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爸爸谈绘本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h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经常抱着我的脖子,对我说:“爸爸,你是上帝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这如同天籁的话语,是对一个爸爸的最高奖赏,也是我和女儿6年来共读图画书的结晶。
  我女儿现在6岁多,我和她一起读书最早的照片记录,是女儿2个月零4天大的时候,我给孩子看《婴儿画报》,后来,还给孩子读过一些唐诗宋词三字经等等。
  我至今还记得,刚刚知道绘本(也叫图画书)这个词,第一次看到绘本的时候,给我的震撼。那是在女儿快2岁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绘本”,有这样美好的书!
  从我第一次听到“绘本”这个词汇到现在,已经4年多了。这4年,我和女儿一起,差不多读了1000本绘本。2011年6月起,我在微博上记录、分享和女儿的阅读之后,身边聚集了非常多的“绘本控”,受他们的影响,我和女儿读的绘本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
  和女儿共读6年后的今天,我要说,绘本,是最好的亲子阅读读本,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书;在读了千本绘本后的今天,我要说,为什么读绘本,绘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与我来说已经越来越明白——这就是,通过这些年来的绘本阅读,在读了那么多的优秀绘本的今天,我想,我已经在孩子的童年,为她建立了一个审美的基准。这个基准,既包含对于文学的、图画的审美,更主要的,是通过图画书,让孩子了解和学会了分辨美丑、善恶,让孩子在阅读中,从心底里生长出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幽默风趣、创意创新的品质。
  我们都有个体会,就是妈妈做的东西最好吃。这就是我们的食物观,是从婴儿期开始,每一次吃饭间潜移默化得来。就像喂孩子吃东西,我们希望营养全面、味道好吃、花样多变一样,我们给孩子读书,希望这些书好看、有趣、孩子会喜欢,读完之后有收获。家长为孩子购买童书时,都受自己爱好、阅历的影响,所以,孩子的阅读品味,一定是从家长提供的书中得来。孩子没有分辨能力,我们最好一开始就给他提供好的作品。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微博上曾发表过一篇小短文,即:图画不好的书不买,故事不好的不买。画面美丽,构思奇特,气氛温馨,特别重视人间情感,是我给女儿购买的绘本的共同特点。这些书,即使是大人来读,也有很大的收获。
  ——假如面对众多的绘本不好下手,那么,就先从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家、作品开始,比如获得凯迪克大奖、格林纳威大奖、丰子恺图画书奖、信谊图画书奖等等的作品。还有获得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插画家奖的作品,一定要多留意一下。
  孩子在阅读中找到自己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说,读图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大人和孩子一起用手翻书,在讲述中,大人搂抱着孩子,共享读书的快乐。对此,我有个体会,就是孩子爱上读书,首先爱上的是被父母抱着,眼睛看着图画,耳边听着父母温柔的声音,爱上这种人类最原始的淳朴而优美的感受。
  当然,经典的绘本,是最爱孩子、理解孩子的优秀作家、画家,为孩子创作的作品。每一本经典作品,无疑都是从孩子的心理需要出发,用孩子最能够接受的语言,采用最形象的表达创作出来的。比如低幼儿童的读物,故事的形象都非常接近孩子——狗熊、大象、小老鼠、小猫……它们圆圆滚滚的形象,与幼儿们真的差不多,首先就获得了孩子的认同。作家和画家,把孩子们最关心的事物,借这些孩子非常喜欢的小动物们,表达出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故事的趣味和道理。
  举例来说,《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故事的主题,是大人们很难讲述的“大便”,在故事里一共出现了鼹鼠、鸟、羊、马、牛、苍蝇、狗等形象,出现了这些动物大的、小的、干的、稀的、软的、硬的等不同的便便,用小鼹鼠找是谁在它的头上便便的故事,把这些动物的排泄介绍出来。在阅读中,孩子一下子就会联系到自己的便便,对便便这么臭不可闻的东西,有了自己的答案。有了正确的认知,孩子的情绪就会得到舒缓——这是所有的动物都做的大事儿啊。这本书的作者,获得安徒生大奖。
