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5月初,VISA国际组织向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今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 标志的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而8月初记者采访中国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得知,虽然8月份已进入Visa“封杀令”期限,但双币信用卡的持卡人在海外仍可通过银联通道刷卡,银联卡在境外仍可以正常使用,无论取现还是刷卡都与之前没有任何变化。其中原因令人揣测。
封杀银联
2010年5月初,有消息传出VISA一纸公函意图封杀银联海外结算通道。顾客手中持有的信用卡即使是同时印有银联和VISA字样的双币卡,但只要是以“4”字开头,那就意味着其交易将选择通过VISA的支付网络进行处理。如果在海外消费刷卡或是取现,顾客就要为此承担两次汇率波动的风险与兑换的费用:先将消费的港币金额换算成美元,再换算成人民币进行还款。另外还需要承担1.5%的货币兑换费用。据测算,国内将有超过5000万张信用卡将为此受到影响。而在此消息发出之前,只要持卡人声明走银联结算通道,银联就会根据当日的港币对人民币的牌价,在账户中直接扣除相应的人民币数目,而无需兑换手续费用。很显然,这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是最为经济实惠的付款方式。
一切的改变只源于VISA国际组织在5月初向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今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标识的双币种信用卡时, 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第一次将罚款5万美元。如果收单银行再犯,每月将罚款2.5万美元。虽然VISA北京代表处负责人表示这一规定是在2007年即存在,对此前媒体报道的8月1日这一具体执行时间并不知情,但是VISA对银联海外刷卡清算的限制则是既定存在。
渊源深厚
VISA是全球最负盛名的支付品牌之一,VISA与世界各地的VISA特约商户、ATM以及会员金融机构合作,使VISA全球电子支付网络-VISANet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功能最强和最先进的消费支付处理系统。目前,全世界有 超过2000万个特约商户接受VISA卡,还有超过84万个ATM遍布世界各地。Visa卡可在世界各地2400多万个商户交易点受理,并能够在100万台自动提款机提现。全球流通的Visa卡超过10亿张。VISA国际组织本身并不直接发卡。在亚太区,VISA国际组织有超过700个会员金融机构发行各种VISA支付工具,包括信用卡、借记卡、公司卡、商务卡及采购卡。在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发行Visa卡。如今摩根大通银行是全球最大的Visa卡发行银行。
VISA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代表处。VISA在国内拥有包括银联在内的17家中资会员金融机构和5家外资会员银行。截至2009年底,VISA在中国大陆发行的VISA卡约5800万张,自动柜员机达17000台,VISA在中国大陆交易额达32亿美元。
在此之前,VISA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银行卡业的“拓荒者”。早在 1993年VISA组织在北京开设代表处时,中国银行卡行业还处于“蛮荒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VISA和万事达两大国际品牌一直是中国银行卡市场的领导者和培育者,包括建立中国第一家银行卡研究培训中心,投资数百万元设立VISA奖励基金,培训了数以千计的中国商业银行卡系统的员工。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的第一张银行卡就是VISA卡。
2002年3月,国内80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银联。作为当时国内唯一的支付清算组织,中国银联成立之初即与国际银行卡组织展开合作。2002年6月,中国银联成为Visa、MasterCard两大国际组织的主会员,其清算系统同Visa、MasterCard的全球清算网络系统连接,中国银联的成员机构可以通过全球清算系统完成国际交易。此后VISA对银联的扶持又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2005年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中国使用以4字开头的VISA标准卡和银行卡数量已经达到2.8亿张,而以6字开头的中国银联卡当时仅为8600万张。其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2007年上半年,银联标准卡发卡量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交易量持续激增。截至2009年底,银联境外发卡总量为700万张,境内发卡总量则超过20亿张。
