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把“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看做教育的奇迹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u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生源条件好,升学成绩也好,这样的学校很常见;生源条件不是最好,但升学成绩突出,这样的学校很不一般。高考成绩好,培养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健全、基础道德建设薄弱的学校屡见不鲜;高考成绩卓越,培养的学生富有“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抱负和己任精神的学校,确实算得上让教育增值。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深大附中)就被媒体誉为“低进高出、高进优出”“让教育增值”的好学校。这种让当地教育同行称奇的成绩是如何获得的?当本刊记者向深大附中刘重善校长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却说:“我并不把‘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看做教育的奇迹。”
  
  刘重善
  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名校长培养对象、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深圳市优秀教师。2007年起担任深大附中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深大师院党委委员。1983年起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1991年获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辅导的学生在国际物理奥赛中获金牌。2003年被评为深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主持深圳市“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校本课程建设个案研究》,曾发表多篇教学论文并获奖。
  
  深大附中
  深大附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创办于1996年,是一所由深圳市教育局领导、深圳大学管理的市直属全寄宿制公办中学,是深圳市唯一的综合性大学附属中学。
  
  超越:“低进高出、高进优出”
  《中国教师》:刘校长,您好!深大附中被称为“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好学校。这是以什么来衡量的?
  刘重善:深圳市教育局根据学生的整体进步情况,每年都对各学校作一个比较性评价。评价采用相对科学的指标——超越率(P值),即用学生高考出口成绩与录取生源的入口成绩进行比较,得出P值。如果P值超过1,就显示学生的学习有整体进步和学校有总体超越。最近三年,深大附中的P值不仅超过1,而且在全市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
  对那些能够进入超越率大于1行列的学校,深圳市教育局会颁发“超越奖”,目的是鼓励那些能够促使学生整体进步最快、最明显的学校。我校近三年的升学成绩年年都有突破,本科升学率从2008年的75%上升到2010年的92.6%,是能够同时达到“超越奖”和“卓越奖”标准的少数学校之一。到2010年为止,深大附中连续8年荣获“卓越奖”。
  《中国教师》:深大附中学生高考成绩这样突出,生源条件很好吗?
  刘重善:我校高中生源成绩在深圳市大概位居第七八名,生源结构不太理想。比起深圳市排名前四位的学校,我校的高分生源屈指可数。比如,我校2010届毕业生当年的录取分数线只有432分,他们之中能达到排名前四位学校录取分数线的只有7人。
  《中国教师》:我明白了,这应该是人们所说的“低进”。您再说说“高出”和“优出”。
  刘重善:人们说的“高出”是指高考成绩。学生入学成绩平平,高考成绩令人刮目相看,人们自然感觉到“高出”。2010年,我校取得了100%的毕业生都能上大学的成绩,这样的学校在深圳市只有两所。
  人们说的“优出”,是指深大附中在高端人才培养上的好成绩:一是在学科竞赛中培养出了一批创新型人才;二是通过艺术专业课程建设,培养出了一批艺术专业人才。
  学科竞赛一般都靠培养高分生源而获得好成绩,而我校生源成绩没有进入深圳市前300名的。在缺乏高分生源的劣势下,我校在学科竞赛中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戴维尔同学2008年入校的标准分是610分,排在深圳市第3000名左右。经过我校专业培养,他作为生物学科竞赛广东省赛区的第一名,代表广东省参加了第19届全国生物竞赛获得金牌,这是深圳市历史上第一块国家级生物竞赛金牌。
  再如,刘效源同学入学成绩是433分(原始分),经过我校专业培养,在第26届全国中学物理竞赛广东赛区复赛中荣获一等奖。还有丁振帅同学,入学成绩相当于640分,经过我校专业培养,获全国中学生信息学竞赛一等奖,被保送到中山大学。
  在2010年市直属学校开学工作会议上,深圳市教育局唐海海副局长曾说:“直属学校在深圳市教育发展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特别是深大附中,进步显著,办学效益良好。”
  《中国教师》:对这样的评价您怎么看?
  刘重善:备受鼓舞,但我知道我们不能就此止步。唐海海副局长对深大附中还有这样的激励:“深大附中,年年突破,年年进步,来之不易。要认真总结,鼓舞士气,早日占领‘制高点’。”我们还不在“制高点”上,与排名前四位的学校相比,我们还没有取得最优秀的成绩。
  感发意志:少年心事当拿云
  《中国教师》:深大附中的“低进高出、高进优出”被媒体称为“创造了教育增值的奇迹”。这个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刘重善:这个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但我并不把‘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看做教育的奇迹。其一,不能用固定的眼光来看学生的发展。一次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永远没有机会变得出色吗?实际上,高中三年只是学生一生发展的短暂阶段,我总相信,我的学生们每时每刻都在进步着,只不过有快有慢。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学生发展的助推器。深大附中给学生提供了适合他们成长的平台,所以学生的进步就明显一些,这不存在什么玄机和神奇。
  其二,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看“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如果学校把“高出”和“优出”只看成是学业成绩的飞跃,而放弃或放松对学生人生观和责任感的培养,那么,就会走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这也是我们把“感发意志”放在两大课改理念(“感发意志、开拓智慧”)之首的原因。“感发意志”,即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方法,陶冶学生的心性,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觉悟,升华学生的人格,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长为“四有”新人。深大附中在创建德育特色学校中下了不少工夫。
  《中国教师》:作为“深圳市德育特色创建学校”之一,深大附中的德育理念是什么?