  绘本,是精美的图画,有趣的故事,精炼的语言的结合。这么多的绘本读下来,孩子的词汇掌握得越来越多,内心的感受也越来越丰富。而且,孩子很快会用绘本来解决问题。
  女儿1岁7个月大的时候,我发现她开始有自己的脾气了,有时候生气了会大喊大叫。正好这时接触了一套情绪管理绘本,没想到,女儿特别喜欢这套书。每当我有空闲的时候,女儿就自己去拿来一本要我讲给她听——她拿来的也往往是《我不要生气》(新西兰作者特蕾西著)这一本。有一天晚上,孩子的纸尿片没有包好,尿到床上了。半夜里,我有点气急败坏地给她换衣服、处理被尿湿的床褥。女儿迷迷糊糊地问我:爸爸,我是不是尿床了?我说:是。语气里可能有很多的不满不耐烦。女儿迷迷糊糊中接着问我:那,你有大火球吗?(大火球是书里对生气的说法)女儿这么一问,我的火气一下子全都消灭了……过了不久,有一天孩子妈妈发现她自己一个人呆在小房间里,就问她怎么了,为什么一个人在那里。孩子回答妈妈:我生气了,在自己灭火球……
  是呀,每个人都会生气,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主动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呀。读绘本,可以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很多东西。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了自己,很快就学会了分析、理解自己的情绪,会对症下药了。
  幸好,我们不算太晚
  中国的现代绘本,起步稍稍滞后,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绘本很多都是2000年以后从国外译介来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内不少大专院校,在美术系里开设了插画班,讲起了绘本课。这是非常好的。
  我在绘本的阅读和推广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有许多大器晚成的绘本大家。简单列举几个(以出生年月为序):
  威廉·史塔克(1907~2003),1968年,61岁的他出版生平第一本儿童图画书《驴小弟变石头》,获得凯迪克奖。
  李欧·李奥尼(1910~1999),49岁时出版第一本图画书《小蓝和小黄》,四次荣获美国凯迪克大奖。
  赤羽末吉(1910~1990),50岁才开始创作图画书,却是亚洲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大奖”的插画家。赤羽末吉的经典《苏和的白马》创作于1967年,他57岁的时候。
  安野光雅(1926~),1968年,42岁的他以《不可思议的画》(福音馆书店)出道,从此开始了源源不断的绘本创作。1984年,58岁的他获得国际安徒生大奖。
  艾瑞·卡尔(1929~),1967年,38岁的艾瑞卡尔作为插图作家,出版第一本图画书《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1969年,40岁的他出版了《好饿的毛毛虫》。
  安德烈·德昂(1935~),52岁才推出第一部绘本作品《月亮,你好吗》。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其中所描绘的既温暖又纯真的梦幻世界,以及每一幅图画里色彩与情境的美妙共振,都强烈吸引读者的目光。
  岩村和朗(1939年~),1970年开始从事绘本创作,1975年,36岁的他开始“14只老鼠系列”绘本的创作——这时,他举家搬离东京,来到拥有更大树林的地方生活。1983年,44岁的他获得了日本绘本大奖。
  安东尼·布朗(1946~),1984年,38岁时出版的《大猩猩》获得格林威及艾米克两项大奖。中国大陆引进绘本,多为他40岁以后的作品,如《朱家故事》,“威利系列”等。在2000年获安徒生大奖,他已经54岁了。
  ……
  列举上述大师的例子,我是想说,这些大家,是在他们有了丰厚的人生和艺术积淀以后,才把自己的人生,映照在图画书里。所以,我不仅期待艺术院校的学生,将来可以为孩子们创作出优秀作品,更期待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中老年画家,也能拿起画笔,用图画为孩子们讲故事。
  我从一个带孩子阅读的爸爸,到现在的推广人,我想,我正在从事的是一项非常美丽的事业。到目前,已经有4万多人在我的影响下为孩子读起了绘本。有一位妈妈在我的微博评论中这样说:“孩子在肚里的时候就关注杨政老师的“女儿爱看的书”系列微博,正式读大概是两三个月时,《月亮晚上好》是第一本,开始的时候只是安安静静的在怀里听,慢慢要自己翻,现在能准确在一堆绘本中找出月亮姐姐,会到里面找猫,找乌云,跟着说再见,一转眼都11个月大了!”
  啊,这个感受,真是让我开心!
