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内蒙古散文是近年来内蒙古文学界普遍关注的对象,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其中的女性散文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女性作家以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独特审美眼光,将世间万物、生活琐事全部纳入到文本创作之中,展现出独具女性特征的审美意蕴。本文通过内蒙古当代女作家们对自我的关注、对真实的描写以及对爱与美的赞颂,充分展示了其创作的审美指标与审美追求,表现出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创作的真实样貌与心灵力量。
【关键词】: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审美追求
现代女性白话散文在20世纪初开启了创作发端,在五四个性解放、追求独立的影响下开始走向高潮。当代女性散文,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后,在继承现代散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特点与色彩。20—30年代的女性散文表现了时代女性在激烈的革命洪流中艰难生存窘境与自我觉醒意识;30—40年代的女性散文表现的则是在战争炮火的洗礼中女性英勇抗战、保家卫国的顽强力量。
但是到了当代,在时代发展和岁月和平的年代,女性散文则走向了对女性自身的审视与自省、对周身事物的心灵感受、对世道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这样一种文学革新的时代,内蒙古女性散文也同样作为一支少数民族文学队伍在不断壮大。其审美追求与当代女性散文一脉相承,却又在共通审美特征的基础上多了属于自身的地域色彩,是建立在对内蒙古地区人情风貌的审美基础上创作而生的,因此更具民族色彩。本文以《草原》期刊上当代内蒙古女作家的散文作品为例,对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的审美追求与精神实质进行深入探析。
一、走向自我、回归真实
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书写生活的基础上更多的走向自我,女性对自身精神内在需求、对自身生命感悟、对灵魂心境的叩问有了更直接直白的坦露。他们相较于同时期的男作家来说,在自我观照、自我表现方面的意愿更加强烈,同时对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的书写也更加真实。这一时期内蒙古代表性女作家有苏莉、郝秀琴、安正雨、陈慧明、余翠荣、闫玥、康枝英等。散文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追求真实的文体,女作家们将散文作为抒发心中情思的一种渠道,她们笔下的散文可谓是真正的心灵密友,可以诉说衷肠、表露心扉,这样的真实感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文本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但女作家们将自己的细腻、平静、柔和的心态参拌其中,于是乎,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被她们描写的生动感人,直抵读者心窝,让人过目难忘。
苏莉是内蒙古当代著名的女作家,有多篇文章被刊载于《草原》杂志,其中《买房记》与《在地坛》最具典型性。《买房记》讲述了作者安居城市的买房经历,本来选好的房源却因金融危机的缘故无法及时落实,导致买房人民焦急躁动,但好在好事多磨,在经历一番波折之后,作者一家人终于买到了心仪的房子,成功度过了这次生活困境。这次购房经历使得作者通过了生活的考验,而未来的道路上则可以鼓起勇气更加坚强淡定的面对生活所给予的一切。买房之事涉及到千家万户,是涉及到每家每户切身生活利益的事情,这篇文章的内容切合了当下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心理,因此,更容易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具有启示性意义。《在地坛》讲述了作者因丈夫身患重病,到北京就医,得空时与女儿到地坛一逛的所思所想。进入地坛后,作者就想起了史铁生先生的经历与文章,从而联想到自己当下的生活窘境。虽然身处困境,但只要心无畏惧、勇敢执着,就永远不会被生活打倒。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给处在生活迷顿之中的人更多的劝告与帮助,她虽然历尽艰苦,但性格却越来越宽厚温柔、心境却越来越沉静淡然。苏莉的文章彰显出了女性独有的魅力与刚强,令读者心灵震颤,颇受鼓舞与感动。
女性作家逐渐走向自我,关注到自己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切实地展现出自己在当下生活中的真实状况与心灵境况。回归真实,摒弃掉在特定政治话语环境下的文学形式主义讴歌,摒弃掉激进的洪流口号,将其中所丧失的“自我”回复到真实的当下生活中来,为女性自身讴歌,彰显女性的本真色彩,正确估量女性散文存在的现实意义与审美價值。
二、对爱与美的赞颂
当代内蒙古散文中不乏对人性真情、爱恨美丑主题的书写,但是相比于大多男性作家来说,女性作家笔下的情与美则多了一分细腻、柔美与清新。内蒙古女性作家对家乡故土、草原风情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书写草原自然风景与故乡人情风貌成了她们共同的审美追求。
