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培养,确保人人享受体育的乐趣,皆有所获。这无疑给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而适应这一形势和要求,真正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也是一个先决条件。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突破性学科——体育教育,其性质是促使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得以发现、发展、实现的实践活动,它所承载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培育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教给他们体育的基本知识,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瞄准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的意识、志向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位体育教师而言,应当是无可回避且有待不断研究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可涉及诸多方面。本文将从新课标的特点、体育教师的素质素养和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体育教师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一 、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为: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为主要,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了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
2、全新的课程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二、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1、 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
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知识和技能,才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氛围,起到一个好的示范、宣染作用。一个好
的示范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力,并促使学生产生“我也想做,我要做好”的念头,清楚,条理的动作要领,促使学生产生“我该怎样做好”的想法。充分展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其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完成目标。我曾听说一节支撑跳跃课上体育教师动作没做成功被撞了一下,却边揉胸脯边说,没事的大胆点。我想学生敢做并能做好那才是怪事呢!因此,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2、 教师的思想素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体育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思想素养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意识、做人成才方面受到启发、熏陶。
三、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呢?
首先,体育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教育生命之所在,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未来时代,没有创新不仅没有教育的生存,而且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传统的中国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育教会了我创新。”恰如其分地肯定了传统教育的长处,也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富有改革精神,具有创造能力。
其次,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提问、检查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并确认教学活动的依据,从而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机会。
a从学生的气质特点出发。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和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们特别敏感,对自身和外部环境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如自己的外貌、体形、能力以及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等等,会形成各不相同的性格和气质。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通过观察,掌握学生的性情特点,然后遵循个性差异的原则设计施教方案,使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积极投入,都能进入教学的主体角色。从而既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又开始他们潜在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韵律活动“跳竹竿”的教学中,可从不同学生的性情特点出发,组织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
对于性情内向,外表温柔、怯懦但感情丰富、细腻的学生,可鼓励他们自选伙伴成一小组,进行规定动作中最基本、简单动作的学练和展示,这类学生的自信一经唤醒,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迅速高涨起来。对于那些反应迅速、动作敏捷,喜欢表现的学生,可让他们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挥,对动作进行重新整理乃至创编新的动作,再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公开表演,以满足他们强烈的表演欲望,从而激发他们更为强烈的的创新意识。对于性情稳重、踏实的学生则让他们担任小组或班级学练过程中的“小老师”、“小评委”,让他们的学习责任心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b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兴趣是一切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动力。因此,同样在“跳竹竿”教学中,学生可以自选友伴,自选动作,自定学练时间,自选难度,自创自编动作,学生积极动脑,想方设法,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习气氛热闹非凡。学生有的用竹竿搭成“房子”进行“跳房”;有的搭成“龙舟”,进行龙舟表演;还有的用竹竿搭成中国文字,进行文字舞蹈,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和良好的培养。
2、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听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著名教育家第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与鼓舞。”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可采用三种方法来诱发学生多讲。
a“穿针引线法”。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沉默是金”的学生,教师可在适当的提示或有节制的示范之后,留下进一步发挥的余地,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进行思考,发表己见。 b“表扬深入法”。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强,发表见解较为确切的学生,教师应首先态度鲜明地表示欣赏与赞同,接着要引导他们用灵活的方法去巩固和运用知识。
c“延缓批评法”。对于那些敢于脱口而出却不免有失偏颇的学生,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大胆和踊跃,然后婉言指出其不足所在,并启发他们改变思路,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它既为学生在吸取知识过程中的畅想畅言撑了一把心理安全的“保护伞”,为课堂发言敞开了一条自由通道,又培养了学生周密思考,审慎判断的习惯,有利于体育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与完善性。
3、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实践的催化剂。
前不久有这样一则消息:国外某专家团来访我国期间,听取了某优秀教师的体育课。课堂上,教师问:“同学们觉得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答:“没有了”。课后该教师十分谦虚地征求外国专家意见,专家直言道:“既然您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没有疑问了,那还让您上课干什么?”专家的话是耐人寻味的,这是在告戒我们:课堂,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条“终止线”,而应当是不断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发现问题的一个反复记号。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在使用上的频繁性和普遍性并不意味着它可被等闲视之;恰恰相反,由于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使用它时必须贯穿指导性和创意性的原则。
4、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检查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般地说,体育教师大都处于一种轻视课后体育作业的工作环境中。这种轻视现象无疑亟待改变。但变革的关键还在于我们体育教师本身。由于有的体育教师认为,课后体育作业在课外得不到落实,布置根本没用。而事实上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课后评价体系,把课外体育作业作为学生体育活动及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来加以重视,学生对此的态度就会截然相反,反而会创造性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总之,我们只有深层次地认识、理解新标准,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全方位构建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可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通过以上观察、了解、提问、检查四个方面组合而成的方法论体系,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视为自身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实现新课程的使命:使学生生动、活泼,充分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3 、《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
4 、 张智勇主编《体育教育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体育教师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一 、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为: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为主要,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了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
2、全新的课程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二、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1、 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
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知识和技能,才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氛围,起到一个好的示范、宣染作用。一个好
的示范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力,并促使学生产生“我也想做,我要做好”的念头,清楚,条理的动作要领,促使学生产生“我该怎样做好”的想法。充分展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其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完成目标。我曾听说一节支撑跳跃课上体育教师动作没做成功被撞了一下,却边揉胸脯边说,没事的大胆点。我想学生敢做并能做好那才是怪事呢!因此,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2、 教师的思想素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体育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思想素养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意识、做人成才方面受到启发、熏陶。
三、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呢?
