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社会治理是时代的主体,本文以通过考察成都市社会治理工作的实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思考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为完善成都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可行性路径,以经济为基础,在党的领导下转变政府职能,鼓励鼓励公众参与治理。
关键词:社会治理;多元参与;自治
社会治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 ,特别是四中全会公报中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政府治理的概念被多次提及“这标志着中国社会管理的又一次转型”,社会管理不断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1]成都市社会治理工作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成都市以抓好综合试点为牵引,以创新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为切入点,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和谋划,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典型引路、转变职能,在整体推进中抓综合试点。成都市社会治理点、面结合,整体突破,重点推进,形成治理的良好态势。一是草拟了《成都市“十二五”社会管理创新发展规划》,推进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强化项目带动。二是整合治理资源,转变街道职能。三是强化社区自治,加强居民自治职能。
(二)把握关节、突出重点,在夯实基础上抓管理创新。成都市委、政法委以“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课题研究为牵引,积极探索新型社会治理机制、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等重点工作。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工作体系。向乡镇、村(社区)下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二是搭建基层综治维稳群众工作平台, 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进一步拓展。进行专项打击和整体防控,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三是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增强社会自我管理功能。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园,创建公益服务平台。
(三)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在转变理念中抓服务深化。推进社会管理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积极推进社会规范体系建设,以“成都信用网”为依托,加强成都市诚信建设。二是推进社会公益服务项目建设,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宣传与活动。三是公共服务进社区,打造社区的综合服务平台。
二、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结构有待优化。从成都市的社会治理实践来看,最明显的问题是政府主导导致职能交叉重叠,阻碍了社会治理工作的进一步推动。如何使政府结构更加优化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2]政府过分主导实质上还是政府单一主体的主导治理格局。这种治理结构将市场、社会组织及个人等排斥在公共事务治理之外或至多只能有限的介入,容易打破公共问题原本平等的主体间关系,可能为“寻租”行为提供空间。
第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后续问题丛生。城镇化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和其家属都融入城镇社会,是目前改革的一大重点。成都市城镇建设有待合理规划,宏观协调作用有待增强;城镇发展方式 有待转变,转变农村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待提高,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急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基层社会治理理念落后,社会组织得不到长足发展。治理者不能深刻认识创新社会治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大作用和战略意义,错误地认为基层社会治理是与经济工作等中心工作无关紧要的小事,导致把基层社会治理看作一种“政治统治”或“政府管制”把人民群众看作被管理的对象,引起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强烈不满。
第四宗教治理存在瓶颈,寺庙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四川省是第二大藏区,成都市作为省会城市,宗教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显得尤为突出。因宗教问题上产生的风波,其教训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因而在处理宗教问题和寺庙的管理尤为谨慎,促进藏传佛教管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反思社会治理工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社会管理政策经历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社会管理起步阶段(1949年-2004年),其主要特征是“国家主义”意识形态下,政府包揽一切社会管理工作,基本上是从单纯维护社会秩序出发。第二阶段社会管理全面发展阶段(2004年-2012年),党和国家及时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战略构想,理论上完成了从社会管理格局到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型。第三阶段社会管理创新的进一步深化阶段(2012年至今),是我国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阶段转变。现代社会治理更强调“双向互动”和多元参与的特点。具有强调合作、协商的特征,更加重视公开、透明的治理方式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3] 结合成都市社会治理实践,梳理社会治理工作的问题和症结所在,积极推动四川省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与创新是关键所在。
(一) 坚持发展经济,夯实社会治理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的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治理发展的根本。成都市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吸引大批公司和企业,形成分区差异发展模式。成都市要持续发展经济,同时要实现均衡公共服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与比重,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对基础项目和重点项目的投入。通过经济的发展积累更多的财政收入,逐步加大对社会治理体制的投入和创新。
(二)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建设法治和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改革重点,成都市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是政府优化职能配置,理顺各方关系,向社会放权,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适度把公共服务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力度。(2)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使其正转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上来。
(三)提升基层自治能力,培育居民的自治能力和拓展自治领域。根据2014年四川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成都市要以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为主线,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致力于建立四级联动的网格运行机制,统筹人、财、物各项资源进网格,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建设、有序进行。实现促进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根据不同的特点实施提升自治能力的措施,培育居民的自治能力。
(四)创新寺庙管理机制,注重特色领域的重点治理。四川省是第二大藏区,作为省会城市的成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点——藏传佛教和寺庙众多。成都市可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加强寺庙管理机制,强调法治进寺庙的理念。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寺庙,形成管委会、寺庙、僧尼家庭协调联动的治理格局,把寺庙建设成成都市民族和宗教文化的独特窗口和阵地。
(五)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是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党在社会治理中的“协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要提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党建工作关键就在于强化新型社区管理与服务格局中党组织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就是要确保党组织系统包括社区各个层面的党组织对社区自治职能、政府延伸行政职能、社会协同职能的综合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保证。(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 谢志强 黄 磊.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国工商行政管理研究.2004年4月
