与谬误之间的辩证关系。恩格斯认为,真理与谬误之间是绝对对立的还是相对对立的取决于应用领域的狭窄与否。如果是狭窄有限的领域,那么二者的对立是绝对的,反之二者的对立则是相对的。在总结真理与谬误之间的辩证关系时,恩格斯借鉴了波义耳定理,证明了真理与谬误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范围的变化而产生转化,如果超出真理存在的领域,原来真理将不一定是真理,原来的谬误也不一定还是谬误。
  (二)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基本观点
  1.道德具有历史性
  恩格斯之所以不认同杜林的永恒道德论,是因为他认为道德具有变化发展的属性。由于道德是变化发展的,因此也就在变化发展中形成了道德的历史,也就是说,道德是具有历史性的。正如前文所说,以善恶观念为代表的道德理解容易受到时代以及民族种类的影响。由此,恩格斯大力批判了杜林所认为的善恶绝对对立观点。
  2.道德具有阶级性
  在杜林的道德观中,他认为道德是不分阶级的,这一点与实际生活中阶级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相违背。恩格斯清晰地指出,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3],而不同阶级的人的生活不同,因此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也是不同的。例如,对于资产阶级社会而言,对金钱、自由的追求被其视为骄傲的道德观念,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他们的这种道德观念大肆吹捧;社会主义道德观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始终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幸福为道德标准,充分论证了道德的阶级性观点,也说明了根本不存在超阶级的、永恒的道德。
  四、结语
  人类社会还在不断向前发展,在真理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当前的认识也都是暂时的真理,对于道德观的认识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更全面的认识。比如在计划经济之下,大力提倡大无畏精神,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提出现代人道德滑坡,整体道德素养降低,但是从整个道德发展历程来看,人们的道德素养实质上是提升了,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道德素養的要求更高,这是道德发展的必经之路。恩格斯在与杜林的论战中,通过辩证法从根本上否定了杜林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和永恒道德论,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真理观和道德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告诫人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真理观和道德论。
  参考文献:
  [1]谭培文,陈新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德]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李凌峰)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的科研实验中心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促进研究生科学素养,开发创新意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的科研实验中心全面提升研究生素质的改革与实践,对提高科研实验中心建设水平、促进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关键词:科研实验中心;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052
期刊
摘 要:冷战后美国同盟体系产生了程度不一的复合化进程,其中北约域外行动是最为显要的构成部分。北约域外行动在防区、威胁来源、方式等方面配合了美国复合同盟战略的实施,有效支持了美国的战略意图,但也面临着同盟内部成员国的限制。本文以北约域外行动为视角,主要从美国实施复合同盟战略的重要体现和北约域外行动对美国复合同盟战略实效性的评估两方面来对冷战后美国复合同盟战略的实践作出分析探讨。  关键词:美国;复合
期刊
摘 要:孔子图像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特殊文本,当下不断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衍生出了“孔子文创”这种新兴的视觉文化形式。孔子文创中的孔子图像,一改传统艺术作品中孔子正襟危坐的样子,转变成可亲可爱的“萌”孔子,满足着消费者不同的文化需求。“孔子文创”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不单单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一种症候性意义的后现代文化现象。本文以孔子文创为例,从其产生及发展、审美特征、仿像与意义的消解三方面来对“仿
期刊
摘 要: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本土化特色融合的结果,正在历经不断的进化和演变,并逐渐体现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层面。本文介绍了目前“中国英语”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更进一步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语言翻译层面和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为例的政治文化方面,深度分析了“中国英语”的新特点,论证了其对中国语言及政治文化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
期刊
摘 要:在日语词汇中,有很多汉字一致而读音相异的同形异音词。本文以日语的二字汉字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同形异音现象的原因,并由此来探讨不同的读音与语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二字汉字词;同形异音词;原因;读音;词义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108-02  在日语词汇中,全部都用汉字来书写的汉字词占很大的比重。这些汉字词有些是直接从汉语
期刊
摘 要:由于疫情的爆发,导致开学延期,但为了学生的学习,国家提倡“停课不停学”。钉钉平台借助其直播、打卡等多重功能成为疫情期间网课教学的主力军。再结合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通过钉钉+翻转教学的方式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1]。本文阐述了翻转教学的内涵及优势,以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本中的TravelJournal为例,通
期刊
摘 要:在线教育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现仍未得到积极开展,因此高校对其利弊把握不够充分。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统计分析大学生对在线教育的认知,以此总结出相关认知倾向,为今后开展在线教育提供所需依据。经分析发现,现大学生仍然偏好于面对面传统课堂教学,注重实训的理工、艺术类尤为突出。  关键词:在线教育;问卷调查;学习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本文主要针对潞安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院校课堂时间分配进行建模分析,旨在理清高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所占课堂时间之间的必然关系,最终分析出在该种状况下教师用多久的时间可让学生收获最多的知识。  关键词:数学建模;高职课堂;学习学术时间;教学质量;课堂分配  中图分类号:G712;O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铜仁学院为例,分别对应用转型下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及其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探究,旨在为培养高素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187-02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应用转型视阈下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关
期刊
摘 要: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艺术表现载体的变迁,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随之激增,“现代学徒制”模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是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就业创业体系互融互通、推动宽口径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数媒艺术设计专业试点班为例,首先,从师资队伍状况、课程设置实证调研及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实证调查及现状梳理。其次提出了明确主体责任关系、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凝练培养目标等重建“现代学徒制”的策略,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