首先,体育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教育生命之所在,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未来时代,没有创新不仅没有教育的生存,而且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传统的中国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育教会了我创新。”恰如其分地肯定了传统教育的长处,也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富有改革精神,具有创造能力。
其次,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提问、检查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并确认教学活动的依据,从而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机会。
a从学生的气质特点出发。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和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们特别敏感,对自身和外部环境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如自己的外貌、体形、能力以及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等等,会形成各不相同的性格和气质。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通过观察,掌握学生的性情特点,然后遵循个性差异的原则设计施教方案,使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积极投入,都能进入教学的主体角色。从而既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又开始他们潜在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韵律活动“跳竹竿”的教学中,可从不同学生的性情特点出发,组织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
对于性情内向,外表温柔、怯懦但感情丰富、细腻的学生,可鼓励他们自选伙伴成一小组,进行规定动作中最基本、简单动作的学练和展示,这类学生的自信一经唤醒,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迅速高涨起来。对于那些反应迅速、动作敏捷,喜欢表现的学生,可让他们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挥,对动作进行重新整理乃至创编新的动作,再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公开表演,以满足他们强烈的表演欲望,从而激发他们更为强烈的的创新意识。对于性情稳重、踏实的学生则让他们担任小组或班级学练过程中的“小老师”、“小评委”,让他们的学习责任心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b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兴趣是一切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动力。因此,同样在“跳竹竿”教学中,学生可以自选友伴,自选动作,自定学练时间,自选难度,自创自编动作,学生积极动脑,想方设法,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习气氛热闹非凡。学生有的用竹竿搭成“房子”进行“跳房”;有的搭成“龙舟”,进行龙舟表演;还有的用竹竿搭成中国文字,进行文字舞蹈,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和良好的培养。
2、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听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著名教育家第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与鼓舞。”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可采用三种方法来诱发学生多讲。
a“穿针引线法”。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沉默是金”的学生,教师可在适当的提示或有节制的示范之后,留下进一步发挥的余地,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进行思考,发表己见。 b“表扬深入法”。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强,发表见解较为确切的学生,教师应首先态度鲜明地表示欣赏与赞同,接着要引导他们用灵活的方法去巩固和运用知识。
c“延缓批评法”。对于那些敢于脱口而出却不免有失偏颇的学生,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大胆和踊跃,然后婉言指出其不足所在,并启发他们改变思路,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它既为学生在吸取知识过程中的畅想畅言撑了一把心理安全的“保护伞”,为课堂发言敞开了一条自由通道,又培养了学生周密思考,审慎判断的习惯,有利于体育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与完善性。
3、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实践的催化剂。
前不久有这样一则消息:国外某专家团来访我国期间,听取了某优秀教师的体育课。课堂上,教师问:“同学们觉得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答:“没有了”。课后该教师十分谦虚地征求外国专家意见,专家直言道:“既然您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没有疑问了,那还让您上课干什么?”专家的话是耐人寻味的,这是在告戒我们:课堂,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条“终止线”,而应当是不断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发现问题的一个反复记号。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在使用上的频繁性和普遍性并不意味着它可被等闲视之;恰恰相反,由于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使用它时必须贯穿指导性和创意性的原则。
4、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检查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般地说,体育教师大都处于一种轻视课后体育作业的工作环境中。这种轻视现象无疑亟待改变。但变革的关键还在于我们体育教师本身。由于有的体育教师认为,课后体育作业在课外得不到落实,布置根本没用。而事实上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课后评价体系,把课外体育作业作为学生体育活动及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来加以重视,学生对此的态度就会截然相反,反而会创造性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总之,我们只有深层次地认识、理解新标准,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全方位构建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可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通过以上观察、了解、提问、检查四个方面组合而成的方法论体系,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视为自身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实现新课程的使命:使学生生动、活泼,充分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3 、《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
4 、 张智勇主编《体育教育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