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医生“走西口”的担当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X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侯岩赶到山坳里的一家柯尔克孜牧民毡房时,已经有很多牧民眼巴巴地等着了。
  7月的新疆巴尔鲁克山区,牧草青青,牛羊满坡。看到几个人从坡上下到毡房前,牧民赛尔江喝走了起劲叫唤的花狗,尽管不知道来人是谁,不过,哈萨克族好客的天性还是让他迎了上去。
  很快,毡房里的一家人就热切地聚拢在一起,因为远来的客人不仅准确地说出了赛尔江的病痛状况,还拿出了瓶瓶罐罐,忙碌着看病。随后的一个时辰里,“草原上来了医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来,当侯岩赶到山坳里的一家柯尔克孜牧民毡房时,已经有很多牧民眼巴巴地等着了。
  把脉、针炙、推拿……侯岩忙得满头大汗,身为辽宁援疆医生的一员,来自沈阳的他,既感受到边疆的风光人情之美,又觉察到农牧民对医疗的渴盼和不了解。
  留洋博士的专业与担当
  黄伟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并且是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博士。留洋大夫到偏远的西北边陲,无论是医院条件,还是医学研究条件,都让他感到一种强烈的落差。
  在他一手搭建的ICU(重症监护部)里,办公室连互联网都没开通,习惯于每天浏览国外尖端医学刊物并且撰写评论的黄伟,有时候无奈到有些惶恐。“一年半下来,我要落后同行许多了!”
  尽管如此,黄伟还是先后多次下到了边远乡村和牧区,做一些再简单不过的基础性体检、诊疗,没有精密仪器相陪,缺少学术探讨空间,说到底就是给农牧民“送医送药”。在外人看来,这实在是大材小用,但黄伟在担心自己医术水平停滞不前的同时,对这种义务巡诊并未冷眼旁观。
  “在内地城市,我不知道边疆医疗差距这么大,少数民族群众这么缺医少药!”黄伟坦言,加入援疆队伍,走进草原牧区,才渐渐认识到肩上担负的是什么。其中,不仅仅是救死扶伤,更重要的是一种担当和责任。我们既是医务工作者,也是融合东西部、沟通不同民族感情的使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只能做一些最简单的检查和诊疗,其意义和价值也不同于在内地医院做一台高难度的手术和学术研究。“这么说吧,我们只是当了一名基层医生,可价值远大于医疗本身!”
  黄伟是一名重症医生,他的中心静脉穿刺技术娴熟,被人称为“黄一滴”,因为他穿刺时不仅要求一针见血,还要求尽可能用最少的回血判断导管是否在血管内。医术之尖端,其实在整个塔城地区医务人员中,没几个人能搞得懂,即使在他负责的ICU,黄伟也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绝技。“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为医疗技术提供了坚定支撑,离开了专业设备,有些高端诊疗或学术研究是无法开展的!这是事实,也是遗憾!”
  2014年2月春节刚过,黄伟随辽宁援疆干部大军一起远赴塔城。随着时间推移,黄伟越来越坚定地相信,就算不能搞研究上大手术,调理好当地医院的专业医疗管理程序,建立规范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医疗水平的一种方式。而且,还可以手把手地带出一批有专业水准的医护人员,自己留学国外的收获和专业积累,就此也得到了展示和发挥。
  “哈萨克族妇女血色素偏低的现象比较多见,我想应该与民族传统和生活方式有必然的联系!”黄伟告诉记者,他想搜集数据,分析哈萨克族妇女血色素偏低与婴儿死亡率偏高的关系,然后借助对少数民族群体的生产、生活习惯分析,提出专业性对策,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和民生建设的针对性。“这也应该算是一种专业研究吧,对新疆的价值你说大不大呢?”
  无论是在巡诊的路上,还是在ICU的病房里,黄伟都不太愿说自己是援疆医生,而是称自己是这里“上班的”。“到了这里,我就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人,做我能做的事!”
