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的爱(节选)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一九八二年二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
   继沈福彭教授之后,北京医科大学前任校长胡傅揆(kuí)教授也在生前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标本。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据我所知,遗嘱捐赠肾脏、眼球,以至于躯体,或以利他人,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听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于舍己为群,献身祖国具有怎样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风格,从这样的事例中也可以想见一二了。
   一九八七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寄来的。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人体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
   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眸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骷髅的照片。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
   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
   那夜月色溶溶,柠檬桉雪白的树干显得十分高洁。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长街寂寂,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它还原为血肉之躯: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异端待我,国士报之”。
   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巍峨建筑,死者仿佛撑开了棺盖,伸出手来喊道:“再给我东西!”有人死时,临终还拼尽气力,讲出这么一句话:“我想再奉献!”掠夺者和奉献者之间的距离,该是多么遥远!
   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拼尽我的心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几十个字的《献辞》:
   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罩外是他浩瀚的愛!
   一张遗嘱直如震世春雷,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
   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伫立丰碑之前默默礼拜!
  (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2期)
  各抒己见
  老师:秦牧的《哲人的爱》讲述了以沈福彭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有着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大家对这篇文章虚实结合的手法是怎么看待的?有哪些想法?
   王亦柔:这篇文章的“哲人”是指沈福彭教授,他是一位医学教授,文章在实写他生前鞠躬尽瘁,死后还要献出自己的遗体作教学之用外,还穿插了许多并非“哲人”本身的事情,于“虚”处着笔,虚实结合展现人物的光辉品格。
   洪豪杰:还有结尾写到“我”在街上盘桓,然后想象沈福彭教授的身影,思考良久,才写出了《献辞》。这里也是一处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宋佩瑶:不仅结尾部分,还有开头部分。作者一开始就回忆了几年前读过的消息,这是一个回忆,属于虚写,与下文的实写交相辉映。
   老师:看来大家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从文中找到了几处虚实结合的例子,我们在学会赏析这种手法的同时,也要试着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宋研:以前我们只会分析诗歌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但在现代文中分析的很少的。现在看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我们在写人物时,可以加入一些回忆性的片段,和自己当下的感受联系在一起,文章的深意会更加突出。
   裘淑瑶:《哲人的爱》在写人物时,将沈福彭教授在医学方面的无私奉献展现了出来,从虚处着笔,让这份哲人的光辉更加耀眼。
   老师: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虚实结合有了自己的见解,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学习借鉴的方法。老师相信,只要大家再多读、多体会,就一定能把虚实结合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同样形象生动。
  有的放矢
   1.写人物时,可以立足于人物的身份,从“虚”处着笔,多面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2.写景物时,可以“虚”“实”交相辉映,把景色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3.在叙事时,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在与过去相结合,或是将现在与传说典故相结合,定会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其他文献
事件概述  从今年开始,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7月,上海、北京等城市率先颁布垃圾分类新规。同时,住建部也宣布到2020年底,全国将有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先试先行,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前要在全国普及。垃圾分类逐渐成为一个全国性热议的公共话题。   实行垃圾分类,有利于优化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而垃圾分类能否执行下去,这还要看管理者的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够在“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上登台发言,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在青春的舞台上超越自我》。   科研大师袁隆平在百忙之中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闪耀,他的行为很好地印证了“学不可以已”。在青春的舞台上,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我们都似雄鹰一般,向往天空的广袤。我们唯有在这个舞台上不断地超越自我,最终才能一飞冲天,飞向属于自己的广阔蓝
期刊
如果我们能将全世界缩小为100个人的村庄,情况会变得如何呢?   57个亚洲人,21个欧洲人,14个南北美洲人,8个非洲人;有52个人是女性,48个人是男性;有30个人是白种人,70个人是有色人种;有70个非基督教徒,另外30个是基督教徒;有89个异性恋,有11个同性恋;80人住房条件不好;70人为文盲;50人营养不良;1人正在死亡;1人正在出生;1人拥有电脑;1人(对,只有1人)拥有大学文凭。 
期刊
据新京报报道,2019年8月7日,有网友称节目主持人涂磊在乘飞机时用脚蹬着机舱。涂磊回应,他录节目一站就是一整天,腿部有轻微静脉曲张,医生说要把腿抬高促进血液回流。所以當时在旁边没人的情况下,他换上一次性拖鞋抬脚。他表示,此举确实不雅,接受公众监督,“是错就认,对不起。”   “乘飞机脚蹬机舱”尽管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却仍极大冲击了主持人屏幕里所建构的形象。事件闹大之后,当事人迅速灭火。诸如“静脉
期刊
主持人语   在鉴赏古代诗词时,我们往往会考虑到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而在赏析现代文时,我们常会忽略这一重要的手法。事实上,在散文或小说中运用“虚写”与“实写”,除了能丰富文章内容之外,还能丰富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主旨。   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相互融合,虚中夹实,实中含虚,两者相互转换相互映衬,使文章的内容大大丰富,开阔了文章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文章的审美意蕴。   关于虚实的
期刊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何为道德?诗人雪莱曾一语道破道德的真諦: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不论是敬业奉献的标杆、见义勇为的先锋,还是诚实守信的榜样、孝老爱亲的典范,归根到底都是“爱”的化身。他们爱家为国、爱岗敬业、爱己及人,在全社会播种下崇高道德的火种。榜样在前,
期刊
钱三强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他的睿智举世公认,但就是这么一个令人仰慕的杰出科学家也有人生的遗憾。不久前我阅读了《钱三强传》,其中写钱三强遗憾的段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言文没学好,毛笔字没写好,令钱三强一生遗憾不已,还差一点影响其前程。1937年严济慈欲派钱三强去法国深造,并建议其报考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的镭学研究生,但要通过物理、数学、外语、语文的考试。钱三强考完语文后心里发凉,因语文要
期刊
继上海出台法规实行强制垃圾分类后,北京也要推动垃圾分类立法,但垃圾分类标准与上海并不完全一致。近日,垃圾分类相关话题在网上持续引起热议。网民对垃圾分类普遍表示支持,但在具体执行中引发的讨论,也值得关注。  垃圾分类政策好不好,十个人里可能有九个人会竖起大拇指。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是否在推行上动了真格,是否让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的紧迫感,是否都认识到了这项举措与自身
期刊
入乎其内  一支憧憬光明的歌   《囚绿记》创作于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1937年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1月上海沦陷。陆蠡等一部分爱国的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抗日文学活动。当时陆蠡内心压抑痛苦,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想起了一年前暂住北平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的故事。常春藤“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作者由此想到了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忍不拔的中华民族。因此,写下了
期刊
文题呈现  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1.遥望星空   2.面向大海   3.问苍茫大地   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这道作文题主要训练借景抒情的能力。   无论是遥望星空,还是面向大海,抑或是问苍茫大地,都是主人公与大自然的交流或是倾诉,都离不开联想与想象。故而所选材料,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非现实的,应视倾诉交流对象而定。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