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物馆是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应根据自身、时代和社会三方面需要,提供体验教育,完善社会教育支撑体系,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41-02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2007年)修订版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依据此章程,“教育”被调整为博物馆三大功能之首,而且“教育”又是“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等项博物馆基本业务的共同目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达的国家普遍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服务学校教育,多数博物馆会将大部分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
随着博物馆教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各大博物馆积极转化角色,更关注“以人为本”、以教育为重心。本文结合近年来陈嘉庚纪念馆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经验对该课题做粗浅探讨。
一、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需求分析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对于正处于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他们对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三个较高层次的需求随年龄增长而日渐强烈,而这些需求的满足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作为青少年获得系统完整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负面影响,存在着诸多弊端,不能很好地为青少年成长和融入社会做准备。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补充。陈嘉庚纪念馆在福建省范围内开展针对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群体的博物馆教育需求调查。对于教师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竟有近半数教师基于现行教育管理机制、紧张的课程安排、对学生出行安全等问题的顾虑从未带学生集体参观过博物馆,学生参观博物馆更多的是旅行和个体行为;对家长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度在提高,家长对博物馆教育的期望是希望孩子在获得知识增长的同时得到道德修养的提升并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于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到半数(44.1%)的学生希望通过参观展览增进知识,其中更多的学生希望从博物馆活动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科学研究能力,获得语言与交际、表达能力的提高及品德修养的提升。值得关注的是,关于博物馆教育内容与形式方面的调查显示,博物馆展览中科技类展览最受学生欢迎,而博物馆活动中动手体验活动是学生的最爱。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可行性实践
进入21世纪以来,博物馆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年均接待观众4亿人次,观众格局也发生了变化。青少年观众占25%~40%,有的馆高达54.2%,逐渐成为博物馆参观的主力军。面对不断变化和日益增长的社会多元化需求尤其是青少年教育的需求,博物馆应积极应对,拓宽渠道,完善其社会教育功能,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积极因素和有效补充。
1.博物馆要根据自身特点,开发资源,不断充实自身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与特色。博物馆囊括了所在地、所属地区和国家乃至国际的藏品,为独特而多样的文化提供了存在的意义和环境,使之具有了延续性。不同门类、不同地域的博物馆以其各有特色的馆藏记录着地域、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观众展示着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典型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但是,固有的藏品、建筑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和内涵不能停留于原有的数量和水平,需要不断挖掘、征集和开发,甚至原有的藏品、数量和水平都需要重新认识、评估和定位。
陈嘉庚纪念馆是以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陈嘉庚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祖国富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纪念馆收集的大量藏品涉及社会、经济、教育、管理、国家与社会建设以及品格修养等,诠释和昭示嘉庚精神的忠、公、诚毅、勤俭、革新,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其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陈嘉庚纪念馆以弘扬嘉庚精神为宗旨,以宣传嘉庚文化为特色,持续在海内外征集挖掘各类文物资料,准确定位本馆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发各种教育题材和服务项目,并重视在征集挖掘中开发利用,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大力组织本地区及海内外青少年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如在厦门市大、中、小学和社区举办嘉庚文化特色的系列展览和教育体验活动,开发嘉庚文化校本课程和教师培训课程,开展探寻嘉庚足迹夏令营活动,举办嘉庚精神宣传月活动,开展嘉庚精神进校园、嘉庚精神进社区、百名志愿者百场宣讲嘉庚精神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嘉庚精神熏陶,培养高尚品格和爱国热忱。