女作家安正雨的《看云朵的日子》是一篇有关爱情与人生体悟的佳作,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将内心的伤痛治愈,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从而也改变了心境。1998年,作者的家乡遭遇了洪涝灾害,肆虐的洪水淹没的村庄,带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同时也带走了作者爱情伴侣的生命,于是这样一场持续了六年的爱情终止了,本该是幸福美满的感情染上了凄美的色调。爱人离世固然悲伤,但是看到母亲用操劳的双手为女儿拭去眼泪的那一刻,作者明白了生命并非自己一个人的,所以应该为了爱你的和你爱的人好好珍惜生命、好好活下去。于是,怆然之余,她一个人走进大自然,去化解内心的悲痛。独居的日子悠然惬意、远离喧嚣,每天看着天上的云朵,渐渐地,作者明白的生命的意义,内心的伤痛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合。作者的个人经历影射了很多当下为情所困的年轻人,作者遇到困难,从一开始的绝望之言,到后来的随遇而安,再到最后的顺其自然。这样一场完全彻底、没有约束的放逐,对于当时丢失了心灵的作者来说,是一种拯救。凭此,她找回了生的勇气、找回了迷失的心灵,从内心深处改变了对生与死的看法,同时也改变了对命运与人生的态度。
生命正是因为坚韧才变得厚重,女作家安正雨是在经历人生之大悲后才能够脱胎换骨,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篇章。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原产地,对生命之爱、生命之美的感悟使得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充满着向上的激情与坚韧的力量,更具审美性与可赏性。大自然是生命的源头活水,自然与生命的纽带是无法分割的,女性作家将生命之美建立在对自然的审美观赏之上,文辞别具一格、贴切真实,使读者记忆深刻、受益匪浅。
除此之外,对父爱、母爱亲情的刻画,也构成了内蒙古当代女性散文的重要审美内涵。康枝英的《父爱如山》中对父亲深深的眷恋、郝秀琴的《飘逝如风的往事》中对曾经往事的回忆、包建美的《走进冬天的兴安岭》中对兴安岭自然风景的描写以及对当地任情人性的展示,都为内蒙古当代散文的审美建构充实了创作内容,展现了内蒙古女性散文多方面、多层次的创作实绩。
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采用多元复调的审美形式,将审美的内容具体化、现实化、体验化。将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生存境况、审美追求以及生命意识用一种通俗真实的笔法再现于读者眼前,具有治愈和启示心灵的作用。作者将世间的真善美以女作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展露出来,表现出各不相同的风致,形成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在追求人格独立的同时,女作家们着重于对自我心灵和女性经验的书写,在突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内容的大胆发掘,在探究自身心灵奥秘的同时寻找着新的情感寄托于精神慰藉。
参考文献:
[1]李晓红.中国当代散文的审美建构[M].海天出版社,1997.10.
[2]王晓梦.论九十年代女性散文[J].思潮与流派·当代文坛,2009.2.
【关键词】: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审美追求
现代女性白话散文在20世纪初开启了创作发端,在五四个性解放、追求独立的影响下开始走向高潮。当代女性散文,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后,在继承现代散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特点与色彩。20—30年代的女性散文表现了时代女性在激烈的革命洪流中艰难生存窘境与自我觉醒意识;30—40年代的女性散文表现的则是在战争炮火的洗礼中女性英勇抗战、保家卫国的顽强力量。
但是到了当代,在时代发展和岁月和平的年代,女性散文则走向了对女性自身的审视与自省、对周身事物的心灵感受、对世道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这样一种文学革新的时代,内蒙古女性散文也同样作为一支少数民族文学队伍在不断壮大。其审美追求与当代女性散文一脉相承,却又在共通审美特征的基础上多了属于自身的地域色彩,是建立在对内蒙古地区人情风貌的审美基础上创作而生的,因此更具民族色彩。本文以《草原》期刊上当代内蒙古女作家的散文作品为例,对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的审美追求与精神实质进行深入探析。
一、走向自我、回归真实
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书写生活的基础上更多的走向自我,女性对自身精神内在需求、对自身生命感悟、对灵魂心境的叩问有了更直接直白的坦露。他们相较于同时期的男作家来说,在自我观照、自我表现方面的意愿更加强烈,同时对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的书写也更加真实。这一时期内蒙古代表性女作家有苏莉、郝秀琴、安正雨、陈慧明、余翠荣、闫玥、康枝英等。散文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追求真实的文体,女作家们将散文作为抒发心中情思的一种渠道,她们笔下的散文可谓是真正的心灵密友,可以诉说衷肠、表露心扉,这样的真实感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文本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但女作家们将自己的细腻、平静、柔和的心态参拌其中,于是乎,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被她们描写的生动感人,直抵读者心窝,让人过目难忘。
