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的审美追求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qx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内蒙古散文是近年来内蒙古文学界普遍关注的对象,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其中的女性散文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女性作家以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独特审美眼光,将世间万物、生活琐事全部纳入到文本创作之中,展现出独具女性特征的审美意蕴。本文通过内蒙古当代女作家们对自我的关注、对真实的描写以及对爱与美的赞颂,充分展示了其创作的审美指标与审美追求,表现出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创作的真实样貌与心灵力量。
  【关键词】: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审美追求
  现代女性白话散文在20世纪初开启了创作发端,在五四个性解放、追求独立的影响下开始走向高潮。当代女性散文,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后,在继承现代散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特点与色彩。20—30年代的女性散文表现了时代女性在激烈的革命洪流中艰难生存窘境与自我觉醒意识;30—40年代的女性散文表现的则是在战争炮火的洗礼中女性英勇抗战、保家卫国的顽强力量。
  但是到了当代,在时代发展和岁月和平的年代,女性散文则走向了对女性自身的审视与自省、对周身事物的心灵感受、对世道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这样一种文学革新的时代,内蒙古女性散文也同样作为一支少数民族文学队伍在不断壮大。其审美追求与当代女性散文一脉相承,却又在共通审美特征的基础上多了属于自身的地域色彩,是建立在对内蒙古地区人情风貌的审美基础上创作而生的,因此更具民族色彩。本文以《草原》期刊上当代内蒙古女作家的散文作品为例,对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的审美追求与精神实质进行深入探析。
  一、走向自我、回归真实
  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书写生活的基础上更多的走向自我,女性对自身精神内在需求、对自身生命感悟、对灵魂心境的叩问有了更直接直白的坦露。他们相较于同时期的男作家来说,在自我观照、自我表现方面的意愿更加强烈,同时对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的书写也更加真实。这一时期内蒙古代表性女作家有苏莉、郝秀琴、安正雨、陈慧明、余翠荣、闫玥、康枝英等。散文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追求真实的文体,女作家们将散文作为抒发心中情思的一种渠道,她们笔下的散文可谓是真正的心灵密友,可以诉说衷肠、表露心扉,这样的真实感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文本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但女作家们将自己的细腻、平静、柔和的心态参拌其中,于是乎,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被她们描写的生动感人,直抵读者心窝,让人过目难忘。
  苏莉是内蒙古当代著名的女作家,有多篇文章被刊载于《草原》杂志,其中《买房记》与《在地坛》最具典型性。《买房记》讲述了作者安居城市的买房经历,本来选好的房源却因金融危机的缘故无法及时落实,导致买房人民焦急躁动,但好在好事多磨,在经历一番波折之后,作者一家人终于买到了心仪的房子,成功度过了这次生活困境。这次购房经历使得作者通过了生活的考验,而未来的道路上则可以鼓起勇气更加坚强淡定的面对生活所给予的一切。买房之事涉及到千家万户,是涉及到每家每户切身生活利益的事情,这篇文章的内容切合了当下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心理,因此,更容易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具有启示性意义。《在地坛》讲述了作者因丈夫身患重病,到北京就医,得空时与女儿到地坛一逛的所思所想。进入地坛后,作者就想起了史铁生先生的经历与文章,从而联想到自己当下的生活窘境。虽然身处困境,但只要心无畏惧、勇敢执着,就永远不会被生活打倒。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给处在生活迷顿之中的人更多的劝告与帮助,她虽然历尽艰苦,但性格却越来越宽厚温柔、心境却越来越沉静淡然。苏莉的文章彰显出了女性独有的魅力与刚强,令读者心灵震颤,颇受鼓舞与感动。