  刘重善:您刚才在校园里已经看到了我校的校训:“少年心事当拿云”,这是建校之初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先生确立的,也是深大附中创建德育特色学校的核心理念。对此,我们有两重理解:一是深大附中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我们一定要有拿云之志,把学校办成一所优秀的学校;二是我们要培养出有拿云之志的学生,让他们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做一个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合格公民。
  《中国教师》:这个特色理念如何落实?
  刘重善:我校根据中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创建了“养成教育——己任教育——党性教育”递进式的德育模式。
  养成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思维以及文明礼仪习惯。
  己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严于律己、感恩家人、回报社会的责任心。教育肩负的责任,首先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在汶川地震期间,全校2200名同学在抗震救灾活动中共捐款35万元,表现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党性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觉悟、纯洁的思想境界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社会主义学校不仅应当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还应当为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将党性教育纳入学校德育重要内容的中学在全国尚属少数。我校学生在高二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达到30%,10%的学生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高三年级学生大概有5%能够光荣入党,作为预备党员升入大学。
  《中国教师》:能够在中学入党的学生毕竟只占少数,这对学校的整体德育水平有影响吗?
  刘重善:党性教育让学生有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和思想境界。开展党性教育以来,我校涌现出了很多德育标兵,他们在各方面都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这种模范带头作用不可小视,它使整个学校的学风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2010届毕业生宁怡群同学,是学校团委副书记,在我校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后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学生,获得“宋庆龄奖学金”。
  深大附中本科升学率能达到90%以上,在深圳,很多同行对此都感到很困惑。其实,以党性教育提升德育实效、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推动学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当然,还有外在推动因素,主要来源于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
  开拓智慧: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
  《中国教师》:深大附中的课程改革是如何促进学生发展的?
  刘重善:我们的发展观是让学生获得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所以深大附中确立了“各成乃器”的办学目标。形象地说: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
  深大附中学子的“各成乃器”,首先要归功于正确、务实的课改理念——“感发意志,开拓智慧”。除了在培养学生意志、品德方面追求很高标准外,学校还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创新教育提高课程效益和教学质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
  《中国教师》:深大附中的课改实践是如何开展的?
  刘重善:深大附中的课改实践有二大抓手:一是有效教学的实验;二是校本课程建设。这两大抓手抓住了教学的关键点。
  有效教学的实验,就是抓教学的效益,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抓教学效益,是实现“各成乃器”的“法宝”之一。
  在行政管理层面,我校推进听评课常规化,收到了较好效果。学校领导深入年级组、教研组,蹲点听课、评课,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行政领导每周至少要听两节课。周一的行政会,除了布置和总结行政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听课、评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在教学实践层面,“导学案”是一种有效探索。“导学案”是教研组在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基础上形成的,指导教师教学的路线图。它对帮助教师引领课堂,方便各教研组深入班级管理教学,普遍提高学校教学效益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学校要求教师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实行个性化作业,对学生的各门功课进行统筹管理。作业的“减量优质”,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了时间的保障,是实现“各成乃器”的又一法宝。
  《中国教师》:请您谈谈第二个抓手——校本课程建设。
  刘重善:校本课程是深大附中的又一个亮点。要想让学生“各成乃器”,学校就要建设更多的校本课程,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可选的、能发展自己个性的课程。只有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如,有的学生音乐有天赋,他可以选择在校本音乐课程上深入学习;有的学生在美术、播音主持、表演、体育等方面有爱好,就可以在相应的校本课程中发展特长;有的学生在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突出的能力,就可以进奥赛课程班学习。总之,学校要千方百计地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教师》:校本课程是如何开展的?
