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眼中的美味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Nian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头豆腐这道菜不知吃了多少次,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喜欢。
  上个周六中午,有幸又吃到了夫人烧的鱼头烧豆腐。两个孩子吃得那样可口舒心,仿佛第一次尝到天上的美味一样。孩子们总盼望着妈妈回家来,他们就不要在外面下馆子或自己将就着做饭了,最主要的是能吃上一顿人间美味。他们只是非常羡慕妈妈的厨艺,却没有细究妈妈为什么能烧出那么好的美味。
  二十多年中,我也没有问过夫人为什么能烧出美味佳肴来。在夫人偶尔评价别人烧的菜时,我听出了这其中的秘密来。她总是批评人家说,食材那么好,烧出这样的味道来,真是糟践了天物。夫人有句口头禅,烧菜是要用爱心的。我虽然没有悟通这句话,但从她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中,能看出她的爱心,她的专注,她的耐心,她的自信,在将热腾腾的菜装进碟子中的一刹那,我看到了她内心里的愉悦。在她大声叫着儿子端菜时,我就理解了成功者的命令是不容置疑的。有的时候,菜没有及时端上桌,夫人会责令抓紧时间,生怕菜凉了,美味就减少了几分。
  夫人喜欢看我们吃菜的样子,碟子中的菜越来越少时,她会眉开眼笑。她自己对吃好菜没有要求,几乎不吃肉,鲜鱼吃得也不多,家里烧大菜,都是为我和孩子们准备的。我们享受着美味,她享受着温馨,仿佛吃着美味的我们就是她眼中的美味。
  过年时节,夫人总是担心家中没有菜,不能好好地招待亲戚朋友。不论多累,一旦进了厨房,她就能将疲倦抛开,一道道可口美味的菜在她忙碌的身影中送到了餐桌上。夫人在饮食上的讲究,使我从不担心午餐会有多少菜,更不愁营养问题。觉得几天里饭菜太简单了,她一定会烧大菜,其中就有我最喜爱吃的鱼头烧豆腐。
  鱼头配豆腐有两种烧法,一种是烧,一种是炖,夫人最拿手的是鱼头烧豆腐。而在上上個周六,在肥东古城岱山湖,吃了一道难忘的美味,是鱼头炖豆腐。岱山湖的“鱼头炖豆腐”,不论是豆腐、鱼头还是汤,都是那样的爽口清香、味道纯美,是我记忆里最好的一份鱼头炖豆腐,和夫人的鱼头烧豆腐可以相媲美。在其他地方吃到的鱼头炖豆腐,豆腐本身的味太重,而汤又有点酸涩,一份鱼头炖豆腐,如果只是鱼头的肉还能吃,而豆腐味太浓,这样的菜一定是失败的。鱼头配豆腐如何烧制成功,现在想来仿佛也想通了。理想的菜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有妈妈的味道,一种是有自然的味道。
  夫人烧出的是妈妈的味道,而岱山湖风景区酒店炖出的是自然的味道。
  合肥人,周末一日游或两日游,岱山湖是个好去处。1993年的春节,我和夫人正热恋中,在岱山静谧的松林中,我们携手漫步,那才叫神仙眷侣的浪漫呢。
  原来,这“鱼头炖豆腐”成就了我们的爱情啊。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米面,是闽东和浙南人对粿条的称呼。粿条和河粉其实就是同类美食,就是把米洗净磨成糊状的米浆,上笼蒸制成片状,冷却后划成条状而成。  我喜欢吃米面,这和姑妈有关。  姑妈和父亲幼儿时就失去父母。祖母年轻时因病去世,祖父抛下一双年幼的儿女,毅然北上抗日。姑妈和父亲在曾祖母、大伯公和舅公的照顾下,兄妹俩相依为命,亲情笃深断然与别家不同。50年代,姑妈嫁到了隔壁乡镇的浙江省平阳县矾山镇后(这是一个以矾矿著名
期刊
小区门口,经常会有一两个农村妇人或老汉,或蹲或站在路牙上,跟前放着几捆自种的青菜,或当季的野菜,有时也会有新鲜的土鸡蛋或者鸭蛋,甚至鹅蛋。无论妇人还是老汉,大都有着大略相同的肤色与神情,不算黑,却气色黯然极欠光泽,面上无甚悲喜,微带漠然。只在有人问到菜价时,会稍显兴奋地介绍一下,大都是一两块钱一小束,刚摘的香椿芽、木兰芽啦……  这天,门口卖菜的是两个妇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高瘦的妇人脚前放的是
