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女青年择偶观的实证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e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学历女青年日渐增多,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于她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多元化的价值观对于她们的价值观又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择偶的标准方面也就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通过收集上海某高校BBS鹊桥版(2010年6至2011年6月)女征男板块的交友启示,在此基础上进行调研分析,试图能够系统客观地反应高学历女青年的择偶现状,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的择偶观。
  关键词:高学历;女青年;择偶
  中图分类号:C91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7-0061-02
  
  一、数据分析
  (一)资料来源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通过收集上海某高校BBS鹊桥版(2010年6至2011年6月)女征男板块的交友启示,该高校的BBS鹊桥版开办于2003年,平均每月前来挂牌的人数有二百人左右,因此以该BBS鹊桥版的交友启示为基础来调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当前高学历女青年的择偶观现状。样本收集的具体做法是;从五百多份的交友启示中,根据信息的完整性选出320份。
  (二)数据分布
  从表1年龄结构来看,320份的交友启示中20~24岁占5%,有16人;25~28岁占45%,有144人;29岁以上占50%,有160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生相比男生而言,在爱情方面更加矜持,这在姜关玲的调研中也显示出来,女生在面对自己看好的异性,仅有15.5%的人选择了会向对方表白,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交友启示中的年龄分布,能够鼓起勇气,放下矜持,来征友(俗称挂牌),应该都是那些饱受社会和家人的压力,而且已经到了,甚至错过了最佳适婚年龄的女青年。
  从表2学历结构分布来看,本科占30%,其中在读6人,已工作90人;硕士研究生占65%,其中在读52人,已经工作156人;博士占5%,其中在读7人,已经工作9人。由此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是我们征婚启示中的主力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予以关注和关心的群体。
  (三)择偶的标准:最看重对方的人品性格
  根据320份交友启示,91%的女青年在交友启示中提及人品,比如“外貌身高经济神马的都是浮云啊,但是非常重要的是能力,人品”、“我最关心对方的人品”等等;其次是感情,占84%,年龄80%,学历占45%,幽默占29%,地域20%,外貌20%,其他占10%。
  二、高学历女青年择偶观的特点
  通过以上对320份高学历女青年的交友启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下高学历女青年择偶观新的特点:
  (一)择偶标准最看重对方的人品性格,同时也看重学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深入,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对我们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产生了冲击,人们对于一些有违传统道德观念的言论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宽容甚至接受,像比如“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后面笑”,“一切向钱看”等等。但可喜的是,从320份的交友启示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高学历女青年的择偶观还是非常成熟的,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320位高学历女青年,只有一人在启示中写道“无房男士勿扰”,其余的都未提及,甚至有一位写道“不需要房子车子,但需要有上进心。成熟,稳重,善良,体贴”。她们的启示中提的最多的是“人品性格”、“发展潜力”、“情投意合”等等,这也进一步证实了高学历女青年择偶时考虑的因素显得非常的理性,她们最看中对方的人品,重视感情的交流、心灵的沟通;重才而不重财,不图一时享受,具有长远的眼光。
  320份的交友启示中,33%的本科学历的女青年,对配偶学历的要求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这符合社会传统文化中的择偶“梯度理论”;另外67%的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学历的女青年,她们对配偶的要求也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一点,显示出了高学历女青年对于“学历”的理性,她们对学历都是有要求的,但同时她们也普遍认为,学历只是某一方面能力的表现,只要对方能够在其他方面能够吸引她,一样可以交往的,而并不需要学历一定比她们高。这一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学历女青年在择偶标准上新的特点,是对传统的“男高女低”模式的突破,这也拓宽了自己选择的领域。
  (二)“邻近性”的择偶模式依然具有解释力
  在320份的交友启示中,其中上海人(指出生及成长在上海)占25%,有80人,非上海人占75%,有240人。在80位上海人的交友启示中,仅有16人对地域没有要求,其余的64位都明确要求是上海人,或至少是江浙沪一带。而在240位非上海人的交友启示中,没有一位对地域有要求。这一特点,与以往的研究有比较大的区别,在杨瑞娟的调查中,有62%的调查对象认为“配偶是否是同一地区”的对于自己来讲是无所谓的,据此杨瑞娟认为“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在择偶过程中地域的影响正在弱化”,也就是“邻近性”择偶模式在当下高学历青年中的解释力不强,根据选择的这320份交友启示中的信息,对于非上海人来讲是相符的。但是对于上海人来讲,“邻近性”择偶模式还是有很大的市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甚至有一位上海的女青年在启示中这样写道:“非上海籍男士勿扰”。这可能缘于上海在全国来讲,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比较快速的,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上海人的优越感,一定程度上对其他省份的人有所抵触。但是,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已经成为了“新上海人”,他们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却是非常优秀的青年,上海籍的高学历女青年大可敞开心扉,摈弃地域的限制,追求自己的幸福。本来高学历女青年的婚恋状况就比较严峻,如果再如此自我限制,试想怎能不让自己陷入困境呢!
