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道德素养

来源 :科学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x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期,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指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教师专业所需道德耍素的一定量和质的自觉能力的积累和养成。是道德理念、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智慧三位一体的合金。其核心要素是教师具备道德文化的创生力,形成道德实践智慧;其核心功能是引发道德主体创生道德意义和实现道德发展;其核心价值是促进教师道德变革,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实施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道德素养 内涵
   【Abstract】 Be carrying out new course reform period, the teacher's morals cultivated manners is advise teacher in the course the reform the process the morals that profession need elemental to the teacher of certai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elf-conscious ability of backlog with develop. It is the metal alloy that morals principle, morals knowledge and morals practice intelligence Christian. Trinity. Its core main factor is a teacher to has creating of morals culture to living dint, becoming morals fulfillment intelligence; Its core function is to cause morals corpus to rush to living morals meaning and carries out a morals development; Its core value promotes teacher's morals change,
  carrying out a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of the student, school, society. Therefore, the key which carries out new course reform success or failure is the teacher's morals cultivated manners.
   【Key words】 The new course reform;Teacher's morals cultivated manners content
  
  素养观和素养教育是国际教育学界常用的术语,我国学者也经常讨论教师的素养问题,如教师的专业素养等。教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是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新课程改革最终要落脚在教师层面,教师的主人是学生和教师。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外推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道德素养是关键因素。教师扮演着影响学生成长,关乎课改成败的重要角色。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仅对学生、对工作、对社会、对自己都产生着巨大影响。过去,由于偏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出现对教师的评价重知、重绩而轻德的现象。“教书”与“育人”相脱离,造成教师的道德素养缺失。另外,由于教师自身道德意识薄弱,致使有些教师的道德行为败坏。由于对道德从认识到实践中存在偏差,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新的道德素养与之相适应,要求觉醒教师的道德意识,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那么,新时期这一名词的确切涵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和言说的价值?怎样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1.教师道德素养的涵义和特点
  1.1 涵义。
  在英语里,率先使用素养( literacy )这个术语的,是1883年马萨诸塞州教育委员会发行的教育杂志《新英格兰教师杂志)) o素养这一术语是伴随公立学校制度的整顿而问世的。在美国,素养概念经历了“读写能力”、“学校化素养”、“文化素养”、“共同素养”(common culture)几个阶段。
  在日本,素养的概念己经超越“读写能力”的意义范畴,可以视为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理想状态和学校课程改革了。
  在汉语里,素养指“平日的修养”。而教学中素养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威利斯(A.I.Willis )归纳了教育学中素养概念演进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素养即技能;(2)素养即学校里传授的知识素养;(3)素养即社会文化的创造。素养的核心功能是主体主动地创造意义。无论是在西方、前苏联还是在日本,他们都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他们的素养教育不仅是基本知识和技能、创新和发展的能力养成教育,还包括做人的道德教育。因此,我们认为教育学中的素养是一个比知识、技能和素质更宽泛的概念,综合中西方对素养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素养是主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所必备的具有能动创造意义的基本文化修养。
  一般认为,教师道德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事教师工作的人们,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自觉形成的与道德规范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总和。在不同的时期对教师的道德规范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给教师的道德素养下一个定义: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教师职业和专业所需道德要素的一定量和质的自觉能力的积累和养成。道德理念、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智慧构成了教师的道德素养。
  道德理念是道德主体关于道德现象的总体认识,反映着道德实践者的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负载着他们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信念。道德知识是关于道德是什么和怎样做的体系,是新道德转化为原有道德的基础。道德实践是指道德主体学习、应用道德知识,反思、创新道德知识的实践行为,是在道德理念的指导下,将道德知识付诸于道德实践的过程,是前二者实现的目的。道德实践是教师获得道德意识的来源,是意识能动与实践的活动,是意识经过反思上升为理念的驱动力,道德实践诞生道德实践智慧。对于教师而言,道德实践是获得道德意识、道德知识和道德智慧的最佳途径,也是应用上述诸要素创生道德文化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道德理念、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智慧构成了教师的道德素养要素,教师从事道德实践所不可缺少的基本道德文化修养和道德文化的创生力。教师的道德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行为。教师的道德素养的获得是教师在平日的道德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不断反思的积累和跃进的非线形过程,是随着道德的“时代概念”不断解构、建构和超越的过程。
  1.2 特点。