2.博物馆要根据时代要求,筹划项目,重点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体验教育活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可以称之为“体验缺失”的时代,大部分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和受教育过程基本上是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计算机网络、从学校到学校,社会实践、人生体验极度缺乏,而目前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独生子女条件下的家教状况都存在诸多弊端,都存在短板,甚至都不同程度漠视、忽略体验教育的重要性和操作性。借助博物馆固有的实物优势、环境优势、时空优势,在自身建设发展中不断塑造新的优势,主动服务青少年成长教育,摆脱博物馆原有的一个项目、一种模式几十年不变的习惯做法。
教育形式是贯彻教育项目、实现教育目的的必要手段和载体,能充分扩大某个教育项目的教育效果。体验教育是把受教育者作为主体,让其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中,用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环境、思想和情感等,在经历和感受中认知和发展,获得知识、技能、情感而达到教育目的。互动性强,强调过程评价,能够培养和促进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适合活泼好动、乐于探索的青少年的特点,逐渐改变博物馆参观的“一次性”现象,还能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乃至广大民众获得体验教育的情景场所。 陈嘉庚纪念馆不断加强和优化对文化遗产的挖掘、征集和研究,举办“嘉庚建筑展”时,配套开展一系列的嘉庚建筑参观体验活动,如嘉庚建筑采风活动,彩泥、拼图搭建嘉庚建筑,水彩、素描、版画创作嘉庚建筑,百米长卷集体绘画嘉庚建筑等活动。活动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他们用线条勾勒、用纸板搭建、用色彩装扮嘉庚建筑,在动手活动中通过直观感觉“中式屋顶 西式屋身”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感悟嘉庚建筑的中西文化交融和蕴含其中的永恒的嘉庚精神。在举办“陈嘉庚与南侨机工展”时,陈嘉庚纪念馆策划了“永恒的运输线—陈嘉庚与南侨机工”青少年汽车模型体验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驱车“二十四拐”,“重走模拟滇缅公路”,在追忆南侨机工抗战历史中感受抗战的艰辛历程,在体验中学习南侨机工的爱国精神。另外,为配合“陈嘉庚生平事迹展”,陈嘉庚纪念馆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征文活动。通过现场作品展示、作者与作品合影留念、举办学生作品展览、出版优秀作品图册、征文汇编等形式对所有参与作品进行评价与肯定。系列体验教育活动实践性强、趣味性高,孩子们在活动中动手实践,彼此合作,培养友情,发挥潜能,培养艺术创作能力,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获得心理需求上的极大满足。陈嘉庚纪念馆在通过体验教育帮助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彰显了特殊的价值和优势。
3.博物馆要根据社会需要,拓展渠道,积极构建和完善博物馆社会教育支撑体系。学校教育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平台,学界对于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已有不少研究,但对于如何建立二者间良性互动机制还缺乏系统深入的探索。目前,我国博物馆教育未能制度化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博物馆社会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撑,加之博物馆本身管理体制与相关配套政策的滞后、博物馆运行活力的不足、博物馆普遍存在的人员结构不合理与人员素质较低等等原因,导致博物馆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博物馆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外,博物馆还要找准定位、放下身段、走出去并发挥引领作用,主动联合政府、社会各单位、各行业建立广阔的社会教育支撑体系,增加教育投入,整合新资源,联手建立彼此间互利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系统、完整、可持续发展的青少年教育机制的形成。
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课余走进博物馆参与讲解和社教工作,与此同时,开展志愿者讲解比赛、志愿者进学校进社区宣传嘉庚精神等各色活动;为开拓更为广阔的社区教育平台,陈嘉庚纪念馆与厦门市青少年宫及福建省多地市青少年宫合作,在厦门、漳州、泉州、莆田、龙岩、宁德、福鼎等市区的青少年宫开展嘉庚文化主题的巡展活动及系列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验活动,在全省范围广泛弘扬嘉庚精神。除此之外,陈嘉庚纪念馆还积极拓展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引进全国各地博物馆的优质展览,将自己的原创展览送出去,在全国各地、港澳台及其他国家展出。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有效地整合、丰富了博物馆资源,促进了博物馆资源的流动,为建立均等性、广覆盖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提供资源保证和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余双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2]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3]路亚北.论博物馆教育功能对青少年的影响——来自江苏常州博物馆青少年问卷调查的报告[R].2014.
[4]贺春旎.博物馆版管理念的更新与实践——以陈嘉庚纪念馆为例[J].福建文博,2014,(6).
[5]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M].文物出版社出版,2011.