  中医大夫受捧的背后
  中医侯岩,是少数民族眼里的“神医”。几根银针,三两个火罐,加上几分钟的揉捏,片刻工夫,一个先前还捂着腰背喊痛的柯尔克孜汉子就变得生龙活虎,眉开眼笑。因为这个,每次义诊的结果是,侯岩身边的男男女女越聚越多,继“哎拜呦(病人在施针和推拿时发出的喊叫声)”之后,收获无数“啧啧”的惊叹声。
  43岁,已经不算年轻的侯岩很接地气,喝奶茶,吃奶疙瘩,骑马,东北汉子样样都感兴趣。即使被一匹坐骑就地打滚拒绝接纳后,侯岩还是在巡诊的间歇,硬是爬上马背上过了一把瘾,期间还被俗称“蝎子草”的荨麻扎着了小腿,痒痛不已,让一旁守望的牧民笑出了声。
  “不来新疆,不到基层,我哪能想到草原风光这么漂亮,牧民生活这么有意思!”每次下乡,侯岩都怀着浓浓的兴趣,不住地打探和尝试,猛拍照片。兴致勃勃的举动,让好客豪爽的牧人看到眼里,不由得心生喜欢。
  “中医在草原牧区特受欢迎,好多牧民都要求给扎针!’'侯岩也觉察到自己比较受欢迎,这也让他感到开心。容易出汗的他,每次为牧民诊疗时都格外用心,在铺着粗羊毛毯的毡房里,侯岩手脚并用,全身用力掰抻牧人筋骨,一连几个人下来,便是一头一脸的汗。
  在记者惊叹中医的神奇时,侯岩说,除了中医的特殊疗法见效快以外,他分析了草原牧区的常见病和地方病,哈萨克牧民四季游牧,常年在野外生活,饮食以肉奶居多,加上冬季风雪严寒,腰肌劳损、风湿伤痛、心脑血管疾病等较多,琢磨透了,他针炙、推拿的对症治疗效果就好。“如果不用点儿心,不了解少数民族的发病情况,可能义诊的效果就没有这么好!”
  侯岩在沈阳医院专设了养生康复馆,病人需要办卡调理。可在牧区,侯岩要坐车一路摇晃着钻进毡房,亲自到牧民家里。与黄伟一样,侯岩没觉得这么做降了身份,或者体现不出自身价值。“既然选择了援疆,就得实实在在地做些事!能在草原牧区送医送药,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荣耀!”
  侯岩说,到边防派出所义诊,看到许多战士腰腿疼,肌肉拉伤。分析了原因后,他打算在援疆期间编写一个《训练伤防护手册》;而剖析了牧民风湿病多发的原因后,他又打算研发一种泡脚的药剂。“我琢磨着,牧民野外游牧,别的方法不怎么管用,可泡泡脚就能治病,还是适用的!”
  这样看来,热爱边疆、喜爱基层,又有“眼力见”的侯岩,受到牧人的追捧和拥戴并不奇怪。   总指挥的担子和思虑
  王延东是辽宁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总指挥,同时担任新疆塔城地委副书记。闲叙时,王延东有一句感慨,“医生走基层以后,辽宁援疆的名声更响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知道了辽宁!”
  按照他的设想,辽宁医生沉到基层走入农牧区,不是为了赚点口碑,而是实现嵌入式发展。“总的想法是,通过医疗手段,让内地干部与边疆群众融合交流,让汉族干部与少数民族密切联系,为新疆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援疆医生下基层”是王延东和他的团队的一项创新,从援疆的规定动作看,这件事做不做并没有统一要求。“新一轮的援疆工作重点是就业、教育和人才,我们责无旁贷。除此以外,从新疆当前形势出发,结合受援地实际,我们着急的是如何为新疆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在一次接受地方媒体采访时,王延东说,我想目前最迫切的就是如何尽我们的力量,与受援地的干部们一起,确保社会稳定,将援疆资金倾斜民生,惠及群众,增加受援地群众就业,把党的温暖,辽宁省的爱心传送到群众之中,在这个基础上,让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自2010年实施的19省市援疆行动,带给新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集中上马,新疆进入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但与此同时,暴恐事件却呈现出多发、高发的态势,新疆稳定形势趋于严峻和复杂。“我们在想,援疆省市除了要改变新疆面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外,还应该在新疆长治久安上想办法探路子!”