  教师的道德素养是道德主体所拥有的一系列核心要素和普通要素构成的文化系统。具有层次性、实践性、发展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1.2.1 层次性。教师道德层次性特点表现为道德素养的各个要素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围绕核心要素建构的层次系统,其中心为教师的道德实践智慧和道德文化创生力,围绕其外的是道德理念和道德知识,在道德理念和道德知识的各自外围又有更具体的小的意识单元和知识单元。它们彼此相扣,呈现小齿轮咬合:大齿轮的层级关系,一起为达成教师的道德实践智慧和道德创生力旋转,并在旋转中呈现加速度趋势。各层级都以教师实践智慧为中心,相互协调,共同服务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上。
  1.2.2 实践性。教师道德素养的实践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实践智慧上,而实践智慧的获得是道德实践和反思的结果。只有道德理念、道德知识,没有道德实践是形不成道德实践智慧的。当然,没有正确的道德理念、道德知识指导的道德实践也是不能深入的。教师的道德实践智慧的获得是教师与道德素养诸要素相互作用,特别是教师主体能动性反思的结果。教师道德文化创生力的建构点和落脚点都在道德实践,实践性特点是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特征。
  1.2.3 发展性。教师道德素养的发展性特点是很鲜明的。道德是发展的,素养观的发展的,教师道德哲学观是发展的。不同时期要求有不同的教师道德素养与之相适应。道德实践智慧的获得是教师在这一切发展中对道德知识、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能力渐积渐累,并在一定的道德哲学观引导下,通过教师对所获得的片段认识和实践智慧,在此基础上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并不断接近道德最佳实践活动的动态结果。
  1.2.4 职业性。教师道德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师职业,获得专业发展,提高专业地位的动力源泉。从事教师职业需要一定的道德素养,这种道德素养与其他职业相比,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教师在塑造学生的劳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知识、才能、思想道德、个性以及敬业、乐业、献身教育的精神情操和实际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教育劳动的这种性质和特点要求教师有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不断探索钻研专业知识技能。教师职业是特殊性决定了它比其他职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更广泛、更深远。具有高素养的教师在工作中总是表现积极主动,而积极主动又促进教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教师道德素养的职业特点表现在教师素养,特别是教师的道德素养是从事教师职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能。随着学校课程的日益复杂及教师专业化的不断促进,教师的道德素养凸显的日益重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事关课程改革、学校变革的成败。
  2.教师道德素养的价值
  无庸质疑,在课程不断变革和教师专业蓬勃发展的世界性教育浪潮中,特别是我们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但对改革成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价值,因为任何关涉学校的改革,最终都是要学校教师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改革的观念认识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尤其是课程改革,由于涉及教师专业生活的主要方面,其道德素养的高低不同对课程实施具有从认识到行为的不同表现。具体说来,教师的道德素养具有如下意义:
  2.1 教师的道德素养影响着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教师,有明确的课程改革意识,对新课程改革能够持正确的态度,会积极主动地了解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内容,会旗帜鲜明地支持课程改革,主动地宣传课程改革的理念,并率先付诸于实践。相反,道德素养较低的教师往往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继续奉行传统的教师思想,重视对教材的“忠实”搬运。他们面对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不是漠视、旁观或者担忧、顾虑,就是抵触、歪曲甚至强烈反对课程改革。
  2.2 教师道德素养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研究表明,课程实施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活动,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不论采用哪种课程实施模式,教师都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和具体负责人。从实验区的调查情况看,在新课程实施中,高素养的教师能很快掌握新课程理念实质和基本精神,并能迅速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还可以创造性地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并很乐意和同伴分享在学习和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具有这样的道德素养,而那些道德素养较低的教师,往往对课改存在消极、甚至反抗心理,在行动中表现出观望或亦步亦趋,住住是行政命令才不得以而为之。
  2.3 教师的道德素养影响学校的特色定位。这次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很大的课程决策权,特别是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最终会由于学校管理者和学校教师不同的道德素养而慢慢显现差距,走向不同的定位。具较高道德素养的校长和教师能紧跟甚至引领课程改革的方向,能根据学校内外环境正确定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课程特色,赢得社会认同,最终促进学校健康发展。低道德素养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则盲目跟从,没有创新意识,形不成自己的校本课程特色,最终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2.4 教师的道德素养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课程改革对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加快提升道德素养提供了动力和契机。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既在整体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也在个体上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构成挑战。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教师在变革中往往由于积极的表现,既增强了自己的专业信心,也赢得了专业信誉,取得了和改革同步发展的专业知能。而那些畏惧改革,彷徨犹豫的教师往往成为改革的阻力,最终耽误了专业发展的机会。
  总之,教师的道德素养关乎课程改革的成败,关乎学校的定位,关乎个人的职业成长和专业的发展。
  3.如何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的道德素养对于国家的课程改革,学校发展,教师的个人职业和专业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努力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就成为教师个人、学校、国家都应该承担的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如上所述,素养是主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和环境相互作用中所必备的具有能动创造意义的基本文化修养。道德理念、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智慧构成了教师道德素养的要素,具备道德文化的创生力,形成课程实践智慧是教师具备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志。为此,教师要在具备道德素养三要素上下工夫,立足在道德文化的创生力养成和道德实践智慧的形成上。教师道德素养的获得是教师在平日的道德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道德知识,积累道德经验,不断反思所作所为,不断尝试创生新的道德实践,形成新的道德认识的不断积累、跃进、循环的非线形过程,是随着道德的“时代概念”不断解构,建构和超越的过程。