[2] 厉以宁 林毅夫 周其仁等.读懂中国改革.中信出版社.2014:246
[3] 李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前线 .www.bjqx.org.cn.2014-01-14
关键词:社会治理;多元参与;自治
社会治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 ,特别是四中全会公报中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政府治理的概念被多次提及“这标志着中国社会管理的又一次转型”,社会管理不断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1]成都市社会治理工作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成都市以抓好综合试点为牵引,以创新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为切入点,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和谋划,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典型引路、转变职能,在整体推进中抓综合试点。成都市社会治理点、面结合,整体突破,重点推进,形成治理的良好态势。一是草拟了《成都市“十二五”社会管理创新发展规划》,推进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强化项目带动。二是整合治理资源,转变街道职能。三是强化社区自治,加强居民自治职能。
(二)把握关节、突出重点,在夯实基础上抓管理创新。成都市委、政法委以“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课题研究为牵引,积极探索新型社会治理机制、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等重点工作。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工作体系。向乡镇、村(社区)下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二是搭建基层综治维稳群众工作平台, 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进一步拓展。进行专项打击和整体防控,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三是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增强社会自我管理功能。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园,创建公益服务平台。
(三)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在转变理念中抓服务深化。推进社会管理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积极推进社会规范体系建设,以“成都信用网”为依托,加强成都市诚信建设。二是推进社会公益服务项目建设,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宣传与活动。三是公共服务进社区,打造社区的综合服务平台。
二、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结构有待优化。从成都市的社会治理实践来看,最明显的问题是政府主导导致职能交叉重叠,阻碍了社会治理工作的进一步推动。如何使政府结构更加优化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2]政府过分主导实质上还是政府单一主体的主导治理格局。这种治理结构将市场、社会组织及个人等排斥在公共事务治理之外或至多只能有限的介入,容易打破公共问题原本平等的主体间关系,可能为“寻租”行为提供空间。
第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后续问题丛生。城镇化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和其家属都融入城镇社会,是目前改革的一大重点。成都市城镇建设有待合理规划,宏观协调作用有待增强;城镇发展方式 有待转变,转变农村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待提高,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急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基层社会治理理念落后,社会组织得不到长足发展。治理者不能深刻认识创新社会治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大作用和战略意义,错误地认为基层社会治理是与经济工作等中心工作无关紧要的小事,导致把基层社会治理看作一种“政治统治”或“政府管制”把人民群众看作被管理的对象,引起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强烈不满。
第四宗教治理存在瓶颈,寺庙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四川省是第二大藏区,成都市作为省会城市,宗教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显得尤为突出。因宗教问题上产生的风波,其教训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因而在处理宗教问题和寺庙的管理尤为谨慎,促进藏传佛教管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反思社会治理工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社会管理政策经历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社会管理起步阶段(1949年-2004年),其主要特征是“国家主义”意识形态下,政府包揽一切社会管理工作,基本上是从单纯维护社会秩序出发。第二阶段社会管理全面发展阶段(2004年-2012年),党和国家及时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战略构想,理论上完成了从社会管理格局到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型。第三阶段社会管理创新的进一步深化阶段(2012年至今),是我国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阶段转变。现代社会治理更强调“双向互动”和多元参与的特点。具有强调合作、协商的特征,更加重视公开、透明的治理方式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3] 结合成都市社会治理实践,梳理社会治理工作的问题和症结所在,积极推动四川省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与创新是关键所在。
(一) 坚持发展经济,夯实社会治理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的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治理发展的根本。成都市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吸引大批公司和企业,形成分区差异发展模式。成都市要持续发展经济,同时要实现均衡公共服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与比重,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对基础项目和重点项目的投入。通过经济的发展积累更多的财政收入,逐步加大对社会治理体制的投入和创新。
(二)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建设法治和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改革重点,成都市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是政府优化职能配置,理顺各方关系,向社会放权,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适度把公共服务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力度。(2)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使其正转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上来。
(三)提升基层自治能力,培育居民的自治能力和拓展自治领域。根据2014年四川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成都市要以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为主线,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致力于建立四级联动的网格运行机制,统筹人、财、物各项资源进网格,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建设、有序进行。实现促进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根据不同的特点实施提升自治能力的措施,培育居民的自治能力。
(四)创新寺庙管理机制,注重特色领域的重点治理。四川省是第二大藏区,作为省会城市的成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点——藏传佛教和寺庙众多。成都市可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加强寺庙管理机制,强调法治进寺庙的理念。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寺庙,形成管委会、寺庙、僧尼家庭协调联动的治理格局,把寺庙建设成成都市民族和宗教文化的独特窗口和阵地。
(五)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是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党在社会治理中的“协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要提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党建工作关键就在于强化新型社区管理与服务格局中党组织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就是要确保党组织系统包括社区各个层面的党组织对社区自治职能、政府延伸行政职能、社会协同职能的综合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保证。(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 谢志强 黄 磊.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国工商行政管理研究.2004年4月
[2] 厉以宁 林毅夫 周其仁等.读懂中国改革.中信出版社.2014:246
[3] 李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前线 .www.bjqx.org.cn.201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