  (三)传统性别分工依然对高学历女青年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女性在教育及参与社会工作上面已经取得了与男人同等的地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社会地位也空前提高了,但是在家庭领域,传统的性别分工基本没变。约翰.格雷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就指出:一个事业功成名就的男人,不需要通过他的配偶去增强他的自我价值,也不需要她的收入来作为保障。女人吸引男人的是那些与事业成就无关的品质。这就告诉我们高学历的女青年,在获取较高的学历或工作成就的同时,不应该忽视那些与事业成就无关的品质,比如厨艺等等。在320份交友启示中,有52%的女青年在自己的交友启示中写道能够“进的了厨房,出的了厅堂”,其中一位女博士对自己的高知背景几笔带过,却很着重的介绍了自己的厨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高学历女青年已经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婚恋对象-男性的需求与爱好,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由于网络以及媒体的报道,社会对高学历女青年形成了“女强人”、“大女子主义”的刻板印象,这样的误解给我们高学历女青年的择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根据本次对这320份的交友启示调查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其实高学历女青年,他们也是一群渴望爱情的“女孩”,他们并不希望成为一个只顾事业的女强人,而是比较希望能够在事业与家庭中同时兼顾,这就需要我们的社会能够转变对高学历女青年旧的认识,从她们拥有的优势来看她们、对待她们,她们不但有一般女性的优点,同时她们还更独立、更知性,而且好的教养也有利于家庭和睦与下一代的成长。
  三、结论及讨论
  (一)高学历女青年的择偶现状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硕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一方面,由于女青年最好的时间都在读书中度过了,等到毕业在年龄上就没有了优势;另一方面,传统的“男高女低”的择偶梯度理论对于男青年来讲,还是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达到适婚年龄的女硕士研究生是征友中的主力军也就不奇怪了。所以,作为“半边天”中的佼佼者,我们对于他们的婚恋状况及择偶的标准需要着重关注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不是某些人的个别问题,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对于这一群体,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予以重视,如果这一群体的婚恋问题一直处理不好,将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高学历女青年需要转变自身的观念
  作为出生于上海的高学历女青年,相较于其他人,更多了一项“地域”的自我限制,这无疑对于她们的选择更加的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女青年应该走出这一限制,选择自己所想过的生活,而不应该一直让自己“剩”下去。就像其中一位上海的高学历女青年就在交友启示中这样描述自己“不只是一个上海姑娘,不只是一名研究生,我只是想找一个人与子偕老的剩女”。
  
  参考文献:
  [1]周晓燕.中国高学历女青年婚恋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2]魏琳等.女研究生的婚恋研究[J].精神文明导刊,2005,(7).
  [3]莫文斌.当代女博士婚恋取向的社会学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5,(2).
  [4]杨瑞娟.硕士研究生择偶观的实证研究[J].青年探索,2008,(5).
  [5]陈晓晴.杜学元.女研究生婚恋观问题研究综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3).
  [6]玉苗.硕士研究生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分析[J].青年探索,2011,(1).
  [7]谭命知.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念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9).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发掘学生社团作为自发的学生群众组织,以其独特的组织特性为创新人格的培育提供了载体、营造了氛围、创立了空间,以求进一步拓展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人格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创新人格;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271-02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人格教育的
期刊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其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构建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机制,形成“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为目标指向的。其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是整合课程的内容和思想,深化课堂内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外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改革 
期刊
摘要: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和世界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陕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可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陕西文化产业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高校正是至关重要的人才孵化器。以咸阳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为例,着重探讨了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旨在为陕西乃至全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发展出谋献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互动关系
期刊
摘要:清季中国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其中二万万女性在报刊等媒体与亲友等人的触动下,开始走出“三从四德”之牢笼进入社会,由此催生了女报人、女教师等新女性,但这些新女性最终犹如昙花一现,在传统压力下以回归而告终。以清末著名女报人陈撷芬为考察对象,分析她在报刊传播与人际交往的夹击下思想蜕变的轨迹,及最终怎样面对传统压力。  关键词:陈撷芬;大众媒介;人际交往;新女性;传统道德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 要:有关《伤逝》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经济说、哀悼兄弟情绝说等等。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品的某个侧面,但也疏忽了文本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局限了视野。另外,在阅读与理解《伤逝》之前,我们还应该理清作品中的叙述者同作者的关系。试图从多个角度揭示出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与人生的追问。  关键词:《伤逝》;整体性;丰富性;人性与人生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高校医学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色旅游项目逐渐赢得了市场关注。以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为例,分析了高校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 开发医学旅游资源对高校自身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高校医学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关键词:高校医学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客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7-0115-02   
期刊
摘 要:礼乐文化是儒家伦理教育的艺术化,《乐记》中阐述的乐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所谈的并不是纯粹的艺术问题,而是倾向于伦理修养与政治教化问题,人们可以借着乐调节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以美的旋律渲染氛围,传达情志,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通过美感教育,引导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深入挖掘乐论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增强幸福感,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理
期刊
摘 要:赵树理及其创作从40年代至今就一直是评论界言说的对象。4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就被作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方向”而获得了的赞誉;新中国成立后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时有起伏。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展示赵树理的文学观,进而分析他在建国后所遭遇的困惑和所经历的浮沉。  关键词:赵树理;时代规约;文学新规范;差异;个体浮沉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 要: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2007年,黑龙江省开始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式;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7-0182-02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
期刊
摘 要:如何通过校企合作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陕西理工学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找准我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制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