  来新疆前,王延东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带动受援地发展产业,拉动就业;如何利用东部的教育资源,为新疆培养更多的适用人才,到了新疆以后,身为总指挥的他觉得担子更重了。“习总书记说,新疆社会稳定和长乐久安关系全国改革开放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新疆工作事关全国大局,它不仅仅是新疆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国的事。因此,作为援疆省市和援疆干部,必须把新疆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作为援疆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在一份阶段性的总结里,记者看到这样的记录: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自4月17日正式启动以来,援疆医生走基层义诊活动覆盖塔城地区207个行政村、覆盖人口15万人、出动义诊医务人员426人,义诊患者达5669人,为基层群众减免费用19.5万余元,发放药品价值5万元,发放防病宣传单共计5266份,发现需住院患者253人。黄伟、牟刚、侯岩等医生,通过此次活动,在当地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数字难免苍白,可记者追随援疆医生的脚步,真切地感受到农牧民对走基层的欢迎。“当我们认识到这一活动背后承载着维护祖国安危、戍守边疆的重大价值以后,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大大提高!”一名援疆医生告诉记者,只有在边疆,我才深深地理解了什么是国家安危、什么是祖国利益。牧民哈吉肯说,医生不仅缓解了我的病痛,还让我记住了辽宁,感受到内地干部对我们的关怀,加深了一家人的印象!
  在王延东的计划中,通过援疆医生走基层,要增进东部与西部的相互交流和依赖,要密切援疆干部和基层群众的关系,要融通东西部文化……“当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解决了疾苦,加深了感情,稳定不就有了扎实的基础?”王延东说,只有坚持交往交流交融,开展嵌入式合作共建活动,才能筑牢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辽宁援疆干部、塔城地区卫生局副局长李壮说,辽宁医生走基层的活动不光是义诊,它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辽宁援疆医生和当地医务人员组成巡回医疗工作队,深入到就医不便、没有村医的塔城地区乡村或牧区开展巡回医疗服务;第二阶段,辽宁省派出医疗队赴塔城地区各县(市)医院巡回指导,对当地医生进行培训;第三阶段,邀请辽宁省或国内知名医疗专家赴塔城各县(市)巡回诊疗。
  在许多人看来,义诊和巡诊多是形式和姿态,实际作用并不大,而参与其中后,记者读懂了援疆干部对国家利益和神圣使命的担当。他们,从一件件实事做起,做实每一件事,赢得的不仅仅是民心,更是边疆安定和国家安全的空间。
  “我们不会停步的!”王延东说。
  后记:援疆医生“走西口”走出了什么?是医者仁心,是扶贫济困?其实,他们走出的远不止于此,在弯曲的牧道上,在起伏的山峦间,他们走出了专业追求和无私担当,拥抱基层群众冷暖悲欢,推进民族团结融合,负载国家安危和大局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融合发展的先行者,文化交流的探路者,维稳戍边的实践者,对当下新疆,其所作所为绝非“送医送药”这么简单。
其他文献
在半个世纪的卫国戍边中,派出所历代官兵在这片壮美的大地上创造了50年边境辖区无人畜越界、无重大刑事案件的奇迹。  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以下简称“木垒县”)一直往北走,经过近200公里的戈壁荒漠,在中蒙边境蒙洛克山腹地,有一座白墙海蓝屋顶的警营,这就是木垒县公安边防大队大黄水泉边防派出所。  它是全国仅有的几个不通班车、无长明电保障、条件最艰苦的边防派出所之一。  “这里就是意义”  50年前,在派
期刊
1963年,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戴维(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西勒·库斯特是《芝加哥论坛报》儿童版栏目的主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