利益之争
2003年下半年在香港铺设网络之后,中国银联开始酝酿逐步拓展海外市场,希望国内近8亿张人民币借记卡能够走出国门,实现国际联网通用。银联方面希望借助VISA或者万事达的全球网络来实现这一设想,但遭到了VISA和万事达的一致反对,他们均以不符合国际标准和当初协议为由表示拒绝。
而早在银联成立之初,作为国际上最大的支付清算组织之一的Visa曾寄望于通过入股中国唯一的支付清算组织中国银联,从而获得内地银行卡共享网络资源,但未能如愿。2006年底银联新一轮增资扩股启动时,国际卡组织再次表达入股意愿。但囿于政策限制和竞合策略的考虑,银联方面始终不愿松口接纳外方。由于无缘入股中国银联公司,VISA决定以合资组建公司作为落地中国市场的次优选择,在中国大陆发行显示双币标识的VISA银联卡,这也成为VISA在中国市场上的特例。
目前,Visa卡的主要盈利来源是国内持卡客户境外刷卡消费以及境外客户在中国内地刷卡消费产生的交易服务费。随着2008年3月Visa成功上市,Visa也由此前的非营利性组织变身为需要寻找利润增长的公众持股公司。对于Visa来说,在中国市场争取利益最大化变得更为重要。而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银行卡组织的VISA,虽然已经在中国市场培育和投入多年,却并不能从双币卡境内业务中获得收益,因为国内的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网络仍然维持银联独家运营状况;另一方面,双币卡的境外交易还面临着在海外的“清算通道”竞争。由于在海外刷银联卡无须兑换费用,费用低廉,中国的出境游客基本都将银联卡作为首选支付工具,令VISA和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始终处在中国高达4.93万亿人民币(约合7227亿美元)的支付流程市场之外。而在国内一家独大的银联近年来积极的海外扩张政策加深了VISA等国际银行卡组织对其未来利益版图的担忧。
2010年3月27日,美国三大发卡商维萨(Visa)、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和万事达(MasterCard)要求美国贸易官员采取行动,迫使中国开放信用卡市场,并声称会就信用卡准入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投诉。中国市场的银行卡交易额自2002年以来增长超过25倍。据估计,到2012年,中国的银行卡支付额将达到8.4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目前不允许外国银行卡组织独立发行人民币银行卡。外方组织必须通过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银联提供银行卡服务来进行交易支付,银联之前的封闭国内市场的做法必然引起国际银行卡针织的反弹,此次VISA封堵银联清算通道事件也只是二者利益之争的后续,在中国彻底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之前,以VISA为代表的国际银行组织将不会放弃努力。
封杀银联
2010年5月初,有消息传出VISA一纸公函意图封杀银联海外结算通道。顾客手中持有的信用卡即使是同时印有银联和VISA字样的双币卡,但只要是以“4”字开头,那就意味着其交易将选择通过VISA的支付网络进行处理。如果在海外消费刷卡或是取现,顾客就要为此承担两次汇率波动的风险与兑换的费用:先将消费的港币金额换算成美元,再换算成人民币进行还款。另外还需要承担1.5%的货币兑换费用。据测算,国内将有超过5000万张信用卡将为此受到影响。而在此消息发出之前,只要持卡人声明走银联结算通道,银联就会根据当日的港币对人民币的牌价,在账户中直接扣除相应的人民币数目,而无需兑换手续费用。很显然,这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是最为经济实惠的付款方式。
一切的改变只源于VISA国际组织在5月初向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今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标识的双币种信用卡时, 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第一次将罚款5万美元。如果收单银行再犯,每月将罚款2.5万美元。虽然VISA北京代表处负责人表示这一规定是在2007年即存在,对此前媒体报道的8月1日这一具体执行时间并不知情,但是VISA对银联海外刷卡清算的限制则是既定存在。
渊源深厚
VISA是全球最负盛名的支付品牌之一,VISA与世界各地的VISA特约商户、ATM以及会员金融机构合作,使VISA全球电子支付网络-VISANet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功能最强和最先进的消费支付处理系统。目前,全世界有 超过2000万个特约商户接受VISA卡,还有超过84万个ATM遍布世界各地。Visa卡可在世界各地2400多万个商户交易点受理,并能够在100万台自动提款机提现。全球流通的Visa卡超过10亿张。VISA国际组织本身并不直接发卡。在亚太区,VISA国际组织有超过700个会员金融机构发行各种VISA支付工具,包括信用卡、借记卡、公司卡、商务卡及采购卡。在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发行Visa卡。如今摩根大通银行是全球最大的Visa卡发行银行。