苏莉是内蒙古当代著名的女作家,有多篇文章被刊载于《草原》杂志,其中《买房记》与《在地坛》最具典型性。《买房记》讲述了作者安居城市的买房经历,本来选好的房源却因金融危机的缘故无法及时落实,导致买房人民焦急躁动,但好在好事多磨,在经历一番波折之后,作者一家人终于买到了心仪的房子,成功度过了这次生活困境。这次购房经历使得作者通过了生活的考验,而未来的道路上则可以鼓起勇气更加坚强淡定的面对生活所给予的一切。买房之事涉及到千家万户,是涉及到每家每户切身生活利益的事情,这篇文章的内容切合了当下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心理,因此,更容易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具有启示性意义。《在地坛》讲述了作者因丈夫身患重病,到北京就医,得空时与女儿到地坛一逛的所思所想。进入地坛后,作者就想起了史铁生先生的经历与文章,从而联想到自己当下的生活窘境。虽然身处困境,但只要心无畏惧、勇敢执着,就永远不会被生活打倒。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给处在生活迷顿之中的人更多的劝告与帮助,她虽然历尽艰苦,但性格却越来越宽厚温柔、心境却越来越沉静淡然。苏莉的文章彰显出了女性独有的魅力与刚强,令读者心灵震颤,颇受鼓舞与感动。
女性作家逐渐走向自我,关注到自己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切实地展现出自己在当下生活中的真实状况与心灵境况。回归真实,摒弃掉在特定政治话语环境下的文学形式主义讴歌,摒弃掉激进的洪流口号,将其中所丧失的“自我”回复到真实的当下生活中来,为女性自身讴歌,彰显女性的本真色彩,正确估量女性散文存在的现实意义与审美價值。
二、对爱与美的赞颂
当代内蒙古散文中不乏对人性真情、爱恨美丑主题的书写,但是相比于大多男性作家来说,女性作家笔下的情与美则多了一分细腻、柔美与清新。内蒙古女性作家对家乡故土、草原风情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书写草原自然风景与故乡人情风貌成了她们共同的审美追求。
女作家安正雨的《看云朵的日子》是一篇有关爱情与人生体悟的佳作,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将内心的伤痛治愈,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从而也改变了心境。1998年,作者的家乡遭遇了洪涝灾害,肆虐的洪水淹没的村庄,带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同时也带走了作者爱情伴侣的生命,于是这样一场持续了六年的爱情终止了,本该是幸福美满的感情染上了凄美的色调。爱人离世固然悲伤,但是看到母亲用操劳的双手为女儿拭去眼泪的那一刻,作者明白了生命并非自己一个人的,所以应该为了爱你的和你爱的人好好珍惜生命、好好活下去。于是,怆然之余,她一个人走进大自然,去化解内心的悲痛。独居的日子悠然惬意、远离喧嚣,每天看着天上的云朵,渐渐地,作者明白的生命的意义,内心的伤痛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合。作者的个人经历影射了很多当下为情所困的年轻人,作者遇到困难,从一开始的绝望之言,到后来的随遇而安,再到最后的顺其自然。这样一场完全彻底、没有约束的放逐,对于当时丢失了心灵的作者来说,是一种拯救。凭此,她找回了生的勇气、找回了迷失的心灵,从内心深处改变了对生与死的看法,同时也改变了对命运与人生的态度。
生命正是因为坚韧才变得厚重,女作家安正雨是在经历人生之大悲后才能够脱胎换骨,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篇章。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原产地,对生命之爱、生命之美的感悟使得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充满着向上的激情与坚韧的力量,更具审美性与可赏性。大自然是生命的源头活水,自然与生命的纽带是无法分割的,女性作家将生命之美建立在对自然的审美观赏之上,文辞别具一格、贴切真实,使读者记忆深刻、受益匪浅。
除此之外,对父爱、母爱亲情的刻画,也构成了内蒙古当代女性散文的重要审美内涵。康枝英的《父爱如山》中对父亲深深的眷恋、郝秀琴的《飘逝如风的往事》中对曾经往事的回忆、包建美的《走进冬天的兴安岭》中对兴安岭自然风景的描写以及对当地任情人性的展示,都为内蒙古当代散文的审美建构充实了创作内容,展现了内蒙古女性散文多方面、多层次的创作实绩。
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采用多元复调的审美形式,将审美的内容具体化、现实化、体验化。将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生存境况、审美追求以及生命意识用一种通俗真实的笔法再现于读者眼前,具有治愈和启示心灵的作用。作者将世间的真善美以女作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展露出来,表现出各不相同的风致,形成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在追求人格独立的同时,女作家们着重于对自我心灵和女性经验的书写,在突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内容的大胆发掘,在探究自身心灵奥秘的同时寻找着新的情感寄托于精神慰藉。
参考文献:
[1]李晓红.中国当代散文的审美建构[M].海天出版社,1997.10.
[2]王晓梦.论九十年代女性散文[J].思潮与流派·当代文坛,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