  3.1 教师自身提高道德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后天在从事道德实践中的修养。没有先天高道德修养的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才能具备职业和专业水准。
  3.1.1 慎独。慎独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道德修养方法,它显示的是一个人的真实灵魂和自我主宰精神。慎独指的是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并且难以被人发现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自己道德观念,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不做任何坏事。慎独既是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又是师德修养的一种极高境界。教师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拥有独立自主地选择工作方式的权力。我们教师怎样对待每一天的教学劳动,怎样处理与每个学生的关系及与每位学生家一长的关系,以怎样的态度备课,是否公正地给学生评分等等,这许多工作往往都是没有外界监督或难以监督的。因此可以说,教师能否做到“慎独”,直接影响其工作质量和学生的进步。教师如何“慎其独”呢?
  第一,在“隐”处着眼。这里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师把着眼点放到自己的思想深处,去寻找最隐蔽的角落里的不良思想和动机。一旦发现就赶紧把它清除,哪怕是同事和学生丝毫未觉察到的思想言行也毫不姑息。二是要求教师无论在何种场合,都坚持一种应有的表现,人前人后一个样。
  第二,在“微”处着手。古语云:“积小善而成大德”、“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进行师德修养,要从小处起步,防微杜渐,不放过自己每一有损教师形象的言行。时时提醒自己:一句粗话、一点不好习惯,都并非“小节无伤大雅”,切忌“因恶小而为之”,否则大事临头时,也会缺乏坚定的自觉性,缺乏抵抗能力。有人说:“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教育学生,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只要我们在生活上稍不检点,就会失去教育人的权利。”这一告诫对现代教师来说是值得谨记的。
  第三,在“恒”字上着力。慎独不是一夜之功,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积累过程,可能是10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修养结果。在当前,各种精神污染源纷纷涌来,我们的教师容易受影响而改变在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若无法坚持跋涉于修养之路上,则不仅难以到达光辉的顶点,而且还会使以前师德修养的努力付之东流。所以在新形势下,教师更应注意着力于一个恒字,不轻易放弃修养的努力。
  3.1.2 内省。内省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源远流长。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忧何惧?”曾子则称:“吾日三省吾身。”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强调“省察克治”的功夫。
  每日三省的修养方法是很有意义的,内省的修养方法为我们今天所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批评、自我检讨和自我思想斗争。每日三省,可以去弊存利,完善自我。为了自己专业上进步,也要每日三省。
  每日三省,有两种途径:一是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改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使用这种方法须有自知之明,又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二是对照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反省自我。人们说,“我们最熟悉的是自己,最不熟悉的也是自己。”不熟悉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一些坏毛病习以为常,觉察不到了。而对别人,我们一般是能够明辨他们的优点缺点的。对别人的优点,我们多能够去学习;而对别人的缺点却往往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处之。其实,这远远没有发挥出认识他人的“价值”。发现了别人的缺点,应该对照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坚持下去,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
  3.1.3 自觉向优秀教师学习,提高认识,陶冶情操。一是学习有关道德规范的文件和理论,进一步提高认识;二是向那些在教育战线上的优秀教师学习,听报告,看介绍,不仅能够通过认识,也能够在情感上受到触动;三是学习学校内部、自己身边的那些教师的好行为。
  3.1.4 身体力行,不断积累。古人云:积善成德。说的是优秀品德的形成要经历由微见著,积小善为大德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刻苦磨砺,才能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格长城”。一是在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努力按照规范要求去做;二是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锻炼自己的品格。
  总之,教师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内部动力,要想成功的落实新课改还需要有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
  3.2 专业引领是教师提高道德素养的另一个发面。
  为此,课程改革的专家有责任和义务走入中小学校,贴近普通教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容等,帮助他们规划专业发展计划,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在新课程改革时期,为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提供外部支撑和动力。
  3.3 建立强有力的新课程领导体系是实现教师道德素养提升的重要制度保障。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必须肩负起提升教师道德素养的责任,建立学习型学校文化,共研学校课程发展愿景,提高坚强有力的新课程领导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要调动起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积极主动性,带领和正确引导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他们搭建起向课程改革实施效果较好地区的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在掌控课程改革大方向的同时,要给教师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空间。
  总之,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道德素养起着关键作用。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道德素养需要发挥整体功能,各个方面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相互协调合作形成有机整体。这是成功落实新课程改革所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素养观的演进与意义的创造-日本桑原隆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5(3).