[6]吴镝.基于90后群体特征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策略[J].文史博览(理论),2014,(1).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41-02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2007年)修订版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依据此章程,“教育”被调整为博物馆三大功能之首,而且“教育”又是“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等项博物馆基本业务的共同目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达的国家普遍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服务学校教育,多数博物馆会将大部分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
随着博物馆教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各大博物馆积极转化角色,更关注“以人为本”、以教育为重心。本文结合近年来陈嘉庚纪念馆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经验对该课题做粗浅探讨。
一、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需求分析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对于正处于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他们对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三个较高层次的需求随年龄增长而日渐强烈,而这些需求的满足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作为青少年获得系统完整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负面影响,存在着诸多弊端,不能很好地为青少年成长和融入社会做准备。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补充。陈嘉庚纪念馆在福建省范围内开展针对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群体的博物馆教育需求调查。对于教师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竟有近半数教师基于现行教育管理机制、紧张的课程安排、对学生出行安全等问题的顾虑从未带学生集体参观过博物馆,学生参观博物馆更多的是旅行和个体行为;对家长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度在提高,家长对博物馆教育的期望是希望孩子在获得知识增长的同时得到道德修养的提升并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于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到半数(44.1%)的学生希望通过参观展览增进知识,其中更多的学生希望从博物馆活动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科学研究能力,获得语言与交际、表达能力的提高及品德修养的提升。值得关注的是,关于博物馆教育内容与形式方面的调查显示,博物馆展览中科技类展览最受学生欢迎,而博物馆活动中动手体验活动是学生的最爱。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可行性实践
进入21世纪以来,博物馆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年均接待观众4亿人次,观众格局也发生了变化。青少年观众占25%~40%,有的馆高达54.2%,逐渐成为博物馆参观的主力军。面对不断变化和日益增长的社会多元化需求尤其是青少年教育的需求,博物馆应积极应对,拓宽渠道,完善其社会教育功能,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积极因素和有效补充。
1.博物馆要根据自身特点,开发资源,不断充实自身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与特色。博物馆囊括了所在地、所属地区和国家乃至国际的藏品,为独特而多样的文化提供了存在的意义和环境,使之具有了延续性。不同门类、不同地域的博物馆以其各有特色的馆藏记录着地域、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观众展示着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典型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但是,固有的藏品、建筑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和内涵不能停留于原有的数量和水平,需要不断挖掘、征集和开发,甚至原有的藏品、数量和水平都需要重新认识、评估和定位。
陈嘉庚纪念馆是以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陈嘉庚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祖国富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纪念馆收集的大量藏品涉及社会、经济、教育、管理、国家与社会建设以及品格修养等,诠释和昭示嘉庚精神的忠、公、诚毅、勤俭、革新,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其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陈嘉庚纪念馆以弘扬嘉庚精神为宗旨,以宣传嘉庚文化为特色,持续在海内外征集挖掘各类文物资料,准确定位本馆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发各种教育题材和服务项目,并重视在征集挖掘中开发利用,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大力组织本地区及海内外青少年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如在厦门市大、中、小学和社区举办嘉庚文化特色的系列展览和教育体验活动,开发嘉庚文化校本课程和教师培训课程,开展探寻嘉庚足迹夏令营活动,举办嘉庚精神宣传月活动,开展嘉庚精神进校园、嘉庚精神进社区、百名志愿者百场宣讲嘉庚精神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嘉庚精神熏陶,培养高尚品格和爱国热忱。