VISA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代表处。VISA在国内拥有包括银联在内的17家中资会员金融机构和5家外资会员银行。截至2009年底,VISA在中国大陆发行的VISA卡约5800万张,自动柜员机达17000台,VISA在中国大陆交易额达32亿美元。
在此之前,VISA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银行卡业的“拓荒者”。早在 1993年VISA组织在北京开设代表处时,中国银行卡行业还处于“蛮荒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VISA和万事达两大国际品牌一直是中国银行卡市场的领导者和培育者,包括建立中国第一家银行卡研究培训中心,投资数百万元设立VISA奖励基金,培训了数以千计的中国商业银行卡系统的员工。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的第一张银行卡就是VISA卡。
2002年3月,国内80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银联。作为当时国内唯一的支付清算组织,中国银联成立之初即与国际银行卡组织展开合作。2002年6月,中国银联成为Visa、MasterCard两大国际组织的主会员,其清算系统同Visa、MasterCard的全球清算网络系统连接,中国银联的成员机构可以通过全球清算系统完成国际交易。此后VISA对银联的扶持又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2005年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中国使用以4字开头的VISA标准卡和银行卡数量已经达到2.8亿张,而以6字开头的中国银联卡当时仅为8600万张。其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2007年上半年,银联标准卡发卡量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交易量持续激增。截至2009年底,银联境外发卡总量为700万张,境内发卡总量则超过20亿张。
利益之争
2003年下半年在香港铺设网络之后,中国银联开始酝酿逐步拓展海外市场,希望国内近8亿张人民币借记卡能够走出国门,实现国际联网通用。银联方面希望借助VISA或者万事达的全球网络来实现这一设想,但遭到了VISA和万事达的一致反对,他们均以不符合国际标准和当初协议为由表示拒绝。
而早在银联成立之初,作为国际上最大的支付清算组织之一的Visa曾寄望于通过入股中国唯一的支付清算组织中国银联,从而获得内地银行卡共享网络资源,但未能如愿。2006年底银联新一轮增资扩股启动时,国际卡组织再次表达入股意愿。但囿于政策限制和竞合策略的考虑,银联方面始终不愿松口接纳外方。由于无缘入股中国银联公司,VISA决定以合资组建公司作为落地中国市场的次优选择,在中国大陆发行显示双币标识的VISA银联卡,这也成为VISA在中国市场上的特例。
目前,Visa卡的主要盈利来源是国内持卡客户境外刷卡消费以及境外客户在中国内地刷卡消费产生的交易服务费。随着2008年3月Visa成功上市,Visa也由此前的非营利性组织变身为需要寻找利润增长的公众持股公司。对于Visa来说,在中国市场争取利益最大化变得更为重要。而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银行卡组织的VISA,虽然已经在中国市场培育和投入多年,却并不能从双币卡境内业务中获得收益,因为国内的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网络仍然维持银联独家运营状况;另一方面,双币卡的境外交易还面临着在海外的“清算通道”竞争。由于在海外刷银联卡无须兑换费用,费用低廉,中国的出境游客基本都将银联卡作为首选支付工具,令VISA和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始终处在中国高达4.93万亿人民币(约合7227亿美元)的支付流程市场之外。而在国内一家独大的银联近年来积极的海外扩张政策加深了VISA等国际银行卡组织对其未来利益版图的担忧。
2010年3月27日,美国三大发卡商维萨(Visa)、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和万事达(MasterCard)要求美国贸易官员采取行动,迫使中国开放信用卡市场,并声称会就信用卡准入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投诉。中国市场的银行卡交易额自2002年以来增长超过25倍。据估计,到2012年,中国的银行卡支付额将达到8.4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目前不允许外国银行卡组织独立发行人民币银行卡。外方组织必须通过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银联提供银行卡服务来进行交易支付,银联之前的封闭国内市场的做法必然引起国际银行卡针织的反弹,此次VISA封堵银联清算通道事件也只是二者利益之争的后续,在中国彻底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之前,以VISA为代表的国际银行组织将不会放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