期刊
高铁在速度上、空间上、舒适度上远远高于目前的公路班线车,高铁开通对重叠线路客流影响比较大。  乌鲁木齐到哈密动车开通,意味着新疆正式步入高铁时代。动车开通极大分流了公路和民航的客流,乘坐动车进出疆将成为常态,新疆交通格局也会为之改变。  高铁影响·公路  受动车冲击,班车客流减半  许多旅客选择动车出行,使得公路客流受到冲击。“今天往哈密只发了2班车,平时都是3班车,客流也减少了一半。”2014年
期刊
2014年11月16日,兰新高铁乌鲁木齐至哈密段正式开通,新疆由此迈入高铁时代。  12月26日,兰新高鐵全面通车,这标志着新疆又以新的发展速度踏上新征程。  高铁,新疆人民的幸福车,拉近了新疆与内地的距离,提升了新疆经济发展的节奏。  兰新高铁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通道”,新疆,也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期刊
有人说,站在世界最低点艾丁湖,再往上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上升;还有人说,到了最高点,就不怕有到不了的地方  如果想同时领略这些风景,2014年12月26日全线开通的兰新高铁就能成全你,现在就让记者带您看看蘭新高铁沿线的九大风景。  ●海拔最低点  从乌鲁木齐出发去兰州的高铁,第一站是吐鲁番,这里有低于海平面155米,位于大陆最低点的艾丁湖。  在这里不仅可以游览艾丁湖,整个吐鲁番盆地也是不错的去处,这
期刊
乌鲁木齐南至哈密段动车的开通,预示着新疆旅游的“高铁时代”即将到来。“早上在乌鲁木齐吃早饭,中午去哈密吃拌面”,已成为现实。高铁缩短了地域间的距离,新疆开启了高铁游新模式。  来疆游客将增加  “高铁将成为新疆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将给新疆旅游带来重大变化。”自治区旅游局副巡视员马睿说。  这也是新疆旅游业界的共识。此前,自治区旅游部门曾进行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乘坐动车来疆旅游的
期刊
沈苇说:“我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新疆,而不是一个被风景主义和风情主义遮蔽的地区。”  对很多人来说,新疆遥远而神秘,笼罩着传奇色彩,熟悉又陌生。  2014年底,《新疆词典》(增订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诗人沈苇。26年来,他游走于这片土地上,以文字描摹新疆之美。书中,他用111个词条写新疆,字母排序,涉及新疆的人文、历史、地理、人物、动植物,运用随笔、札记、童话、日记、书信、微叙事等多种文体
期刊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烙铁一样地生疼。  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捂着耳朵,四周的白光刺着眼睛,眯眯地睁不开。天把石头当真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
期刊
八年潜心打造的《黑夜的那颗心》专辑,成全了洪启,也向国人又一次呈现了以他为代表的新疆本土音乐人独特的民谣曲风。  洪启,有人熟悉,有人陌生,他的代表作《红雪莲》曾在全国红遍大街小巷。  2015年,来自新疆的洪启凭借专辑《黑夜的那颗心》获得华语金曲奖“最佳民谣艺人”大奖。这个奖,他等了八年。他一度也认为自己只能被提名。  八年潜心打造的《黑夜的那颗心》专辑,成全了洪启,也向国人又一次呈现了以他为代
期刊
“西迁”两个字穿透岁月时光,深深刻在了所有锡伯人的心灵深处,他们不断到东方去寻找自己的根……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选送的六集纪录片《西迁往事》,于2014年11月6日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举办的“人文中国第三季——传承中国”全国纪录片专题片展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该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华民族》栏目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政府共同策划拍摄。  《西迁往事》讲述的是公元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