2.博物馆要根据时代要求,筹划项目,重点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体验教育活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可以称之为“体验缺失”的时代,大部分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和受教育过程基本上是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计算机网络、从学校到学校,社会实践、人生体验极度缺乏,而目前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独生子女条件下的家教状况都存在诸多弊端,都存在短板,甚至都不同程度漠视、忽略体验教育的重要性和操作性。借助博物馆固有的实物优势、环境优势、时空优势,在自身建设发展中不断塑造新的优势,主动服务青少年成长教育,摆脱博物馆原有的一个项目、一种模式几十年不变的习惯做法。
教育形式是贯彻教育项目、实现教育目的的必要手段和载体,能充分扩大某个教育项目的教育效果。体验教育是把受教育者作为主体,让其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中,用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环境、思想和情感等,在经历和感受中认知和发展,获得知识、技能、情感而达到教育目的。互动性强,强调过程评价,能够培养和促进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适合活泼好动、乐于探索的青少年的特点,逐渐改变博物馆参观的“一次性”现象,还能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乃至广大民众获得体验教育的情景场所。 陈嘉庚纪念馆不断加强和优化对文化遗产的挖掘、征集和研究,举办“嘉庚建筑展”时,配套开展一系列的嘉庚建筑参观体验活动,如嘉庚建筑采风活动,彩泥、拼图搭建嘉庚建筑,水彩、素描、版画创作嘉庚建筑,百米长卷集体绘画嘉庚建筑等活动。活动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他们用线条勾勒、用纸板搭建、用色彩装扮嘉庚建筑,在动手活动中通过直观感觉“中式屋顶 西式屋身”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感悟嘉庚建筑的中西文化交融和蕴含其中的永恒的嘉庚精神。在举办“陈嘉庚与南侨机工展”时,陈嘉庚纪念馆策划了“永恒的运输线—陈嘉庚与南侨机工”青少年汽车模型体验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驱车“二十四拐”,“重走模拟滇缅公路”,在追忆南侨机工抗战历史中感受抗战的艰辛历程,在体验中学习南侨机工的爱国精神。另外,为配合“陈嘉庚生平事迹展”,陈嘉庚纪念馆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征文活动。通过现场作品展示、作者与作品合影留念、举办学生作品展览、出版优秀作品图册、征文汇编等形式对所有参与作品进行评价与肯定。系列体验教育活动实践性强、趣味性高,孩子们在活动中动手实践,彼此合作,培养友情,发挥潜能,培养艺术创作能力,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获得心理需求上的极大满足。陈嘉庚纪念馆在通过体验教育帮助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彰显了特殊的价值和优势。
3.博物馆要根据社会需要,拓展渠道,积极构建和完善博物馆社会教育支撑体系。学校教育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平台,学界对于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已有不少研究,但对于如何建立二者间良性互动机制还缺乏系统深入的探索。目前,我国博物馆教育未能制度化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博物馆社会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撑,加之博物馆本身管理体制与相关配套政策的滞后、博物馆运行活力的不足、博物馆普遍存在的人员结构不合理与人员素质较低等等原因,导致博物馆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博物馆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外,博物馆还要找准定位、放下身段、走出去并发挥引领作用,主动联合政府、社会各单位、各行业建立广阔的社会教育支撑体系,增加教育投入,整合新资源,联手建立彼此间互利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系统、完整、可持续发展的青少年教育机制的形成。
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课余走进博物馆参与讲解和社教工作,与此同时,开展志愿者讲解比赛、志愿者进学校进社区宣传嘉庚精神等各色活动;为开拓更为广阔的社区教育平台,陈嘉庚纪念馆与厦门市青少年宫及福建省多地市青少年宫合作,在厦门、漳州、泉州、莆田、龙岩、宁德、福鼎等市区的青少年宫开展嘉庚文化主题的巡展活动及系列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验活动,在全省范围广泛弘扬嘉庚精神。除此之外,陈嘉庚纪念馆还积极拓展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引进全国各地博物馆的优质展览,将自己的原创展览送出去,在全国各地、港澳台及其他国家展出。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有效地整合、丰富了博物馆资源,促进了博物馆资源的流动,为建立均等性、广覆盖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提供资源保证和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余双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2]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3]路亚北.论博物馆教育功能对青少年的影响——来自江苏常州博物馆青少年问卷调查的报告[R].2014.
[4]贺春旎.博物馆版管理念的更新与实践——以陈嘉庚纪念馆为例[J].福建文博,2014,(6).
[5]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M].文物出版社出版,2011.
[6]吴镝.基于90后群体特征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策略[J].文史博览(理论),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