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友人来访,聊及她的创业经历,十分感慨。
友人原先工作的公司被并购后,整个团队自己出来创业。三十岁出头的年纪,本是有专业知识、有一定工作阅历,亦有创业热情,就这么风风火火组建了一家公司。
“我们这个团队还是很团结的。”端着咖啡,友人娓娓道来,一年忙碌下来,该算算收成了。团队成员都同意,先给员工发工资,大伙儿再分钱。虽然团队成员都没抱怨什么,但辛苦一年,拿到的比原来在企业收入少了一半,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酸涩。
这一年里她很忙,经常不停地加班。友人说,以前工作再忙,只要关心自己那一摊事情就好了。现在不是,什么都要管,最可怕的问题是“没有边界”。
当家里人接连生病,孩子哭闹。她丈夫心里不舒服:不关心我也就算了,连孩子你也不关心,这算怎么回事?她父母也不支持了:你这样不对,家里人都不管了,到底想怎样!那一刻,友人真感觉自己百般崩溃,简直就是“No ZuoNo Die”。
出于职业的关系,我总是会接触到不少创业成功人士。有成功者告诉我,他就喜欢挑战新鲜事物,喜欢砸碎手头的所有,重塑一个自我。喜欢在如履薄冰的情况下激发出自己最好的状态。也有成功者说,最艰难的时候,是从一个高层岗位上转到一个销售位置,还得腆着脸当“乙方”,那种角色转换一定得让自己心态非常好。
从成功者的角度,回忆创业的艰辛,其实是另一番风景。那是给“成功”捯饬的根须、涂抹的鲜亮色彩,如果没有这些曲折和苦难,成功者也会少几分夺人眼球的传奇。然而当一个正在途中的创业者站在你面前,他叙述的故事,完全是另一个读本。也许,他的艰辛故事,都等不到变成传奇的那天。就象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为着自己的理想,至今还在重复着。
我们知道创业都是讲成本的。但成本不仅仅是费用——那些投入的劳动、资本,购买的设备,租赁的办公用房,以及支付给别人的工资。还有创业者放弃原有职业,将时间投入到创业项目的机会成本,甚至因此引起家庭成员间情感变化的情感成本。当然,后者不一定能这么计算。但是,不少女性创业者确实一想到错过参与孩子的成长,会感到愧疚。
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大学生或者有一定积累的工程师,或者职业经理人?当然,各有各的优劣。成本是创业进入的壁垒,成本高创业的障碍就大。
有一种观点认为,机会成本影响创业抉择,机会成本与创业的可能性间呈逆向关系。机会成本越大,即在位者的利益越多,未来价值越小,创业的可能性越小;相反,在位者现有利益越小,未来价值越大,敢于创业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经济学分析,正好阐述了迪克·克拉克提出的“社会边缘状态”的概念。
克拉克认为,当个体的属性——身体特征、智力特征、社会行为方式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承担的角色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处于社会边缘状态。实际上,处于社会边缘状态者所获得的现实利益少,个体放弃现有利益进行创业的机会成本小,因而创办自己企业的可能性增大,创业也成了“社会边缘状态”者摆脱孤独感,寻求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
当然,多与少是相对的,毕业即失业的年轻人,在外企寻不到更高职位的中层职员,一眼能看到退休时啥样子的经理人,谁的现实利益更小,谁的未来价值更大,谁的角色冲突更大?恐怕也因人而异。
根据一些统计数据来看,现实情况是遇到天花板的有职有业人士的创业成功率,確实高于大学生创业。比如上海有一家孵化机构,有过职业经历、30岁以后的创业人士成功率可以达到50%。
不过,就单个的创业者来讲,在这片创业的蓝海里挣扎沉浮,结局都难预料。友人的一句话很现实。她说,创业真的是把自己往一条绝路上逼。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味道,但这个时候如果负累太多,又怎能轻装上阵。