  刘重善:校本课程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组织多种社团活动,我校还开设了专业课,对高中学生进行定向培养。我们聘请深圳大学的教授给学生上专业课,打造我校的精品校本课程。依托大学的专业学科力量和教授资源,是深大附中的一大优势。
  这三年,深大附中的校本课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生受益于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学生的社团参与率达到100%,每年选择艺术类校本课程的学生达到15%~20%。2010年有一个美术特长生考上了清华。2009年和2010年两年,北京电影学院从深大附中录取了5名学生。试想,如果深大附中没有这样丰富的校本课程种类,那么,学生恐怕就少了很多发展机会和途径。
  中国传媒大学考虑我校的校本课程优势,已经把我校列为优质生源培养基地。除了美术、音乐、播音主持、影视表演、舞蹈等艺术类课程较有影响外,产生明显效益的课程还有很多,如竞赛类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专业,这四个学科的奥赛已经非常成熟,学生取得了不少好成绩。不属于专长培养但属于学生兴趣爱好的社团活动,如跆拳道、文学社、环保社等,也深受学生喜爱。
  管理:名校育名师,名师促名校
  《中国教师》:您提到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推动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是如何培养名师的?
  刘重善: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学校。深大附中人才济济,名师荟萃。如,我校的省级政治特级教师胡兴松,他不仅是广东省首批中学正高级教师、首批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还是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在省内外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学校成立的短短14年间,深大附中形成了一支拥有2名(这在目前深圳市中学中是唯一的)中学正高级教师、1名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2名特级教师、16名国家和省市级骨干教师,以及4名学科带头人的名师队伍。目前,高级职称教师86人,占学校专任教师人数的55%,有20多名教师分别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教师的岗位磨炼、专业摸索,促进了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形成了政治、历史、化学、物理、生物、音乐、美术等一批优势学科;而学校坚持以科研引路,帮助教师将“工作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工作化”的做法,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岗位成才。
  2007年,我校承担了深圳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校本课程建设个案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建设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一个课题由多名教师参与,对实际中碰到的问题,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来解决。教研成果直接让学生受益,学校对教师的科研引领成为培养名师的有效途径。
  在2010年深圳市首届优秀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评选中,我校获得了2个一等奖(全市中小学共评出9个一等奖)和2个三等奖,获奖等级与数量在深圳市都位居第一。近三年,我校教师近80人次获得市级以上教学竞赛奖。
  对于教师的继续教育,我校做法更灵活。教师可以将继续教育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在实际中教师需要在哪方面提高,学校就主动与深圳大学联系,为我校教师“量身定做”相关的继续教育课程。
  学校特别重视和鼓励青年教师的成长,每年选派80%以上的教师参加校外教学科研和继续教育活动。对攻读在职研究生的教师,只要能拿到学位的,学校就全额报销学费。
  《中国教师》:在教师管理方面,深大附中对教师是否制订了重奖政策,从而让教师在学生培养中充分发挥了教育智慧?
  刘重善:我校教师队伍精良、素质较高,但我们没有重奖政策,除了国家政策规定的绩效工资以外,没有任何形式的物质奖励。对于作为文人的教师而言,精神激励往往比物质奖励更重要。
  《中国教师》:深大附中教师的动力来自什么呢?
  刘重善:第一,来自大家共同的愿景和强烈的责任感。大家都想把学校办成闻名遐迩的大学附中。大家一同经历过学校的艰难发展阶段,体会过艰辛;学校进步的时候,大家都会为之振奋、鼓舞。学生获得成绩后,得到家长与社会的肯定,教师的心中又会迸发出自豪感和幸福感。
  第二,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学校为教师的成长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条件,让教师感受到了自身的进步。消除职业倦怠,获得成就感,是教师发展的又一动力。
  深大附中的学生评价教师的制度,对促进教师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从多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学校定期汇总分数,并将评价分数密封后反馈给教师。评价表的内容包括:你所带班级对你的评价,打了多少分;这个平均分数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科,你排第几名;在所教的同一学科里,你排第几名。另外,学校注意了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比如,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这对教师既是一种精神鼓励,也是一种鞭策。
  未来:创建“和谐附中,精品附中,特色附中”
  《中国教师》:校长是学校发展的谋划者和精神引领者,请您就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展望一下深大附中的未来。
  刘重善:办学以来,学校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源头是深圳大学章必功校长当初给学校提出的16字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各成乃器”。在办学过程中,无论是课程改革实验、德育特色创建,还是教师队伍建设都秉持了这16字教育理念。
  深大附中的优势在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大学资源的共享、上级领导的关怀、政府财力的支持,以及精良的教师队伍。经过14年的努力,我校初步形成了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
  作为深圳市唯一的综合大学的附中,深大附中还不是深圳市最好的中学。这不仅由于建校历史短,生源不理想,而且由于文化积淀还不够。学校发展的势头很猛,但还没有跟它应有的地位相匹配。
  我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而这种文化建设,不只是具有文化氛围的校园设施,更重要的是学校精神,是为每一个深大附中人所体认的学校精神。我校未来的发展,将系于文化的发展。我们将抓住学校文化建设这一核心,努力建立学习型组织,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创建“和谐附中,精品附中,特色附中”。
  《中国教师》:真是“眼界决定境界”,从您的眼界里,我们看到了胸怀大志、“各成乃器”的学子,看到了勤于教研、精于育人的教师,看到了奋发向上、和谐发展的学校。相信深大附中的明天会更美好!