  女性作家逐渐走向自我,关注到自己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切实地展现出自己在当下生活中的真实状况与心灵境况。回归真实,摒弃掉在特定政治话语环境下的文学形式主义讴歌,摒弃掉激进的洪流口号,将其中所丧失的“自我”回复到真实的当下生活中来,为女性自身讴歌,彰显女性的本真色彩,正确估量女性散文存在的现实意义与审美價值。
  二、对爱与美的赞颂
  当代内蒙古散文中不乏对人性真情、爱恨美丑主题的书写,但是相比于大多男性作家来说,女性作家笔下的情与美则多了一分细腻、柔美与清新。内蒙古女性作家对家乡故土、草原风情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书写草原自然风景与故乡人情风貌成了她们共同的审美追求。
  女作家安正雨的《看云朵的日子》是一篇有关爱情与人生体悟的佳作,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将内心的伤痛治愈,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从而也改变了心境。1998年,作者的家乡遭遇了洪涝灾害,肆虐的洪水淹没的村庄,带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同时也带走了作者爱情伴侣的生命,于是这样一场持续了六年的爱情终止了,本该是幸福美满的感情染上了凄美的色调。爱人离世固然悲伤,但是看到母亲用操劳的双手为女儿拭去眼泪的那一刻,作者明白了生命并非自己一个人的,所以应该为了爱你的和你爱的人好好珍惜生命、好好活下去。于是,怆然之余,她一个人走进大自然,去化解内心的悲痛。独居的日子悠然惬意、远离喧嚣,每天看着天上的云朵,渐渐地,作者明白的生命的意义,内心的伤痛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合。作者的个人经历影射了很多当下为情所困的年轻人,作者遇到困难,从一开始的绝望之言,到后来的随遇而安,再到最后的顺其自然。这样一场完全彻底、没有约束的放逐,对于当时丢失了心灵的作者来说,是一种拯救。凭此,她找回了生的勇气、找回了迷失的心灵,从内心深处改变了对生与死的看法,同时也改变了对命运与人生的态度。
  生命正是因为坚韧才变得厚重,女作家安正雨是在经历人生之大悲后才能够脱胎换骨,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篇章。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原产地,对生命之爱、生命之美的感悟使得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充满着向上的激情与坚韧的力量,更具审美性与可赏性。大自然是生命的源头活水,自然与生命的纽带是无法分割的,女性作家将生命之美建立在对自然的审美观赏之上,文辞别具一格、贴切真实,使读者记忆深刻、受益匪浅。
  除此之外,对父爱、母爱亲情的刻画,也构成了内蒙古当代女性散文的重要审美内涵。康枝英的《父爱如山》中对父亲深深的眷恋、郝秀琴的《飘逝如风的往事》中对曾经往事的回忆、包建美的《走进冬天的兴安岭》中对兴安岭自然风景的描写以及对当地任情人性的展示,都为内蒙古当代散文的审美建构充实了创作内容,展现了内蒙古女性散文多方面、多层次的创作实绩。
  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采用多元复调的审美形式,将审美的内容具体化、现实化、体验化。将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生存境况、审美追求以及生命意识用一种通俗真实的笔法再现于读者眼前,具有治愈和启示心灵的作用。作者将世间的真善美以女作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展露出来,表现出各不相同的风致,形成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在追求人格独立的同时,女作家们着重于对自我心灵和女性经验的书写,在突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内容的大胆发掘,在探究自身心灵奥秘的同时寻找着新的情感寄托于精神慰藉。
  参考文献:
  [1]李晓红.中国当代散文的审美建构[M].海天出版社,1997.10.