其他文献
早在日据时期,一些客家文学“大佬”,即开始推崇以母语汉化的书写,其中最早开先锋是“铁血诗人”吴浊流和钟理和,他们都是在日据时期就开始以汉语写作,铺陈出客语之美的前辈作家。其中最令人瞩目是在台湾第一位用客语写作的女诗人,与铁血诗人吴浊流同乡的杜潘芳格 。  杜潘芳格出生日据时期,新竹新埔士绅潘姓人家,母亲是虔诚基督徒,童年曾随留日攻读法律的父亲在日本居住,直到上小学年纪回到台湾。11岁时,读诗读到形
期刊
2002年,熊亮把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画成故事,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绘本。也是在那年,因为人父,他开始关注儿童绘本。彼时不似现在有许多引进的绘本,儿童绘本市场一片空白,于是动念自己做儿童绘本。  在选择题材时,遇到的一个契机,是因工作机会去福建泉州拍摄木偶戏的动画片。在戏团的大厅,熊亮认真观察每一只木偶的表情,木刻的脸上有一种古旧的艺术感,让他想起来自己当时很喜欢西方哥特式艺术。“我从小学的是古典
期刊
翻开淡绿色调的封面,所见尽是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恬淡景色,河水、屋瓦、石阶、木柱、门板,色彩斑斓的水粉画细致描绘出熙熙攘攘的水乡集市,热闹的场景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而画面上自始至终弥漫的一层淡淡的绿色,更给人一种怀旧的情怀。  这便是周翔的图画书作品《荷花镇的早市》所呈现给我们的意境。故事讲的是城里的小男孩阳阳跟随爸爸妈妈回水乡给奶奶祝寿,清晨,他跟着姑姑去水乡集市买东西,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就在周翔
期刊
于1949年成立的《光明日报》,一直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敏捷权威的报道风格揽得一批读者的青睐。尤其是文革结束后,知识分子从曾经受人唾弃的“臭老九”,重新成为为人所尊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光明日报》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在宣扬积极的价值观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日报内容每天更新,消息来得快,去得也快,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只在报纸上发表,难以形成长久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为了更方便地将有深度的文
期刊
格林文化作为出版图画书的专业出版社,于两岸出版社而言,是特殊且富有创意的。  格林文化的主编徐意筑介绍说,格林文化出版的图画书目前主要集中在三类:“第一类是自主选题,是格林文化自己的创意发想,再找画家合作,第二类是画家投稿,第三类是买国外已出版的版权书。”格林文化早前广受好评的《一片披萨一块钱》便是创始人郝广才与意大利画家朱瑞安诺合作的作品。  因为台湾图画书市场不大,所以格林文化从早年成立便将目
期刊
每一本书都有很长的故事,绘本的故事,大概只会更长。  2011年,童嘉创作的绘本《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在台湾小熊出版社出版,这也是小熊出版的开山之作。小熊总编辑郑如瑶谈起这本绘本,话语里透着无限感慨和抑制不住的自豪。做童书是郑如瑶早就计划好的事,但要怎么做,却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才慢慢清晰起来。在创立出版社的筹备阶段,她四处拜访童书作者以规划充实出版的内容范围。一天,在绘本作家童嘉那看到关于传播小秘密的
期刊
《小蝌蚪找妈妈》、《胖嫂》、《小猪盖房子》、《七色花》……多少年前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图画书,却在很长一段时期不复见,不知是图画书的缺席,还是在成长中失落了对这些旧情的感念,待到教养下一代的时候,忽然发现满架的图画书,无一不是引进的国外作品。难怪毛毛虫童书馆自2009年策划出版的“中国传统图画书”在推出之后让读者欣喜感叹。当年阅读这些作品的孩童已然为人父母,当孩童时代的读物成为自己孩子的图画书时,或许
期刊
成立于1977年的台湾信谊基金会,三十年来一直为年轻的父母们提供有关学前教育的新信息,唤醒父母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意识,提倡发现学习及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呼吁亲子共读,寻求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2005年夏天,南京信谊儿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依托于台湾信谊基金会而设立,力求把台湾信谊基金会的儿童阅读理念与成熟经验带入中国本土。南京信谊致力于中国本土原创图画书的编辑出版事业,将具有中国文化面貌的儿童
期刊
饮食是文明的起源,而饥饿又是饮食的动机,要勉强说文明是饿出来的,恐怕既富争议性,却又难以驳斥,因为“摆脱饥饿”可以说是人类演化的诱因。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及研究饮食文化多年的学者高成鸢,她的新书《从饥饿出发》以“饥饿”作为中国人饮食甚至中国文化的源头,可谓道出了大家一直都知道却又不愿说出的事实。  人类历史总是充满自然灾害,如饥荒、水灾等,而中国自古以来发生灾害的次数又比欧洲多得多,这些灾害加上兵燹
期刊
廖伟棠常被媒体称为“001号回归诗人”。因为廖伟棠的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内地人,廖伟棠十岁起开始排队申请赴港,直到香港回归后,新的移民政策出台,才成为“港人内地所生子女001号”,获准入港。  到了香港之后,他的生活境况大不同。廖伟棠原先在珠海电视台工作,不但工作轻松,而且收入颇丰。到了香港之后,只能同弟弟妹妹挤在一间房子内。他原是跟电视台请假一个月,并没有留在香港的打算,但迫于家庭的生活压力,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