  (责任编辑:李德刚)
其他文献
【缘起】  丁道勇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的教师走进我的课堂纯属偶然:事先没有接到任何通知,那节课也原本不是我的数学课,说是丁道勇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的教师要听一节数学课,在上课铃响过之后被“牵”来……  之前我和很多同事一样,觉得他们这些从事理论研究的“大家”,好像与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没有什么过深关系:学校邀请的这些搞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其他的理论工作者没什么实质的区别,他们轰轰烈烈地搞他们的理论研究,
杨特,深圳市翠园中学特级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广东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罗湖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深圳市科学思维研究学会副会长。  《中国教师》:语文是一门文科,在大家的印象中,学好语文可能主要依靠多读、多背、多写。课标中提出语文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您是如何引导中小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杨特:学习方式的转变是
编者按  近年来,各省市纷纷启动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名师工作室或名师工作坊项目,旨在促进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突破原有零散、直觉的个性化经验,走向经验的系统化、概念化与理论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或思想。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协同共建“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展“名师工作坊”项目,正是这种设计与行动理念的体现。该项目针对有发展潜力与丰富经验的教师,通过提升学习和
亲爱的弟弟妹妹们:  虽然我是你们的老师,但我更想做你们的姐姐。在学校里,你们是我最亲近的人。此刻,提笔写信,我心里波澜起伏。接下来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是我发自内心的声音,每件事情、每段经历都蕴含着我们彼此的情意。  在我上课的第一天,你们是那么积极。那清澈的双眸中有你们对知识的渴望,那天真的笑脸上有你们对老师的喜爱。34双殷切期盼的眼睛,34张天真可爱的脸庞,深深印在我脑中,牢牢扎根在我心里。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组织承担了“百千万工程”的三个子项目,分别是“初中文科类名教师”培养项目、“初中理科类名教师”培养项目和“小学名校长、幼儿园名园长”培养项目。学校积极整合内外培养资源,以科学而系统的项目申报方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及规范、细致的培养管理,形成个性化的经验与亮点。  一、“名教师”的培养独具特色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承担了42名来自全省各地市优秀教师的培养任务,旨在以“课堂教学
“师道”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师者,乃凭借自身的思想、知识、道德引导他人走向完善,进而传播与引领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人;道者,乃贯穿天、地、人、万物的本源及宇宙的普遍法则。为师有道,“师道”乃是天道、地道与人道合一同构的理想追求。从教师自我的发展角度看,“师道”实则反映了教师健全的人格魅力——外在事功人格与内在德性人格的有机统一。  教师的外在事功人格指向外部客观社会,它是教师实然的处世能力与应
“作为来自西部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参加‘两会’我真的太激动了。”刚参加完全国“两会”从北京回来趁着在兰州中转的间隙,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委委员、妇联主席王秀兰在她入住的宾馆,为我们分享了她参加“两会”的心情和感受。  “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两会’,这次是亲身经历,感受太不一样了,在现场听到习主席讲话的时候,我的眼泪都流下来了。”王秀兰说这话的时候声音有些颤抖,眼里渗出
一、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从传统的技术理性的认识论来看,教学是一种传送知识的活动,一种技术性工作。这种认识论认为,知识都是科学的、标准的,由别人创造好的,教师基本上承担“执行者”的角色,忠实地执行教育行政部门选定的教材,有效地贯彻教学研究部门提供的教学指导和参考资料,并使用他们编制的考试试卷以评价教和学的效果。[1]也就是说,教学工作相对简单,是确定好的,并且可以进行标准化操作。因此,教学成了杜威所
二十九岁,我在匆匆结婚十五个月后离婚了。这段曾经被老爸强烈反对我却仍然坚持的婚姻终于以失败告终。这让我多少变得有些郁郁寡欢。每天尽量多呆在单位,避免一个人回到家里胡思乱想。  其实我不想回家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在得知我离婚后我那刚刚退休在家的爸爸立即包了行李搬来和我住。名义上说是陪我,但依我看他一是为了避免在家闲得慌,二是向我耀武扬威来的。谁让我当初不听他的话硬要结婚呢?   这天下班,我照样又
【摘要】通过朱庭珍对“性灵”派所遗留下来的诗学弊病的一段批评文字,分析其诗学观如下:尊重有内涵的俗诗学;以雅诗学为正统导引俗诗学;重视诗歌创作和诗学主张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朱庭珍;诗学;雅俗;性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晚清儒生朱庭珍曾在《筱园诗话》中痛斥袁枚、赵翼为代表的“性灵”派。以节选文字为例:“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灵为宗,专法香山、诚斋之病,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