  [2]王晓梦.论九十年代女性散文[J].思潮与流派·当代文坛,2009.2.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画属于我国的本土画种,它具有清晰的文脉,悠久的历史,深受我国人们的喜爱,因此是一门重要的文化馆艺术培训课程。通过群众艺术培训教学,可以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学习中国画,经过诗情画意的熏陶,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和中国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画;群众美术;美术教学  一般来说群众美术教育的种类是非常多的,比如中国画、年画、油画和素描等。在群众美术培
期刊
电视传媒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着政府“喉舌”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发展规划的新形势、国内国际媒体发展的趋势和动态、收视群体构成及心理的变化,同时,作为体制改革的一种类型,国家重要的宣传机构——电视台的公司化改革成为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走在电视媒体产业化改革最前沿的少儿频道自然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一、中国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1958年,我国第一个少儿节目《两只
期刊
【摘要】: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一直致力于对国际难民权利实行保护,该公约对难民的概念以及难民的法律地位、职业、福利等都做了具体规定。但是,长期存在的难民权利保护问题不断给许多国家带来国内政治、经济、国家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在从2015年持续到2016年的欧洲难民危机中,《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对难民权利的保护以及在“难民潮”接收国的适用上逐显其尴尬性。难民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大焦
期刊
【摘要】:战后法国喜剧电影重新崛起,开始恢复在电影诞生初期时的荣光。本文以2017年法国经典喜剧电影回顾展(天津站)亮相的九部影片为例,从它们所属的喜剧电影类型切入,大致梳理其主要特征与发展路向,借此浅谈战后法国喜剧电影的发展特色和美学嬗变。  【关键词】:法国喜剧电影;发展特征;美学嬗变  2017年春夏之交,时值中法文化交流之春,由百老汇电影中心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的 2017年法国经典喜
期刊
【摘要】:道家思想对苏轼的田园诗创作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风格追求上,田园诗中表现出对平淡自然、适然平和的审美风格的追求。体现道家思想的最高艺术理想“自然平淡”的意境。  【关键词】苏轼;田园诗;道家情怀  宋朝田园诗歌全面、深刻的将宋朝的乡村田园景象描述出来,不但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的景象,孕育着符合时代的精神,而且在内容上有新的创造和开拓。以苏轼的田园诗为例,他在诗中所表述的田园,具有浓厚
期刊
【摘要】:从时代上划分,中晚唐至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贵族统治到后期的地主统治转变的关键时期。韵外之致,是这个时期在文学创作中对韵味这种艺术境界的追求。本文旨在理清世俗地主文学的产生与韵外之致这种艺术境界的发展脉络,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世俗地主;韵外之致 ;相互关系  一、世俗地主文学的建构和韵外之致的产生  韵外之致的产生,实际上是由于中唐新兴的士族阶
期刊
前些时间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有个小片段,老检察长陈岩石开讲的特殊党课,观看时引起我内心强烈的共鸣,久久不能释怀,特别值得现代党员乃至普通老百姓的深思。陈老这堂党课讲述的是为了能够享受到党员的“特权”,能够背炸药包、能够参加尖刀班的只有一天党龄壮烈牺牲的小党员的事迹。  画面回到了一九四五年六月八号,尖刀班攻打云城的前一天。  为了能去扛炸药包,获得这个只有党员才能享有的“特权”,陈岩石虚报
期刊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举世闻名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传世巨著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温度和色彩”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比如他在诸多小说中奇丽的描写,就像生长在热带雨林中的大丽花,周围一片湿热雾气的蒸腾,花瓣上却盛着一粒冰凉而有棱角的露珠。  马尔克斯也被誉为“20世纪的文学标杆”。其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以4000多字的篇幅,讲述这样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一个贫穷的母亲,带着女
期刊
【摘要】:出生伊朗电影家族的萨米拉·马克马巴夫,每一次作品面世,都给世界电影界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她所关心的,永远是伊斯兰社会下,处于弱势和贫困的人民,她以电影为镜,带给观众思考,促使他们迫切寻求出路,这就是电影艺术家的镜像人生。  【关键词】:萨米拉·马克马巴夫;电影镜像;伊朗电影  前言:  电影诞生的一百多年里,出现了许多女性导演,她们用自己女性的独特视角,比男性导演更细腻的情感,描绘着光与影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孤儿作品的分类,以及孤儿作品产生的原因和对孤儿作品进行立法保护的必要性,还有我国法律规定和著作权法修改稿中涉及孤儿作品的的内容,提出了自己对于孤儿作品分类的观点以及对孤儿作品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孤儿作品;分类;保护  孤儿作品概念和分类  我国著作权法上并没有关于“孤儿作品”的相关概念。美国版权局给出的关于“孤儿作品”的定义是“孤儿作品是指在版权保护期内,但经过勤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