  [2] 金建生,王嘉毅.论教师的课程素养[J].新课程研究与实验2006 (1).
  [3] 现代汉语词典[2]2002年增补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832, 2158)0.
  [4] 王克非.今天的教师应该反思什么[J].教师实践与理论,2006 O1-Aa.
其他文献
【摘要】在解应用题策略的教学中要做到:探求解法,而不单纯是记忆步骤;探索模式,而不单纯是记忆类型;形成猜想,而不单纯是做习题。只有两者互为补充,数学才不会因太过抽象而显得生硬,也不会只跟着感觉走而没有方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 策略    我是一名身在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这几年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解决应用题问题的时候,常常感到措手无策;也有很
期刊
【摘要】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让很多体育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身体素质的锻炼,很少去钻研体育理论方面的内容和体育健康理论教材,片面地认为体育就是身体锻炼,忽视了对学生健康知识的传授、健康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长期的室外教学习惯,体育教师轻视体育理论的学习。体育教师要学会多动笔,多体会,在体育实践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关键词】体育教学 多积累 勤动笔     本学年度末,学校把
期刊
【摘要】自小学到初中,写作文对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因此教师就应该从道德思想上纠正,从平时上多抓联系,从课堂上引述到作文上入手,帮助学生彻底解决作文“写不深、没物写、文难写”的大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写作文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种学习生活的享受。  【关键词】作文教学 积累 观察 讲写结合    进入中学后,学生的课增多了,知识面也拓宽了,然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没有多少提高,相反,学生一到上作文课
期刊
【摘要】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只要抓得紧、抓得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提高的。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训练,多渠道的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作文 多种形式 训练 激发 写作兴趣    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就是听、说、读、写,写作在许多中学生心中是个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平凡的,犹如春风化雨,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班主任犹如园丁在祖国的花园中默默耕耘着,把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无私的奉献给社会;犹如蜡烛,用自己的生命火花照亮着;犹如春蚕,为了下一代成长,像桑蚕一样取一片桑叶足以,而奉献的却是五彩的华锦。我将用宽容和爱竭尽全力默默耕耘!  【关键词】班主任 宽容和爱 耕耘 奉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对此我
期刊
【摘要】数学课堂有实效,要关注数学教学的本质。使用新课程时,我大胆改革,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打破原来教材的安排,将“探索规律”一节设计为三步:第一步:巧设导入 ,激发兴;第二步:乘胜出击, 探索数字规律;第三步 : 数形结合 ,一题多解。从而循序渐进,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性 使用教材    数学课堂有实效,要关注数学教学的本质。从思考的角度上、从思维能力的角度上、从学生身
期刊
【摘要】教师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要有耐心和恒心,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并鼓励学生要读好书,多读书,让书香伴随着整个人生。多读书,多积累,就能多思考,从而促进智力的开发。    【关键词】阅读 培养 兴趣 习惯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
期刊
【摘要】每当我新接手一个班时,总是先明确规定我们班的原则:每位同学不管学习成绩怎样,品行一定要好!这个原则每个同学必须真正理解并牢记,更重要的努力做到。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关键词】班主任 教育 学习 做人 与人相处 检测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每天面对一群阳光少年,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倾听着一个个青
期刊
【摘要】函数的零点是函数图象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同时也沟通了函数、方程、不等式以及算法等内容,在分析解题思路、探求解题方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对函数零点的学习文章就函数的零点判定中的几个误区进行剖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函数零点 函数图象 零点判定 剖析    函数的零点是函数图象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同时也沟通了函数、方程、不等式以及算法等内容,在分析解题思路、探求解题方法中起着
期刊
【摘要】英语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英语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如何有效地规范初中英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笔者在几年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认为:布置作业讲究“四性”,即.针对性;层次性;时效性和适量性。根据作业批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出英语作业批改方法,即随堂批改;学生自改和互改;把学生分成小组,轮改;教师面批;“粗改”与“精批”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