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真的要趁早。褚时健毕竟就一个。
友人原先工作的公司被并购后,整个团队自己出来创业。三十岁出头的年纪,本是有专业知识、有一定工作阅历,亦有创业热情,就这么风风火火组建了一家公司。
“我们这个团队还是很团结的。”端着咖啡,友人娓娓道来,一年忙碌下来,该算算收成了。团队成员都同意,先给员工发工资,大伙儿再分钱。虽然团队成员都没抱怨什么,但辛苦一年,拿到的比原来在企业收入少了一半,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酸涩。
这一年里她很忙,经常不停地加班。友人说,以前工作再忙,只要关心自己那一摊事情就好了。现在不是,什么都要管,最可怕的问题是“没有边界”。
当家里人接连生病,孩子哭闹。她丈夫心里不舒服:不关心我也就算了,连孩子你也不关心,这算怎么回事?她父母也不支持了:你这样不对,家里人都不管了,到底想怎样!那一刻,友人真感觉自己百般崩溃,简直就是“No ZuoNo Die”。
出于职业的关系,我总是会接触到不少创业成功人士。有成功者告诉我,他就喜欢挑战新鲜事物,喜欢砸碎手头的所有,重塑一个自我。喜欢在如履薄冰的情况下激发出自己最好的状态。也有成功者说,最艰难的时候,是从一个高层岗位上转到一个销售位置,还得腆着脸当“乙方”,那种角色转换一定得让自己心态非常好。
从成功者的角度,回忆创业的艰辛,其实是另一番风景。那是给“成功”捯饬的根须、涂抹的鲜亮色彩,如果没有这些曲折和苦难,成功者也会少几分夺人眼球的传奇。然而当一个正在途中的创业者站在你面前,他叙述的故事,完全是另一个读本。也许,他的艰辛故事,都等不到变成传奇的那天。就象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为着自己的理想,至今还在重复着。
我们知道创业都是讲成本的。但成本不仅仅是费用——那些投入的劳动、资本,购买的设备,租赁的办公用房,以及支付给别人的工资。还有创业者放弃原有职业,将时间投入到创业项目的机会成本,甚至因此引起家庭成员间情感变化的情感成本。当然,后者不一定能这么计算。但是,不少女性创业者确实一想到错过参与孩子的成长,会感到愧疚。
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大学生或者有一定积累的工程师,或者职业经理人?当然,各有各的优劣。成本是创业进入的壁垒,成本高创业的障碍就大。
有一种观点认为,机会成本影响创业抉择,机会成本与创业的可能性间呈逆向关系。机会成本越大,即在位者的利益越多,未来价值越小,创业的可能性越小;相反,在位者现有利益越小,未来价值越大,敢于创业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经济学分析,正好阐述了迪克·克拉克提出的“社会边缘状态”的概念。
克拉克认为,当个体的属性——身体特征、智力特征、社会行为方式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承担的角色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处于社会边缘状态。实际上,处于社会边缘状态者所获得的现实利益少,个体放弃现有利益进行创业的机会成本小,因而创办自己企业的可能性增大,创业也成了“社会边缘状态”者摆脱孤独感,寻求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
当然,多与少是相对的,毕业即失业的年轻人,在外企寻不到更高职位的中层职员,一眼能看到退休时啥样子的经理人,谁的现实利益更小,谁的未来价值更大,谁的角色冲突更大?恐怕也因人而异。
根据一些统计数据来看,现实情况是遇到天花板的有职有业人士的创业成功率,確实高于大学生创业。比如上海有一家孵化机构,有过职业经历、30岁以后的创业人士成功率可以达到50%。
不过,就单个的创业者来讲,在这片创业的蓝海里挣扎沉浮,结局都难预料。友人的一句话很现实。她说,创业真的是把自己往一条绝路上逼。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味道,但这个时候如果负累太多,又怎能轻装上阵。
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真的要趁早。褚时健毕竟就一个。