期刊
《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叫;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就是说,立夏到了。  爷爷对节令很有敬畏之心,他说,古代帝王在立夏这天要率文武百官穿赤服到郊外迎夏,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派官员到各地去勉励农民抓紧农耕。还说早二三十年,如果一个农民的儿子连二十四节气都搞不清楚,恐怕是讨不到老婆的。他当年能迎娶奶奶,就是因为耕种在行。  奶奶姓
期刊
进入五月,阳光和煦温暖,大片大片的油菜熟了,广阔的田野翻滚着金黄色的波浪。  吃罢饭,我随王总去看料场。料场距工地约几公里。沿途,一个戴草帽穿单衣的妇人正拿着镰刀收割油菜。割油菜和割小麦不同。气候不热,没有到栽秧割麦两头忙的“双抢”季候。小麦播种植株较密,而移栽的油菜有一定的间距,收割时,镰刀不像收割大把的麦子那样恣意捭阖,好像数着秸秆在下镰,收割有节奏感,田园韵律像跳广场舞的大妈那样悠然。但千万
期刊
城里人很少种柚子树,自然难得看到柚子开花。  在乡下就常见了。四月中下旬,天气逐渐晴暖,正是柚子树开花的时节。先是枝杈的末梢结满了一个个蚕豆般大小的白色花骨朵,挤挤挨挨,抱团紧靠在一块儿。一两天的工夫,这些花骨朵就炸裂开了,每个都进出四五片橄榄形的白色花瓣,向四周散发开来,花瓣正中竖立着一圈白色的花柱,花柱上分布着细长的黄色花蕊,花蕊中间,是一个绿色的小突起。  袖子刚开花的时候,同一枝树梢上花骨
期刊
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杭州市一家民营企业工作,工作期间,他对加入党组织有强烈的愿望,多次打电话给我,询问相关程序等事项。  儿子积极要求进步,我当然十分高兴,及时请示了相关党组织,得到的回复是,因户口尚未迁出,根据相关规定可以在家乡入党。我电话通知儿子后,他便兴冲冲地赶回来,从党支部领回了一大摞表格。  第二天,儿子把填好的表格给我看,我一看就愣住了:表格上写的字大小不一、高低不齐、歪歪倒倒,既不是
期刊
唐骏的考试成绩,常常是我们班级的最后一名,可气的是,他贪玩,上课从来不做笔记,每次检查作业时谎话连篇,借口堂而皇之。  那天早上,唐骏又没有完成头天的家庭作业,问他,又是东扯麻绳西扯网,没有一句实话。我恼了,劈头盖脸一顿骂。这时的唐骏,在同学们议论和嘲笑声中,脸涨得猪肝般通红,在全班同学齐刷刷的目光注视下,他昂着头,努力控制着自己。但,终于,泪从他的眼里流了出来,一滴,两滴,终于连成了串,滚下脸颊
期刊
如果你是一颗星星,我便是那寻光而去的螢火虫,就像夜幕降临,大地就会变成一个矿井。一切死一般安静,只有我的呼吸,还有满世界的“滴答、滴答”的水声。我爱了,你便是投向我生命的光束,就站在那里等待,等待你拯救。  责任编辑:秀丽
期刊
30多年前,我在村里的小学读书。那时候,学校五间瓦房,两排土墙,全校只有两个老师,且经常更换。  李老师的家在邻村,负责我们教室里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全部课程。他早晨到校,下午放学后回家,中午在办公室生炉子简单做点吃的,整天忙得团团转,没有坐下休息的时间。新学期开学后,我的同桌两三天没到校,家里没钱交书费。后来同桌来了,他说李老师答应给他免书费。稍有常识的都知道,书费是免不掉的,肯定是李老师自己拿
期刊
深秋,落叶被风旋着转着,或疾或徐地扑向街道,像是进行着一场离别前的舞蹈。  我踩着那些暂时安身于路面的落叶,走向街道的对面。上午十时,蜜一样浓稠的阳光洒下来,街道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映得明晃晃的耀眼。就在我穿过马路的瞬间,我左顾右望的目光中突然扫视到一个似曾熟悉的身影,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妇人,拎着一个塑料水杯在向我走近,她浑身散发着一种灰扑扑的暗沉气息,尽管阳光明媚。暗旧的灰色毛衣,洗得近于发白的灰黑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